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震堰塞湖灾害及其防御对策研究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汶川512大地震在地震影响区内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系统排查,以及航遥调查,确认地震共引发15000处滑坡、崩塌、泥石流,同时,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970处,其中,滑坡1701处、崩塌1844处、泥石流304处、不稳定斜坡1093处。
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堆积体堵江形成256处堰塞湖,其中一部分需要立刻进行处置,如位于北川县通口河的唐家山堰塞湖。
堰塞湖蓄水达2.425108m3,相应蓄水位高程740m,堰塞体上游集雨面积为3550km2,在地震发生31d后,通过人工开挖的泄流槽逐级坍滑后成功泄洪,堰塞坝未发生整体溃坝。
1堰塞湖安全评价影响因素 1.1坝体级配震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堰塞湖组及时发布的堰塞湖溃决风险等级评估标准。
由表1可以看出,坝体组成颗粒越细的,越不安全;组成颗粒粒径越大,危险性越低。
1)由于大块石相互咬合,结构性较好,坝体抵抗余震的能力较强;反之,若大于1m的石块含量较少,则堰塞坝坝体本身的结构稳定性就差,必须要及时进行人工干预,采取工程措施,降低坝高及上下游水头差。
2)经过作者试验研究表明,如果一旦堰塞湖蓄满溢流,溃坝最大流量的对数ln(Qmax)与坝体组成颗粒的不均匀系数(S=(d75/d25)0.5)是二次函数的关系,即随着不均匀系数S的增大,溃坝洪峰流量先增大后减小。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粗颗粒越多,最终能够有效消耗水流能量,减小最大溃坝流量。
随着湖内水体减少,坝体形成的粗化层能够抵抗水流的冲刷。
反过来看,如果粗颗粒含量过少,水流冲刷坝体,携带大量的颗粒往下游输送,坝体短时间溃决,湖内的水体以较大的平均流量向下游泄流,不仅将会对下游建筑物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由于下游河床抬升厚度大,不利于未来河道的稳定演变。
1.2上游两岸山体的稳定性堰塞湖形成后,两岸山体如果进一步发生崩塌、滑坡,会损失上游的库容,增加坝体蓄满溃决的风险,另外,堆积体迅速冲入湖内激起的涌浪拍打坝体,大石块在浪压力作用下滚落,同样可能会造成坝体溃决。
堰塞湖灾害及应急预警机制研究

堰塞湖灾害及应急预警机制研究堰塞湖灾害是指在河流、峡谷等狭窄地段,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流受阻,形成临时的水库,水位逐渐上升,最终可能引发溃坝泄洪,对周围地区造成严重的洪水灾害。
全球发生过许多堰塞湖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研究堰塞湖灾害及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和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堰塞湖灾害的形成原因是研究预警机制的重要前提。
堰塞湖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地震、滑坡、崩塌、冰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地震是引发堰塞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产生的强烈震动可以导致山体崩塌、滑坡等,形成堵塞河道的物质,进而形成堰塞湖。
其他自然灾害如崩塌、滑坡、冰崩等也会造成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
此外,人类活动,如大规模挖掘矿石、修建水坝等,也可能导致堰塞湖的形成。
其次,建立堰塞湖应急预警机制是预防和控制堰塞湖灾害的重要手段。
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往往是持续的,但灾害爆发往往是突然且具有瞬时性的,因此,及早发现堰塞湖的蓄水量、水位上升的趋势和速度,对于提前预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堰塞湖应急预警机制需要包括多种手段和技术来获取和分析相关信息,如遥感技术、地质勘探、卫星监测等。
除了技术手段,应急预警机制还应包括管理机构、预警发布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完善。
此外,加强堰塞湖区域的应急救援能力也是避免和减轻堰塞湖灾害的重要措施。
针对堰塞湖区域的特点和灾害模式,应建立健全的救援队伍,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
培训救援人员,加强应急救援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质量是关键。
此外,应建立健全堰塞湖骨干企业,储备应急灾害物资,确保抢险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针对堰塞湖灾害的特点,预警机制应该具备准确、及时和可靠性。
准确性主要指根据各种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如地质勘探的准确性,遥感图像的解译准确性等。
及时性则强调在堰塞湖水位上升和溃坝威胁增加之前能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防止灾害发生。
庙坝堰塞湖应急处置方案研究

庙坝堰塞湖应急处置方案研究摘要:城口县庙坝镇下游侧罗江河左岸山体滑坡而形成堰塞湖,对该镇及其下游约12000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对该堰塞体的研究,及时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并加以实施,成功的降低了堰塞湖水位,达到了快速解除堰塞湖险情的目的。
