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代表作
李贺最好的三首诗词

李贺最好的三首诗词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思想超前,作品充满力量,被誉为“诗中之鬼”。
李贺最好的三首诗词中,分别是《将进酒》、《南园十三首·其十》和《清平乐·李白一声声喚友》。
首先,我们来看《将进酒》。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文采斐然,情感激荡,气势磅礴,可谓是豪迈不羁的酒仙精神的集中体现。
诗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一段有着浩荡奔放的感觉,生动地表现了黄河的美丽和壮阔。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词也被改编成了歌曲,成为了广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
其次,是《南园十三首·其十》。
李贺较早就好逸恶劳,以醉乐为生,但他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
这首词写了诗人自己拟定的南园十三制度中的第十,也就是每年诗会的活动。
在这首词里,李贺运用了一种朦胧的暗示手法,诉说着他对自由、对诗的追求。
词中写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一段让人深思,无论年来如何,读书都是很重要的,李贺对此的感慨和懊悔,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最后,是《清平乐·李白一声声喚友》。
词中表现出李贺对李白的慕名之情,用真挚的感情、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李白的钦佩和尊重,也借此来表达了那个时代诗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这首词诗情并茂,语言委婉温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李贺在其中写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样绵长的描写引出了目不暇接的美景,配合上李白的名字,诗词又多了些诗情画意。
总之,李贺的这三首诗词可谓是诗史上的经典,也是他自己艺术造诣的精华所在。
通过这三首李贺的作品,我们不难感受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也不难理解他作为一个诗人,创作过程中不断挑战既有的传统,力求卓尔不群。
让我们在欣赏这三首诗词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李贺的诗歌价值和思想深度。
李贺简介及代表作

李贺简介及代表作李贺简介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
字长吉。
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
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
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
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
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
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
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
有《李贺诗歌集注》。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李贺的诗代表作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下面是李贺的诗代表作,请参考!李贺的诗代表作1、《安乐宫》深井桐乌起,尚复牵清水。
未盥邵陵瓜,瓶中弄长翠。
新成安乐宫,宫如凤凰翅。
歌回蜡板鸣,左悺提壶使。
绿蘩悲水曲,茱萸别秋子。
2、《八月》孀妾怨长夜,独客梦归家: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帘外月光吐,帘内树影斜;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3、《巴童答》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
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4、《白虎行》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
烧书灭国无暇日,铸剑佩玦惟将军。
玉坛设醮思冲天,一世二世当万年。
烧丹未得不死药,拏舟海上寻神仙。
鲸鱼张鬣海波沸,耕人半作征人鬼。
雄豪气猛如焰烟,无人为决天河水。
谁最苦兮谁最苦,报人义士深相许。
渐离击筑荆卿歌,荆卿把酒燕丹语。
剑如霜兮胆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
天授秦封祚未移,衮龙衣点荆卿血。
朱旗卓地白虎死,汉皇知是真天子。
5、《北中寒》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
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6、《贝宫夫人》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钗翘揭双翅关。
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榜照青山。
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
秋肌稍觉玉衣寒,空光帖妥水如天。
7、《残丝曲》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沈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8、《昌谷北园新笋四首》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9、《昌谷读书示巴童》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10、《昌谷诗》昌谷五月稻,细青满平水。
李贺最著名十首诗

李贺最著名十首诗李贺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的诗作以狂放不羁、奇特古怪而著名。
他的诗歌作品尤其受到后世诗人的推崇和影响,被誉为“诗仙”。
以下是李贺最著名的十首诗:1. 《长恨歌》这是李贺最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壮丽的宫廷景象和深沉的人性哲理。
2.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李贺的自述,表达了他对已故弟弟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月亮为背景,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思念和对兄弟之间的羁绊之情。
3. 《酒泉子》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的怀旧之情。
诗中的音乐节奏和影像意象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4. 《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以夜晚在牛渚山下停船为背景,揭示了李贺对逝去岁月的感伤之情。
诗中描绘了历史名人的荣光和沧桑,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无限怀念。
5. 《古从军行》这首诗以战争为题材,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人性悲惨的深刻思考。
诗中用生动的描写和对死亡的深切感受,展示了李贺对战争的强烈反思。
6. 《悯农》这首诗是李贺的田园诗作,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同情和对农村困苦生活的关注。
诗中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困顿,以及对他们命运的思考。
7. 《南园十三首》这是一组以南园为题材的长篇诗作,描绘了南园的美景和其中的琐事。
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示了李贺的诗意与浪漫。
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李贺的送别之作,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与友人的离别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
9. 《金陵酒肆留别》这首诗以金陵为背景,讲述了李贺在金陵酒肆与友人离别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酒肆的繁华景象和友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10. 《黄河鬼子》这是一首描写历史事件的诗作,以黄河为背景,讲述了当年黄河泛滥导致死亡的悲惨情景。
诗中用夸张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了死亡的景象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李贺的独特才华。
羌笛何须怨杨柳赏析

