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稿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属于课前说课,新授课,一课时。

一、说课标

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探究历史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

《辛亥革命》是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4课。其重要性表现在:

1、事件本身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是民主政治的尝试,有巨大的历史功绩;革命精神浩气长存;2012年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事件百年纪念。

2、在单元内部的作用。辛亥革命在必修1政治文明中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千年封建王朝的终结,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是将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

3、与其它模块的关系。辛亥革命为必修2“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必修3“三民主义”和选修4“亚洲觉醒的先驱”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辛亥革命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教材资源的整合:

将本课内容分成辛亥革命的酝酿、爆发、高潮、结局和历史意义五部分来讲,先归纳辛亥革命出现的背景,再明确过程和高潮,最后在已有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事件发展的完整性。

三、说学情

授课对象是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参与积极性高,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但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较欠缺。因此,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情境创设,启发、引导,为学生的会考、高考和终身学习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四、说三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教材和学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主要过程(酝酿、爆发、高潮和结局);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论从史出地自主建构辛亥革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熟悉的人物、文字、图片、视频等情境的创设贯穿始终,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学生搜集、整理图、文资料,进行分析、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者的精神,感受近代中国建立民主的艰难尝试,感受孙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标、学情、教、学法等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设置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宪法。辛亥革命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深远。有助于现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的建设,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特点。

突破策略:

1、自主学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在具体的史料(文字、图片、视频)分析中突破教学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落实基础知识的目的。

2、比较法: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古代中国、近代美国和英国的政体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3、史论结合法:学生根据师生共同搜集的材料分组讨论,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探讨、辩论,形成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结局的认识。

设置依据:对高一学生来说,分析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是较困难的,同时教材直接给出结论,学生可能不易理解。

突破策略:

1、合作探究法:学生根据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再由教师点拨、分析,加深理解,升华历史思维能力。

2、布置课后探究作业: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问题诱思,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新课标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师生共同整理相关资料,教师以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不同

梯度的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运用学生学过的语文教材中的《阿Q正传》、《药》等有关篇目。

提示学生做好笔记,关键词画在书上。运用好课件,设计好板书。

2、学法:

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平时教学实际出发,教师提前辅导学生从教材、互联网、课外读物中搜集、整理资料,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初步认识,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小组合作,积极思考相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获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突出历史学科特点。

七、说课堂教学

师生开展教学互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尽力体现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主题:创设历史情境,探究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约3分钟)

出示文章《中国通史戏说》片段,关于中国近代史是这样描述的:“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慈禧说:木偶戏你当好演呀;李莲英说:有奴才伺候;李鸿章说:九亿白银,小意思……”。这段文字描述了哪些历史事件?那孙中山先生会说什么呢?让我们重踏辛亥革命的道路,去追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

预期效果:用通俗的语言使学生回忆起学过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导入新课,引出课题《辛亥革命》。

师生共同学习新课:(约40分钟)

一、武昌起义——走近辛亥革命(约10分钟)(板书)

1、背景(板书)

创设情境一:在浙江绍兴闹市轩亭口的石碑上记载着一个中国女性故事,至今令中国人黯然神伤。她就是秋瑾。她说:“怕死不出来革命。”审讯时,她“坚不吐供”,只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在没有口供的情况下,她依旧被判为斩首示众。

教师设问:她为何悲愁于江南的秋风秋雨之中?为何愿将高贵的头颅悲壮的滚落?从而导出:背景。

幻灯片出示漫画“时局图”、《辛丑条约》签订等图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表格、邹容的革命语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同盟会的国内分布形势示意图等。请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时机等方面归纳。

幻灯片显示主要史实的关键词:

(1)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政治);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经济、阶级);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思想);

(4)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组织);

让学生了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

重点分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图片,设计相关问题:中间讲话的人是谁?听众有谁?可能会讨论什么内容?落实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宗旨、刊物、纲领,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深入理解同盟会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性质。

(5)一系列武装起义(军事);

展示黄花岗起义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烈士的爱国热情,体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6)保路运动;以学生阅读教材为主。

(7)时机成熟。以教师讲解为主,强调清政府调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兵力空虚,给革命党人发动起义一个绝佳时机。

预期效果:课前自主学习,熟悉的人物引入,通过图表、语录、漫画等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同时在分析归纳时联系前面签定的《辛丑条约》,而清政府的新政客观上又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起了促进作用,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2.武昌首义成功 1911年10月10日(板书)

创设情境二:观看《走向共和》中展现武昌起义的视频片段,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师设问:(1)时间?(2)什么起义?(3)为什么这次起义成功了?

