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洛阳隋唐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

洛阳隋唐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地域:洛阳市 时间:2010 年 类型:文化园区 项目介绍 一、项目把脉 立足园区 55平方公里的隋唐遗址是隋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洛阳隋唐品牌构建的立足点。 聚焦文化 使隋唐遗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成为洛阳旅游的文化聚集区、核心区。 塑造城市 形成一批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全新娱乐体验型旅游产品,作为洛阳市厚重城市文化及当今时尚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本项目区承载着形成个性鲜明、形象突出城市品牌形象的历史使命。 扬名品牌 通过隋唐遗址文化园的强力开发,形成洛阳重量级的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成为洛阳市标志性的城市符号。 带动发展

实现城市功能的突破、城市品位的提升、旅游产品的极大丰富、旅游产业及房地产的全面拉动; 二、战略框架 三、战略目标

四、空间布局 一轴:以隋唐遗址中轴线为轴 一带:洛河休闲游憩带 五集群: (1)集群1:规划园区的东南部“传奇洛阳主题园”

(2)集群2:白居易故居及诗歌文化集群 (3)集群3:以洛阳博物馆新馆为核心的新文化集群 (4)集群4:以牡丹为主体的园林集群,包括隋唐遗址植物园、洛阳牡丹文化园、中国国花园等 (5)集群5:老城历史街区传统文化集群

五、示例项目 1、《隋炀帝下扬州》大型实景山水表演 创意缘起: 国内具有文化内涵的大型歌舞剧受到市场的青睐,自从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横空出世后,各地为了挖掘地方文化,纷纷策划大型歌舞剧,并且受到市场的追捧。结合隋唐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以隋炀帝三下扬州的史实为蓝本、以自然生态的洛水风光为背景,考虑邀请著名导演,编排大型山水实景剧《隋炀帝下扬州》,关注游客旅游的夜生活,丰富洛阳的业态结构,将门票经济变成全方位的旅游休闲经济,扩大盈利点、影响力。使游客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项目规划: 名编名导,独具风情:《隋炀帝下扬州》须邀请知名导演通过大手笔、大制作方式,打造出一台融隋唐故事、庞大船队、各地风情等核心的大型实景剧。洛阳独有的隋朝龙舟船队将成为本剧目最好的演出道具,通过创新组合的舞美、灯光、音响等塑造大气恢宏的精品艺术剧目,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剧情鲜活,游客参与:《隋炀帝下扬州》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疏通河道、启程、巡幸、江南烟雨、君临天下等篇章。 2、“洛阳传奇”项目精要策划