羌笛何须怨杨柳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是李贺的代表作,这首诗充满着浓烈的国风之气。
诗中描述了主人公思念流离以及思乡之情,抒发出遥远而痛苦的情绪。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何时还似今日清。
这两句诗的出发点是抒发思乡之情,作者以“羌笛”和“杨柳”为参照,来描述自己的思乡之情。
羌笛,是丝绸之路上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杨柳是典型的北方景物,且常常被用做代表忧郁的象征,因此这两句诗用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依旧缓步行,夕阳西下几番落景无心看。
这两句诗再次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古道是指古代人出行的道路,瘦马暗喻作者驰骋的时候,距离自己的故乡的远距离。
夕阳西下,是指行程结束,开始思念故乡的黄昏时分,而几番落景,则形象诉说出背弃故乡的恸哭。
又点点滴滴,入了我两眼泪。
这句诗,凸显了作者的惆怅之情。
滴滴的泪水,代表着他对故乡思念之深,并不断从泪眼中涌出,这深沉的思乡之情,也映射出国家的难民问题,及人们对家园的痛苦渴望。
谁与我共醉今夜长,杯酒重重催明月。
此句抒发出作者感怀同伴的深刻情感。
最后,作者伴着明月的朦胧,和同伴相聚,无法共享晚上的浪漫气息,而共醉今夜长,却可以共享彼此的思念,互相安慰,对应着故乡的温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是一首文人情感的诗,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李贺通过“羌笛”和“杨柳”两个特殊的形象,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暗示出难民的困境,及流离失所的他们对家园的思念。
他的诗,令人深思,也令诗人愿意不断努力创作更多的优秀诗作,以及每一个人的流离之情,从而更加意识到世界上的和平。
李贺代表作经典古诗

李贺代表作经典古诗《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贺代表作经典古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马诗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马诗(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马诗(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马诗(三)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马诗(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六)饥卧古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马诗(七)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袁? 马诗(八)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马诗(九)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马诗(十)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马诗(十一)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马诗(十二)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马诗(十三)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马诗(十四)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马诗(十五)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马诗(十六)唐剑斩隋公,拳毛给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马诗(十七)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马诗(十八)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慕青山? 马诗(十九)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马诗(二十)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马诗(二十一)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马诗(二十二)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马诗(二十三)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李贺的代表作

李贺的代表作
李贺的代表作有:《神弦曲》、《梦天》、《海上谣》、《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苏小小墓》、《老夫采玉歌》等。
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
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
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
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著有《昌谷集》。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凭箜篌引》

