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个节气之冬至

合集下载

(2024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介绍PPT课件

(2024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介绍PPT课件
12
植物生长状况
落叶乔木
大部分落叶乔木在冬至前已完成 落叶过程,进入休眠期,减少水
分和养分的消耗。
常绿植物
如松树、柏树等,虽然保持常绿 ,但生长速度减缓,新陈代谢降
低。
草本植物
多数草本植物在冬至前后枯萎, 根部进入休眠状态,等待来年春
季复苏。
2024/3/26
13
水文气象现象
2024/3/26
气温下降
2024/3/26
南半球昼长夜短
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的 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 最短。
昼夜等长地区
在赤道上,冬至时昼夜时 间大致相等。
9
气候特点
寒冷干燥
冬至时节,北半球大部分 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尤其 是内陆地区。
2024/3/26
降雪增多
随着气温降低,降雪的可 能性增加,尤其是在高纬 度地区。
南半球温暖
18
05
冬至节气养生知识
2024/3/26
19
饮食调养原则
2024/3/26
温补为主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应多食用温补食物,如红枣、桂圆、生姜 等。
增加热量摄入
适量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肉类、豆类等,以抵御寒冷。
滋阴润燥
冬季干燥,应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等。
20
起居养生要点
保暖防寒
倡导自然与和谐
冬至是自然界阴阳交替 的重要节点,提示人们 要顺应自然规律,追求 身心和谐与健康。
2024/3/26
弘扬家庭观念
冬至是团圆、聚会的节 日,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提醒人们要珍惜家庭 、关爱家人,营造良好 的家庭氛围。
推动可持续发展
冬至的庆祝活动可以促 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意识的提高,推动社 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的良好风尚。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此时,夜晚变得漫长,白天则成为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在这一天,太阳的高度达到全年最低点,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

下面将介绍冬至节气的起源、习俗和与冬季相关的养生方法等内容。

一、冬至的起源与意义冬至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察和农耕文化,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夏代初期。

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变化,发现在冬至这一天太阳高度最低,于是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开始。

冬至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一方面,冬至标志着冬季的到来,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工作告一段落,开始进入冬季休闲期。

另一方面,冬至也代表了一年的渐长之意,太阳在冬至后的每一天都会升高,天气逐渐转暖,人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二、冬至的传统习俗作为重要的节气,冬至在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习俗:1. 冬至祭祖:冬至这一天,许多家庭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人们会烧香、献祭,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

2. 吃冬至饺子:吃饺子是冬至的传统食俗之一。

传说吃饺子能避邪消灾,预示着新年的好运。

在北方地区,吃饺子还有增加体力、保暖驱寒的功效。

3. 过冬至:冬至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度寒冷的冬夜。

在南方地区,一些地方还有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等传统庆祝活动。

三、冬至养生方法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也意味着天气的寒冷和气温的降低。

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以下是一些冬至养生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 合理饮食:冬季气温较低,人们应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瘦肉等。

还应注意保持饮食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高糖高脂的食物。

2. 注意保暖:冬季寒冷,身体容易受凉。

保暖是冬季养生的重要一环,可穿戴适当的服饰,戴上帽子、围巾和手套等。

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注意适度加湿,以减少干燥带来的不适。

3. 适量运动:冬季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适量的户外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并有助于缓解冬季抑郁的情绪。

传统二十四节气冬至节气介绍ppt

传统二十四节气冬至节气介绍ppt

二十四节气冬至介绍
冬至的三候
冬至的三候
一候蚯蚓结: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 着身体。
1
2
二候麋角解:
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 流动并且温热。
3
冬至的气象
冬至之后,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 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 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 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即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 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 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 。过了九个“九”,刚好 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习俗九: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 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 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 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 花生仁、冰糖等。
二十四节气冬至介绍
冬至的诗词
冬至的诗词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 颈、腹部的保暖;坚持晚间泡脚, 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 生、防寒保暖的功效;注意养肝、 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吃些肉 类和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 菜、莴笋、大蒜等。
二十四节气冬至介绍
冬至的习俗
冬至的习俗

24节气冬至的含义是什么

24节气冬至的含义是什么

24节⽓冬⾄的含义是什么冬⾄那天是全年⽩昼最短的⼀天,⽽⿊夜却变长了,在这⼀天也代表着数九已经开始了,冬⾄的含义不仅仅代表着节⽓跟节⽇,还代表着⽓候将变冷,以下是⼩编为⼤家准备了24节⽓冬⾄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冬⾄是在什么时候,欢迎参阅。

24节⽓冬⾄的含义是什么冬⾄的到来代表寒冷即将来临。

冬⾄节⽓是全年中昼夜最长的⼀天,到了冬⾄节⽓后天⽓也会逐渐变寒,进⼊到全年温度最低的数九寒天,古⼈认为⾃冬⾄起,天地阳⽓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个循环开始了,有“冬⾄⼀阳⽣、天地阳⽓回升”的说法。

