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优质课件31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优质课件31张
16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17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从1957年《红旗谱》等的出版到1963年《李 自成》第一卷的问世,在此六七年间,长篇 小说不仅数量空前,而且佳作联袂,琳琅满 目,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 的一个丰收期。
18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9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孙犁的小说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10
1.孙犁的小说
创作题材: 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 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 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 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 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 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13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茹志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 小说创作方面,题材多来自解放 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 活,属于前者的有《关大妈》、 《百合花》、《澄河边上》、 《三走严庄》等,属于后者的有 《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 院》、《春暖时节》、《里程》、 《如愿》、《阿舒》等。
代表作品:《百合花》结构的 “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 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 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 和“前后呼应的手法”
11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 但在他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 的个人色彩,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 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 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 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 这使得孙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 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表现出个 性化的抒情风格。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不灭的,用李云龙的话说都是嗷嗷叫的。 (4)都有一位非常得力的部下(《亮剑》中的大刀队,
《红日》中的特务营)。 (5)都和部下相处非常和睦,而部下也都有那么一点
痞性。 (6)都结实了一位漂亮的女兵,并结为连理。 3、情节 (1)都有老婆战死的情节。 (2)都有部下为抢功劳而与友军发生冲突的行为。
反面人物:凶狠恶毒、生理缺陷 (杨大马棒、蝴蝶迷、座山雕)
许大马棒在火堆旁瞪着马一样的眼睛,双手叉腰, 满脸胡髭有半寸多长,高大肥壮的身体在火光闪 照下一晃一晃的像个凶神。他咬着牙根向被捉的 工作队和村干部狰狞地冷笑了两声道:....(许大 马棒)
要论起她的长相,真令人发呕,脸长的有些过分, 宽大与长度可大不相称,活像一穗包米大头朝下 安在脖子上。她为了掩饰这伤心的缺陷,把前额 上的那绺头发梳成了很长的头帘,一直盖到眉毛, 就这样也丝毫挽救不了她的难看。还有那满脸雀 斑,配在她那干黄的脸皮上,真是黄黑分明。为 了这个她就大量地抹粉,有时竟抹得眼皮一眨巴, 就向下掉渣渣。牙被大烟熏的焦黄,她索性让它 大黄一黄,于是全包上金,张嘴一笑,晶明瓦亮。 (蝴蝶迷)
战争小说精神力量
涟水一战受挫后 ,政委丁元善给战士打气说 :“蒋介石是我们多年的 ‘老朋友 ’,怕他什么东西 ?他是铜头铁胆刀枪不入呀 ?我才不信咧 ! ” 当我军战士俘虏国民党师长甘成城时 ,有人 问 :“是中将上将 ?”秦 守本笑着说 :“不是辣椒酱 就是豆瓣酱 !”
张德来 黎青 刘胜
2、“五虎将 ”模式与《水浒》 108 条好汉模式的影响 :
五虎将模式 :古典武侠或历史演义中以 五种性格(忠诚、勇毅、胆识、粗犷、朴 实 )构成主要英雄人物的基本人物模式;
108好汉模式:各怀绝技,各俱个性。
刘勋苍是个“力大无穷的人,人们向来没看到他 有过什么疲倦……他的两只眼睛机灵灵地扫视着 林中的一切,察寻对他有用的东西,活像一只猛 虎,在森林里猎取食物”,同时因为他的好体格, 被人们称为“坦克”。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总体风貌:“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

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红日》梗概:《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

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梗概: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