预期效果:结合视频了解武昌起义(原因、过程中的首创精神、影响、存在的危机)。

二、中华民国成立——探究辛亥革命的高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约16分钟)(板书)

1、中华民国成立(板书)

1912年1月1日晚上,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临时大总统誓词》,宣布了民主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教师请学生迅速浏览了解主要史实,然后请学生回答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总统、国旗(出示“中华民国国旗”的图片)、纪年(简单介绍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板书)

创设情境三: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示约法的一些内容,让学生思考,再提问、归纳其中体现出的原则、性质和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自由平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

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三权分立

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发布命令必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责任内阁制”

首先,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得出结论,强化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之后,设计有梯度的问题:(1)对比法:联系美国、英国的政体特点,对比古代中国的“主权在君”,突出约法的进步性。(2)讨论法: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将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3)突出“法”的重要性。联系之前学过的罗马法、《1787年宪法》,提示学生注意法制间的比较,留作作业。(4)学生总结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预期效果:运用一手资料,史料教学和比较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约14分钟)——铭记辛亥革命(板书)

1、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板书)

鼓励学生绘制清政府、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与革命阵营之间的关系

教师强调清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讲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明显区别,提示学生要注意历史学科的专有名词及其区别)

预期效果:当时社会政治力量较复杂,对于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处请学生自主绘制关系图,更好地了解两件事(清帝的退位和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2、评价(板书)

教师设问:“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意味着什么?”由此引出“辛亥革命评价”的讨论。

创设情境四:出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纪念辛亥革命的社论标题: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辛亥革命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预期效果:开放式评价辛亥革命。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论从史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千年未有之变局,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3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铁和血的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材料三:临时政府鼓励华侨来华投资,成立实业部,颁布一些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1912年至1919年,民族工业新建厂矿470多个,投资约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扩建投资,新增资本至少有一亿三四千万元左右,相当于此前50年间投资的总和。

材料四:人民有言论、集会出版、选举、参政等权利革除大人、老爷的称呼,禁止刑讯、买卖人口,宣扬公民道德,采用民国新编教科书、禁止裹脚、剪辫子。

材料五:人民英雄纪念碑《辛亥革命》的浮雕。

材料六:南京中山陵图片、孙中山先生的塑像。

材料七:语文教材《药》的片段。

材料八:天津中山路、中山公园的图片(特别关注天津地方史)。

材料九: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鞋,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材料十: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正传》预期效果: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来的当时社会变化的史料,包括史学论著、文物、遗址、语文教材等,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多角度、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尤其突出“历史功绩”:辛亥革命完成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最后,总结辛亥革命未彻底完成革命任务的原因(分析出主要原因)和教训(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课堂练习:出示不同梯度的选择题,既看到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又落实了基础知识。

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八、说小结和反思

小结:(约2分钟)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华儿女不断前行,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时激励我们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预期效果:落实基础知识和情感升华,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书后【探究学习总结】习题和课上留的探究作业。

反思:

新课过程中,始终通过图表、文字、视频等,特别关注天津地方史,不同情境的创设贯穿整个辛亥革命的背景、爆发、高潮、结局和评价。通过问题教学法、比较法等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思辨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改要求。

辛亥革命说课稿4(优秀篇)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辛亥革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小结及结束来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部分。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一样,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一次爱国运动,它也是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北师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难点: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依据:辛亥革命的失败,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从史实中分析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能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三层次的目标,则必须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

