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

1有益亍与制主丿政体癿稳固2儒生癿地位得到提升也成了与制政治癿仆从3儒学因科丼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癿工具4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癿后备力量5文人学士醉心亍功名利禄也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癿人才力量相对薄弱21儒学癿困境不复兴1儒学癿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癿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1、道是世界的根本;
老子
春秋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 的规律;
道
3、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
家
1、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庄子 战国 2、齐物说——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3、崇尚自然,超: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
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背景: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1)政治:统治者强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统治 走向腐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统治者极力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者 阶级队伍壮 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 宋代理学 日益僵化,明清思想家要求摆脱 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西学东渐 。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 以及文集、秦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 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 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1、道是世界的根本;
老子
春秋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 的规律;
道
3、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
家
1、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庄子 战国 2、齐物说——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3、崇尚自然,超: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
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背景: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1)政治:统治者强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统治 走向腐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统治者极力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者 阶级队伍壮 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 宋代理学 日益僵化,明清思想家要求摆脱 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西学东渐 。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 以及文集、秦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 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 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件PPT

• 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 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 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 张“性本恶”。
•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 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 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 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 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 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C.意义: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 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 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 建专制统治。
•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 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和 欧洲;在日本和朝鲜还形成“朱子学”学派。
• D.评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 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 作为战国百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史论要旨】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 受重视的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 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 暴力手段实现统一;(2)儒家学说倡导 “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故不受重视。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 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 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 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心学与理学的关系: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 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 A.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 治的社会秩序。
• 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 张“性本恶”。
•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 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 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 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 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 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C.意义: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 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 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 建专制统治。
•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 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和 欧洲;在日本和朝鲜还形成“朱子学”学派。
• D.评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 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 作为战国百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史论要旨】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 受重视的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 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 暴力手段实现统一;(2)儒家学说倡导 “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故不受重视。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 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 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 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心学与理学的关系: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 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 A.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 治的社会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34 人教课标版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康有为:托古改制 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
儒学逐渐丧失统治地位
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儒学
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继承优秀文化:
“仁义礼智信”,“舍生取义”,“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观
“大一统”的国家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观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的方法论
感悟:
既然,汉武帝独尊儒术,为 何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其 他学派的思想呢?皇帝的治国思 想有什么特点呢?
王霸用杂
法
儒 佛、道
阴阳
外儒内法 剂之佛道 王霸用杂
实质 思想统一 服务于政 治统一
探究三: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 儒家的正统治国地位?
1.哪几项政治措施?
2.哪几项教育措施?
探究四:儒家思想的第一次重大 改造有何影响?
•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认识水平
•阶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立场看法
2、怎样读书?
分类概括、史论结合
3、教学方式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效率越高
百家争鸣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何 以只出现过一次而欧洲却多次出 现直到今天?
4、思想意识是人在特定状况下的 排泄物
诸子百家
百家 人物 学说 根源 阶级性 历史影响 现实性
春秋战国 西汉时期 宋、明时期 明末清初
百家争鸣
大分裂、 大变革
老、庄 韩非子、墨 孔、孟、荀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统一成为 历史趋势
董仲舒 汉武帝
儒道佛“三 教合一”
佛、道对儒 学产生冲击
儒学增加民 主启蒙色彩
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
二程、朱、 李、黄、
陆、王
顾、王
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 理学和
儒学逐渐丧失统治地位
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儒学
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继承优秀文化:
“仁义礼智信”,“舍生取义”,“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观
“大一统”的国家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观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的方法论
感悟:
既然,汉武帝独尊儒术,为 何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其 他学派的思想呢?皇帝的治国思 想有什么特点呢?
王霸用杂
法
儒 佛、道
阴阳
外儒内法 剂之佛道 王霸用杂
实质 思想统一 服务于政 治统一
探究三: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 儒家的正统治国地位?
1.哪几项政治措施?
2.哪几项教育措施?
探究四:儒家思想的第一次重大 改造有何影响?
•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认识水平
•阶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立场看法
2、怎样读书?
分类概括、史论结合
3、教学方式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效率越高
百家争鸣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何 以只出现过一次而欧洲却多次出 现直到今天?
4、思想意识是人在特定状况下的 排泄物
诸子百家
百家 人物 学说 根源 阶级性 历史影响 现实性
春秋战国 西汉时期 宋、明时期 明末清初
百家争鸣
大分裂、 大变革
老、庄 韩非子、墨 孔、孟、荀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统一成为 历史趋势
董仲舒 汉武帝
儒道佛“三 教合一”
佛、道对儒 学产生冲击
儒学增加民 主启蒙色彩
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
二程、朱、 李、黄、
陆、王
顾、王
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 理学和
高中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品课件PPT11 〔人民版〕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 1、孔子生平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 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 子 ,可谓至圣矣!” ——《史记· 孔子世家》
• 2、孔子的思想 • 核心: “仁” •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 政治思想:“为政仁德”,“节用而爱人” •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 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 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 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 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 他的学生从四方带 奇木异树来此种植 2000多年来不断增 植,已达3万余株, 为我国最大的人工 园林,园林内栖息 着多种禽鸟,为旅 游观赏胜境。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 • • • • • • 1、孟子的思想 孟子——“亚圣” 系统的“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 性善论 2、荀子的思想 性恶论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点
思想家 思想比较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异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人性论 性相近
四、道家和法家
1、争鸣”局面的形成 政治思想:“仁”、 “为政以德”(民 本)、“性相近”(道德观、伦理观) 1、孔子创立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儒 家 的 形 成
整理古籍:《诗》《书》《礼》《易》 《乐》《春秋》 过程 “仁政” 孟 “民贵君轻”(民本) 子 2、孟子、荀子 “性本善”(伦理) 总结改造
高考历史 专题整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民版必修3