北魏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无比杰作。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都城(至公元1800年前后)。北魏洛阳城的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而后世的隋唐长安城,为 84平方公里;隋唐洛阳城为45平方公里;北宋汴京城为56平方公里(而北京、南京、苏杭等城市,更是不值一晒)。而同时期欧洲罗马帝国极盛时代的首都 罗马和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总面也仅为北魏洛阳城的26.4%,中古 的伦敦也只有洛阳城面积的14.4%。其它欧洲城市(如巴黎)规模更远远比不 上洛阳。相对于洛阳,这些欧洲城市只能算是村庄了。 北魏洛阳城分为五大区域组成。即:内郭大城、宫城、金镛城、外郭大城、四夷区。下面简单介绍一二: (一)内郭大城(也称“内郭城”或“大城”) 根据考古发掘,北魏重建的洛阳城,其宫城和内郭大城是在汉魏晋基础上 所建。内郭大城除南部城垣被洛河冲毁已无迹可寻外,东北西以及金墉城城垣,至今断续依存,巍然屹立,内郭城西垣残长约4290米,北垣全长约3700米, 东垣残长约3895米,东垣南端距西垣南端缺口约2460米。整个城围约14公里,合西晋的33里。与晋《元康地道记》记载“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又三十步”和《续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基本吻合。其城垣基址宽度,北垣约25--30米,东垣约14米,西垣约20米。根据古代城垣基址宽度约等于高度的说法,城墙 高在14--30米左右。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城东面三门,由北至 南分别为建春、东阳、青阳门;南面四门,由东至西,分别为开阳、平昌、宣阳、津阳门;西面有四门,由南至北,分别为西明、西阳、阊阖、承明门;北 面两门,西为大夏门,东为广莫门。在这十三个门中,承明门为北魏新开,以 便出入宫城西北面的金墉城。另外,在设计时很注意东城与西城的交通便利, 东城的建春门与西城的阊阖门、东城的东阳门与西城的西阳门、东城的青阳门 与西城的西明门对应直通。《洛阳伽蓝记》记载,大夏门造三层楼,高二十丈(一尺合今0.24米,约48米)。洛阳城门皆两重,高百尺(约24米)。陆机《洛阳记》载,“城上百步有一城橹,外有沟渠”。钻探发掘城西、北两面,有城墙垛七座,凸出城墙外。每垛间距110--120米,面积18.3×8.3平方米,为战争防御工事既有残高2.3米。城外有护城河,称“阳渠”。考古发掘,阳 渠宽20--24米,深4米以上。城内道路,现已发掘南北经道四条,东西纬道四条。其中阊阖门到建春门的纬道穿过宫城,其宽35--51米;由宫城直通南宜阳门的经道宽40--42米。其他经纬道一般宽度都在30米以上,即使最窄处也有 10米。《洛阳伽蓝记.序》中说:“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陆机《洛阳记》中记载:“洛阳城十二门,门有阙,闭中,开左右出入。城内大道三,中央御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之路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03225398.html,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之路初探作者:董丽颖 来源:《卷宗》2019年第30期 摘要: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定鼎门遗址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及宣教活动的了解,可以看出: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鼎门片区一直在遗址保护与利用、遗址展示、挖掘遗址内涵、美化环境、宣传教育等领域不遗余力的探索。 关键词:定鼎门遗址保护;环境整治;宣教活动 隋唐洛阳城遗址地跨洛河两岸,城址面积约47平方公里,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由若干不同主题的公园构成的遗址公园。规划面积约28平方公里,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成功列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名录。 1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概况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市新区洛龙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区域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洛阳盆地伊洛河冲积平原上,南对伊阙、背倚邙山。是中国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的城门和街区遗址,主要遗存包括定鼎门门址、城墙遗址、天街遗址、里坊遗址、水系遗址等。唐代定鼎门遗址主体墩台东西长44.5米,南北宽21.04米。墩台内以两道隔墙分隔成三个门道,中门道为帝王专用的御道。墩台四周包砖,此外还有飞廊、阙台、马道和涵道等遗存。[1]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公元7-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洛阳城的南入口及街区遗址,位于中原地区的洛阳盆地、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区,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點城市洛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一、简介 为全面展示洛阳大运河申遗成果,依托洛河北岸的古建筑群——山陕会馆而建成的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近日开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是清代山西、陕西两省来洛商人聚居之所。会馆坐北朝南,全部建筑均为清代砖木结构,且无石不刻,无木不雕,无梁不绘。会馆建筑体量适度,疏密有致,简繁得体,保存完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博物馆展厅主要包括隋唐大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的繁荣和作用、运河遗珠、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保护和申遗等四个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方式,全面讲述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生动再现了洛阳作为绸之路起点和隋唐大运河中心昔日的繁华。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条人工河。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沿线重要城市,见证了大运河的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大运河博物馆的开放,不但为广大参观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大运河与洛阳辉煌历史文化的窗口,还将成为对外友好交流的平台,为丰富传承古都文化内涵,提升洛阳的知名度、美誉度,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挥应有的贡献。 二、亮点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还将以实物、图片、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全面讲述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 (1)东西廊房变展厅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厅主要包括两个展厅,分别设在山陕会馆原东西廊房、东西官厅内。在展厅内,将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方式,全面讲述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其中,图片展主要包括隋唐大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的繁荣和作用、运河遗珠、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保护和申遗等4个部分;实物展则以在洛阳地区发掘或征集的与大运河有关的文物为主,比如大运河河道的河堤石构件、含嘉仓的粮食标本、仓窖模型等。 博物馆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一个是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将一些典型的运河文物展示在观众面前,以增强游客的直观感受。这些文物主要有长沙窑奔鹿纹青瓷执壶、越窑双系瓷注子和三彩珍珠纹贴花带盖罐。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正殿的4D环幕动感影院。影院中央放置一艘仿真的龙舟,能乘坐15人到20人。通过模拟龙舟的颠簸、震颤和环幕上不断变换的景物画面,使游客身临其境,体会“旱地坐龙舟”的别样情趣。 (2)大运河水系浮雕图 为让游客更加清晰地了解大运河的分布和流向,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还在会馆中央广场上,制作了一块150平方米左右的大运河水系浮雕图。在浮雕图上,大运河的流向及其沿线城市一目了然。 (3)奇幻演绎《洛神赋》 在山陕会馆中,舞楼曾是一处重要的演出场所。为使游客晚上也有活动场所,舞楼的演出功能将延续下来,计划依托馆属的两个国家级艺术中心,精心打造出一场全息奇幻情景剧《洛神赋》,预计演出时间为15分钟至20分钟。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还对会馆里的拜殿按历史功能进行了复原陈列,使其具备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景区介绍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景区介绍 门票·开放时间: 8:30-18:30 90元景区通票、40元可游览:一楼环幕影厅、中心柱遗址坑、一楼各展厅、明堂外围景观 交通方式: 公交:5、8、9、18、21、26、41、48、49、56、59、65、86、101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东北交叉口下车即到景区南门;22、30、34路到唐宫东路定鼎路口站下车即到景区北门。 铁路:洛阳站乘坐5、、48、41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东北路口站下车即到景区南门;高铁龙门站乘坐33路换乘5、8、26、48、49、53、65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口站下车即到景区南门。 景区简介: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是隋代、唐代、宋代宫城遗址的核心区域,最为出名的是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又分别称作万象神宫和通天浮屠。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主要分布有唐代的明堂、天堂和宋代的太极殿等重要建筑遗址,重点保护展示武则天时期兴建的明堂和天堂等标志性建筑。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当年唐高宗、武则天一统天下、执掌国柄,沟通天地、感应四时的重要场所。 明堂遗址项目通过世界上先进的声、光、电手段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转化为绚丽的感官体验,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诠释洛阳历史及盛唐文化,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属首创。明堂遗址高科技展示区让游客亲身体验时光倒流,梦回大唐盛世,感受万象神宫的震撼。一层的弧幕影院,通过长卷折幕展现了隋炀帝营建东都、武则天统治下的神州洛阳等场景。同时在一层中心的通天柱展示区,通过智能电控调光玻璃高科技呈像技术,展示当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的通天立柱。二层的3D全景影院中通过现代电影的尖端科技手段,营造出目前全球独一无二的全景范围3D虚拟场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 主要展厅: 弧幕影厅:明堂一层正东厅。弧幕长2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弧幕影院之一,有超过6000G容量的全数字高清视频内容。通过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数字投影集成设备,为观众带来超震撼、广画幅、宽视域的全新体验。观众在这里即可一睹千年帝都洛阳的辉煌,亲眼见证隋炀帝、李唐、武则天所统治的三朝盛世。 神都明堂展厅:即明堂一楼正北厅的玄堂。展览分为两个部分,明堂部分主要介绍明堂的起源、汉代明堂、北魏明堂、唐代武则天明堂和明堂建筑的衰亡;武皇明堂部分通过营建东都、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稳定边疆、多才多艺、信教封禅、神都明堂等几部分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武则天及明堂建筑史。 中心柱遗址坑:《旧唐书》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万象神宫,又称通天宫,是唐代最伟大的建筑之一。现存的明堂中心柱础遗址,1986年经考古发现,坑口直径9.8米,自口至底逐渐内收,坑底为四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基,柱坑底部周围有砖砌矮墙,呈八边形。今天通过智能电控调光玻璃高科技呈像技术,展示当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通天立柱,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

