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版劝学与师说复习导学案
劝学复习导学案设计

编号:《劝学》复习导学案姓名班级(青岛一中张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练背默全文,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外问题,掌握必要的翻译原则。
过程与方法:自主整理,课堂交流,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预习案一、熟练背诵全文二、请依据下列内容写出文中相应的句子:1、强调学无止境:2、强调后来居上:3、强调不断反省:4、强调要积极付诸实践:5、强调要善于借助外物:6、强调不断积累:7、强调坚持不懈:8、强调学习专一:三、请认真复习全文,整理出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1、重要文言实词:句子释义2、重要文言虚词:句子用法与意义3、写下你认为值得翻译的句子并准确翻译:4、易写错的字:课堂案一、交流课前整理的文言知识,同学互相订正、补充。
二、学以致用请借助文中所学知识翻译下列句子:1、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译: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译:5、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译:三、拓展延伸:请阅读《师旷论学》的短文,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1)(2)请思考:对文言文段中不懂的字词,我们可以如何去解决?请把你的感悟写在这里。
巩固案一、完成《新课堂》上有关练习二、试翻译下列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晋平公与群臣饮,酣,乃喟然叹曰:(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2)“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3)“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变迁
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基础知识和礼仪 规范的教育。
私塾与县学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需求的增加,私塾和县学逐渐发展起来。私塾是私人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教授蒙学和经学; 县学则是地方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地方官吏和文人。
韩愈及其古文运动概述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秦汉以 前的古文传统,反对骈文浮华之风。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至宋代初期的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旨在反对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秦汉以前的古文传统。韩 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强调文章应该注重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结合。
《师说》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文章首先阐述教师的职责和重要性, 接着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 标准,最后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说明 从师的重要性。
写作特点
文章逻辑严密,层层深入,通过举例 、对比等手法,使论点更加鲜明有力 ;同时,语言简练、质朴,表达了对 教师的尊敬和对教育的重视。
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比较
个人成长与自我提升
《劝学》和《师说》都提倡勤奋刻苦、注重学习方法等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该在 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要善于借助他 人的力量和经验,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PART 05
拓展延伸:相关文化、历 史背景介绍
REPORTING
荀子及其学派简介
重点字词、句式及语法现 象梳理
REPORTING
重点字词解释与辨析
劝学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制作人:潘新英编号:时间:《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劝学》和《师说》2.掌握文言知识点《劝学》假、绝、过、于、而、无以、定语后置句《师说》师、或、道、其、之、所以、不必、宾语前置句、被动句3.学会理解常见实词在文句中的含义。
4.完成相关的素材积累,学会多角度活用课文素材。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知识梳理$课前预习案复习《劝学》《师说》: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议、特殊句式,课文的背诵。
时间:45分钟。
$课堂学习案一、注音: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锲.而舍之()以贻.之()殆.尽()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木直中.绳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知.明而行无过矣( )跂.而望矣 ( ) 声非加疾.也 ( )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 ) 而绝.江河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 古之学者..惑而不从.师..必有师 ( )( )其出.人也远矣 (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耻.学于师( ) 惑.矣( ) 小.学而大.遗( ) 士大夫之族.( )....君子不齿( )....郯子之徒.(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4)汉人未可假大兵权(5)乃以吴叔为假王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佛印绝类弥勒(3)而绝江河 (4)扶尺一下,群响毕绝(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过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一日,大母过余(6)愿枉车驾过之师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 (4)则耻师焉或 (1)或师焉 (2)云霞明灭或可睹 (3)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至江陵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策之不以其道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臣之所好者,道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何可胜道也哉(7)道芷阳间行于 (1)青,取之于蓝 (2)苛政猛于虎(3)告之于帝 (4)不拘于时而 (1)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锲而舍之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其皆出于此乎 (4)其可怪也欤之 (1)择师而教之 (2)郯子之徒 (3)师道之不复(4)句读之不知 (5)蚓无爪牙之利四、辨清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师说》教案

《劝学》《师说》教案第一篇:《劝学》《师说》教案必修一《劝学》《师说》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劝学》《师说》。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教学难点】翻译特殊句式【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切块一:导入:请全班同学背诵《劝学》、《师说》。
老师点评、讲解课前自主学习里同学们常错的题。
切块二:辨析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请同学当堂做并起来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明确:(一)而⑴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小学而大遗。
⑵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⑶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⑷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二)焉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⑴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⑵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3)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于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⑵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不译)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⑷而耻学于师。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能够背诵《劝学》和《师说》2.积累并掌握实词“绝、假、望、道、从、族”等的含义。