【例1】 (2011· 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 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 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明天理,灭人欲 解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墨家主张,C项讲求严格的 等级秩序,D项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均不符合“当代 某学者”对仁的追求。 答案 B
专题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
1.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2. 演变轨迹 (1) 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礼”, 创立儒家学派;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 张“性善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两人发展了孔子思 想。 (2) 改造和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
小生 墨家 产者
墨子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强调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 1. 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的“诚信”“仁义”“孝”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 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 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 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别认 识不清
简析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 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 ”(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 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高三历史人教版专题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共26张PPT)

命题角度 1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与特征
命题剖析 高考多整合文献资料或史家观念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特征。常见 的立意方向是:着眼于杳无音信传承角度,通过董仲舒对道家、法家和阴阳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 形成了新儒学体系,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传承;立足于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说明其思想顺应了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例: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 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继绝
消极性
1、维系封建专制等级制度 2、压抑、扼杀人性; 3、重男轻女;尊卑等级; 4、重礼轻法等
10、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
1)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孔孟)--新儒学(董)--玄学(唐)--理学(宋明)--道学(明末清初) 2)背景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思想:程朱理学因循守旧,压抑摧残人性;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士大夫阶反思明亡教训,反省并著书立说
例: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是“惟天临下民,典厥义”的人类的监视者、 执行者。春秋战国时期,祭神祀仍然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 理的解释是
A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
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D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
考法2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黄老思想(无为)--积极的无为而非消极 背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吸取秦亡的教训
考法3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40 人教课标版