关键词:庙坝,滑坡,堰塞湖,堰塞体,泄流渠,应急处置Abstract: ChengKouXian temple BaZhen downstream side ROM rivers landslides and form on the lake, and downstream to the town of about 12000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caused serious threat, through to the dam body of research plug, provide the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and implement, the success of the lake water level reduced to fast relief the purpose of the lake.Keywords: temple dam, the landslide, lake, fill dam body, discharge canal, the emergency response2010年7月19日,城口县庙坝镇下游约1km处罗江河左岸山体滑坡从而阻断罗江河形成堰塞湖,庙坝整个场镇被河水淹没,其中部分房屋垮塌,对庙坝镇内约4000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并严重威胁堰塞湖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境内4000余人,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口县政府立即成立了山体滑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国家防总也派出工作组到现场。
我院于19日下午1时接市水利局通知后立即派出勘测设计人员前往,晚10时到达城口县庙坝镇,冒险坐冲锋舟到达堰塞体,步行通过堰塞体泥泞烂路后坐车到达县城,来不及吃饭和休息即投入相关工作。
浅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安全管理

浅谈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的安全管理摘要:在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堰塞体上,在人员数量多、机械设备多、安全隐患多、施工强度大、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创造了施工作业零伤亡的良好业绩。
本文从安全制度建立、安全作业监督管控、安全观测与警戒、应急预案建立与完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排险安全管理1 前言唐家山堰塞湖位于四川省北川县上游通口河上,是因“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龙门山300KM的地震断裂带,唐家山山体大面积滑坡,封闭河道,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
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水位迅速积蓄抬高,严重威胁下游。
由于排险时间要求紧、施工强度高、作业面狭窄、人员和机械设备多、相互干扰大,所以本堰塞湖应急排险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性,稍有不慎,便会发生群死群伤的特大安全事故。
其安全隐患分析情况如下:1.1堰塞体本身是由山体滑坡后形成的堆积体,结构松散,加之湖水不断上涨,压力增大,易形成较大的渗漏通道,造成管涌等甚至坝体溃决的危险。
1.2由于地震,堰塞体两边山坡已形成较大裂缝,而所有排险人员驻地就设在堰塞体上,施工也在峡谷中的堰塞体上,若发生新的滑坡塌方,势必造成特大安全事故。
1.3根据排险方案,施工采取以“开挖渠道引流、分段同时实施”为主、铅丝石笼护坡为辅的方式,作业面狭小、施工人员多、相互干扰大,易发生渠道边坡垮塌掩埋、人员砸伤等安全事故。
1.4气候条件差,高温炎热,能使用的水源缺乏,卫生条件恶劣,易发生职业健康卫生事故。
2 建立安全制度2.1安全组织机构与职责在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前线指挥部的领导下,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专人专责。
在现场从各施工单位抽调安全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战士组成专业安全分队负责所有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有渠道开挖施工安全分队,主要负责渠道开挖施工作业安全;左岸山坡裂缝发展情况监测分队,负责观察边坡裂缝变化情况;右岸山坡滑坡监测分队,主要对山体滑坡、塌方等情况发出预警预报,防止发生塌方对渠道施工人员造成伤害;上游来水量监测分队,主要监测湖水上涨情况;下游渗漏变化情况监测分队,主要对堰塞体下游渗水点、出水量、浑浊度等情况进行巡视。
汶川地震引发的山地灾害以及堰塞湖的管理方略

水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0年7月第41卷第7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10)07-0757-07汶川地震引发的山地灾害以及堰塞湖的管理方略王兆印1,崔鹏2,刘怀湘1(1.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2.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汶川地震触发了大规模的崩塌与滑坡等山地灾害,形成众多堰塞湖。
为分析其风险与应对措施,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影像与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灾后堆积体与堰塞湖的稳定性,以及它们与下切性河流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山地灾害在不同程度上释放了潜在势能,其中滑坡释放能量最大,因此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较好,而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较差。
