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兴王国-(苗族长篇历史小说)-(序言)
苗族贾理内容

苗族贾理内容《苗族贾理》是一部文化内涵十分厚重而又濒临失传的苗族古代经典,在贵州省黔东南等地世代口头流传。
它集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语言学、民俗学、自然科学、巫学等于一身,被誉为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圣经”和“法典”,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苗族贾理》的雏形产生于苗族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其早期版本随着苗族先人大迁徙到贵州,散布在今丹寨、麻江、凯里、雷山、黄平等县市,大概在清雍正时期形成了各地流传至今的版本。
在苗语中,“贾”具有“讲、说、论、辩”等含义。
《苗族贾理》即通过对一个个故事、事件具体而平实的叙述,寓褒贬于其中,让人们领悟苗族最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树立评判功罪是非与美丑善恶的依据和准则,从而构建了一套基本准则,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乾隆皇帝在张广泗关于贵州六厅“苗疆事宜”的奏折曾这样批道:“苗民风俗与内地百姓迥别,嗣后苗众一切自相争讼之事,俱照苗例,不必绳以官法。
”这里所说的“苗例”,就是苗族的“贾理”,足见其重要影响。
《苗族贾理》作为一部口传经典,有固定的、传统的篇章框架,分为“支”(苗语直译,相当于汉语的部、篇)、“串”或“朵”(苗语直译,相当于汉语的章、节)。
过去的大贾师(精通《苗族贾理》的人)都能诵唱这些传统的篇章。
《苗族贾理》的精妙还在于它朴实的语句中往往隐含着哲理,例如说到人与自然时的“共生才繁荣,共存才美好”,说到个人修养时的“弹墨线才造成屋,懂贾理才做成人”,说到要宽容别人时的“气生气有消,水涨水有落”,说到婚姻伦理时的“勿牧两条牛,勿敲两个鼓,勿吃两箩粑”等,无不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苗族贾理》是口头传承,有办班传授、家庭传承和拜师学习三种,传授的仪式庄严而特别。
《苗族贾理》是口头传承,具体的传承形式主要有办班传授、家庭传承和拜师学习三种。
但无论是哪一种传承形式,在开始时都要有一个仪式。
传统的传授时间一般选在苗历虎月或兔月(农历正月或二月)的月初至十五期间举行,祈望像月亮由缺至圆、逐夜更明亮那样,愈学心思愈明、懂理愈多。
“当代苗族作家丛书”总序

著名学 者乐 黛云、 凌宇 、 徐新建在文学创作上也 留下极具 分
量 的作 品 , 等 的文 学 冲击 力 。 等
完稿于 19 年篇 幅长达 5 94 3万字 的《 族文 学史 》 苗 曾经这样 说过 :苗族当代文坛 虽然 人才济 济 , 有加 入 中国作 家协 “ 拥 会 的作家近 1 余人 , 0 加入各省区作家协 会 的作 家近 5 0人 , 然而 , 出长篇小说者仅 有 陈靖 和李必 雨 2人 ( : 际上 推 按 实 当时台湾著名作家姜穆和 李敖都有 长篇小 说 , 而且姜 穆在
用。18 96年到 20 05年 1 9年间 , 苗族作家文学作品数量远远 超过了 10 年至 18 90 95年 8 年 间苗族作家文学作 品数 量的 5 总和。而且 , 当代苗 族作 家如 肖仁福 、 向本贵 、 邓宏顺 、 向启
军 、 晓彤 、 太瑞等 成 为文学湘 军重镇 ; 恩泽 、 略 、 贺 石 吴 伍 石
书 ” 委 会 , 研 究 决 定 , 当 代 苗 族 作 家 丛 书 ” 划 为 2 编 经 “ 规 5 卷 , 于 20 定 06年 l 月 11 2 3由民 族 出 版 社 出 版 。在 选 编 过 程
和贵州省松桃苗族 自治县召开 。以上 每一次座谈会全 国大 多数苗 族作家都积极前 往参 与 , 过这 三次苗族 文学创作 通
因病 未 能 出席 会 议 。 全 国 第 二 届 和第 三 届 苗 族 作 家 文 学 创 作 座 谈 会 分 别 于 18 97年 7月 、90年 8月 在 贵 州 省 凯 里 市 19
授徐新建 、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凌宇 、 中央民族大学苗 学研究所副教授潘应 玖、 中央 民族大学历 史 系博士研 究生 东曼 、 中央 民族大学苗 学研 究所文学博士石德 富、 民族 出版 社副编 审欧光明和编 辑石朝 慧 、 国社 会科 学院 民族文 学 中 研究所 副研究 员吴 晓东等专 家学者组 成 “ 当代苗族作 家丛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贵州省桐梓县麚角山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转载)作者:谢先林更多苗族资讯来自神州苗族网:1.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监察御史裴承祖上奏朝廷: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之教。
