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相对贫困的现象。

对江苏省的三大区域(苏北、苏中、苏南)进行农村相对贫困的差异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贫困状况,为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一、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是江苏省的传统农业区。

在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农业发展水平低等方面。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导致农业产出难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机会,农民就业压力较大,收入来源单一。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

相对于苏中和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匮乏,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苏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产出难以提高。

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面,苏北地区与苏中、苏南地区相比也存在差距,农业发展潜力有限。

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苏中地区的工业发达,但农业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苏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苏中地区的农业收入较低。

虽然苏中地区的农业产出较多,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和中间环节利益过大,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民的利润空间有限。

苏中地区的农民素质差。

相对于苏北和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相对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苏南地区存在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土地面积有限,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

随着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江苏省各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贫困现状,进行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有助于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农村贫困是影响中国乡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地区的贫困程度不同,原因复杂多样。

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贫困状况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扶贫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也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经济、人口等各方面情况,对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发展格局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贫困状况,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扶贫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的情况,探讨不同地区贫困原因的差异性,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的贫困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地的贫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三大区域贫困差异的分析,可以找出不同地区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江苏省及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2. 正文2.1 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分析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

据统计,江苏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虽然在逐年减少,但依然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规模庞大。

江苏省农村人口众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这就导致了基数较大的贫困人口。

尤其是一些山区、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更多。

农业产业结构老化。

江苏省的农业产业以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产品为主,缺乏多样化经济发展。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首先来看苏北地区。

苏北地区是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农业基地,其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较高的农业发展潜力。

苏北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主要原因是苏北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大部分农田还存在着高产低收的问题,农民的经济收入较低。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人口流出也加剧了苏北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

苏北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受限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口流出的影响。

其次是淮河三角洲地区。

淮河三角洲地区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这一地区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与苏北地区相比,淮河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也比较严重。

主要原因是淮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大部分农民没有进行产业多元化经营。

除了耕地面积有限,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不高,这导致农民的经济收入整体较低。

与此淮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水灾、干旱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地处沿海地区,淮河三角洲地区还存在着盐碱化土地等问题,限制了农业发展的空间。

淮河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受限于农业结构、自然灾害和土地资源的影响。

最后是常州镇地区。

常州镇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南部,这一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较轻。

主要原因是常州镇地区的农业结构相对多元化,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种养等多个方面。

这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来源。

常州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通讯、水电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常州镇地区的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与此农民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这有助于他们抵御各种风险和提高自身能力。

常州镇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较轻主要是由于农业结构、基础设施和政府扶贫措施的影响。

江苏省的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存在一定的差异。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 泰尔指数贡献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

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

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

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

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T=T1+T2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

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T2=ns•Ts+nm•Tm+nn•TnT=T1+T2=T1+ns•Ts+nm•Tm+nn•Tn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GDPi 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加快,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江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南北差异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区域差异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区域差异表现1.南北差异明显。

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常州等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而北部地区,如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则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内需型经济发展较快。

2.城乡差异较大。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城市经济发展比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尤其是南部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3.产业结构不平衡。

高科技产业在南部地区集聚,如软件、电子信息等。

而北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二、区域差异原因分析1.地理条件差异。

南部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地势复杂,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发展。

2.历史因素影响。

传统制造业比较集中在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则以轻工业为主,因此南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3.外部投资影响。

南部地区距离上海较近,外部投资较为集中,带动了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则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优势。

1.优化产业结构。

整合南北地区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北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南北差距,使各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3.鼓励外部投资。

加强北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原因复杂。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近年来,江苏省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虽然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较为快速,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和人口存在贫困现象。

江苏省农村相对贫困主要集中在苏北、淮北和洪泽湖等三大区域。

本文将分析这三大区域的贫困原因以及对策。

一、苏北地区苏北地区是江苏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主要包括扬州、泰州、宿迁、盐城等地。

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口密集,而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定位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度贫困地区。

苏北地区的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多。

苏北地区农村人口分布密集,而且多为老年人和妇女,这些人群的劳动力效率低下,难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二,基础设施滞后。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交通不便显著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第三,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地域结构性的原因,苏北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同时,国家资源分配政策也影响了苏北地区的发展。

解决苏北地区的贫困问题,主要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分配、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

近年来,江苏省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加强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的发展。

同时,江苏省积极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和清洁和乡村旅游等譬如一系列农村公益事业,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淮北地区主要涵盖了徐州、连云港、淮安等地。