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

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

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烽火岁月

烽火岁月
• 6.结局: 朱老巩含恨离世。
这篇课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朱老巩和冯老兰之间的斗争始终是贯穿课文 的线索。
正是斗争本身以及斗争中人物的命运使得全 文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小说一开篇的“平地一 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 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也恰如 “平地一声雷”,以突兀之笔,把一场迫在眉 睫的严峻斗争推到了村民面前,同时也推到了 读者的面前,从而奠定了小说紧张激烈的基调。 在这里,朱老巩并非为了一己私利挺身而出, 他所维护的是全镇农民的集体利益,这就使得 斗争具有了正义的性质。
• 3、护钟斗争后的环境描写,暗示古钟被 砸,宛如砸在百姓的心上,使他们麻木的 心灵渐渐苏醒。
• 作用:作者通过上述描写,交代了小说的 典型环境: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冀中平原, 一方面反映了土豪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揭露了土豪恶霸的自私、凶恶、 剥削的本性和老一代农民的觉醒与敢于斗 争的精神。
《红旗谱》故事梗概
《红旗谱》的故事梗概
– 序幕: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 开端:朱老忠、严志和邂逅相逢 – 铺垫:朱老明三告冯兰池、脯红鸟
风波起祸端、朱老忠文武复仇记 – 转折:运涛南下革命被捕 – 插曲:张嘉庆领导秋收起义 – 高潮:农民反割头税斗争、保定二
师学潮 – 尾声:朱老忠劫狱救出张嘉庆
阅读课文,理清节选片段的三要素:
梁斌,原名梁维周,河北省高蠡县人。 从1932年开始创作,抗日战争时期写了短篇 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中篇小说 《父亲》和《千里堤》《抗日之家》等几个 剧本。这些创作实践为他后来的长篇创作积 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创作经验。
1953年他开始写长篇小说《红旗谱》, 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 1957年出版。1963年出版了《红旗谱》第二 部《播火记》。 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 图》(《战寇图》)。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3.欧阳山的《三家巷》 《三家巷》 以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周炳的思想性格发展为中心,以
“革命加爱情” 为基
本线索,描绘了三家巷三代人 30 年间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力图由此反映从
1919 年到
1949 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又从 农村回到城市的革命斗争历程。其中, “六二三”反帝风暴、省港大罢工、蒋介石集团的反
他的代表作《党费》 、《七根火柴》 、《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 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臧克家(中)与王愿坚(右)
《闪闪的红星》剧照 潘冬子(王愿坚编剧) 王愿坚小说的艺术特色
1.王愿坚的创作是从战地报道开始的,他的小说体现了从报道、故事到短篇小说的艺术转 变。 2. 以回忆体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故事,从而突现出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是王愿坚 短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3. 注意克服以前创作中存在的拉杂臃肿,缺乏艺术上的凝练和精粹等毛病,尝试着从故事 中提取诗意。 4.作为一位部队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创作更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
童口吻叙述,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时常叫“刘清莲”或“小刘真儿”

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儿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
王愿坚( 1929 ~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
。 1944 年底,王愿坚
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
1954 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
一篇小说《党费》 。 1958 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 、《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

红色历史小说 革命火种永传

红色历史小说 革命火种永传

红色历史小说革命火种永传红色历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成为了青年读者热衷的阅读选择。

它通过文学的形式,将历史的片段和故事融入其中,生动地展示了红色时代的人民英雄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其中,《革命火种永传》无疑是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红色历史小说。

《革命火种永传》以烽火连天的福建山区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激情燃烧的红色传奇。

小说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和深情厚意。

在这个故事中,读者将见证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儿女们如何踏上革命征程,挥洒热血,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不懈奋斗。

小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青年们的成长、与敌人的斗争和革命火种的传承。

在青年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青年男女们在生活中不断遭遇到民不聊生的困境,被剥削、被压迫,但他们从不屈服。

他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认识到目前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并立志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个世界。

小说中的角色们饱含青春的朝气与无畏的精神,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了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的誓言。

与敌人的斗争是小说的核心部分,也是故事高潮所在。

小说中,土地革命的先锋战士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乡亲们对抗着那些侵略者和压迫者。

他们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策应了正面战场的抗日斗争,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小说中的战斗场面生动而真实,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革命者们的血性和聪明才智。

革命火种的传承是小说的结尾,也是对革命者精神传承的最好诠释。

在小说的结尾,革命精神通过几代人的传递,继续燃烧着。

儿女们接过先辈们的革命旗帜,继续投身于推翻侵略者和压迫者的斗争中。

他们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人民的幸福和自由。

《革命火种永传》是一部让人血脉贲张的红色历史小说,它不仅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激动人心的情节,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境界和英勇斗志,更反映了红色时代人们无私奉献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感人的描述方式,触动了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成为了红色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关于革命烈士的书 -回复

关于革命烈士的书 -回复

关于革命烈士的书-回复
关于革命烈士的书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推荐:
1.《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详细记录了他在中国陕北苏区的见闻,其中包括对许多革命烈士的采访和描写。

2.《烈火中永生》:罗广斌、杨益言所著,讲述了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等地的革命烈士在狱中的英勇斗争事迹。

3.《青春之歌》:杨沫所著,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小说,其中涉及到许多革命烈士的形象。

4.《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所著,描写了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反动派对共产人和进步人士的残酷迫害,以及革命烈士们的英勇斗争和牺牲。

5.《林海雪原》:曲波所著,讲述了东北民主联军在林海雪原中打击国民残部和土匪的故事,其中涉及到一些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6.《革命烈士诗抄》:收录了众多革命烈士在狱中、战场上创作的诗歌,展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以上书籍都是对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烈士的深刻描绘和纪念,值得我们阅
读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孙犁的小说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8
1.孙犁的小说
创作题材: 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
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 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 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 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 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4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
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 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 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 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5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6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 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 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3) 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 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人一个更深刻的层 面,缺少个人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表现。对作品 规模的片面追求也使得不少革命历史长篇小说 产生了“半部杰作现象”。
27
其次,就社会条件来说,新中国的成立也
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环境。 由于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 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 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对作家 从事长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 推动。
28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
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 长篇小说丰收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作家与作品※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
雄传奇
1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概念: 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

