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知识交流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爬天都峰》说课课件(共50张PPT)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爬天都峰》说课课件(共50张PPT)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整节课,教师适时的引导、恰当的 点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探究、感悟理解,突 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平等、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民主 和谐,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 例外。不足之处是为了抢教学进度,对重点字词段的品读不够,学 生理解得不深入,教师讲授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巨,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 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 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到达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产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 (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环节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并 通过谈收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环节四、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 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一家人去黄山爬天都峰的过程。

通过讲述他们在爬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展示了天都峰的壮丽景色和爬山者的坚强意志。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爬山的艰辛和爬山者的坚强意志可能还没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描述,去感受爬山的艰辛和爬山者的坚强意志,从而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爬山者的坚强意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者的坚强意志,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天都峰的壮丽景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山天都峰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对本文的阅读兴趣。

然后,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解答疑问。

3.精讲细读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攀登”、“艰辛”、“坚定”等,通过分析这些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深刻理解爬山者的坚强意志。

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他们对于爬山者的坚强意志的理解,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如何克服困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第17课长城二、多音字看:①kān 看守、看管;②kàn 远看、看待、看茶。

铺:①pū 铺垫、铺床;②pù店铺、当铺。

应:①yīng 应当、应届、应许;②yìng 呼应、响应、应付、应承。

膀:①bǎng 肩膀、翅膀、臂膀;②páng 膀胱;③bàng 吊膀子。

行:①xíng 行人、举行、发行;②háng 行列、行市。

血:①xuè鲜血、贫血、心血;②xiě 口语常用,血淋淋、鸡血,流了点血。

长:①zhǎng 长大、成长;②cháng 长城。

旋:①xuán 旋转、旋绕;②xuàn 旋风。

一、生字崇 chóng 崇高、崇敬、崇山峻岭、姓崇。

旋 xuán 旋转、旋律、天旋地转。

嘉jiā 嘉宾、嘉奖、嘉年华、勇气可嘉。

砖zhuān 城砖、砖头、地砖、砖瓦。

隔 gé隔离、隔开、隔断、间隔。

屯 tún 屯兵、屯守、屯粮、屯集。

堡bǎo 堡垒、地堡、碉堡、城堡。

垒lěi 堡垒、垒墙、壁垒、垒窝。

仗 zhàng 打仗、依仗、仪仗、仗势欺人。

扶 fú扶手、扶贫、扶持、扶摇直上。

智 zhì智慧、智力、才智、机智。

慧 huì智慧、聪慧、慧眼、秀外慧中。

魄 pò气魄、魄力、魂魄、惊心动魄。

三、形近字组词崇(崇高)─祟(作祟);慧(智慧)─彗(彗星);堤(堤岸)─提(提议);阁(楼阁)─问(问题);筑(建筑)─巩(巩固);廊(走廊)─郎(新郎);瞰(鸟瞰)─憨(憨厚);率(率领)─萃(集萃);靡(风靡)─糜(糜烂);魁(魁梧)─魄(魄力);砖(砖头)─传(传递);栽(栽树)─裁(裁剪);浩(浩荡)─告(告诉);陵(丘陵)─凌(凌空);慕(羡慕)─幕(银幕);唯(唯一)─准(准备);洪(洪水)─哄(哄笑);暴(暴雨)─爆(爆炸);稳(稳当)─隐(隐私);惰(懒惰)─随(随便);俗(俗话)─裕(富裕);峡(峡谷)─侠(侠客);桂(桂花)─挂(挂历);湾(海湾)─弯(弯曲);彼(彼此)─披(披风);旷(旷课)─矿(矿石);暂(短暂)─堑(天堑);胞(同胞)─炮(礼炮);脉(脉搏)─泳(游泳)。

17《爬天都峰》(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爬天都峰》(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爬天都峰》(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讲述“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经历,以及从爬天都峰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和感悟,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流畅,趣味性强。

教学目标1. 认识“臀、额”等5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字,会写“峰顶、石级”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爬天都峰的艰难和喜悦。

3.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能爬上天都峰,多亏了老爷爷”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

4. 受到“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的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板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爬山的滋味怎样?爬过最高的山是哪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爬山的课文。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齐读课题。

1. 释题:什么是天都峰?天都峰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勾画出有关的语句。

2. 指名读后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爬上天都峰)4. 理解课题。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认为“我们”能爬上天都峰吗?(板书:我、爸爸、老爷爷)为什么?(3)小结:课题是个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该是“我们爬上了天都峰”。

5. 指导朗读课题。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 课件出示天都峰图片。

2. 指导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 交流:天都峰有什么特点?4. 出示句子:远远望去,天都峰峰顶插入云端,山腰间绿树红花,景色秀丽。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优质课件(共79张PPT)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优质课件(共79张PPT)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 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 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从外貌和年纪两个角度来描写,说明老爷爷 的年龄很大。“也”字表现了“我”不太相 信老爷爷这么大年纪的人能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思考:你是如何来理解句中的“也”呢?
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发人深思
“汲取力量”是什么意思?
“汲取”即“吸取”的意思。这一 老一小虽然不相识,却能从对方身上自 觉汲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互相鼓 励,终于成功登顶。这就是“汲取力量 的含义”。
朗读第2~7自然段,回顾爬山的过程,作者是 怎么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 怎么想的 爬得上去吗 真叫人发颤
汲取
pān
攀登
纪念