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
满,直上云天。
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鉴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赏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
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
与 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 品 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味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
与 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 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品
诗人用“昆山玉碎”来形容乐声,表
味 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 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
高贵的神鸟,栖息在昆仑山,叫声凄厉婉
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
乐声的起伏多变。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比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 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
较 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 鉴 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
为侧面烘托手法。
赏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 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参考答案:
与 了演奏的地点。 品 这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
味 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 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
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
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鉴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味 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的代表作
唐代诗人李贺历来被人称为“鬼才”,而他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文学家。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的代表作,欢迎阅读! 李贺代表作包括:《梦天》、《海上谣》、《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苏小小墓》、《老夫采玉歌》等。
《梦天》隋唐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白话译文
天色凄清,老兔寒蟾正低声呜咽,月光斜照,半开的云楼粉壁惨白。
玉轮轧着露水沾湿了团围的光影,桂花巷陌欣逢那身带鸾佩的仙娥。
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
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片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牛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凭箜篌引全文翻译: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垂不流。
湘娥感动泪洒斑竹,素女聆听满怀哀愁。
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
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
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惊得五色石破,引来秋雨啾啾。
梦幻中进入神山教神妪弹奏,乐声使老鱼跃波倾听,瘦蛟翻江跳舞。
月宫里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
苏小小墓·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老夫采玉歌
【作者: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
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
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榛子,
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
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
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
古台石磴悬肠草。
【鉴赏】
中唐时期,许多老百姓离乡背井,忍饥挨饿,冒着生命危险到蓝田山下的蓝溪去开采碧玉,不少被溺死在溪中。
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引起了诗人们的反映。
诗人韦应物的《采玉行》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李贺这首《老夫采玉歌》也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
李贺这首诗是深刻地反映现实的,但是它和韦应物的《采玉行》不一样,和白居易和杜甫的作品也不一样;李贺这首诗之所以千古传诵是和它的艺术上的独特性分不开的。
译成现代诗,或可见出其艺术魅力:
“快采玉,快采玉!要采‘水碧’!”声声吆喝接着声声催逼。
只不过为了给贵妇们雕成步摇,更加放荡沉溺于美色。
我老汉饱受饥寒熬煎,溪中蛟龙啊也被搅得愁惨哀戚。
碧蓝碧蓝的蓝溪水啊,变成了一湾一湾的浊水污泥。
夜雨滂沱的山冈上,只好用野生的榛子充饥。
杜鹃声声滴滴血,正是我老汉悲啼泪淋漓。
蓝溪溪水滔滔流啊,把多少采玉人吞食。
身死溪底的冤魂啊,过了千年怨恨也难平息。
在陡峭陡峭的荒山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
可是老汉我却要腰系绳索,吊下深溪摇荡在风中雨里。
不由得老汉心头生挂念,寒村冷屋小娇婴在阵阵饥啼。
古台石阶上的思子蔓啊,见到你更令人心头悲凄!
把它和韦应物的《采玉行》相比较,会领会得更具体些。
韦应物的《采玉行》所写内容上与李贺此诗相近,《采玉行》也写出了“官府征白丁”采玉劳工之艰苦:“绝岭夜无人,深榛雨中宿。
”也写了采玉劳工家中之艰辛:“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但这首诗只如一幅真实的摄影作品,它仅仅是客观地“介绍”了有这么一种现实,写了有这么一种受苦的人。
李贺的《老夫采玉
歌》在内容上也大致是如此;之所以李贺诗比韦应物诗感人,不在于“立意高”,而在于艺术描写上的成功。
李贺此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设身处地,感受劳工的危难,然后以第一人称来创作,这就使读者能如身临其境,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诗里诗人完全是通过“老夫”的眼来看,通过“老夫”
之口来说。
这里抒情主人公是“老公”自己,便于诗人把自己的炽热感情融于抒情主人公的血肉中去,诗人和“老人”融为一体,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艺术境界。
诗一开首是带着憎恶的感情描摹官府差吏们催榨劳工的声音。
这种催逼的吆喝声音把读者带进了一种令人愤慨的氛围之中,一方是官吏们催逼,一方是劳动人民被驱逐,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立。
第二句进一步指出造成劳动人民被驱赶离乡背井的悲惨命运之根源。
采玉劳工们忍饥挨饿,历尽艰辛万苦,甚至葬身溪水,原来仅仅是为了满足贵族奢侈放荡的生活。
这“徒好色”是采玉劳工的愤怒控诉!
接下去,通过“老夫”之口,渲染了凄惨的环境气氛:混浊的溪流,滂沱的夜雨,杜鹃的悲啼;描绘了艰辛的生活和劳动场面:以野榛子充饥,腰系绳索坠下深溪采玉;刻画了悲凉哀痛的心理活动:老泪纵横、思念娇婴、怨恨溪水。
形象地再现采玉劳工凄楚的遭遇,这既是采玉老夫带血的控诉,也是诗人怒火的喷发!这就是使得这首诗比韦应物的《采玉行》更感人的原因。
它不是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客观感情的合二为一。
再者李贺这首诗通过多侧面的描写刻画,塑造了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抒情主人公——采玉老夫的形象,这更是韦应物《采玉行》在艺术上不能企及的。
这一抒情形象可以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石壕老妇并列在一起,在唐诗的艺术殿堂中闪烁着不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