《辛亥革命》说课稿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属于课前说课,新授课,一课时。 一、说课标 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探究历史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 《辛亥革命》是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4课。其重要性表现在: 1、事件本身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是民主政治的尝试,有巨大的历史功绩;革命精神浩气长存;2012年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事件百年纪念。 2、在单元内部的作用。辛亥革命在必修1政治文明中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千年封建王朝的终结,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是将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 3、与其它模块的关系。辛亥革命为必修2“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必修3“三民主义”和选修4“亚洲觉醒的先驱”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辛亥革命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教材资源的整合: 将本课内容分成辛亥革命的酝酿、爆发、高潮、结局和历史意义五部分来讲,先归纳辛亥革命出现的背景,再明确过程和高潮,最后在已有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事件发展的完整性。 三、说学情 授课对象是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参与积极性高,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但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较欠缺。因此,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情境创设,启发、引导,为学生的会考、高考和终身学习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四、说三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教材和学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主要过程(酝酿、爆发、高潮和结局);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论从史出地自主建构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

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

【附说课相关知识】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反思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首先我对本节的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⑴在整个教材与专题中的地位: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必修三《三民主义》,选修四《国父孙中山》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⑵在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是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尝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是学生理解民主革命理解近代化关键的一环。

2、教育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弄清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辨证质疑等方法,来感悟历史,铭记历史,启迪未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孙中山的爱国献身精神,感受孙中山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 (1)理由: ①课标与指导意见、教参要求; ②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意义; ③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有助于现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建设; ④. 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重要的成果。 ⑤对于这么重要内容,课本直接给出结论,没有论从史出,学生不易理解。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_说课稿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堂教学类型:综合课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1/ 5

n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主要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分小组抢答等,配合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n说教法、学法 一.重难点及如何突破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难点是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 为突出这一重点,用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难点,老师出示一道动脑筋的题目,即课后的活动建议题,让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最后再总结。 二.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三.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2/ 5

说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本次说课是课前说课,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说课标: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本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内容。在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改革失败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次奋斗。推翻旧的封建帝制,开始了中华民国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承上启下的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江泽民在总结中国革命历程中提到三位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开启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最伟大时期的到来。 3、重点、难点: 重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准确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理解,评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通过图

片、文字、音像资料,使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中华民族富强敢于承担历史的民族责任感;建立革命党的创新探索精神以及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件和视频为辅助。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四、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虽对历史感兴趣,但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容易情感化、简单化。需创设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掌握历史知识为主,启发、引导学生初步探索历史发展的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以孙中山导入新课,学生对孙中山有简单的了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孙中山,进而激发学生对孙中山领导革命活动的探索。给出一些图片——天津中山路,中山门,中山公园,鞍山道的张园(中山先生居住的地方),人们为什么长久的怀念他?因为他对中国历史做出重大贡献,使中国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由此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教材应该包括课标、教参、课本、学案以及各种参考资料。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3课的内容,从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 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是本册书中唯一反映资产阶级独立领导革命运动的内容,它上承《甲午中日战 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面向省级重点班高三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2年多地学习,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学习积极主动,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活跃等。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同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积极主动学习方面还需要提升。更不能将史论、史观和历史表述有机结合。 【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 【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导入新课: 视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 通过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2、新课讲授: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本专题主要采用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的方式完成,教师根据具体问题补充适当的史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概念和事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质。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历程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好奇心。 2. 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10分钟) 介绍清朝晚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清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的侵略以及民众的不满情绪等。通过讲解这些背景,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 3. 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20分钟) (1)辛亥革命的爆发:介绍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武昌起义,以及辛亥革命的组织者孙中山。

(2)辛亥革命的发展:讲解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包括南京暂时政 府的成立和北洋政府的建立。 (3)辛亥革命的胜利:介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结果,以及辛亥革命后 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 4. 学习辛亥革命的影响(15分钟) (1)政治影响: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包括建立民主共和国 的意义。 (2)社会影响:介绍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废除封建等。 (3)文化影响: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 兴起。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对辛亥革命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量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手段与学具 1.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教学PPT:整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图书资料:提供辛亥革命的详细资料,供学生深入了解。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程度。 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3. 作业布置:布置辛亥革命的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进行的是课前说课,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三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 课标是我们教学重要依据。新课标对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标中的要求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提出。对于这样的内容要求,学生的探讨必须是在了解辛亥革命的史实这一基础上来展开的。 二、说教材 先说一下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近代中国一次历史性巨变,对中国在政治民主化过程中起着伟大的历史作用。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分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重要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此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部分属于运用层面,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将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作为重点,也作为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说明。 三、说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中历史: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lecture text about "The Revolution of 1911"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

