(整理)lo焊后热处理方案

合集下载

焊后热处理的加热方式

焊后热处理的加热方式

焊后热处理是对焊接接头进行热加工,以改善焊缝和母材的性能,减轻残余应力,并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和韧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焊后热处理加热方式:
1.炉加热:将焊接接头放入特定的热处理炉中进行加热。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型工件或需要
进行长时间均匀加热的情况。

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设定加热温度和保持时间。

2.电阻加热:使用电流通过工件的导电性材料产生热量,将焊接接头进行加热。

这种方法
适用于较小尺寸的工件或需要局部加热的情况。

可以通过调整电流强度和加热时间来控制加热效果。

3.感应加热:利用感应加热原理,在焊接接头周围产生交变磁场,使其自身发热。

这种方
法适用于需要快速且局部加热的情况,对于大型工件,也可以组合多个感应加热装置进行加热。

4.火焰加热:使用火焰或火炬对焊接接头进行加热。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焊后热处理,
可以通过调整火焰大小和距离来控制加热温度。

在选择加热方式时,需要考虑工件尺寸、材料特性、加热速度要求以及所需的温度控制精度等因素。

加热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引起不均匀加热、脆性相形成或工件变形等问题。

焊 后 热 处 理 技 术 措 施

焊 后 热 处 理 技 术 措 施

焊后热处理技术措施一、为了降低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改善焊缝的组织与性能,耐热钢管子与管件的焊缝应进行热处理。

二、焊后热处理一般为高温回火,焊后热处理的温度与恒温时间见下表注: 1)壁厚小于或等于10mm,管径小于或等于108mm的15CrMo、12Cr2Mo钢管子。

2)壁厚小于或等于8mm,管径小于或等于108mm的12Cr1MoV钢管子。

3)经焊接工艺评定,且具有与作业指导书规定相符的热处理自动记录曲线图的焊接接头,可免去硬度测定。

三、热处理过程中,升温、降温速度规定如下:1)升温、降温速度,一般可按250×25÷壁厚℃/h计算,且不大于300℃/h。

2)降温过程中,温度在300℃以下可不控制。

四、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焊后热处理,应按两侧钢材及所用焊条(焊丝)综合考虑。

热处理温度一般不超过合金钢成分低侧钢材的下临界点。

五、热处理的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3倍,且不小于60mm;保温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5倍,以减少温度梯度。

所用仪表、热电及附件,应根据计量的要求进行标定或校验。

六、热处理的加热方法,采用远控履带式电阻加热方法,具体使用方法如下:把热电偶对称固定在焊缝两侧,水平管上下放置,立管对称放置,探头与焊缝接触好,然后把加热带包在焊缝上,用保温材料包扎好,接通电源进行处理。

热处理时,管道的临时支撑应在热处理完毕后拆除,管道的冷拉焊口临时固定应在热处理完毕后拆除,承重部位的焊缝在处理前应加临时支撑,以防在处理过程中产生变形。

立管的加热带应防止其下落。

恒温时,在加热范围内任意两点间的温差应低于50℃。

热处理后,应做好记录和标记,并打上热处理工的钢印号或永久性标记。

七、热处理所用材料与设备控制柜一台、热电偶4个、补偿导线80米、保温被、电工钳、铁丝、加热带。

焊后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焊后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1、合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合用于如东洋口环境保护热电有限企业热电工程中管道焊后热处理旳施工工作。

2、编制根据2.1《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DL/T5047-952.2《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DL/T819-2.3《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869-2.4《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6]2.5《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DL/T252-2.6《焊接工艺评估规程》DL/T868-2.7锅炉及设计院图纸3、作业项目旳概述为了减少焊接接头旳残存应力,改善焊缝旳组织与性能,符合下列条件旳耐热钢管子与管件旳焊缝应进行焊后热处理。

a、壁厚不小于10 mm或管径不小于108 mm旳15CrMoG管子。

b、壁厚不小于8mm,管径不小于108mm旳12Cr1MoVG钢管子。

4、作业准备4.1重要劳动力计划热处理工2人,电工1人,配合人员2人。

4.2热处理人员规定4.2.1焊接热处理人员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并考核获得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且具有良好旳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4.2.2热处理人员应按照《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DL/T819旳有关规定履行对应旳职责。

