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著作

合集下载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包括:
1. 《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典籍中
唯一一部具有完整版权的医学著作。

2. 《伤寒杂病论》: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面分析总结了汉代以
前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脉象变化,奠定了四诊理论基础。

3. 《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
经典。

4. 《金匮要略》:该书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最后部分,主
要讨论一些内科杂病。

5. 《千金方》:该书是唐代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代以前医药学
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6. 《医宗金鉴》:该书是清代御制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内容丰富,
切合实用。

7. 《温病条辨》:该书是清代吴鞠通的重要医学著作,是温病学的重
要文献之一。

此外,还有《本草纲目》、《濒湖脉诀》、《医学心悟》等中医古籍,也是中医古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及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

这些书籍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了在中医学领域取得进步和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有一些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必读的。

这些书籍包含了中医多年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医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六本学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该书集中了众多的疾病论述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中医师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所编写的另一本重要的中医著作。

这本书主要关注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诊断方法,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收录了大量的经方和针灸治疗方法,对于学习药物和针灸疗法非常有价值。

《温病条辨》是唐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一本专门论述温病的著作。

《温病条辨》详细描述了温病的病机、病症和治疗方法,对于学习温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书在中医学界广泛流传,并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李时中编纂的一本草药学著作。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和用法。

《本草纲目》对于学习中药学和药物配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中医药学必备的著作之一。

《针灸大成》是唐代著名针灸学家戴思聪撰写的一部关于针灸学的巨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的原理、经络的走向和针灸治疗的方法。

《针灸大成》为针灸师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灵魂。

该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典籍,由不同的医学家撰写而成。

《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学说、经络理论、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是学习中医必读的六本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而中医四大经典则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发展中的四大支柱。

本文将分别介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四本经典的特点与重要性。

《黄帝内经》,全称《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学系列经典中的首部医学著作。

该书由《内经》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总共分为八十篇。

《内经》主要讲述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经络与疾病等基础理论。

《灵枢》则集中阐述了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以其精辟的理论观点,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对于后世中医学家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难经》是中医学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全称《难经奇病论》,是中医学中病症治疗的重要参考资料。

《难经》主要涉及了《黄帝内经》中未提及的疑难杂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症讨论。

该书通过对于病情的详尽述说和对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同时,《难经》中丰富的临床案例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重要著作。

本书记载了我国上古时期约三千种草药,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按植物种类、功能、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

其中详细描述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应用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这些信息对于中医师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中药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中的经典之作。

该书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写,被视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了针灸、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等方面的方法,系统总结了中医诊疗经验,并提出了疾病的分类、病机的分析以及相应治疗方案。

该书凭借其集大成之作的特点,对于中医临床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近年来,中国的传统医学逐渐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的历史医学名著更是成为了国宝级别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医学名著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学说医书。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系统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治病方面的独特见解等,为后来的医家所引用,被誉为“中医之祖”。

《伤寒论》《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它是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主要阐述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并以湿热、燥热、风热、寒热等分类,系统地论述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成为中医传统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学文章,被誉为“药经之祖”。

它记录了我国药物使用的历史文献,是我国药物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分为三卷,共十八类、三百六十四种中药。

这本书不仅是我国古代药学文献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药物及中草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依据。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全书分为十二卷,包含了药方、疾病、医道等方面的内容。

《千金方》指导了我国古代的临床医学实践,深入阐述了其理论与实践方法,成为了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宝贵资料。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

全书共分两卷,包括了诊断、治疗、方剂、美容等方面的内容。

它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引领着中医学的发展,为我国古代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之,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涵盖了许多方面,从病症的诊断、治疗、处方到药物学文化,这些书籍承载了中医文化的丰富和传承。

它们的价值既体现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也成为人们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医必读的名著_励志书籍

中医必读的名著_励志书籍

中医必读的名著中医必读的名著有哪些?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必读的名著,希望能帮到大家!中医必读的名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难经》《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四大名著关于医学的内容》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老的医药经典,记载了先秦时期黄帝所知的医学知识,是中国医学上的最早系统性著作,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被誉为“东方医药三经”之首。

该书以记病原因,病症,疗法和饮食清淡为主,从五脏、六府、经络、腧穴、针灸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有关中医理论。

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撰写的医学经典。

本书系统地概括了战国至汉代以来一些演义医学典籍,综合了医学理论,记录了大量关于中药、药物的有关记载,是中国古典医学文献中内容最丰富、观点最先进的一部著作。

三、《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由中国古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于明朝末年创作的一部医药经典,是中国古代药物学最杰出的学术成果。

这部经典记载了1892种常见中药,收录了中药的注射方法、制作方法、用法用量、性味归经等重要信息,对于研究中药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随园食疗》
《随园食疗》是由明朝著名医学家唐代欧阳修创作的食疗书籍,收录了大量中药食疗实例,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食疗典籍。