2.明正德三年到五年(公元1508~1510年),王阳明贬谪贵州,在龙场书院讲学,苗、彝人民环观听讲者甚众。
3.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题准贵州各属大学取进苗生5名,中学3名,小学2名。
均属各学肄业,廪额大学2名,中小学1名。
次年,题准贵州各属苗生分大中小学,定入学补禀额数。
4.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廷饬令贵州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设立义学,有的还直接命名训苗义学,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全省兴设义学301所。
5.清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题准贵州仲家,苗民子弟一体入学肄业。
6.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苗学童为新童。
7.州等处苗疆义学,化导苗民子弟。
并对设立苗疆义学的目的、计划、经费、教育内容、管理办法等提出具体措施。
8.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规定贵州各属苗民岁科两考试者,仍与汉童合考,不必分立新童取进,取消了科举考试与入学名额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
9.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议准裁撤社学之师,取消对少数民族加额取进科举的照顾。
10.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松桃苗族贺增龄考取庚子辛丑科举人,成为松桃苗族中的第一位举人。
贺增龄后任松桃书院山长,对教育本地汉苗子弟有所贡献。
11.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美国基督循道公会在威宁石门坎创办光华小学。
美国基督教内地会在威宁葛布(今属赫章)创办光华小学。
12.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中华基督教内地会美籍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少数民族地区传教,并设学校于柴家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13.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循道公会西南教区苗疆部设立专门管理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委员会。
一本关于明末贵州历史的珍贵史料集——评《少师朱襄毅公督黔疏草》

·1 0 9 ·
明天启元年( 1 6 2 1 年) , 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发动叛乱, 其影响很快波及水西。奢崇明叛军连破 4 1 州县, 包围成都。蜀王朱至澍命四川布政使朱燮元率军平叛。 - 朱燮元( 1 5 6 6 1 6 3 8 ) , 原名懋赏, 字懋和, 又号石芝, 浙江绍兴人。明万历十三年( 1 5 8 5 ) 中举, 万历 二十二年中进士, 曾任大理寺右评事、 左寺正、 苏州知府、 陕西巡按使。朱燮元具雄才大略, 治事明断; 大 事亲力亲为, 军书不假手幕僚; 用人惟才是举; 赏罚分明, 无论亲疏; 待少数民族以忠信, 不妄杀无辜。 朱燮元受命后, 不辞辛劳、 百战疆场, 终于击溃奢崇明叛军, 解成都之危。收复重庆等数十座县城、 迫使奢崇明逃往贵州水西。 水西土官安彦邦, 心怀叵测, 早有反意。在奢崇明叛乱开始后, 即于 1 6 2 2年 2月发动叛乱, 攻占贵 州毕节、 四川东川( 今云南会泽) 、 云南沾益( 今云南宣威) 等地, 继而又攻陷贵州广大地区, 兵围省会贵 阳, 占领湖南沅州( 今湖南芷江) , 并切断了滇、 黔之间的交通要道, 对明朝边疆地区的安全和国家统一 构成巨大威胁。明廷命贵州巡抚领兵镇压, 但叛军声势浩大, 双方互有胜负, 战局呈胶着状态, 叛乱难于 平息。 朱燮元在蜀平叛时, 正值魏忠贤擅权。当时的督抚奏事, 首先都要写上归功魏忠贤的字句, 然后谈 正事。但朱燮元上奏, 却从不提魏忠贤之名, 这使得魏忠贤对其极为不满。因此, 朱燮元虽然在四川平 叛有功, 却未能得到朝廷封酬。朱燮元的一身正气, 赢得朝野的尊敬。时人张岱在《 石匮书·朱燮元列 传》 中赞曰: “ 宁失封侯而绝不归功帷幄, 其孤忠大义, 更不压倒时辈也哉! ” 为平息叛乱, 崇祯帝于 1 6 2 8 年起用朱燮元为兵部尚书, 总督云、 桂、 川、 湖、 广西军务兼贵州巡抚入 黔平叛。朱燮元不负所托, 入黔后一年即扫灭安彦邦叛乱, 平复贵州。因平叛有功, 朱燮元被加封为少 保、 太傅、 少师、 左柱国, 成为崇祯帝所倚重镇守西南的重臣。 朱燮元在平叛中给朝廷上了大量奏章。