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智能化及其通信协议、芯片的研制
物联网行业物联网传感器研发方案

物联网行业物联网传感器研发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第二章物联网传感器概述 (3)2.1 物联网传感器定义与分类 (3)2.2 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 (4)2.3 物联网传感器在行业中的应用 (4)第三章传感器研发流程 (5)3.1 需求分析与规划 (5)3.2 设计与仿真 (5)3.3 硬件开发与选型 (6)3.4 软件开发与集成 (6)第四章传感器功能优化 (6)4.1 传感器功能指标分析 (6)4.2 传感器功能优化方法 (7)4.3 传感器功能测试与验证 (7)第五章传感器网络协议 (8)5.1 传感器网络协议概述 (8)5.2 常用传感器网络协议介绍 (8)5.2.1 ZigBee协议 (8)5.2.2 6LoWPAN协议 (8)5.2.3 LoRaWAN协议 (8)5.3 传感器网络协议的选择与优化 (8)第六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9)6.1 传感器数据预处理 (9)6.1.1 数据清洗 (9)6.1.2 数据归一化 (9)6.1.3 数据降维 (9)6.2 数据分析方法 (10)6.2.1 描述性分析 (10)6.2.2 关联性分析 (10)6.2.3 聚类分析 (10)6.3 数据可视化与展示 (10)6.3.1 数据可视化方法 (10)6.3.2 数据展示平台 (11)第七章安全与隐私保护 (11)7.1 物联网传感器安全需求 (11)7.2 传感器安全机制设计 (11)7.3 隐私保护策略 (12)第八章传感器应用案例 (12)8.1 智能家居 (12)8.2 工业监测 (12)8.3 环境监测 (13)第九章传感器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3)9.1 传感器产业现状 (13)9.2 传感器产业政策与标准 (14)9.3 传感器产业发展趋势 (14)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4)10.1 研究总结 (14)10.2 存在问题与挑战 (15)10.3 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 (15)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分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
智能化远程抄表系统的研制

文章编号 : 0 1 7—14 2 0 )6— 9 2— 3 0 4 X(0 8 0 0 0 0
智 能化 远 程 抄 表 系统 的研 制
李 川 I
( 阳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 , 绵 四川 绵 阳 6 10 ) 2 0 0
摘
要: 针对远程抄表 系统存 在的问题 , 介绍 了一种集传感器技术 、 仪表检测技术 、 芯片技术 、 通信技术和信息
也 同样 适用 。
1 系统组成
1 1 脉冲 远程 水表 .
图 2 脉 冲远程水表 与采集集 中器 的接 口示 意图
智 能化 远程 抄 表 系 统 由 脉 冲远 程 水 表 、 集 采
集 中器 、 程控 电话 交换 网通信线路 和抄 表主站 4 大部分 组成 , 图 1 示 。 如 所
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远程抄表系统 。该系统 由脉 冲远程水 表 、 集集 中器 、 采 程控 电话 交换 网通信线 路和 抄表主站组成。基于 P T S N公用 交换 电话 网进行数 据传输 , 有可靠性 高 、 密性 强 、 本低廉 、 具 保 成 操作 简单和
维护方便 的特点。
关键词 : 智能化 ;远程抄表系统 ; 冲远程水表 ;采集集中器 ; 脉 检测技术 ;PT S N公用交换 电话 网
但还存在着抗干扰能力差 、 故障频繁 、 体积庞大 、 现场施工麻烦 、 维修不便和成本高等不足¨ 。 j
笔 者介 绍 的智 能 化 远 程 抄 表 系统 , 传 感 器 集
冲信号 ; 条引线用于脉冲远程水 表与采集 集中 5 器之 间的连 接 。脉 冲远程 水表 与采 集集 中器 的接
D C电源模 块 、 电源 稳 压 电路 、 时钟 电路 、 电池 , 锂
电子产品行业智能化电子元器件制造与研发方案

电子产品行业智能化电子元器件制造与研发方案第1章智能化电子元器件行业概述 (3)1.1 行业背景与发展趋势 (3)1.2 智能化元器件的定义与分类 (3)1.3 智能化元器件的应用领域 (4)第2章智能化电子元器件制造技术 (4)2.1 表面贴装技术(SMT) (4)2.2 高密度互连技术(HDI) (4)2.3 三维封装技术 (5)2.4 绿色制造与环保技术 (5)第3章智能化电子元器件研发方法 (5)3.1 产品设计方法 (5)3.1.1 系统架构设计 (5)3.1.2 创新性设计 (5)3.1.3 嵌入式系统设计 (5)3.1.4 可靠性设计 (5)3.2 研发流程管理 (5)3.2.1 项目立项 (6)3.2.2 需求分析 (6)3.2.3 方案设计 (6)3.2.4 原型验证 (6)3.2.5 产品迭代 (6)3.2.6 质量控制 (6)3.3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6)3.3.1 知识产权保护 (6)3.3.2 技术创新 (6)3.3.3 产学研合作 (6)第4章嵌入式系统与智能化元器件 (6)4.1 嵌入式系统概述 (6)4.2 嵌入式处理器 (7)4.2.1 嵌入式处理器的类型及架构 (7)4.2.2 嵌入式处理器功能评估指标 (7)4.2.3 嵌入式处理器发展趋势 (7)4.3 嵌入式操作系统与中间件 (7)4.3.1 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及特点 (7)4.3.2 嵌入式操作系统分类 (7)4.3.3 嵌入式中间件原理及分类 (7)4.3.4 嵌入式操作系统与中间件在电子产品行业中的应用 (8)第5章传感器技术与智能化元器件 (8)5.1 传感器基本原理 (8)5.3 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技术 (8)第6章通信技术与智能化元器件 (9)6.1 无线通信技术 (9)6.1.