关于隋唐遗址的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2) 一隋唐遗址概况 (3) (一)遗址分布 (3) (二)遗址建造历史 (4) (三)隋唐古都的构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4) 二隋唐遗址的研究现状 (5) 三隋唐遗址的价值 (6) (一)文化价值 (6) 1 文化遗存 (6) 2 文化价值 (6) (二)历史价值 (7) (三)研究价值 (7) (五)其它价值 (8) 四、隋唐遗址的保护分析 (8) (一)必要性 (8) 1、文物古迹丰富 (8) 2、地理文化环境优越 (9) (二)保护现状 (9) (三)隋唐遗址的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1) 1、地方领导的保护意识不高。 (11) 2、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加强管理与监督力度。 (11) 3、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大 (11) 4、市政规划不科学 (11) (四)担负起对隋唐遗址保护的责任 (11) 五隋唐古遗址的保护发展思路 (12) (一)以文化职能为重心 (12) (二)适当限制现代化建筑的无限蔓延 (13) (三)以旅游做牵引,促进遗产保护,延续文化传承 (13) 六、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前言 温柔坊与恭安坊两处遗址占地近800亩,是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半部重要里坊。1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现已被洛阳师范学院占据。而学院的建筑物正威胁着这些深埋了1300年的文化遗迹。目前,洛阳师范学院正面临着整体搬迁的问题。本篇调查报告,介绍了隋唐遗址概况整体的基本概况,针对于被掩埋在现代化城市和建筑中的隋唐遗址的保护提出了一两点宏观建议,旨在引起人们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大隋唐遗址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报告对分析当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科学的分析,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原因、规律和趋势。通过理论分析、理论思考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本篇调查报告的价值所在。