辫 呵
写一写
级链颤攀猴 鲫念辫呵
按结构给这些字分类。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攀念 级链颤猴
鲫呵

词语解释 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奋力 ):努力、尽力,充分鼓起劲来。 ( 居然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 发颤 ):发抖。 ( 笔陡 ):像笔杆儿一样直上直下,形容坡
“我”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 一样…… ◎登山的艰难
◎ 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
登山的过程艰难 登上峰顶的喜悦
第二次对话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 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 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四年级语文第17课笔记

四年级语文第17课笔记

四年级语文第17课笔记课文内容概述本课是四年级语文书的第17课,题目为《城市的变化》。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城市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部分:古代城市的描写课文首先描述了古代城市的景象。

古代城市多以城墙为界,城内有宽阔的街道和繁华的市场,人们在城里忙碌而热闹。

作者通过描绘古代城市的画面,让学生了解古代城市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现代城市的变化接着,课文讲述了现代城市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现代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和繁忙。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水马龙的交通让人目不暇接。

同时,现代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问题。

第三部分:对比和思考最后,课文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城市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影响。

学生们应该明白,城市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象征,但也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知识点总结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几个主要知识点:1.城市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课文的描述,我们了解到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方。

城市有着宽阔的街道、繁华的市场以及现代化的建筑。

2.城市发展的变化: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城市的差异,我们认识到城市发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现代城市规模扩大、建筑高大、交通繁忙,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问题。

3.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影响:通过思考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城市环境保护、人文关怀,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学习方法与体会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阅读理解:首先,认真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描写和比较。

通过仔细阅读,我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2.分析语言运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注意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例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爬天都峰》17(配套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爬天都峰》17(配套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爬天都峰》 17(配套教案)教学内容《爬天都峰》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本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

本课通过讲述作者与父亲爬天都峰的经历,展示了坚持与努力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课文描绘了天都峰的自然风光和攀爬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挑战自然的勇气。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升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的理解与运用。

2. 对作者心理变化的深入分析与讨论。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坚持与努力的主题,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或多媒体课件。

2. 天都峰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词汇卡片和课文插图。

4.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都峰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词语讲解:教师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 课文精读: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主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主题提炼: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坚持与努力”的主题,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讨论。

7. 写作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坚持与努力的短文。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课文重点,包括课文标题、作者、主要角色、关键情节、主题等要素。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7课的内容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是这篇课文的笔记:
1. 生字生词:需要掌握的生字包括“虎、操、占、嫩、顺、均、叠、空”,其中“均”和“叠”可能会对一些同学有难度。

2. 段落解析: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描述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它绿得发亮的外貌。

◦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段(第3自然段):详细描述了爬山虎的脚及其生长过程。

3. 主题思想: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观察和描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强调了细心观察和了解事物的重要性。

4. 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的脚,比如“巴住墙”,让我们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吸附力。

5. 课外拓展:可以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观察下,写一写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植物或动物的生长过程或特点。

6. 作业建议:可以布置相关主题的写作或观察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写作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教学设计
茅阳第一小学四(3)班刘丽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长城起始地图、长城的图片、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气氛渲染:播放“长城——谭晶”)
一、检查预习
1、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怎样的?
2、每年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与长城有关的资料。

(出示中外游客爬长城等图片资料)
3、出示国外领导人游览长城后,对长城的赞美之词:
(1)、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2)、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3)、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4)、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

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4、听了这些赞美之词后,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一起来学习第17课长城,请听课文范读。

2、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长城之旅第一站——“远看长城”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
(3)、理解长龙的比喻。

(4)、出示长城的起始地图: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5)、齐读第一自然段,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长城之旅第二站——“近看长城”
(1)、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

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2)、指名读,思考:我们随着作者登上长城近看长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理解下列词语:
条石、城砖、高大、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
(4)、出示图片理解长城近景的结构,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体的位置形状。

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过度:假如你登上了长城,你会想起什么?
4、长城之旅的终点站——“遥想当年”
(1)、指名朗读“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2)、体会“两三千斤重、无数的、无数的、步一步”所蕴含的意思。

(3)、想象一下,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修筑的?
(4)、齐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并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想)。

(5)、体会“站、踏、扶”与“想”的关系。

(6)、指名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7)、理解“多少……才”的含义。

(8)、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齐读第3自然段。

5、有气势地读第4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学生说说奇迹的原因。

(2)、这段话向我们说明了长城的什么?
四、课文升华
1、结合下列提示语或你收集到的资料,给我们当一回小导游!(小组讨论,再作交流)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修筑、条石、陡峭、山岭、气魄雄伟、奇迹
2、谈谈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17 长城
远看:长
近看:高达坚固奇迹
联想: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