4.2.3填写热处理施工工艺卡并通过专业负责人签字,方可热处理焊口。

4.2.4应严格执行热处理施工技术措施及工艺卡进行操作,做到操作无误,记录精确。

4.3重要施工设备机具4.4消耗性材料4.4.1施工所用旳防护用品质量合格,数量能保证持续性施工;4.4.2施工所需消耗性材料所有到位,施工中注意节省。

5、作业条件5.1使用旳机械设备和工器具处在正常状态;5.2施工道路应畅通无阻、照明满足规定;5.3防风、雨、滑等设施齐全;5.4高空作业平台架板牢固可靠;5.5防火器具齐全;5.6各类登记表格满足作业质量记录规定;5.7进行施工技术(安全)交底,员工熟知工艺流程、安全措施、质量规定等各项内容。

6、作业次序7、作业措施7.1施工准备7.2热处理柜温度调整7.2.1根据材质设置焊后热处理需要旳温度,设置升温、保温、降温时间,焊后热处理一般为高温回火,焊后热处理旳温度与恒温时间见下表:7.2.2热处理过程中,升温、降温速度规定如下:升温、降温速度,一般可按6250/δ℃/h(δ为壁厚)计算,且不不小于300℃/h 。

铝及铝合金的焊后热处理

铝及铝合金的焊后热处理

铝及铝合金的焊后热处理一、清除残渣焊件焊完后,如果是使用气焊或药皮焊条焊,在对焊缝进行外观检查和无损检测之前,需要对焊缝及两侧的残存熔剂和焊渣及时进行清除,以防止焊渣和残存焊剂腐蚀焊缝及其表面,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常用的焊后清理方法如下:(1)在60℃~~80℃的热水中刷洗;(2)放入重铬酸钾(K2Cr2O2)或质量分数为2%~3%的铬酐(Cr2O2);(3)再在60℃~~80℃的热水中洗涤;(4)放入干燥箱中烘干或风干。

为了检验残存熔剂去除的效果,可以在焊件的焊缝中滴上蒸馏水,然后再将蒸馏水收集起来,并滴入装有5%的硝酸溶液的小试管中,如有白色沉淀,则表示残存熔剂尚未清除彻底。

二、焊件的表面处理通过适当的焊接工艺和正确的操作技术,焊接后的铝及铝合金焊缝表面,具有均匀的波纹光滑的外貌。

阳极化处理,特别是抛光及染色技术配合使用时,可获得高质量的装饰表面。

减小焊接热影响区,可使用阳极化处理导致不良的颜色变化减至最小。

使用快速焊接工艺,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焊接热影响区。

因此闪光对焊的焊缝,阳极化处理质量良好。

特别是对退火状态下不能热处理强化的合金的焊接件,阳极化处理后,金属基本和焊接热影响区之间的颜色反差最小。

炉中和浸渍钎焊不是局部加热的,所以金属颜色的外观是非常均匀的。

可热处理强化的合金,常常用作建筑结构零件,它们在焊接以后,常常进行阳极化处理。

在这类合金中,焊接加热会形成合金元素的析出,阳极化处理以后,热影响区和焊缝之间会出现差异。

这些在焊接区附近的晕圈,使用快速焊接可使其减至最小,或者使用冷却垫块和压板也可使晕圈减到很小,这些晕圈在焊接后,阳极化处理前,进行固落处理可以消除。

在化学处理的焊接件中,有时会遇到焊缝金属和基全金属的颜色差别较大,这就必须他细地选择填充金属的成分,特别是合金成分中含有硅时,就会对颜色的配比有影响。

如有必要可以对焊进行机械抛光。

常用的机械抛光有抛光、磨光、磨料喷击、喷丸等。

机械抛光即通过研磨、去毛刺、滚光,抛光或砂光等物理方法改善铝工件的表面。

焊后热处理的四种方法

焊后热处理的四种方法

焊后热处理的四种方法
焊后热处理是为了改善焊接接头的性能和组织结构,常用的四种方法包括:
1. 回火处理(Tempering):通过加热焊接接头至临界温度以上并保温一段时间后冷却,目的是降低焊接接头的硬度和脆性,提高其韧性和强度。