3.完成相关的素材积累,学会多角度活用课文素材。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知识梳理一、朗读《劝学》《师说》,自由背诵,并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实词。
(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3)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用心一也(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郯子之徒(9)官盛则近谀(10)圣人无常师(11)师不必贤于弟子(12)作《师说》以贻之二、文本知识梳理总结(一)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释义1.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或师焉,或不焉(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释义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古义:今义:神的总称2.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托付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古义:今义:大家,许多人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三)一词多义:1.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④以为妙绝⑤佛印绝类弥勒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⑦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⑧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3.望①吾尝跂而望矣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4.从①惑而不从师//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③木兰从军④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与楚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5.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何可胜道也哉/不足为外人道也⑤策之不以其道⑥有碑仆道/会天大雨,道不通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族①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并解释:(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其曲中规(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8)故木受绳则直(9)金就砺则利(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1)用心一也(1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3)而耻学于师(14)孔子师郯子(15)吾从而师之 (16)小学而大遗(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劝学》《师说》整合复习导学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劝学》《师说》整合复习导学案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学习目标】1.背诵《劝学》《师说》,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师”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一.根据结构图解背诵课文。
结构图解:《劝学》结构图解:《师说》二.古今异义词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安身;今义:托付 5.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6.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7.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8.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9.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1. 名词的活用滨州行知中学高一上语文 编制: 审核: 审批: 时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2 (1)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学习) ②君子不齿(并列)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名词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以……为师)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②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人;愚人)(2)形容词作动词①位卑则足羞(觉得羞耻)(3)形容词意动用法①耻学于师(以……为耻)四、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 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 ②生乎吾前3. 定语后置句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宾语前置句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被动句①不拘于时五.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完成“而”字的知识梳理1.蟹六跪而.二螯 ①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③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 1.连词 ④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⑤ 6.吾尝终日而.思矣 ⑥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 8.某所,而.母立于兹 2.代词: 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复音虚词: 八、默写:(1) 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3.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2. 理解并掌握《劝学》和《师说》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三、教学难点:1. 两篇文章在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2. 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和《师说》,对新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意,勾画出重点实词、虚词。
3. 分享交流: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包括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
4. 比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包括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
5.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总结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容,强调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8. 板书设计:《劝学》观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论据:举例、对比、引用论证方法:归纳、演绎《师说》观点:师的重要性、师的作用、师的职责论据:举例、对比、引用论证方法:归纳、演绎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七、评价与检测: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检测。
关注学生在理解文意、掌握实词虚词、分析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
2019《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精品教育.doc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学习要求】1.背诵《劝学》《师说》,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师”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课前复习1.根据结构图解背诵课文。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方法与态度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结构图解:《劝学》学法点拨:提纲挈领背课文抓住文章的脉络诵读,可以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对背诵课文有很大帮助。
请结合结构图解,尝试记诵课文。