从长期治理角度看,若能控制河床下切则可避免部分灾害的产生。
堰塞湖管理方略包括两种:对于风险高的堰塞湖应以拆除为主,而对于风险很小的堰塞湖则应予以保留。
震区大部分河流处于不稳定的下切拓宽阶段。
保留堰塞湖可以加大河床阻力,使河流提前达到平衡,降低未来地震中山地灾害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堰塞湖;河流下切;管理方略中图分类号:P642.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12-04基金资助: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973)项目(2008CB425803);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7SHZ0901034)作者简介:王兆印(1951-),男,山东济南人,教授,主要从事河流水沙生态综合管理研究。
E-mail :zywang@1研究背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31̊01′16″N ,103̊22′01″E )发生了震级里氏8.0级的大地震。
根据政府相关报告,截止7月31日,已有68197人死亡,374176人受伤,18222人失踪。
英国地质调查局资料显示[1],印度板块以5cm/a 的速度向北挤压亚欧大陆板块,导致喜马拉雅山脉隆起、青藏高原的形成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地震活动。
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问题

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问题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唐家山地震次生灾害引发的堰塞湖问题,结合数字高程地图和新闻报道所提供的数据分别建立模型研究了唐家山堰塞湖形成之后湖水高程、蓄水量、溃坝情形、溃坝灾害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第一问,首先对数字高程地图进行等高图像分析求解了堰塞湖不同高程水位(高程间隔为1米)对应的湖区面积,接着本文采用拟合法得到任意高程(710-750)的湖区面积,对高程积分建立了蓄水量体积与堰塞湖水位高程的离散化模型,然后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北川天气预报3天降雨量与堰塞湖入库流量的关系,继而求解得到不同降雨量下每日堰塞湖水位高程。
针对第二问,首先研究泄洪过程和溃坝过程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分别建立正交多项式逼近和仿真模型得到溃坝时的溃口流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继而分析求解得到溃坝时溃口宽度、深度、水位高程和水流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针对第三问,综合数字高程地图和行政区域地图,在数字地图中查找地势相对较低区域,进而得到洪水下泄区域及被淹没区域。
确定洪水的流速之后,利用数字地图计算了洪水到达各被淹没区域的时间,淹没范围,以及淹没之后的安全区域,并据此制订了初步的撤离方案。
关键字微元积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008年5月12日14:28在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也相当严重,特别是地震造成的34处高悬于灾区人民头上的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构成巨大威胁。
加强对震后次生灾害规律的研究,为国家抗震救灾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撑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山体滑坡后阻塞河道形成的最大堰塞湖,位于涧河上游距北川县城6公里处,是北川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堰塞湖,其堰塞体沿河流方向长约803米,横河最大宽约611米,顶部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主要由石头和山坡风化土组成。
由于唐家山堰塞湖集雨面积大、水位上涨快、地质结构差,溃坝的可能性极大,从最终的实际情况看,从坝顶溢出而溃坝的可能性比其它原因溃坝的可能性大得多。
崩塌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链演化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

崩塌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链演化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田士军【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24(68)2【摘要】某沟谷两岸坡面陡峻,沟谷狭窄,纵坡降较大,在地震、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其左岸堆积体上方的崩滑堵沟隐患点可能出现失稳,并发展为崩塌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链。