26
促成这次长篇小说丰收的因素
首先,由于长篇小说创作比其他文学样式更
需要作家的生活积累、资料积累和艺术积累, 而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的记录,人生经验的 回顾与反思,也更适合长篇小说的表现。因 此,一批从中国革命中走过来的作家,当他 们开始回味这一历史过程,表达自己在这一 血与火的历史过程中的特殊经验时,便较多 地选择了长篇小说这一文体。而他们长期的 生活积累与艺术准备,则为其创作的成功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

19
峻青,(1922-1991),原名孙俊 卿,当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 1922年3月生。幼年家贫,只读了 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 1941年写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 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 作。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从 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 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 表》、《老水牛爷爷》等。 散文创 作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雄关 赋》、《秋色赋》等。
1.梁斌的《红旗谱》 2.杨沫的《青春之歌》 3.欧阳山的《三家巷》
4.吴强的《红日》
5.曲波的《林海雪原》
6.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7.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29
1.梁斌的《红旗谱》
30
31
梁斌《红旗谱》
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朱老明、冯兰池
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冯贵堂 第三代:大贵、运涛、江涛、春兰 干部形象:贾湘农、夏应图 朱老忠:农民英雄 严志和:地道的农民:革命性与如软弱性
34
重要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朱老忠是作者
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的农民 革命英雄艺术典型。 严志和:革命性与软弱性 正是因为有了严志和以及串联穷人与冯老兰对簿公 堂的朱老明、一心盘算发家致富的朱老星、庄稼活 和木匠活的好把式伍老拔、封建礼教观念浓厚的老 驴头、具有正统观念和狭隘意识的老套子等一批个 性鲜明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与朱老忠理想化的英 雄形象构成互补,才使《红旗谱》对中国农民的历 史命运和革命历程反映得更为真实与浑厚。
杨沫(1914-1995)杨
沫主要作品有《青春之 歌》、《苇塘纪事》、 《芳菲之歌》、《英华 之歌》、《自白——我 的日记》、《不是日记 的日记》等。
37
自传体成长小说 林道静:女性革命知识分子
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
1960年的修改本,改动、删削了
那些林道静在“接受了革命教育 以后”仍然流露的“小资产阶级 感情”,并增加表现林道静在深 泽县与工农结合的七章,和“力 图使入党后的林道静更成熟些, 更坚强些” 的参加、领导北大学 生运动的三章。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 《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
14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15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 市相州镇相州七村 。1944年底,王愿坚参加了 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 创作。1954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 费》。1958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 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 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公开批判,并 于1969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验生活。 1972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 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电影文学 剧本《闪闪的红星》,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 水》。 他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普 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小 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 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35
《红旗谱》的艺术特点
1.具有史诗气度,描写重大历史事件 2.着力刻画农民英雄形象(老一代农民和青
年农民) 3. 作者努力寻求阶级斗争这一时代主题与民 族心理、乡村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联结,用作 者的话说就是:“想完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 说”。 4.不足:缺乏统一性
36
2.杨沫的《青春之歌》
9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
但在他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 的个人色彩,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 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 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 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 这使得孙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 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表现出个 性化的抒情风格。
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 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 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 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 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2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
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 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 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 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 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 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 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 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 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 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 人公的性格核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 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 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10
艺术特征:※
1.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
风格的主要表现。 2.善于刻画女性人物形象:李佩钟、小满儿 3.叙述方式上,以简洁明了的手法记事写人; 叙述中采用抒情主体融入情节的结构方式。 4.小说语言“如话性”和“如画性”兼具。 5.在叙事风格上,孙犁对革命历史的叙述是温 和的、温情的,甚至在明朗的基调中时而流露 出一些淡淡的感伤和怅然。
32
电 影 剧 照
电视剧剧照 运涛与春兰
33
小说主要是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
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 情节展开的。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 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 农民阶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 大敌对阵营。 当然,这不仅是一般的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 斗争,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对民 主革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 进行的艺术概括。
24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从1957年《红旗谱》等的出版到1963年《李
自成》第一卷的问世,在此六七年间,长篇 小说不仅数量空前,而且佳作联袂,琳琅满 目,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 的一个丰收期。
25
成就与特色※
第一,在反映生活上,注重历史事件与历史 过程的记录,形成了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 活题材为主干,辅之以历史题材和城市生活题 材的基本格局。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注重描写无产阶级英 雄,呈现出以英雄人物为主体,中间人物、转 变型人物相环绕,辅之以反面角色的人物画廊。 第三,在艺术风格的探求上,恢宏、明朗、 刚健、高昂构成了这批小说总体性的民族风格 和时代风格。
3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
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 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 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 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 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 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 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叙述。 细节的妥善安排使茹志鹃的小说具有细致的
结构。 更适合于表现“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社 会主义建设大合奏里的一支插曲”,茅盾把 她的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
13
刘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大多叙说的是自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