《随园食疗》是中国古代食疗学的精华,涉及到中药鉴别、清理、制备、用药、
审诊等方面,对于食疗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

它不仅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还涉及到饮食、养生、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经典著作讲述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被誉为中国医学之源。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也是中医学界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主要涵盖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外科和妇产科的内容。

这部著作以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被誉为“方书之祖”。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医药物学理论的基石。

它总结了当时对草药的认知和使用经验,记载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部著作对后世的中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一部温病学专著,主要探讨了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

这部著作强调了温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并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理论,为中医治疗温热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它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以及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原理。

这部著作对针灸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临床各科、养生保健、药物方剂等。

这部著作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的成果,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7.《四诊心法》《四诊心法》是一部介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诊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部著作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8.《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一部介绍中医急救方法的著作,主要涉及各种急症的急救措施和方药。

这部著作强调了急救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急救方法和方药。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1、《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内外同治”的理论,总结出的十七种伤寒的候选症状,并提出了伤寒的诊断证候、防治原则,标志着国外医学入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内经》:又名《尚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医学典籍。

作者是古代神农氏。

全书以五行八卦为理论基础,将食物、药物、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大药”,提出“以药物救人,以调摄保养”的处方,为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全面的中草药药典,由明代药理学家张仁义編写而成。

全书约50卷,收集了中国古代各地发现的中草药药物资料,如动植物的形态、性状、功用,及用法的经验,及其药性的微观解释。

4、《神农本草经》:系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百科全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所作,收录了1000多种药物,注明了这些药物的药性、禁忌、用法、经络穴位、方剂等,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青囊经》:又名《古今青囊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部典籍,由汉代医学家张景岳编撰而成。

《青囊经》收录了200余种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治病方针、病因判断等,青囊经详细地记录了中医药物资料发展史,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6、《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众多药物之书,由东汉末期治世名臣司马光编撰而成,是今天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权威的古典著作。

书中收录了530余种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时间等方面的详尽记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伤寒论》: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优秀医药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重要结晶。

作者是汉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论述了温病、虚病以及内外兼容治疗原则,是张仲景阐述医学观点的七本主要医学著作之一。

8、《伤寒百草》:也叫《伤寒百草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专著,书中收集了各种植物的性状、颜色、子实、花序等,提出了伤寒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伤寒的草药组合,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脉经》《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

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

《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

该书著成后,就陆续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

通过这里,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

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

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旧唐书》载《脉经》二卷,但到宋初本书已濒于湮没。

至宋林亿等校正医书时,发现此书,予以删繁补缺。

今存版本较早的有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

其后历明清诸代,直至现代,各种刻本、排印本等等,计有数十种之多。

其中如清守山阁丛书本较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商著印书馆铅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二、《针灸甲乙经》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

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针灸甲乙经》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铖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

卷一至卷六,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骨度肠度及肠胃所受;再次是人体俞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计叙述俞穴348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299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于寻检。

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

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阐释。

临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一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

《针灸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宋、公元6~8世纪,中、朝、日之教学均规定为教授学生的必修课;宋、金、元、明、清重要针灸学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的发挥。

国外早已有本书英译本,对国外针灸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三、《肘后备急方》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

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

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所描绘的“虏疮”即天花,是外界传入,并非我国固有,具有重要的医学史价值。

书中还提到射工、沙虱、马鼻疽等多种传染病,论者认为所谓射工是对一种血吸虫病的得病描述。

而沙虱所描述的是恙虫病,山有人认为这是血吸虫病的得病过程。

更可宝贵的是书中还指出这种沙虱钻入皮肉后。

如果以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著爪上映光方见行动也。

这可证明当时已经认识疥虫,它用疥虫的大小,检得方法来比喻沙虱,十分恰当。

总之,《肘后备急方》一书,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肘后备急方》中专有一节讨论“猘犬所咬毒”的处理。

书中首先认识到猘犬(亦即狂犬)咬人的严重性,指出其潜伏朗和病程经过。

提出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计约二十种,其中有“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之法。

这方法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是以该狂犬的脑组织来敷贴伤口以预防狂犬病之发作,是一种免疫治疗的思想萌芽。

狂犬病毒原是亲神经组织的病毒,在狂犬的脑组织中大量繁殖。

用这种组织来治疗狂犬病,如果说是在“以毒攻毒”的思想的影响下提出的,它也符合现代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肘后备急方》虽然都是一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而这一部著作及其所宣扬的治疗思想,似乎与一向认为正统的“辩证论治”的思想不相协调,因而使一些后代“正统”医家认为不足轻重,甚至不值一提,不能登大雅之堂。