浅谈隋唐宫殿建筑

隋唐建筑 ——浅析宫殿建筑的讲究 姓名:付涛学号:20121385 班级:林院艺设3班 摘要:长安城的修建是国力的象征,是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隋唐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度,其都城的兴建当然也是最发达、最有艺术性和参考性的,天时、地利、人和亦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标准。 关键字:传承天时、地利、人和文化 历史简介:隋朝建立三十七年,其凭借着统一后的有利形势,进行了空前规模的修建。它兴建了大兴(长安)和东都(洛阳)两座有完整规划、规模宏大的都城。隋建东都。吸取南朝建康的优点,把南朝先进的规划和建筑技术引入北方,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唐惩于岁亡教训,建国之初在宫饰建设上较为谨慎,宫室沿用隋代之旧,新建宫殿用草顶。岁在大兴未建城楼,在洛阳未筑正式外郭墙,自高宗、武后时起,至玄宗前期(650~740年),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科技成就辉煌,国势进入极盛期,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长安所建最大的宫殿,比现存的北京明清紫禁城大四十四倍。 正文: 一、修建与传承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

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二、宫殿布局纪实效仿自然,亦是风水理念的体现 传统风水理念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我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人在南方,因为帝王是一朝之长。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北就是“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是“下”了。此外,将官城南面之门命名为“朱雀门”,而将官城内太极宫的北门命名为玄武门,此皆来源于传统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有其名必有其事实,太极宫的北门既然被命名为玄武门,它就必然带有与之相对应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的坎象征陷)。唐初围绕继承王位而发生的宫廷之战——玄武门事变就在这里发生,恰好与之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讲究。还有,在太极宫中太极殿以北有两仪殿,“两仪”之称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见,《周易》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之广。 唐都长安城在内部结构上,由外城郭、皇城、宫城以及大明宫和兴庆宫等部分组成。中轴线朱雀大街的北端,是国家权力的中心——皇

