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名著

合集下载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近年来,中国的传统医学逐渐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的历史医学名著更是成为了国宝级别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医学名著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学说医书。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系统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治病方面的独特见解等,为后来的医家所引用,被誉为“中医之祖”。

《伤寒论》《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它是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主要阐述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并以湿热、燥热、风热、寒热等分类,系统地论述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成为中医传统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学文章,被誉为“药经之祖”。

它记录了我国药物使用的历史文献,是我国药物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分为三卷,共十八类、三百六十四种中药。

这本书不仅是我国古代药学文献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药物及中草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依据。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全书分为十二卷,包含了药方、疾病、医道等方面的内容。

《千金方》指导了我国古代的临床医学实践,深入阐述了其理论与实践方法,成为了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宝贵资料。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

全书共分两卷,包括了诊断、治疗、方剂、美容等方面的内容。

它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引领着中医学的发展,为我国古代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之,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涵盖了许多方面,从病症的诊断、治疗、处方到药物学文化,这些书籍承载了中医文化的丰富和传承。

它们的价值既体现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也成为人们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十大医书排名,黄帝内经排第一位

中国十大医书排名,黄帝内经排第一位

中国十大医书排名,黄帝内经排第一位一提扁鹊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我国古代名气很大的神医。

据说他精通中医,手法独特,经他手的病人,几乎都是药到病除。

而医书是人类医术发展的重要书籍,对古代以及现代医学都有着巨大的指导和研究作用。

今天巴拉排行榜网小编就来列举下中国十大医书排名,黄帝内经失败,这些医书对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

中国十大医书排名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内容大体相同,除此以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在中国医书四大名著中排名第一。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为张仲景,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在如今依旧是中国中医院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这本书系统的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成书约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为3卷,记载药物365种,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依然是临床的常用药物。

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4、《难经》《难经》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扁鹊。

全书共有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及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含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5、《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一共12卷,128篇。

前面6卷只要论述了基础理论,后面6卷主要记录了各种临床疾病治疗。

详述的记录了各部位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

6、《脾胃论》《脾胃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李杲(东垣),成书约在公元1249年,共3卷,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内经》原文来阐述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1.《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养生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2.《难经》是继《黄帝内经》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

它以问答的形式,人体的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还创造性地提出“独取寸口”及有关奇经的论述。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成书于两汉期间。

全书收载365味中药。

该书所记载的麻黄平喘、黄连止痢、大黄通便、常山截疟等,不仅是医药史上的最早记载,而且目前中医学仍在使用。

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与一体。

此书因战乱佚散,后经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方》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5.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6.《五十二病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帛书医籍,经整理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

书中收载临床各科医方283首,还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

7.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8.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花等传染病的候症和传染途径,其炼丹术的记载则成为我国制药化学的开端。

9.隋代《诸病源候论》,列病候1720个,为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学专著。

10.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使脏腑辨证更完善。

11。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

12.陈自明的《妇人良方》系统地总结了妇产科的诊治经验和理论。

13.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14.明代《普济方》载方61739首,为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

15、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经典著作代表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发展,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藏象”等理论,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强调了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二、《难经》《难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一般认为成书从西汉末年至东汉之间。

《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医学理论问题,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难经》在脏腑经络、疾病诊断、针灸推拿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寸口脉”、“独取寸口”等诊断方法,丰富了临床医学的内容。

同时,《难经》强调了“虚实补泻”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将疾病分为伤寒和杂病两大类,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书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收录了大量方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古典医著一定是历史悠久,流传古今的,中医作为世界医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保存了众多的医学名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看看你知道几个!《黄帝内经》医之始祖《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西汉的500年时间。

其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共计九卷,此书是最早出现记载医学的书籍,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时代的巨著《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医圣”张仲景著,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在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是后世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难经》最早的问答医学著作《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

成书约为战国时期,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

一共12卷,128篇。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老的医药经典,记载了先秦时期黄帝所知的医学知识,是中国医学上的最早系统性著作,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被誉为“东方医药三经”之首。

该书以记病原因,病症,疗法和饮食清淡为主,从五脏、六府、经络、腧穴、针灸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有关中医理论。

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撰写的医学经典。

本书系统地概括了战国至汉代以来一些演义医学典籍,综合了医学理论,记录了大量关于中药、药物的有关记载,是中国古典医学文献中内容最丰富、观点最先进的一部著作。

三、《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由中国古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于明朝末年创作的一部医药经典,是中国古代药物学最杰出的学术成果。

这部经典记载了1892种常见中药,收录了中药的注射方法、制作方法、用法用量、性味归经等重要信息,对于研究中药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随园食疗》
《随园食疗》是由明朝著名医学家唐代欧阳修创作的食疗书籍,收录了大量中药食疗实例,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食疗典籍。

《随园食疗》是中国古代食疗学的精华,涉及到中药鉴别、清理、制备、用药、
审诊等方面,对于食疗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

它不仅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还涉及到饮食、养生、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经典著作讲述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被誉为中国医学之源。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也是中医学界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主要涵盖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外科和妇产科的内容。

这部著作以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被誉为“方书之祖”。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医药物学理论的基石。

它总结了当时对草药的认知和使用经验,记载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部著作对后世的中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一部温病学专著,主要探讨了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

这部著作强调了温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并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理论,为中医治疗温热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它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以及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原理。

这部著作对针灸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临床各科、养生保健、药物方剂等。

这部著作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的成果,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7.《四诊心法》《四诊心法》是一部介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诊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部著作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8.《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一部介绍中医急救方法的著作,主要涉及各种急症的急救措施和方药。

这部著作强调了急救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急救方法和方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医学名著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