然而,正是这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方剂中涵有宝贵精华,应予以重视。

如以青蒿治疗疟疾“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也是长期经验积累所得的珍贵结论。

现代研究证明,青蒿中含有抗疟作用十分明显的青蒿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化学成分,因而虽然中药一般都用煎剂,葛洪强调要生服其汁。

青蒿素的分离研究导致了现代抗疟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青蒿抗疟的研究,载《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

又如书中有关脚弱病的记述,可以认为是最早的脚气病的历史,尤其是心脏型脚气病的描述以及含有足够的维生素乙来治疗脚气病等。

四、《名医别录》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为不用的药物。

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

对每一种药,本书都载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别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药物形态、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

这基本上与《本草经》是相同的。

在《名医别录》中,个别药味之后己附有方剂,如说”露蜂房,合乱发、蛇皮三味合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诸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丁肿恶脉诸毒皆差,”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剂的体例,为后世本草附方开创一个良好的实用开端。

此外,《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经超过《本草经》,如桂可发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经》所无,故此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的本草学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五、《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撰,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各365种,共730种编撰而成,也是本时期本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本草经集注》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敦煌本残卷只存一卷,也即“序录”部分,原卷长十七米,正背两面均书写。

1908年日本人桔瑞超及吉川小一郎受龙谷光瑞之命,在中亚细亚进行探险时,由敦煌携往日本。

此卷正面及背面小部分为其他文献内容,背面有720行属《本草经集注》的序录,但缺卷首。

据文字内容最末两行写有“开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迟卢麟于都写本草一卷。

辰时写了记”的记录,罗振玉氏认为此段文字与原文书法不同而认为应是六朝时的作品。

此残卷1955年群联出版社有影印本。

吐鲁番出土的残卷为一28.5×27厘米的残片,卷上只有燕屎、天鼠屎的全文,及豚卵后半部的注文,还有鼹(鼠泉)的前部正文,应是《本草经集注》中兽类药的部份内容。

此两件一在日本龙谷大学(一说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一在德国普鲁士学院。

六、《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

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有关外科痈疽方面的认识,魏晋以后,服石之风渐盛,痈疽的发病率大增。

客观上要求提高对痈疽病的认识和改进治疗,《鬼遗方》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基本上是一部痈疽证的专著。

此外,还涉及金疮、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全书计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的方子共计34首;对痈疽的辨证论冶,尤其详尽,可称为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外症痈疽及金疮方面的专著。

书中对痈与疽首先从病机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对痈疽等证的辨脓,已经十分精细。

除辨别成脓与否以外,还特别指出发病部位与愈后的关系,说明严重痈疽症引发全身性感染的预后严重。

《鬼遗方》在治疗痈疽外证、石发中毒,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它是根据痈疽的不同情况而给予辨证治疗提出了许多解毒的治疗方法。

如对钟乳石中毒,书中用“雄鸡肘上血一合,将铁粉汤一茶碗调服之”。

又如丹砂发,书中用“黑铅、黄芪、防风、伏龙肝各半两,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刘涓子鬼遗方》代表着我国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

本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宋代刻本,新疆吐鲁番曾出土本书残卷二页。

清代也有若干刻本,人民卫主出版社1956年出版仿宋刻影印本。

七、《小品方》《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是本时期一部重要著作。

作者陈延之,生平失考。

据学者考证约著成于公元五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

《小品方》,其具体内容在宋代已佚,1985年从日本尊经阁文库《图书分类目录》医学部中发现此书残卷,其内容包括序、总目及卷一,使《小品方》恢复其全貌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了。

根据总目得知,全书共十二卷,除卷首有序文、全书参考书目,全书日录外,其内容为:第一卷包括用药合药法、调三焦诸方27首及治胸痹等八种病证诸方,从第二卷至第五卷为治疗各种杂病方,第六卷为治伤寒温热病方,第七、八卷分别为女子众病及少小百病方,第九卷治服石诸证方,第十卷为外科疮疡折伤等方,第十一卷为本草,第十二卷则为灸法要穴。

《小品方》内容丰富,可谓唐以前的一部包罗广泛的小百科全书,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被视为与《伤寒沦》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

同时又是一部门径书,所谓“童幼始学治病者,亦应先习此《小品》,以为入门”。

正由于此,在本书散佚之前,影响极大,唐太医署规定《小品方》为学生心修课程。

后来仿效唐制的日本的《大宝律令》及《延熹式》十分重视把本书作为教科书,要求学习时间长达300天,《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医心方》所引该书不少佚文中有不少独创性的治疗方法。

如《外台》引书卷十所载的既简易而又是科学的测定井冢内有否毒气的方法,是防止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