洛阳明堂

明堂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参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整个遗址公园占地145亩,这里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是当时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发生地和物质见证。整个遗址公园主要由三大时期的遗址遗存,有隋代的乾阳殿、大业门、唐代的明堂和天堂、北宋的太极殿组成。由于武则天统治时期是洛阳城历史地位最高、建筑最为宏伟且遗址保存较为完好,所以整个公园主要是对明堂和天堂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展示。除此之外,对于隋朝和宋朝的历史遗存,主要采取地面标识的保护方式。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堂展示保护建筑,高21.18米,宽105米,外观为三层台基,层层收分,上为八角攒尖屋顶,内部共分为两层,建筑总面积9888.92平方米。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是皇帝一统天下,执掌国柄,沟通天地,感应四时的重要场所。 现在正在建设中的天堂遗址保护建筑位于遗址公园的西北角,外部有5层,内部有9层,高81.88米,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外形为两层方形台基上的圆形阁楼式建筑,为一座外观是唐代建筑风格,内部钢结构,外部贴饰紫铜的保护展示性建筑,我们从天堂顶层可以俯瞰到遗址公园的整体格局。 首先,我们进入的是二楼环幕影厅,结合着明堂遗址保护工程的特有建筑造型实现超过540度全覆盖投影。我们影厅采用14台顶级的高清数字设备,配合特定的三维立体眼镜,就能欣赏到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犹如回到盛唐洛阳明堂的金碧辉煌,一睹武皇临朝的盛大场景,感受神都洛阳的风采。

我们现在看完3D环幕影院,请大家这边走,随我继续参观。大家下楼梯时请注意安全,小心台阶。 现在我们来到的位置是明堂的一楼。一楼分为三个部分。中间是明堂的中心柱坑遗址,周围有4个多功能展厅,展厅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象征着古代明堂内部青阳,明堂,总章,玄堂。大厅的外围是文化长廊。 据文献记载武则天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在宫城乾元殿的基础上建造明堂,明堂中间有巨木十围,作为斗拱梁架依附的主干,上下贯通。我们从这里直接俯瞰到的就是1986年经考古发现的明堂中心柱坑遗址。 虽然通天柱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柱子下面的柱础石依然保存完整,中心柱坑为一个圆形的大柱坑,直径为9.8米,坑底为四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基,每块青石长2.4米,宽2.3米,厚1.5米,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刻有定位线,其中三方(西北、东南、西南)上面有圆形的榫眼,在柱础石外侧有包砖呈八边形,外围是夯土,整个遗址坑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和酥碱,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研究,采用轻钢架的结构进行保护,用透明玻璃做为中心柱示意,基本不改变原柱坑的外观。大家看到的这三块玻璃采用的是智能调光玻璃设计,通电后电控玻璃里面的液晶分子组合,排列形成模拟影像,以此来展示当年气势恢宏的通天立柱,让我们再次领略到盛唐的奢华。 接着我们来到的是正东厅青阳,为3D的弧幕影厅,弧幕长28米,高4米,是世界最大的弧幕影院之一,观众可目睹千年洛阳的发展历程,并亲眼见证隋炀帝营建东都、李唐盛世、武则天所统治的三朝盛世。 现在来到的是正北厅玄堂,这里展示的是神都明堂和神都武皇(图片展) 那么,接下来我们大家来到的是正西厅总章,这里是高档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明堂

明堂 明堂,亦称天宫,是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 七天建筑"(天阙、天街、天门、天津、天枢、天宫、天堂)中最高大的两个建筑之一,为武则天时期洛阳太初宫的外朝正衙主殿。明堂原为隋炀帝时所建的乾阳殿,后经四次被毁,四次修建,先后九次改名。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则天下诏拆除了正殿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初号"万象神宫"。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毁之后的 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后曰"通天宫"。据《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明堂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 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明堂是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明堂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 遗址之一。武则天时期修建的明堂和天堂,是隋唐城大遗址宫城核心区保护展示工程中的重要建筑,保护展示工程于2012年4月初步落成。明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 建筑,为儒家的礼制建筑典范,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