针对此灾害链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采用相应的数值模拟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模拟分析和计算,评价其对沟口桥梁工程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经分析计算,崩塌滑坡隐患点距沟底高程落差约1 km,岩体体积约8×10~6 m~3,平均厚度约26 m,崩塌滑坡堵河可形成最大水深为14.4 m、面积约为7.19×10~4 m~2、方量约为2.74×10~5 m~3的堰塞湖;堰塞湖溃决形成洪水过程中,桥梁处最大水深为4.43 m(不含原始水位),最大流速为7.54 m/s,峰值流量为807 m~3/s;在溃决洪水强烈揭底冲刷和侵蚀的条件下,溃决洪水引发的泥石流在桥梁处的最大水深为7.1 m、最大流速为8 m/s、峰值流量为1 685.5m~3/s、最大冲刷深度为16.58 m。
为减少该灾害链对桥梁工程的影响,采取河道疏通、岸坡防护和监测预警等防治措施。
【总页数】9页(P15-23)【作者】田士军【作者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U212.22【相关文献】1.基于震后堰塞湖演化的泥石流危险性分析——以汶川县茶园沟堰塞湖演化为例2.堰塞湖溃决洪水演进预报方法探讨——以“11·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为例3.崩塌滑坡堵江堰塞湖灾害链铁路减灾选线策略4.冰碛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发展过程机理与模拟技术研究构想5.基于有向无环图的滑坡-堰塞湖-洪水灾害链模型服务动态编排方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绵远河流域上游堰塞湖应急排险施工.doc

四川绵远河流域上游堰塞湖应急排险施工武警水电第三总队马学强邹俊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绵远河上游堰塞湖成因、危害,重点介绍了地震以后特定条件下的应急排险工作施工组织与管理,对类似山区河流的堰塞湖排险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堰塞湖风险评估应急排险施工组织预警1基本情况“5.12"四川省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山崩地裂、江河易道,绵远河从清平乡到汉旺镇山口长约16公里的河道中两侧的多处山体坍塌,将河道多处完全阻断,形成了4个堰塞湖,以地名依次命名为“黑洞崖”、“小岗剑(上)、小岗剑(下)和“一把刀",堰塞湖成为下游灾区绵竹市的最大次生灾害威协。
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指水利组、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武警总部的命令,我部承担了绵远河上游堰塞湖的应急排险任务,本文简要介绍绵远河上游有代表性的堰塞湖应急排险施工.(1) 小岗剑(上)堰塞湖位于绵竹市沱江支流绵远河小岗剑电站上游约300米处,距离上游清平乡约6km。
地理位置为东经104。
13980°,北纬31.49302°.堰塞河段谷坡高陡,河谷狭窄,为典型的“V"型谷,河道流向整体呈SN向。
基岩岩性为泥盆系唐王寨群(D3tn)厚层~巨厚层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地层产状N10~20°W/NE∠70~80°。
堰塞体总体左岸低、右岸高,堰塞体总体横河向长约250m,顺河向长约300m,高约70~120m,总方量约200万m3。
最大可能蓄水量约1100万m3。
专家认为该堰塞湖坝高大,蓄水量大、堰塞体较单薄、距离下游目标近,满库全溃时到达汉旺镇的洪峰流量为4600m3/s,溃决威胁最大,评定为高危级别,需及时处理。
(2) 一把刀堰塞湖一把刀堰塞湖位于东经104.14970、北纬31。
48939,下距绵竹市汉旺镇约3km。
堰塞河段谷坡高陡,河谷狭窄,为典型的“V”型谷,河道流向整体呈SN向.基岩岩性为三叠系嘉陵江组(T3xj)厚层~巨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地层产状N40—60°E/NW∠60-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 烈 地震 发生 在 山区时往 往会 诱发崩 塌 、滑坡 、泥石 流等 次生地 质灾 害 。崩 塌 、滑坡 、泥石 流从 高处 倾 泄 而下 ,一 旦在 河流 的沟 、谷 中迅速堆 积起来 形 成坝体 ,阻 挡水 流通过 ,使堤 坝上 游聚集 成大 小规 模不
等的水体一地震堰塞湖。事实表明,地震堰塞湖的存在可能对灾 区群众的生命 及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作为地震次生灾害之一 ,堰塞湖的危害主要有 :堵水成湖 , 河 ( 使 江)水倒灌 、淹没村舍、道路、桥梁 及公共设施 ;其二 ,一旦溃坝决堤,洪水势不可挡 ,使下游低洼地带遭受严重洪灾。不仅如此 ,地震堰塞
・
l 8・
四
川
地
震
2 1 年第 2期 01
图 1 唐 家山堰 塞湖上游 禹里堰塞湖 镜 向 南
马声浩摄
图 2 康定 县团结乡东侧 断塞塘 ( 远处可见
断 层 陡坎 )镜 向 北 西 黄 圣 睦摄
表 1 地 震堰 塞 湖 与 断 塞 塘 对 比
2 地 震 堰 塞湖 及 其 灾 害
烈度区以汶川县映秀镇为中心 ;另一个 以北川县县城为中心。地震除 了直接造成房屋建筑物、构筑物倾 塌 ,倒毁 ,道路 ,交通破坏 ,通讯、水电中断等重大损失外 , 还触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带
四川省的主要地震堰塞湖分布如图 3所示,其灾害状况前人 已做过统计研究 ,经研究 ,四川省形成地震堰塞湖的地震主要有:公元前 2 6年宜宾一带 5 级地震 ;18 76年康 定一泸定磨西 7 级地震;17 80年 巴塘 7 级 地震;13 93年茂县叠溪 7 地震 ;17 90年大 邑 6 , 级地 ; / 1
布 ( 2。 图 )
地震堰塞湖与断塞塘均为地震活动时形成的 ,其区别见表 1 :
收稿 日期 :2 1 0 1—0 0 ;修回日期 :2 1 0 1— 7 0 1— 3—2 0
基金项 目:中国地震局 2 1 0 0年度 老专家科研基金课题 ,课题 编号:2 12 . 00 4
作者简 介:马声 浩 (90一 ,男 ,成都市人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地 质,地震危险性分析 工作 14 )
17 松潘一 平 武 72级 地 震 ;17 9 6年 . 96年 盐源 ~ 宁蒗 67级 地震 ;18 . 99年 小 金 66级 地 震 ; 0 8年 汶 川 . 20