结构图解:《师说》师说论点:学者必有师破:士大夫耻学于师立:圣人无常师写作缘由:赠李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其身耻师巫医等人—士大夫正确态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根据拼音写汉字。
diàn( )青虽有gǎo( )pù( ) 金就lì( )则利cān( )xǐng( ) 乎己xiè( )六跪而二áo( ) qì( )而望矣闻者zhāng( ) 假yú( )马者假舟jí( )者风雨兴yān( ) kuǐ( )步qí( )jì( )一跃nú( )马十驾qiè( )而舍之金石可lòu(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或师焉,或不焉。
4.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古之学者必有师。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吾从而师之。
7 .师不必贤于弟子。
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课堂复习【学习要求】1.夯实基础,梳理文言知识点,完成知识整合。
2.学以致用,能力迁移。
一、重点实词: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非利足也,而致千里8.君子不齿9.官盛则近谀10. 圣人无常师11.术业有专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师说》【复习目标】1.背诵全文《劝学》《师说》,默写绝对不出错。
2.掌握下列实词的含义:劝、疾、致、假、绝、师、道、惑。
3.熟练掌握“宾语前置”句型。
4.熟练掌握虚词“而”的用法。
5.梳理积累文中的写作素材。
重点:准确掌握文言知识点。
难点:梳理文中的写作素材。
提示:请用你清晰的笔画、工整的字迹,保持导学案的卷面整洁。
第一课时知识梳理$课前预习案预习案学法指导及要求1. 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点。
2.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文言知识点问题在文中用红笔作标记。
3. 背诵《劝学》《师说》。
时间:20分钟以内。
4.认真做《新课堂》62页一至五大题。
要求:对照答案纠错,查清疑点。
我的疑难问题:$课堂学习案请用35分钟的时间完成《劝学》与《师说》的知识梳理。
一、给加点字标注字音并解释。
虽有gǎopù( ) 金就lì( )则利 qì( )而望矣闻者zhāng( ) 假yú( )马者假舟jí( )者风雨兴yān( ) kuǐ( )步 qíjì( )一跃句dòu( ) 或fǒu( )焉经zhuān(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劝:①劝学()②劝君更尽一杯酒()疾:①积劳成疾()②声非加疾也()③疾恶如仇()致: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闲情逸致()③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妇()假:①善假于物也()②乃悟前狼假寐()③狐假虎威()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④以为妙绝()师:①吾从而师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孔子师郯子、苌弘()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此吾所以为师也()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闻道有先后()③余嘉其能行古道()④何可胜道也哉()⑤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三、找出并翻译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语。
1.日参省乎己2.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历职郎署4.则耻师焉5.吾从而师之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四、找出句中通假字1.輮以为轮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或师焉,或不焉五、合作与交流。
~~做完之后,请交换批改。
有什么疑点请记录下来:$课后巩固案认真做《新课堂》P62课内语段精读及课外文段拓展。
要求:对照答案纠错,查清疑点。
第二课时归纳方法$课前预习案Array一、知识梳理——虚词“而”,写出它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3.吾尝终日而思矣()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蟹六跪而二螯()7.人非生而知之者()8. 惑而不从师()9. 吾从而师之()10. 犹且从师而问焉()211. 而耻学于师()12. 小学而大遗()用法归类整理补充:(要求:系统整理出用法并每种用法牢记一个例句,另外,除去以上句中的用法,你还有没有补充?请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二、知识梳理——特殊句式(一)辨清并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二)总结归纳:这是一种什么句式?关于这种句式,你还知道哪些句子?这种句式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请你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课堂学习案Ⅰ预习交流与展示:一.预习比态度:交流文言基础知识点和虚词“而”的用法。
二.背诵比流畅:以小组为单位,齐背文章,准确无错误。
Ⅱ重难点探究(完成学习目标1、2、3、4)一.组内交流你圈划的疑难点。
二.班内答疑。
三.巩固落实。
Ⅲ.当堂检测。
(一)名句默写31.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登高,,;,,。
3.假舆马者,,;,;。
4.君子,。
5.蟹六跪而二螯,,。
6.师者,。
7.是故,,。
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8.积土成山,;,;,,。
(二)反思:默写时我怎样规避错别字?(三)请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分)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分)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4.(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5分)(四)反思:翻译时我忽视了什么?我只要注意以下环节就能不丢分。
$课后巩固案认真做《新课堂》P65名句默写。
要求:对照答案纠错,查清疑点。
第三课时迁移拓展$课前预习案反思自己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4$课堂学习案Ⅰ汇总交流并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并记下你的交流心得。
Ⅱ文本拓展(完成学习目标5)一、梳理积累文中的写作素材。
(文中内容可用于哪些话题写作?)1.话题:素材:2.话题:素材:3.话题:素材:二、向《劝学》《师说》学写作(议论类写作借鉴——论证方法)(一)阅读下列文段,分析结构特点,找出论证方法。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从这两篇文章中,你是否能找出其他类似的例子?请写在下面并与同学交流。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从这两篇文章中,你是否能找出其他类似的例子?请写在下面并与同学交流。
(二)总结反思:我们学到的是一种什么论证方法,使用这种论证方法,应该怎样操作?5三、写作提升请结合《劝学》或《师说》内容,请确立一个观点并写出话题词,写一个文段,要求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课后巩固案必做题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虽有槁暴.暴:bào,晒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ǔ,阿谀,奉承6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之利..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蚓无爪牙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尝终日而.思矣D.而闻者.彰吾从而.师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二、修改课上习作,使它达到你写作的最高水平。
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做下面的文言文阅读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7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小则.获邑,大则得城C、不得已而.为盗耳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8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
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
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4分)(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4分)(3)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
(2分)$资料补充一、古代“劝学”诗句立志类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勤学类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惜时类3.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4.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5.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