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9)6.1.2 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9)6.1.3 无线通信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9)6.2 蓝牙与WiFi技术 (9)6.2.1 蓝牙技术概述 (9)6.2.2 WiFi技术概述 (9)6.2.3 蓝牙与WiFi技术在智能化元器件中的应用 (9)6.2.4 蓝牙与WiFi技术的融合与发展 (10)6.3 物联网(IoT)与5G技术 (10)6.3.1 物联网技术概述 (10)6.3.2 5G技术概述 (10)6.3.3 物联网与5G技术在智能化元器件中的应用 (10)6.3.4 物联网与5G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10)第7章电源技术与智能化元器件 (10)7.1 电源管理芯片 (10)7.1.1 电源管理芯片概述 (10)7.1.2 电源管理芯片的关键技术 (10)7.1.3 电源管理芯片的发展趋势 (10)7.2 电池管理技术 (10)7.2.1 电池管理技术概述 (11)7.2.2 电池管理技术的主要功能 (11)7.2.3 电池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1)7.3 能量采集与储能技术 (11)7.3.1 能量采集技术 (11)7.3.2 储能技术 (11)7.3.3 能量采集与储能技术的应用 (11)第8章智能化元器件的可靠性分析 (11)8.1 可靠性基本概念 (11)8.1.1 可靠性定义 (11)8.1.2 可靠性指标 (12)8.1.3 可靠性分布 (12)8.2 可靠性分析方法 (12)8.2.1 有限元分析 (12)8.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12)8.2.3 人工神经网络 (12)8.3 故障分析与预防 (12)8.3.1 故障树分析 (12)8.3.2 潜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12)8.3.3 故障监测与诊断 (13)第9章智能化元器件的测试与验证 (13)9.1.1 测试方法 (13)9.1.2 设备选型 (13)9.2 自动化测试系统 (13)9.2.1 系统组成 (13)9.2.2 系统功能 (14)9.3 智能化元器件的验证与评价 (14)9.3.1 验证方法 (14)9.3.2 评价指标 (14)第10章智能化元器件的市场与未来展望 (14)10.1 市场分析与竞争格局 (14)10.2 智能化元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 (15)10.3 未来挑战与机遇 (15)10.4 政策与产业环境分析 (15)第1章智能化电子元器件行业概述1.1 行业背景与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行业逐渐迈向智能化时代。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传感器CAN总线接口硬件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传感器CAN总线接口硬件设计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智能系统的搭建,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单片机技术更是在这个背景下广受关注。
在实现智能传感器的联网和信息处理方面,CAN总线作为一种主要网络协议,已经被广泛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智能传感器必须具有相应的CAN总线接口设计。
本文将介绍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传感器CAN总线接口硬件设计。
1、 CAN总线介绍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是一种串行通信协议,主要用于多个控制节点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
CAN总线的通讯速度高,误码率低,具有自适应性等特点。
CAN总线的应用包括工业控制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
2、硬件设计原理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传感器CAN总线接口硬件设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以STM32单片机为例,STM32单片机的CAN总线接口包括CAN1和CAN2,这两个接口在硬件电路上都有Rx和Tx引脚和节点电阻。
3、硬件设计流程(1)选择STM32单片机在选取单片机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选择。
STM32单片机有许多系列,每个系列又有不同的型号,不同型号的单片机内置了不同的外设,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同时,要根据芯片性价比、性能、功耗等因素进行考虑。
(2)CAN总线选择在硬件设计中,需要选择CAN总线芯片,这个芯片需要支持CAN2.0A和CAN2.0B协议,并且需要支持高速通讯。
同时,要注意芯片的封装和额定工作温度等特性。
(3) CAN总线硬件连接在硬件连接中,需要将CAN总线芯片的Rx和Tx引脚和单片机的CAN1或CAN2接口相连,同时还需添加适当的电流限制电阻和终端电阻。
(4) CAN总线软件调试最后,需要对硬件电路进行软件调试,包括使用标准的CAN总线协议进行通信、CAN总线的数据传输、接收和发送数据、调试CAN中断等。
4、总结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传感器CAN总线接口硬件设计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在硬件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单片机、CAN总线芯片,并进行正确的硬件连接。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网络智能传感器研究

3 智 能 传 感 器发 展 前 景 .