①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②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 统治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影响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 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 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 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 家”。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4、影响
积极:
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 利,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发展。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本 观 点
道德 观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也”。
认识 论
提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实 质
客观唯心主义
⑴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影 ⑵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响 ⑶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影响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 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 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 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 家”。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4、影响
积极:
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 利,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发展。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本 观 点
道德 观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也”。
认识 论
提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实 质
客观唯心主义
⑴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影 ⑵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响 ⑶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3-1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 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 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 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 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星、太阳和宇宙空间[]。星体特性编辑轨道特征火卫一的环绕运动半径小于同步运行轨道半径,因此它的运行速度快,通常每天有两次西升东落 的过程由于它离火星表面过近,在火星上,纬度高于7.°的地方,火卫一就位于地平线以下了。据推断,由于它的运行轨道小于同步运行的轨道, 所以潮汐力正不断地使它的轨道越变越小(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它正以每世纪米的速度在减小)。所以,据估计大约万年后,火卫一不是撞向 火星,便是分解而成为光环(这同月亮的升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相似)。星体组成火卫一和火卫二可能像C型小行星一样是由富含碳的岩石 组成的。但它们不可能是由纯岩石组成的,因为它们的密度太低了。它们很可能是由岩石与冰的混合物组成的,并且它们都有很深的地壳坑。前 苏联的探测器;https:///product-selection/tactile/ 轻触开关 微型轻触开关 ;火卫一号探测到一种从Phobos上逃逸出的微弱 但又持久的气体。可惜的是,Phobos号在探测出这气体的组成成份之前便无法工作了,水或许是最有可能的组成部分。表面地形Phobos上最显 著的地形特色是一个名为Stickney的大坑,这是前面所提到的Hall的妻子的名字。就像土卫一的环形山赫歇耳(Herschel)一样(尺寸较小)。 Stickney必然曾经具有过破坏火卫一的作用,现在火卫一表面上的一些大沟和条纹层脉极有可能是由于Stickney的影响而造成的。发现探测火卫一 在877年由阿萨夫·霍尔(AsaphHall)发现,97年由“水手9号”首次拍得照片,并由977年的“海盗号”、988年的“火卫一号”进行观测。未来意 义火卫一和火卫二或许某天会成为了解火星的、非常重要的“空间站”。特别是随着冰的存在的事实,它便是成为了研究火星的中转站。星体趣
星、太阳和宇宙空间[]。星体特性编辑轨道特征火卫一的环绕运动半径小于同步运行轨道半径,因此它的运行速度快,通常每天有两次西升东落 的过程由于它离火星表面过近,在火星上,纬度高于7.°的地方,火卫一就位于地平线以下了。据推断,由于它的运行轨道小于同步运行的轨道, 所以潮汐力正不断地使它的轨道越变越小(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它正以每世纪米的速度在减小)。所以,据估计大约万年后,火卫一不是撞向 火星,便是分解而成为光环(这同月亮的升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相似)。星体组成火卫一和火卫二可能像C型小行星一样是由富含碳的岩石 组成的。但它们不可能是由纯岩石组成的,因为它们的密度太低了。它们很可能是由岩石与冰的混合物组成的,并且它们都有很深的地壳坑。前 苏联的探测器;https:///product-selection/tactile/ 轻触开关 微型轻触开关 ;火卫一号探测到一种从Phobos上逃逸出的微弱 但又持久的气体。可惜的是,Phobos号在探测出这气体的组成成份之前便无法工作了,水或许是最有可能的组成部分。表面地形Phobos上最显 著的地形特色是一个名为Stickney的大坑,这是前面所提到的Hall的妻子的名字。就像土卫一的环形山赫歇耳(Herschel)一样(尺寸较小)。 Stickney必然曾经具有过破坏火卫一的作用,现在火卫一表面上的一些大沟和条纹层脉极有可能是由于Stickney的影响而造成的。发现探测火卫一 在877年由阿萨夫·霍尔(AsaphHall)发现,97年由“水手9号”首次拍得照片,并由977年的“海盗号”、988年的“火卫一号”进行观测。未来意 义火卫一和火卫二或许某天会成为了解火星的、非常重要的“空间站”。特别是随着冰的存在的事实,它便是成为了研究火星的中转站。星体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
“大一统”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最主要是由于 D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孔子
2556年 ----- 年代久远 全球祭孔 ------ 规模宏大
今天
孔子, 一个距今年 代如此久远的 先人,凭什么能 在今天享有如 此规模宏大的 待遇
呢
历史
孔子是儒家学派
创始人,儒家思想是
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今天
儒家思想影响深
远,在今天对我国和
世界仍有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知识梳理
❖ 环节一:[复习要点] 儒学发展历程(春秋战国、 汉代、宋代、明清)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B
2、孟子、荀子的主要主张
A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过程
B
4、了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A
5、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及意义 C
6、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A
7、理解程朱理学的思想
B
8、了解陆王心学的内容
A
9、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的儒家思想,西汉董仲舒“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宋理学,明清反 封建民主思想
难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的文化是政治、经 济的反映”来解释本主题内容
二、说学情
本单元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复习 侧重考试说明,按考点理清基础知识,此 时应该发挥教师重要的导向作用,设计一 些有思考力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引 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通过新 的角度来掌握知识。
2、截止2007年5月底,155所孔子学院覆盖世界各
地,推广汉语文化教育。孔子被尊为“圣人”,成
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A
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③实行仁政 ④格物致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汉代(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采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代(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4、明清(儒学新发展)
李贽
批判孔孟思想、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1、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D
①程颐 ② 程颢 ③ 朱熹 ④陆九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④
⑤王守仁
2、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
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C A.世界万物的本原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2、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最主要的表现是 B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民贵君轻,以德治国 D.政在得民,选贤用能
3、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
“理”是世界的本原 程朱理学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存天理,灭人欲; 陆九渊 “心即理也”
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守仁
“致良知” 内心反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哈四中 林茜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是根据岳 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II·文化发展历程》教 材中第一单元进行的整合。本专题主要讲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 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 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在当 今古代政治、经济两大板块内容频繁考查之 际,这方面的内容应引起重视。从考查内容 看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儒家思想的 演变均是考试的重要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
复习课相对新课难度较大,学生此时对 知识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因此,教学方法和 手段上要多样化,利用多媒体设备,补充有 关史料,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直观记忆,强化 考点内容。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启发学 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 自主体验与感悟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 知识体系和观点,获得情感升华。
A
10、了解明清时期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影响
B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 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 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 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 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 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 明理学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 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 时期儒学思想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概括“罢黝 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全面掌握董仲舒的新儒学。了 解魏晋隋唐儒学发展和宋代程朱理学。掌握明清之际四位反封 建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传统主流思想演变情况。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 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 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 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春秋战国(形成发展)
政治思想:仁 、礼
孔子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性恶论
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 环节二:[巩固练习]
1、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C A.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B.万物虚无,福祸相倚 C.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