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折叠天上宫阙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围宫城,"以象北辰藩卫" ,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 字,整个轴线可谓一字天。尤其经过武则天对洛阳城的营建之后,改变了洛阳紫微宫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中的"七天建筑",是中国古代最高大、华丽的中轴建筑群。明堂就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中制高点。明堂,即"天宫",亦名"含元殿"、"通天宫"。紫微宫本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故称中宫。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内院。隋炀帝营建洛阳时,仿照天上宫阙命名,隋唐洛阳城的宫城也叫"紫微宫"。又因为天帝在紫微宫布政的宫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到武周时期,武则天一改周礼明堂建在城南的传统,将明堂建在了紫微宫内,并且作为洛阳城的外朝正衙,呼应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天宫取名对应二十八星宿中的折叠天子明堂所谓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解剖推测图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一词最早见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

隋唐城遗址公园 ——天堂明堂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我是讲解员xx,接下来的时间,将由我陪同大家进行参观。 说起洛阳,可谓是赏有牡丹;品有禅茶;食有水席;观有隋唐! 俗话说“一部浩瀚隋唐史,诉尽千年不解缘”。1300年前,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登基称帝,自号“圣神皇帝”,建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这里,就是女皇生活、理政的地方,在广阔的隋唐洛阳城遗址群中,被称作“宫城区”的核心所在。 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的中轴线上,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祭祀天地、宴飨群臣、举行神功大乐舞的朝堂所在。1300多年前,女皇武则天在这里修建宫城正殿——明堂。明堂,高33.52米,外观为三层台基,层层收分,上为八角攒尖屋顶,内部两层,建筑总面积9888.92平方米,集遗址保护和功能展示为一体。它是修建在唐代宫城正殿遗址之上,作为一座穿越历史再现的建筑,是一座凌空遗址而兴的建筑,是一座雄踞洛城至尊的建筑。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明堂建筑的第二层,这里是千年前女皇一统天下,执掌国柄,沟通天地,感应四时的重要场所。女皇武则天在洛阳居住了近半个世纪,居洛期间,她一步步从皇后到天后,从皇太后到皇帝,登上了国家权力的高峰,成为一国之君直到临终,她经历了极不平凡的生涯,并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改革

科举,广延人才,安定社会等方面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使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之间的鼎盛时期。 参观过明堂二层,我们来到明堂一层中心遗址大厅。1986年考古发掘明堂基址,是六圈八边形的夯土台基。在明堂遗址中心为圆形的巨型大柱坑,坑口直径9.8米,逐层内收,坑底直径6.16米,深4.06米。其中三方上面有圆形榫(sǔn)眼,在柱础石外侧,有包砖呈八边形,外围是夯土。整个遗址坑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和酥碱,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采用轻钢架结构进行保护,基本上不改原柱坑的外观。 参观完明堂中心柱坑遗址,我们接下来参观的是明堂北厅沿革厅。前方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盛唐时期所做的《明堂赋》。 武周时期,武则天以“自我作古,用适于事”建明堂,在形制、结构、规模等方面,将明堂这一古代重要的礼制建筑,推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巅峰高度。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毁乾元殿,造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四面各宽三百尺,有上下三层。下层象时,各随方色;中层通贯;上为圆盖,有九龙条作捧著的姿态。上有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称为“万象神宫”。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武则天时期,曾在此宴飨群臣,接受朝贺,发布政令。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大享厅,位于明堂的西北侧,主要展示的是武周时期在明堂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明堂即武则天的布政之宫,也是敬神之所,是武则天皇权的象征。在明堂的大享厅里,