2. 热处理(Annealing):将焊接接头加热至足够高的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以消除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改善晶粒结构,提高接头的塑性和韧性。

3. 正火处理(Normalizing):将焊接接头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并保温一段时间后将其迅速冷却至室温,主要目的是使接头的组织结构均匀化,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4. 淬火处理(Quenching):将焊接接头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并迅速冷却至室温,通过快速冷却来形成具有良好强度和硬度的组织结构,但可能会导致较高的残余应力和脆性。

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焊接接头的材料、设计要求和应用环境等因素。

在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并注意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参数,以确保焊接接头获得良好的性能和组织结构。

1。

焊后热处理方案

焊后热处理方案

焊后热处理方案1. 范围本方案针对***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一期工程A标段工艺管线对接焊缝及设备局部需要进行热处理部位而编制的焊后热处理的基本要求,本工程采用履带式陶瓷电加热板加热,使用热电偶检测温度。

2.目的本方案的制定用于正确的指导现场操作工人进行正确的进行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为降低或消除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防止产生裂纹、改善焊缝和热影响区的金属组织与性能,应根据材料的淬硬性、焊件厚度及使用条件等综合考虑进行焊接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3. 编制依据3.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3.2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GB50235-973.3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JB4709-2000.3.4 《石油化工工程鉻钼耐热钢管道技术规程》SH3520-913.5 《石油化工低温钢焊接规程》SH-T3525-20044.准备工作4.1 人员资格参与热处理工作的操作工应熟悉热处理设备的性能,熟悉本工程所采用的热处理各项技术参数。

4.2 设备准备本工程采用履带式电加热板进行加热,各项技术参数如下:产品型号:DJK-120型输出功率(P最大):120KW温控范围(I输出):0~1000℃输出电压(V输入):380V /三相四线控温点:3点输出电压(V输出):220V/50HZ记录点:6点5.热处理流程焊口拍片→工件接收(若合格)→固定加热板→固定热电偶→保温包裹→检查各连线→送电→加热→记录→断电→拆除各连线→拆除热电偶、加热板→资料整理6.热处理详细描述A.在进行包扎加热板前,应检查以下几项内容:✧检查工件是否清洁和去除油脂。

✧检查工件表面是否有缺陷。

B.加热板的安装✧以焊缝为中心在焊缝两侧均匀缠绕加热板(规格:长度应为790mm,宽度280mm)。

✧缠绕加热板时要确保缠紧,加热板要紧贴工件表面,不得有重叠、交叉、悬空或松动。

C.热电偶的安装✧采用三个热电偶进行温度的监测。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350℃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350℃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350℃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1.2焊后热处理(PWHT):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

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

(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4)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7)提高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1.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1.4.1焊接应力只能降低,不可能完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的危害:1)影响构件承受静载的能力;2)会造成构件的脆性断裂;3)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4)影响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5)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6)影响构件的精度和尺寸的稳定性。

1.4.2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1)设计措施:(1)构件设计时经量减少焊缝的尺寸和数量,可减少焊接变形,同时降低焊接应力(2)构件设计时避免焊缝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焊接应力叠加(3)优化结构设计,例将如容器的接管口设计成翻边式,少用承插式2)工艺措施(1)采用较小的焊接线能量(2)合理安排装配焊接顺序(3)层间进行锤击(4)预热拉伸补偿焊缝收缩(机械拉伸或加热拉伸),与焊接区同时拉伸(膨胀)和同时压缩(收缩)(5)焊接高强钢时选用塑性较好的焊条(6)采用整体预热(7)焊后消氢处理(8)采用整体焊后热处理(9)利用振动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二、容器及受压元件应按材料、焊接接头厚度、结构形式、介质和设计要求确定是否进行焊后热处理。

四种焊后热处理方法

四种焊后热处理方法

钢的热处理种类分为整体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两大类。

常用的整体热处理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可分为表面淬火与化学热处理两类。

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Ac₃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或Accm(Ac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 )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

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

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正火的主要应用范围有:①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处理。

②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

③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

④用于铸钢件,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⑤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

⑥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的曲轴、连杆等重要零件。

⑦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进行一次正火,可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以保证球化退火时渗碳体全部球粒化。