这些奏章汇集成册, 即为《 少师朱襄毅公督黔疏草》 。《 少 师朱襄毅公督黔疏草》 共1 2 卷, 1 3 1 疏, 内容丰富, 包括贵州概况、 平叛韬略、 平叛经过和战后治黔方略、 具体措施等各方面的奏章。可以说, 是揭示当时贵州历史的系统史料, 反映了平叛前后贵州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状况。 关于贵州概况, 朱燮元在第一卷“ 直陈黔省情形机宜疏” 中写道: “ 自历黔境, 乃知万山皆苗” , 反映 了贵州居民的构成。接着, 他描绘了叛乱给贵州带来的灾难。他说, 由于战乱, 交通要道被阻隔, “ 省城 归业者不满五百家, 败址残阡、 萧条满目, 只有营哨各兵略为装点。 ” 省城情况是这样, 其他县城和地方, 更是人烟稀少, 满目萧条。 在平叛的策略上, 朱燮元主张军事和政治手段同时并用。建议在“ 讨逆” 的同时, 应该“ 抚顺” 。朱 燮元强调, “ 逆则必剿” “ 顺则共抚” 。如此, 那么“ 一二年间或可灭此妖气” , 可定贵州。朱燮元的这种思 想既表现出对参加叛乱的少数民族人性化的关怀, 又体现了其分化瓦解叛军的策略, “ 夫黔皆苗, 安能 杀尽?御以威信。总是良民。 ” 崇祯皇帝非常赞同朱燮元的看法, 下旨强调: “ 抚顺讨逆, 孤贼党援。克 奏肤功, 一二年可灭。朕以卿言为左,。 ” 后来的平叛战争, 基本上是按照朱燮元“ 剿” “ 抚” 并重的方针 进行。这种方针, 瓦解了叛军, 最大限度孤立了土司及其帮凶, 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是朱燮元入黔 后仅一年即平息叛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平叛中, 朱燮元还提出了重建黔省的各种设想。这些设想, 包括在新占领的贵州土地上设立州 县、 安抚土司、 安顿难民、 修新城筑道路等。朱燮元建议, 在黔省新辟之地建卫所, 久任世守, “ 留宿将弹 压新疆” , 安抚归顺的土司和更置土司, 以杜争端; 重划四川、 贵州( 包括与贵州交界之部分云南土地) 疆 界, 以利于治理; 清田亩, 科赋税, 定官制、 军制, 以达到正纲纪、 安疆域等目的。朱燮元在“ 洪边议改州 治疏” 中说: “ 黔省连年百战, 拓地上自盘江三岔, 下至六广乌江” , “ 皆筑城宿兵设卫置所、 而无州县” 。 强调新拓宽之地得而难守, 不能马上治之, 必须切实管理。建议在这些地方各“ 设知州一员、 兼寄军民 或直隶或蜀贵阳府” , “ 理赋税以实边、 理辞讼以息事, 兴学政以敷教” 。 朱燮元的这些建议, 得到崇祯帝的赞赏, 下旨在贵州予以施行。这些建议的施行, 奠定了贵州近代 的城市格局和交通布局, 把明代政治体制推广到贵州, 开启了贵州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形成了近代贵州 的社会雏形, 给贵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1 1 �
《亚鲁王》(五言体)序言

《亚鲁王》(五⾔体)序⾔(五⾔体)序⾔《亚鲁王》(五⾔体)序⾔《亚鲁王》刘锡诚苗族歌师陈兴华流传于贵州省⿇⼭⼀带的苗族史诗《亚鲁王》,是21世纪开展的⾮物质⽂化遗产普查中于2009年4⽉⾸次被发现的。
2010年3⽉,⿇⼭紫云苗族布依族⾃治县经过层层申报,于2011年6⽉10⽇获得国务院批准,列⼊了第三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在国家的层⾯上得到保护。
嗣后,在中国民间⽂艺家协会专家们的指导下,经过三年的调查、记录、整理、翻译⼯作,由作家兼民间⽂艺学者余未⼈先⽣执⾏主编的《亚鲁王》(第⼀部)苗汉双语对照⽂本和汉语整理⽂本,于2011年11⽉由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2⽉21⽇在北京⼈民⼤会堂举⾏了出版成果发布会。
我们所读到的这部苗族史诗《亚鲁王》(第⼀部),如同芬兰史诗《卡列⽡拉》的编纂模式,是⼀部由学者根据五位东郎(歌师)的演唱⽂本综合整理⽽成的。
其内容的主体,是以亚鲁王为⾸领的古代苗族⼀个⽀系所经历的部落征战和部落迁徙,也包括了从⼈类起源和⽂化起源(如董冬穹造⼈、蝴蝶找来⾕种、萤⽕⾍带来⽕、造乐器、造铜⿎)、造地造⼭、造⽇造⽉、公雷涨洪⽔等神话传说,到开辟疆⼟、⽴国创业、迁徙鏖战、发展经济、开辟市场(如以⼗⼆⽣肖建构起来的商贸关系)、姻亲家族(史诗唱诵了亚鲁的⼗⼆个⼉⼦及其后代,以及他们的⽗⼦连名制)等原始农耕⽂明的种种业绩和⽂化符号,以及以亚鲁这个英雄⼈物为中⼼的兄弟部落和亚鲁部落的家族谱系。
总体看来,应是⼀部以部落征战和部落迁徙、歌颂部落(民族)英雄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英雄史诗。
在这个座谈会上,我曾以《<</span>亚鲁王>——⼀部活在⼝头上的史诗》为题作了发⾔,称“这部叙述亚鲁王国⼗七代⾸领亚鲁王在频繁的部落征战和部落迁徙中创世、⽴国、创业、发展的艰难历程的史诗,不仅以⼝⼝相传的形式为苗族的古代史提供了某种亦真亦幻的群体记忆,传递了艰苦卓绝、⾃强不息的求⽣存求发展的民族精神,⽽且以其独具的特⾊为已有的世界史诗谱系增添了⼀种特有的样式,故⽽有理由说,这部⽬前还在⼝传的英雄史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化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苗族民间口传文学丛书,带你览尽苗族之美