隋唐遗址

隋唐遗址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时期的605年,整个城市从选址、规划、布局、建筑都堪称我国古代城市的巅峰之作,其布局为当时日本、朝鲜的都城所仿照,影响巨大。明堂是整个隋唐洛阳城宫城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也是当时洛阳城内最高大的木构建筑之一。 隋唐遗址公园占地145亩,这里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是当时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发生地和物质见证。整个遗址公园主要由三大时期的遗址遗存,有隋代的乾阳殿、大业门、唐代的明堂和天堂、北宋的太极殿组成。由于武则天统治时期是洛阳城历史地位最高、建筑最为宏伟且遗址保存较为完好,所以整个公园主要是对明堂和天堂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展示。除此之外,对于隋朝和宋朝的历史遗存,主要采取地面标识的保护方式。

明堂的建造风格是唐建筑的典范 明堂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的神都洛阳皇宫正殿,又叫万象神宫。明堂是儒家的礼制建筑,为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武则天将明堂建在隋乾阳殿,天堂建在隋大业殿,说明明堂、天堂在当时是按皇家宫殿的规格礼制建造的,不仅是唐代宫殿建设上的大事,而且影响到后世。明堂又是国家举行祭祀大典的场合,武则 天亲祀明堂,合祭天地。

天堂是宫城内的一座重要宫殿,是武则天的礼佛堂。天堂有多高史料记载,天堂共五层,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明堂全景。天堂、明堂,构成了洛阳城辉煌壮丽的景 观,象征着无与伦比的财富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了唐朝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 明堂、天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超过唐两京所有宫殿。前后两次建造,日役万人,包括清理

场地,都没有超过一年时间,反映其设计、施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武则天死后,于737年拆去上层,恢复为乾元殿,约在755年以后安史之乱中被毁。 1986年考古专家发现了武则天时期的明堂遗址,2007年起洛阳启动了隋唐洛阳城的现场发掘。将在原位展示出的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是座既融入历史元素,又具现代气息的保护性建筑。明堂保护展示建筑:总高20米左右,总宽度105米,明堂保护展示建筑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共分2层。首层中心有一个与下层连通的共享空间,可以从这里直接俯瞰最下面的明堂中心柱坑遗址本体(目前正在进行二次提升,之后的样子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的)。 明堂中心“腹地”中心坑遗址。今天这里通天柱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位于柱子下面的四方柱础石依然保存完好,其中三方上面有圆形的榫眼,在柱础石外侧有包砖呈八边形,外围是夯土。整个遗址坑有不同程度的残损、酥碱,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研究,采用轻钢架结构进行保护,用透明玻璃做中心柱示意,用钢架支撑,均为透明的,基本不改变原柱坑的外观,且具有可逆性。其中几面特殊的玻璃通电后投以影像,以此来展示当年的通天柱,让我们再次领略盛唐的奢华。

隋唐洛阳城遗址文化价值分析

隋唐洛阳城遗址文化价值分析 一、隋唐洛阳城遗址的概述 隋唐洛阳城遗址地跨洛河南北两岸,位于洛阳新区的“腹脏”之地。遗址东北角位于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角位于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角位于邙山镇苗湾村,西南角位于古城乡古城村。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盛于唐朝,特别是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历史文化价值深厚。它曾是中国隋代大运河中心、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拥有成熟的洛南里坊制度,宏伟壮观的城市中轴线和星罗棋布的名人园林。现如今,隋唐洛阳城遗址上有中国第一块浮法玻璃的诞生地;有洛阳隋唐遗址植物园、洛阳中国国花园、洛阳市博物新馆文化集群;有 120多公顷的洛河水面;有洛阳老城金元古街和保留较为完整的10余座明清古宅;有“通商情,叙乡谊”的洛阳山陕会馆;有周公庙、天子驾六、老子故居等知名景点…… 二、隋唐洛阳城遗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 1、中国内陆早期的河运物流中心 公元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平原,北达华北平原,南抵太湖区