在 未来 , 智能 传感 器技 术 的发展 将 具有 以下 特点 :
解码 和双 绞 线媒介 访 问单元 ( P U) T MA 。
太 网技术 的 网络化 智 能传 感器 。主控 制 器选 用 自带 A D转换 器 以及 网络 控 制器 的 A M 芯 片 , 感器 的 数据 采集 设计 3通道 电压 I R 传
信 号 数据 采集 , 以太网 数据 链 路层 使用 了 T PI C/ P协议 。
【 关键词 】以太网 ; 网络智能传感器
只需 给 RT 80B L2 1 L芯 片的 复 位 引脚 一 个至 少 10s 低 2n 的 电平 信号 , 后拉高 , 然 即可 使 其复 位 。
● IE 58 20 E E18- 02的网路 精确 时钟 同步标 准 ;
● A A .标准 的 A B主 / 端 口; MB 20 H 从
a dn t o nrl r fh R c i , e s r a c u i n e i h n e v l g i a d t c u i n d t lkl e S SteEh me C / n e r c t l e M h s s n o t a q it s n3 a n lot es n l a a it , a n y r E te t P I w k o oeo t A p da si d g c o a g a q si o ai a U h T P
● RMI协 会定 义的 RMI标 准 6 I I 。
P Y 选 用 Re T k 司 的 RT 8 0 B , L 2 1 L是一 H a e公 l L 2 1 L RT 8 0 B
浅谈智能传感器的设计

浅谈智能传感器的设计【摘要】电子自动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促使智能传感器技术日趋发展,国内外一些企业已经大力开展有关集成智能传感器的研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本文针对智能传感器的发展与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发展;设计;自动化智能传感器系统是一门现代综合技术,是当今世界正在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所以我们应该掌握只能传感器的设计,从而推动我国自动化的发展。
1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1.1 朝着高精度方向发展随着自动化生产模式的再扩大,对智能传感器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高精度的智能传感器是生产自动化的可靠性的有效保障,研制出具有灵敏度高、精确度高、响应速度快、互换性好的新型智能传感器是其未来发展的不然趋势。
1.2 朝着高可靠性、宽温度范围方向发展由于智能传感器的可靠性对电子设备的抗干扰等性能具有直接的影响,我们需要研究发现新的材料,利用新型材料研制基本传感器。
基本传感器是智能传感器的基础, 它的制作及其性能对整个智能传感器影响甚大。
除硅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特性, 能够方便地制成各种集成传感器。
此外还有功能陶瓷、石英、记忆合金等都是制作传感器的优质材料。
用来研制高可靠性、宽温度范围的智能传感器,来抵抗电磁对它的干扰。
1.3 朝着微型化方向发展当下,各种控制仪器设备在功能越来越强的同时,还要求体积的微型化,智能传感器当然也不是一个例外。
这就要求发展新的材料及微细的加工技术。
近年来,微加工技术日趋成熟,可以加工高性能的微结构传感器、asic 制作技术, 也可用于制造智能传感器。
来研制出体积非常小、互换性可靠性都较好的智能传感器。
1.4 朝着微功耗及无源化方向发展智能传感器是利用非电量向电量转化的原理制成的,电源是其正常工作的必备品,一旦是在野外现场或远离电网的工作环境,电池供电或太阳能供电将成为智能传感器应用的电源,既可以节省能源又可以提高系统寿命的智能传感器是现在所急需的,这也就决定了研制微功耗的传感器及无源传感器将是智能传感器必然的发展方向。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分析论文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的分析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摘要】微机电系统、处理器、无线通信及存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
在对其网络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体系、中间件和应用系统三大层次的概念和特点, 并概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媒介访问控制协议、路由协议、传输层协议等通信体系的热点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通信体系;mac协议;路由协议;传输层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无处不在的、具有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自组织分布式网络系统, 是能根据环境自主完成指定任务的“智能”系统, 是一项涉及多门前沿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技术。