苗族民间口传文学丛书,带你览尽苗族之美苗族有着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以苗族所操的苗语为载体,由苗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由苗族人民集体口头传播,由苗族人民集体口头丰富和完善而发展。
我们把它称为“苗族民间口传文学”。
今天,我们将这些由“口头”作品转化为“文本”作品的丛书集整理出来,方便更多的朋友阅读和欣赏。
《苗族民间口传文学系列-情恋歌-夜静情深》情恋歌-夜静情深:逢年过节、农闲时节,贵州清水江两岸的苗族小伙子常常邀约起来,走村串寨,或者外寨姑娘到来,本寨的小伙子们也邀约起来,在夜深人静之时与姑娘对歌,通宵达旦。
一个个美丽的夜晚,一场场情意浓浓的歌唱,碰撞出情感之火,绽放出爱情之花。
《苗族民间口传文学系列-讲故事-神话童话》讲故事-神话童话:本书收集了22个苗族民间神话童话故事,它们是《央公与雷公》《央公与虎公》《央公腊公与虎公》《天梯断了》《虎外婆》《祥爸捕鸟》《两兄弟分家》《真诚者吃得开还是邪行者吃得开》《布哦鸟》《牛掉牙马断角》《老虎和水牛争当老大》《石蚌和老虎比武》《螃蟹与水牛》《乌鸦与水牛》《打野猫替妈妈报仇》《拖野猫撞树桩》《野猫为何咬鸡》《猴子与蚂蚱打仗》《松脂粘了猴屁股》《猫和狗》《野狗找朋友》《蛇为何咬蛤蟆》。
《苗族民间口传文学系列-说唱歌-人世悲欢》说唱歌-人世悲欢:本书收录了《榜西江》《莴南尧》《格旎南利》等31个经典故事,说唱兼具、散韵结合,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体现出苗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态度。
《苗族民间口传文学系列-赞美歌-宾主情谊》赞美歌-宾主情谊:本书收集的都是短小精悍的作品,每首从几行到一二十行不等,格律严整、内容健康、语言生动活泼,有的妙趣横生,现今还活在苗族的口头上,为酒场和歌场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
《苗族民间口传文学系列-情恋歌-阿哥阿妹》情恋歌-阿哥阿妹:本书分为10个部分,即《相问歌》《相恋歌》《相配歌》《私奔歌》《单身歌》《苦情歌》《离异歌》《失恋歌》《送行歌》《即兴歌》共计223首。
黔中苗族民间文学及其美蕴含

黔中苗族民间文学及其美蕴含
石恪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5)002
【摘要】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是黔中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主要靠口头形式流传至今.根据所搜集整理的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文本,依据这些文学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可以划分为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故事、苗族戏剧三种主要类型.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丰富,具有特异的审美趣味,蕴含隽永.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石恪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中文系,贵州安顺 5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9
【相关文献】
1.试从苗族民间文学看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J], 谢娟
2.黔中苗族婚俗审美的文化阐释 [J], 石恪;邱峰
3.简析苗族银饰与服饰所蕴含的形式美——以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与服饰为例 [J], 吕怡萱
4.承载民族精神的方舟——解读贵州西江苗族民间文学审美取向 [J], 侯天庆
5.黔中丧葬习俗的审美意蕴--以黔中苗族丧葬习俗为例 [J], 石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

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2月21日下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协办的“中国英雄史诗的重大发现——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总页数】1页(P11-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9