相比苏北地区,淮北地区的贫困问题相对较小。

但是,淮北地区仍存在着经济发展滞后、土地资源缺乏、自然灾害等问题。

第一,土地资源缺乏。

淮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十分特殊,淮河流域平原约占地区面积70%以上,而且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水、旱、多灾害区,地貌差异较大,土地资源有限。

第二,自然灾害频发。

淮北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带,夏季严热、干旱,冬季寒冷,自然灾害频发,不仅对粮食收成造成影响,同时也影响农民的生计。

第三,经济发展滞后。

淮北地区相对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占地区经济的很大比例,而此产业的发展遭受地区资源的瓶颈制约。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省份之一,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基础等因素的不同,江苏省的农村地区在相对贫困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南部沿海地区、中部江淮平原地区、北部苏中丘陵地区)农村相对贫困差异进行分析。

南部沿海地区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由于具备良好的海陆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相对贫困情况较为轻微。

南部沿海地区还具有较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这也为减少农村相对贫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部江淮平原地区作为江苏省的农业大区,农业占据了该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

由于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滞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为艰苦,相对贫困情况相对较严重。

中部江淮平原地区是江苏省相对贫困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北部苏中丘陵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相比,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有限,农业生产也相对困难。

该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相对贫困程度较高。

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农村居民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困难,如自然灾害、粮食短缺等,增加了农村相对贫困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
差异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
一、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
(一)经济规模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GDP 总量为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GDP 分别为25185亿元、7743亿元和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60%、19%和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62.6%、16.6%和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
图三
(二)经济差距
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GDP(单位:元)
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
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而且,苏南与苏中的差距远远大于苏中与苏北的差距,如从人均GDP值来看,苏南高出苏中32079元,而苏中仅高出苏北17648元。

同时,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从2002年和2010年数据来看,2002年苏南人均GDP是苏中的3.6倍,是苏北的3.16 倍,到2010年,这一数据变为1.68倍和2.6倍。

(三)经济结构的差距
表三2010 年江苏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状况2
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是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同步的。

2010 年,三大区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居民存储存款、人均居民存储存款四项指标由南至北依次递减,四项指标的南中北比例分别为1.73:1.30:1,1.68:1.25:1,3.57:1.28:1,3.26:2.32:1。

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苏南地区的个人消费贷款是苏中、苏北总和的两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大于苏北苏中的总和,三大区域的消费差距显而易见。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贫富差距的数值,三大区域的城镇差距不明显,而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由南至北依次扩大,三大区域的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由此可见。

二、造成差距的原因分析
1、区位条件
苏南地区位于中国三大经济区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

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接壤,受上海的经济影响力辐射很大;苏中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次中心区域,沿长江下游北岸排列,与苏南和上海隔江相望;苏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边缘和辐射区域,距“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

2、区域发展策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苏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获得快速发展,江苏也一直重视苏南的领头作用,各项条件优先发展,使得资金、人才向苏南聚集,而苏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起步与发展又比苏南晚一步,经济发展落后于苏南。

江苏实施了“积极提高苏南,加速发展苏北”的区域发展战略,对苏南重点投资,重点建设则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3、区域经济结构方面
苏南已构建成各种具有特色的专业大市场,并已形成各种产业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链,带动了整个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然而苏北,有着丰富的自然和农副产品资源,却未能构建一个具有影响的大市场,来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三、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1、苏南要继续提升发展水平
一是要继续发挥地缘优势,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

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三是苏南要高效利用外资,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走向深度国际化。

2、苏中要争取快速崛起
一是苏中要积极建立跨江经济联合体,加快与苏南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二是加快整合产业链条,发挥关联效应。

三是要发展沿江重工业,培养大型具有引领作用企业集团。

四是加快引进外资,引进人才。

3、苏北要发挥后发优势
一是主动迎接苏南的经济辐射,使得苏南、苏北在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与各自优势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苏北经济发展。

加快苏北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

三是调整苏北产业布局,支持新兴产业,优化苏北经济结构层次。

四是加大对苏北各项投资,利用资源、人口等方面优势引进外资,加快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3—2011)苏省统计局网站 2003-2011
[2] 周晓明,汪长柳江苏省三大区域工业化差异比较分析科技与经济 2010-6-20
[3] 李宁娜; 赵喜仓域经济差异现状分析江苏商论2007-10-20
[4] 薛庆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距透视新疆农垦经济 2005-12-30
[5] 杨大蓉江苏省经济发展地域差异的实证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2008-0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