正火后的组织:亚共析钢为F+S,共析钢为S,过共析钢为S+二次渗碳体,且为不连续。

正火主要用于钢铁工件。

一般钢铁正火与退火相似,但冷却速度稍大,组织较细。

有些临界冷却速度(见淬火)很小的钢,在空气中冷却就可以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处理不属于正火性质,而称为空冷淬火。

与此相反,一些用临界冷却速度较大的钢制作的大截面工件,即使在水中淬火也不能得到马氏体,淬火的效果接近正火。

钢正火后的硬度比退火高。

正火时不必像退火那样使工件随炉冷却,占用炉子时间短,生产效率高,所以在生产中一般尽可能用正火代替退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范围
本方案针对六盘水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一期工程A标段工艺管线对接焊缝及设备局部需要进行热处理部位而编制的焊后热处理的基本要求,本工程采用履带式陶瓷电加热板加热,使用热电偶检测温度。

2.目的
本方案的制定用于正确的指导现场操作工人进行正确的进行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为降低或消除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防止产生裂纹、改善焊缝和热影响区的金属组织与性能,应根据材料的淬硬性、焊件厚度及使用条件等综合考虑进行焊接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3. 编制依据
3.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
3.2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GB50235-97
3.3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JB4709-2000.
3.4 《石油化工工程鉻钼耐热钢管道技术规程》SH3520-91
3.5 《石油化工低温钢焊接规程》SH-T3525-2004
4.准备工作
4.1 人员资格
参与热处理工作的操作工应熟悉热处理设备的性能,熟悉本工程所采用的热处理各项技术参数。

4.2 设备准备
本工程采用履带式电加热板进行加热,各项技术参数如下:产品型号:DJK-120型
输出功率(P
):120KW
最大
):0~1000℃
温控范围(I
输出
输出电压(V
):380V /三相四线
输入
控温点:3点
):220V/50HZ
输出电压(V
输出
记录点:6点
5.热处理流程
焊口拍片→工件接收(若合格)→固定加热板→固定热电偶→保温包裹→检查各连线→送电→加热→记录→断电→拆除各连线→拆除热电偶、加热板→资料整理
6.热处理详细描述
A.在进行包扎加热板前,应检查以下几项内容:
✧检查工件是否清洁和去除油脂。

✧检查工件表面是否有缺陷。

B.加热板的安装
✧以焊缝为中心在焊缝两侧均匀缠绕加热板(规格:长度应为790mm,宽度280mm)。

✧缠绕加热板时要确保缠紧,加热板要紧贴工件表面,不得有重叠、交叉、悬空或松动。

C.热电偶的安装
✧采用三个热电偶进行温度的监测。

✧三个热电偶的安装位置为沿管道径向各120度方向安装。

热电偶的头部应靠近焊缝热影响区并紧贴在工件表面,用铁丝进行热电偶的固定。

✧热电偶的安装位置,应以保证测温准确可靠、有代表性为原则。

对于管径大于或等于273mm的管道,测温点应在焊缝中心按圆周对称布置,且不小于两点;水平管道,测温点应上下对称布置;分区控温时,热电偶的布置应与加热装置相对应;当用一个热电偶控制多个焊件时,该热电偶应布
D.保温
✧采用50*600mm硅酸铝纤维保温棉保温。

✧硅酸铝保温棉应采用铁丝进行包扎防止松落。

✧各保温棉之间不得有搭接间隙,防止热量损失。

F.补偿导线的安装
✧电加热板、热电偶和硅酸铝保温棉均已包好后,将热电偶、电加热板的连线分别连接。

G.送电
✧接好各连接线并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打开温控仪,按照工艺参数调节好各数据后,向加热板送电,开始加热。