冬⾄是在什么时候每年公历12⽉22⽇左右冬⾄,⼜称为冬节,是传统⼆⼗四节⽓中的第⼆⼗⼆个节⽓,冬季的第四个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在古代民间有“冬⾄⼤如年”的讲法,冬⾄节⽓时有吃饺⼦、汤圆、⽺冬⾄节⽓的特点北⽅地区冬⾄节⽓时,北⽅地区的温度已经在0℃以下了,在某些地区还有雪冻灾难。

西北地区冬⾄节⽓时,西北地区的平均⽓温普遍在0℃以下,天⽓寒冷。

南⽅地区冬⾄节⽓时,南⽅地区的平均⽓温只有6℃⾄8℃左右。

西南地区在西南某些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上旬,平均⽓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冬。

⾁汤、⽶酒、鸡鸭鱼⾁的饮⾷传统。

潮汕冬⾄习俗冬⾄,是⼆⼗四节⽓之⼀。

据《⽉令七⼗⼆候集解》载:“⼗⼀⽉⼗五⽇,终藏之⽓,⾄此⽽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载:“⼤雪后⼗五⽇,⽃指⼦,为冬⾄,⼗五⽇中。

阴极⽽阳始⾄,⽇南⾄,渐长⾄也。

”据《辞海》载:“天⽂学上规定冬⾄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不仅是⼆⼗四节⽓之⼀,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个⼤节⽇,有“⼩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天备⾜猪⾁、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围桌共餐,⼀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团聚。

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四个节气,也是公历一年中的昼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更是一种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冬至的来历
冬至这一节气起源于古代,是古人观测地球运行和季节变化的产物。

在古代中国,冬至时节是北半球阳光直射南半球,我国北半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冬至这一天昼短夜长,经历冬至便是冬天正式开始的标志。

古人视冬至为一年之中至阳至阴的分界点,寓意着阴阳转换,光明即将战胜黑暗的启示。

冬至的文化意义
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赋予了诸多福祉与象征。

在民俗中,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举家团聚,共享团圆的喜悦;同时,冬至也是吃水饺、粘年糕的日子,象征吉庆团圆。

冬至还承载着象征性的意义,代表着“岁岁平安、
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景,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载体和表达方式。

冬至的意象
冬至节气还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冬至是阳气渐长,阴气渐衰的时刻,被视为阴
阳互转之时,预示着阳气开始逐渐升起,冬天最冷的时刻也即将过去,生机即将重新充盈。

在自然界中,万物休养生息,种子埋藏地底,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在人生中,冬至也代表着百事休生,凝望内心,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刻,激励着人们追求更好的未来。

结语
冬至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冬至节气象征着阴阳消长、生命轮回、家庭团圆、希望重生的美好寓意,值此冬至之际,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份古老的文化气息,珍惜这份团圆的温暖,期待明媚的春光早日到来。

愿冬至为我们带来温暖的问候和希望的眷顾。

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

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

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冬至是24节气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祭天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2、祭祖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

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

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

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3、数九九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

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圆仔贴门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5、冬至节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是上天所赐的福气。

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依例放假。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因此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听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皆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访,愉悦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24节气冬至的意思

24节气冬至的意思

24节气冬至的意思〔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最短,那么冬至是什么意思呢,下面给大家共享关于24节气冬至的意思介绍,欢迎阅读!冬至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

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特殊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风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来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慢慢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风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当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如今,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风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风俗。

冬至的风俗冬至三候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麇角解,三候水泉动一候:蚯蚓结〔传奇〕蚯蚓是阴曲阳生的生物,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照旧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照旧蜷缩着身体。

冬至三候二候:麋鹿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冬至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的由来与含义

冬至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的由来与含义

冬至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的由来与含义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12月23日之间。

它标志着阳光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的时刻。

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是民间的重大节日,也有着丰富的传说和寓意。

冬至这个词汇来源于古代人们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察。

古人发现,每年太阳的位置会在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停留在北回归线上的一个点,之后开始向南迁移,所以他们称之为“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最南端,阳光直射点达到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

从古至今,冬至都被视为中国农历的重要节气之一,与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齐名。

在中国农村,冬至通常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象征团圆和祈求来年的幸福。

冬至也是养生的重要节点,因为冬至过后,阳光逐渐增多,阴寒之气逐渐消失,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保健,以迎接新年。

冬至所代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与阴阳气息转换有关的重要时刻。

冬至之后,阳气开始逐渐复苏,而阴气则逐渐衰退。

人们相信,冬至这一天阳气达到最弱的时候,万物开始向春天的生长活动转变。

因此,冬至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冬至也是人们反思过去一年的时刻。

一年的生活已经进入尾声,人们开始回顾自己的所想所做,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冬至是一个安静的时刻,人们在这个时候会对自己进行反思,为未来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

除了在中国,冬至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在南半球的国家,冬至正好相反,标志着夏天的开始。

比如,澳大利亚的“夏至音乐节”是一个庆祝夏至的盛大音乐活动,人们在海滩上唱歌跳舞,享受夏日的开始。

总结起来,冬至作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人们反思过去、迎接未来的时刻。

冬至的到来象征着阴阳气息的转换和新的开始,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养生和内心的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个节气之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黄经达270度时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

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

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

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农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黄经达270度时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

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

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

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农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