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本课上承前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一课《中华民国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事及影响、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意义,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辛亥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事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不怕苦难,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 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 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 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 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 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能够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 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 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长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 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 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 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 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 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 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有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 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 领和旗帜下实行的,也正是因为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 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实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相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 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和 知识迁移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 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 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 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 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 命的历史意义长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使用分析归纳水 平和知识迁移水平,而这些水平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 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 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 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 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有,以学生 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年龄特点来看,初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说课题目:《辛亥革命》说课人: 说课人单位:

《辛亥革命》 一、说课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2)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变革,辛亥革命就是其中的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清廷覆灭,民国肇建。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历史概念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概念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这就要求我讲课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避免太抽象,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拓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 (2)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口号; (3)了解武昌起义; (4)掌握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 2、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学习,感受伟人身上的高贵品质和坚强意志,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平时教学实际出发,我将采用学生自学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

《辛亥革命》说课稿说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就义务教育课程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进行课前说课。 (一)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在中国的政治上走向近代化过程中起着伟大的历史作用。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在本学习主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耀华八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善于思考。通过创设情境,可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分析图片和文字资料的能力。但初中学生整体还是以感性化认识、形象化认识为主,所以在课堂设计中,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富于趣味性、生动性,从而引导他们构建知识脉络和理性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分析图片、文字材料、观看视频,“比一比赛一赛”等小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基础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神入历史,感悟历史。设置探究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推翻清政府,追求民主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辛亥革命的发生是顺应中国革命发展趋势,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结果。让学生学习和继承革命党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意识,学习他们为中华民族复兴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掌握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分角色体会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了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发生,武昌起义的成功是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 依据:武昌起义这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却点燃了大半个中国的革命烈火。武昌起义的成功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1894-1911年不懈努力的结果,是贯穿本课知识的线索。清政府迅速土崩瓦解,其原因又与前面所学知识紧密相连。 难点:客观认识辛亥革命的结局,体会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依据:近年来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一些新的史观评价。但教材仍然采取传统观念,辛亥革命后形势纷繁复杂,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客观评价这一历史事件有相当难度。 (六)教法学法 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分析图片和文字资料,比一比赛一赛活动,角色扮演,记者采访等),创设历史情境,设置探究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使学生能不断思考,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史料读图、分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辛亥革命》。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3课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单元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侵略一方面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逐步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促使中国向资本主义化发展,促使中国人民对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探索。本单元的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器物变革实现自救,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政治制度的变革,而辛亥革命既是一次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 华民国成立等历史基础知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学习一代伟人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突出方案: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展示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简表,掌握基本史实,并通过讨论探究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来突出 重点。 ②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突破方案: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已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 的结局,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创设情景、提问讨论、自主学习、对比分析、讲授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发生在学生

辛亥革命说课稿(高中)

辛亥革命说课稿(高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是高一必修第一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课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知识与能力: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 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2、对比法: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 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依据: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而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无法拆分,故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作为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依据:教材两目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提出来的,而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供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对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进行说课。【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其中,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属于了解层次的内容,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则属于运用层次,但如果对前两方面的史实一无所知,那么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同时,对于如何开展探讨,必须明确一个基本观念,即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形成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担负引导作用。探讨的落脚点应放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 二、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艰难探索进程中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上承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由此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中国人民革命洪流汹涌澎湃。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他们在学习之前通过影视作品对辛亥革命已有所了解,但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不足。此外,经过七年级一年的积累,他们在学习能力上有所提高,但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历史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等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等史实,理解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历史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图片、文字、视频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度思考,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2)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2)通过学习孙中山、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革命活动及武昌起义,引导学生感悟辛亥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社会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