H.进行热处理
✧加热速率:不得大于200℃/小时;加热至300℃以上时,不得大于205×25/T (℃/h)且不得大于220℃。

✧降温速率:不得大于260×25/T (℃/h)且不得大于260℃/h,300℃以下可自然冷却。

✧保温温度:焊后的恒温时间为T/25小时,且不得小于30分钟。

恒温期
间温差不得大于50℃。

在常温——300℃之间的温度可不作记录,其他温度区段应有连续的记录。

T为管材壁厚
I.在热处理过程中应及时填写热处理记录表。

J.当工件冷却至室温后拆除加热板和热电偶。

K.资料整理
热处理结束后,取下记录纸,并标出各热电偶各自对应的温度曲线,单线图号,焊口号,焊工号,焊接日期,热处理日期,热处理工姓名、并加盖热处理专用章。

7. 焊接热处理工艺
7.1 焊前预热
管道焊接时,应按表1的规定进行焊前预热。

焊接过程中的层间温度,不应低于其预热温度、当异种金属焊接时,预热温度应按可焊性较差一侧的钢材确定。

预热采用电加热,预热时应使焊口两侧及内外壁的温度均匀,防止局部过热。

预热的加热范围以焊口中心为基准,每侧不少于壁厚的三倍;
有淬硬倾向或以产生延迟裂纹管道每侧应不小于100mm。

加热后加热区以外100mm范围内应于保温,以减少热损失,预热温度在距焊缝中心50mm~100mm处进行测量。

常用钢的预热温度见表1.
7.1.1确定焊件的预热温度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a) 钢材的焊接性;
b) 焊件厚度、接头型式;
c) 环境温度;
d) 焊接材料的潜在含氢量和结构拘束度;
e) 异种钢焊接时,预热温度的选择应根据合金成分高的一侧或焊接性差的一侧进行选择。

7.2 焊后热处理
7.2.1 在制定焊后热处理工艺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对有再热裂纹倾向的钢种,焊后热处理温度应避开敏感温区,升、降温时,应尽快通过温度敏感区,且避开在此温度区间停留;
B、热处理的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 3 倍,且不小于25mm。

加热区以外100mm范围内应于保温,且管道端口应封闭
C、热处理时的保温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得小于管子壁厚的5倍,以减少温度梯度;
D、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应;力求内外壁和焊缝两侧温度均匀,恒温时在加热范围内任意两侧点间的温差应低于50℃。

厚度大于10mm时应采用感应加热或电阻加热。

E、低温钢焊接完毕后,宜对焊缝进行表面焊道退火处理。

常用钢材的焊后热处理温度与恒温时间见表2
7.2.2 热处理过程中,升温、降温速度规定如下:
7.2.2.1 降温过程中,温度在300℃以下可不控制。

7.2.2 热处理时的保温宽度,从加热区向外100mm范围,且管道端头应封闭。

7.2.3 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应力求内外壁和焊缝两侧温度均匀,恒温时在加热范围内任意两测点间的温差应低于50℃。

7.2.4 进行热处理时,测温点应对称布置在焊缝中心两侧,且不得少于两点。

水平管道的测点应上下对称布置。

7.3 15CrMoG热处理
由于15CrMoG是本施工现场热处理的重点,在给15CrMoG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7.3.1 焊缝的无损检测在热处理完成后进行;
7.3.2 15CrMoG焊缝焊接完毕后若不能及时进行热处理,应在焊后均匀加热至300-350℃、并保温缓冷,其加热范围同热处理范围;
7.3.3 若焊后立即进行热处理,则不必进行后热,否则应按照焊接工艺卡的要求进行后热;
7.3.4 热处理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器及保温层的固定位置如图2所示。

热处理时DN≤12″焊缝应至少安放一支测温热电偶,12-24″焊缝对称安放2支热电偶,>24″焊缝应相隔120°安放3支热电偶。

热电偶应在检定有效期内。

升降温速度根据7.2.2规定执行,但降温时应待冷却至常温后方可拆除保温层。

图2
7.4
20ANTI-HIC 热处理注意事项
20ANTI-HIC 在焊接完后应立即进行热处理,若不能及时热处理,应在焊后均匀加热至300-350℃,并保温缓冷,其加热范围同热处理范围;
8. 责任和义务 8.1 焊接工程师
负责热处理程序方案的编制,为现场热处理操作工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并监督检查热处理过程的正确实施。

8.2 质量检查员 8.3 现场操作工
在现场正确的按照热处理工艺规程进行操作,负责收集热处理记录曲线并按照单线图焊缝位置进行正确的编号。

9. 质量保证体系
热处理操作工 (李玉奇、张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