【相关文献】
1.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重大成果:苗族首部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 [J],
2.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文化的简析——以贵州紫云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为例 [J], 单菲菲;韦凤珍
3.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 [J],
4.苗族英雄史诗的现代探索——评蔡熙新著《<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J], 麦永雄
5.《亚鲁王》:中国首部苗族英雄史诗合唱剧 [J], 方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兴王国-(苗族长篇历史小说)-(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苗族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它本身躲避追杀与进行反抗斗争的神秘传奇,它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而在这条漫长文明长河中由于自身没有文字失传了不少苗民祖先的完整资料,前期关于苗族的一切故事都是口传而来,余秋雨如是这样读苗族:“苗族同胞走了一条黑暗而神秘的道路,缠缠绊绊了几千年。
”
但是,苗族文明不是几句话就能阐明的,也不会读懂苗族一路的艰辛,以及内心深处的种种困惑与无奈。
而这些文明长河又怪在苗族本身不做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反省,我们苗族先祖们千年不变的安于现状的情景中,漫长的历史时光长河中没有思考民族命运的健康发展道路,历史上苗族都是出于自身的迷茫所致而不断反抗斗争,结果又使他们走到更加落魄的境地。
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化,更加没有统一的语言,他们今日所居住的地方均为深山地区或地势险要处,这是我们苗族的祖先们与历史算成的后账。
本书描写雍乾年间聚众于雷公坪抗清而建立起来的黔兴王国,此时已是大清在贵州改土归流第五年,苗疆燃起了烈烈起义之火,直到乾隆元年才能扑灭,虽然短短的一个春秋的光景,但是也给大清沉重的打击和思考,演绎了苗族本身可歌可泣的历史一幕幕,也为后来的大清对待我们苗族祖先做出了让步,既是永不收税永不徭役。
这是一部集作者心血的作品,要想知道苗族在这时期的命运和清王朝对苗疆一系列命运和迷茫,敬请亲爱的读者们关注正文部分。
雷公坪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山脉中央,此块坪地方圆几千里,四周浩浩峻岭直接云霞,是天然的险要之地。
毛泽东在长征经过雷公山南部途中作《十三字令三首》,其中有一首是这样评价雷公山,曰:“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
由于这里天然地势险要,在历史数次反抗封建斗争中处于中央地位并且是起事的最终归宿地,这些故事除了满汉流官寥寥几笔记录,苗人没有把它们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自己的民族文化终究要归自己来书写,也唯有自己才能明白最透彻,我的身体流动着苗族血液,我有责任传承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于是有了这本呈现苗族历史文化的故事:《黔兴王国》,希望它的出现能够让更多的人记住苗族的历史,吸取教训,能够给发展苗族经济文化一些启示。
一个民族的徘徊迷茫是让人心灵震撼的,正如我所描写的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先祖之蚩尤,不,应该是追溯到女娲时代。
我个人认为,苗族的祖先不仅仅是蚩尤,因为苗族是属于古老的巫族体系,而巫族又是女娲开始。
回望这个民族的过去真让人心酸与神秘,也给人以觉悟与沉思,究竟这个民族的命运是如何去向呢?
蚩尤或者女娲的后人其实就是转了无数次同一个圈,如此反复与岁月同时改换,而出路就在这个他们无数次转过的圈的某一点上,他们自始自终都在从起点又回到起点,或者说终点又是回到终点,这个民族只不过是千万次的错过了出路。
本书再现了一个民族即将丢失的文化,民族命运的探索,爱恨情仇,国家危难,生死别离,见证了民族的彷徨迷茫。
本书的写作过程是忠于历史的,参照了《清史演义》、《平苗纪略》和《雷山县志》等史料,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艺术与历史有不完全吻合的地方。
感谢支持本书的朋友,也感谢读者朋友能够和我在这里产生共鸣,祝福所有支持我的人!
姜紫艺
二〇一〇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