8 O级地 震 。 .
以上 9 次地震资料详见文献 [ ] 3 。这里 ,对 20 年汶川 80 08 . 级地震形成 的地震堰塞湖简要叙述如下 :
湖还会给大震应急和抢险救灾造成极大的困难。四川省为全国强震多发地区之一 ,统计表明,有地震历史 记载 ( 公元前 2 年 )至今 的两千余年里 ,四川省发生 ≥ . 级的强震达 6 次¨ 。据历史资料记载及实 6 60 6 J 地考察 ,至少有十余次强震在 四川省造成 了地震堰塞湖 ,带来的重大灾难并不鲜见。特别是 “.2 5 1 ”汶 川 8O级地震 ,在极震区及其附近形成大小地震堰塞湖达数百处之多 ,实属 四川省历史罕见。总结地震堰 .
马声浩
( 四川 省地震局 ,四川 成都 60 4 ) 10 1
摘 要 :通过公元前 2 年至今的 2千余年发生在 四川省境 内的 1 6 4次地震事件形成 的堰塞湖的研究分析认为 , 76 18 年康定一 泸定磨西 7 级地震 、17 年 7月 1 89 日甘肃武都 80 . 级地 震 、13 年茂县叠溪 7 地震 、17 年松潘一 93 96
平武 7 2级地震 和 2 0 . 0 8年汶川 8 0级地震形成的堰塞 湖造成严 重的次生灾 害;地震堰塞 湖生成 的重要 背景条 件 .
为 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 在区域地震烈度大 于或等 于Ⅷ度 ,地震堰 塞湖的分布 与活动性 断裂关 系密切 。在 上 所 述 背景下 ,地形切割明显的山区 、不稳定边坡 的存在 以及降雨产生的泥石流等是形成地震堰 塞湖 的主要原 因。 关键词 :堰塞湖 ;灾害 ;形成和发育特征 ; 边坡稳定性评价 ;防御对策
塞湖带来的危害 , 分析其形成条件和产生的规律 ,对探索防御和减轻地震堰塞湖带来的危害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 义 。
1 堰 塞 湖 地 震 堰 塞 湖 断 塞 塘
堰塞湖、地震堰塞湖和断塞塘主要区别在于 : 堰塞湖 山体岩土崩塌、滑坡 、或泥石流活动 ,导致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造 成堰塞湖的原因很多 ,如 自 然风化 、强降雨、地震 、火山活动等等。 地震堰塞湖 由强烈地震原 因造成的堰塞湖称为地震堰塞湖 ,如叠溪海 子堰塞湖 、唐 家山堰塞湖 ( 1 等。 图 ) 断塞 塘 由断层 走 滑活 动时形 成 的 比较小 的积 水洼地 或水 塘 ,在 四川 省 的鲜水河 断裂 带南 段有较 多分
第 2期 ( 总第 19期 ) 3 2 1 年 6月 01
四 川 地 震 I E R H U K R S A C I SC U N A T Q A E E E R H N IH A
NO 2 .
J n 01 u e2 1
四川 省 地震 堰 塞 湖 灾 害及 其 防御 对 策 研 究
20 0 8年 5月 1 2日,在 四川龙 门山 山区 的汶川 发生 了 80级 特大 地震 ,该 次 地震 给人 民的生命 财 产 带 . 来 极 为严 重 的损失 。地震 震 中位于 汶川县 映秀镇 牛眠沟 附近 ,地 表破 裂从震 中映 秀镇开 始 ,沿龙 门 山断 裂 带 向北东 方 向 ,经 汶川 、茂县 、北 川 、江 油直 至平 武 南坝 ,长 约 30千 米 【 0 】 引,烈度 高 达x 度 。一 个 x 度 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