mems 将多种传感器集成为一体, 制造小型化、低成本、多功能的传感器节点; 大量的mems 传感器节点只有通过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联成网络才能够发挥其整体和综合作用; 具有群体智能的自主自治系统的行为实现和控制是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
1、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移动专用网络( mobile adho c netw ork, manet ) 相比, 具有节点数量多、分布密集, 通信采用广播方式, 拓扑结构变化频繁, 能量、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 没有统一的标识等特点。
这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设计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即资源受限、可扩展性、容错性、自组织、实时性和安全性等。
其中, 资源受限, 尤其是能量有限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传感器节点多采用电池供电, 而且一旦部署就无人值守, 更换电池成本过大, 在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时,必须尽可能采用低功耗的器件、节能的协议算法和管理策略, 以便减少传感器节点的能耗, 延长整个网络的寿命。
组网与通信是通信体系的主要功能, 这一层包括开放系统互联osi 七层模型中的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和传输层。
我司科技项目简介

我司科技项目简介一,变电类在线监测科技项目计划建议书1,基于物联网及射频技术的变电站SF6泄露监测科技项目计划建议书本项目依照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的原则,以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无线传输网络为关键技术,设计如下:自动产生预报警机制,通过连续监测高压接点的运行温度及其升温趋势,可有效预防电气火灾事故。
对开关柜离子化产生的超声波,越过门水平后告警,并且纪录在远程的服务器中。
客观上讲,SF6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重、不易与空气混和的惰性气体,对人体没有毒性。
但是,在高压电弧的作用下,SF6气体会发生部分分解,其分解物往往含有剧毒,即便是微量,也能严重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当使用以SF6气体为绝缘和灭弧介质的室内开关发生泄漏时,泄漏出来的SF6气体及其分解物会在室内低层空间积聚,造成局部缺氧和带毒,对进入室内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危险。
其次,在开关中作为绝缘和灭弧介质的SF6都带有一定的压力,SF6设备发生泄漏的概率较高,泄露严重时会影响高压开关的绝缘性和灭弧能力,导致事故的发生。
因此,采用最新传感技术研制SF6气体泄漏监控报警装置,应用于工业现场非常重要。
在以前的监测系统中,存在着信息集成和功能合理化不足的问题,各种监测、检测装置相对独立,信息不共享,硬件重复配置,效率低;各类数据做不到从源头实现数字化,很难真正实现信息集成、网络通信、数据共享。
2009年被称为“物联网元年”,物联网在全球受到热捧,中国和美国等国家均把物联网的发展提到了国家级的战略高度。
2010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说明:物联网是通过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本项目采用智能化传感器,RFID射频技术以及约定的协议,实现对变电站的高压开关柜、SF6开关室、组合电器室(GIS室)、SF6主变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用气象芯片”接口与传感器对接技术上:
1、通过线序位置的优化设计和跳线设置,使智能处理模块能够自动识别传感器类型。
2、检测引线连接是否正常,完成检测后,快速调用接入传感器的处理程序。
(四)难点及创新点
技术难点:传感器接口和接线改造,完成;接线引出封装工艺改进与适应恶劣环境的结构设计技术;
1、原则上不改变业务使用传感器的物理尺寸和传感器配套的附属设施,保持传感器结构设计对感应部分影响最小;
2、按照智能处理模块、网络传输模块和电源模块的物理尺寸合理设计布局结构,形成传感器一体化式样。对于较大的传感器,在结构设计上将参考传感器结构,将智能处理模块、网络传输模块以及电源模块融入传感器中,同时考虑一体化的防护措施;对于小型传感器在不影响传感器感应部分性能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改造接入,形成即插即用的整体结构。
目前地面气象观测要素传感器根据不同的接口和接线方式以通讯电缆线或分采集器级联方式接入主采集器,主采集器的功能一是完成基本气象要素传感器和各个分采集器的采样数据,对采样数据进行控制运算、数据计算处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记录存储,实现数据通信和传输,与终端微机或远程数据中心进行交互;二是担当管理者角色,对构成的其他分采集器进行管理,包括网络管理、运行管理、配置管理、时钟管理等以协同完成自动观测的功能。此方式对要素的扩展和观测位置的安置需要大量的电缆和电缆地沟管线进行,在观测布局方面受到限制。其次要素的增加需要对通信协议和接入端口进行重新配置和添加,特殊的传感器还需要分采级联方式,大大增加了建设和维护成本。有线方式对防雷和抗干扰要求较高,不利于实施。并且此种方式将主采集器的功能地位至于顶端,一旦主采集器故障各种要素观测会处于全面缺测的状况。主采集器作为气象专用设备,集成复杂、批量小、成本高,可靠性低于通用的电子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将向低功耗、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结合微机电传感器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成果,以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研制全自动、低功耗、高集成、网络化、智能化的地面气象自动观测智能设备,将地面观测由过去的竖线结构改变为网状结构,实现地面气象要素的智能观测成为地面气象综合观测的必由之路。
通过定制技术的研究和实施,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已有传感器的初步智能化,同时通过研究和实施,积累传感器智能化经验和促进传感器智能化的相关研究,包括测量检测技术、结构设计、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相关领域在传感器研究方面的应用。引导气象传感器研制单位改进传感器研制工作。逐步由传感能力测量向综合一体化的智能传感技术发展,提高传感器的综合应用水平。
通过本任务的实施,完成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翻斗式降水、称重式降水、蒸发、辐射等常规要素传感器的智能接入准备。
预期成果,通过本任务的实施,提高传感器智能化方面的基础能力,为今后的新型传感器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对已有的业务化传感器向智能化传感器量化生产提供技术参数依据。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二)目标及预期成果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本任务的主要内容有:梳理现有的常规要素传感器,了解其接口、接线方式、其他性能参数,分析每一种气象要素的外形结构和引线结构,形成合理的定制技术要求;制定常规要素传感器与专用“气象芯片”的接口标准;通过测试完成不同要素传感器对供电的要求,制定电力供应支持标准和电源接线方式。
实现智能设备最小功能单元是构成地面观测智能设备的基础。最小功能单元即时对单个气象要素的智能化处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气象观测业务要求,气象要素观测传感器必须采用已定型的传感器,保证气象探测数据具有数值量化一致性的问题。本项目重点对目前业务在用的传感器,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蒸发、辐射、辐射传感器进行智能化处理时,只对输出信号端进行智能化处理,传感器的感应部分保持不变。因此本项目主要是按照智能观测设备要求定制常规气象要素传感器,并进行改进应用。
配合其他任务进度,完成12套观测要素智能最小化功能单元,为测试试验提供设备保障,对整个智能观测设备提供基础支撑。
(三)技术方案
对现有常规气象要素传感器的外部结构、接线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研究“专用气象芯片”接口与传感器对接技术。
在外部结构和接线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与智能处理模块和电源模块的集成设计。在外部结构设计上采取的技术路线为:
仪器开发任务/应用开发任务
实施方案提纲
名称
气象要素传感器智能化及其通信协议、芯片的研制
(一)目的和意义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地面观测智能设备按照其功能要求由几个,或许多个最小功能部件单元组配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气象探测应用设备。该设备在功能实现方面,是通过部件单元的灵活组配形成,可任意扩充。可以实现小至单点单要素的气象监测,大到多点多要素的气象监测,直至扩展到大的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气象监测设备网。最小功能单元的实现首先是单一气象要素的智能化观测,气象业务的连续性、可比性和准确性。本项目的工作着重是对现有业务已应用的传感器通过定制的要求初步实现观测要素传感器的智能化。解决现有观测中传感器综合性能的提高。
3、外部结构设计不能影响传感器与支撑架设结构的连接,能够具备与目前已安装的常规要素传器快速互换能力,便于在现有基础上改造和更新。
在接线结构上采用的技术路线:
1、按照一体化的结构要求重新对原有接线进行改造,适当调整接线引出口以适应与智能处理模块和电源模块的对接;
2、制定规范的线序,对引线进行封装处理提高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