域,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融为一体,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唐洛阳城作为大运河的中心,就成为当时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散的枢纽,南北物资在这里互通有无,洛阳城繁盛异常。隋唐洛阳城以其“洛水贯都”的独特城市格局展现了物流能力对城市地位的影响,是7-10世纪中国运河城市的杰出范例。 如今,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大运河跨省申遗两条文化走廊在隋唐洛阳城交汇,全国独一无二。 2、富有科学意义的城市总体规划 ⑴顺地势确定城市规划的形态结构。洛阳城西北地势高亢,将宫城、皇城营建在此不仅使都城政治主体功能得以突出、完成都城防护的需要,而且使整体城市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⑵高水平的里坊区设计布局。隋唐洛阳城里坊区内部规划结构主要是大小十字街的形态。设有3个市场103个居民里坊区,这种棋盘格封闭式的里坊规划为统治者严格控制人民提供了方便。 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在里坊制度方面表现得最为成熟,是世界目前仅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里坊遗址,曾在东亚各国古代城市规划中产生过明显影响。

洛阳历史文化遗产

洛阳历史文化遗迹 洛阳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长时期里,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建都洛阳,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洛阳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洛阳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其中龙门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洛阳片区大遗址群 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商至隋唐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价值突出,分布密集,规模宏大。分布在洛河沿岸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是我国早期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流传至今最重要的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证。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其时代距今3800年至3500年,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规模最大的城市。该遗址1957年被发现,经考证为夏都斟鄩所在地,号称华夏第一王都,标志着华夏

民族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步入文明时代,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以该遗址文化内涵为代表而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夏文化的缺环,是河洛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王都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偃师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位于偃师尸乡沟一带,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83年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外学者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十九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小亚细亚发现的著名的特洛伊古城相提并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列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偃师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都城,规划周密,布局合理,总结了我国自仰韶文化晚期开始的造城经验,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东周王城遗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东周王城的规模、布局和演变,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二十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为寻找东周王城的踪迹,根据文献记载,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东岸的小屯村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并在其外围找到了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东周王城遗址,进而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布局和范围。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的西南部为宫殿区,宫殿区北部发现有作坊、烧窑等遗迹,东半部为墓葬区。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是中国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东周王

隋唐时期洛阳城经济文化的发展

隋唐洛阳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要:隋唐时期营建的东都洛阳城凭借着统治者的重视以及自身便利的交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日益增加,漕运业和仓储业的发展水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手工业、商业呈现出新的景象,文化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学者和画家。 关键词:隋唐;洛阳;经济;文化 洛阳居天下之中,建城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并且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历代统治者向往之地。隋炀帝时期把政治中心迁往洛阳,洛阳的漕运、仓储、手工业、和商业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基础,洛阳的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关于隋唐时期洛阳的研究成果颇多,孟令俊在《洛阳古今》中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洛阳城的历史,以及各个时期洛阳城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苏健在《洛阳古都史》中概括了洛阳城的繁盛与衰落、郭绍林的《隋唐洛阳》深入浅出地叙述和分析了隋唐时期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齐涛在《中国古代经济使》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变迁。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拓宽一些研究,以资对今后洛阳的发展和规划尽些绵薄之力。 一、隋唐洛阳城市规模的发展 洛阳地区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因此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朝代定都于洛阳,其作为首都的时间更是长达一千五百二十九年。在这十三朝中以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最为繁盛。隋炀帝时期带领百官和商贾迁都于洛阳,并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洛阳城的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唐初营造洛阳宫,高宗时期洛阳被称为东都,武则天时期定洛阳为神都。武则天在洛阳的48年的历史中洛阳凭借着政治优势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阳城的发展与统治者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隋唐洛阳城明堂遗址

隋唐洛阳城明堂遗址,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的神都洛阳皇宫正殿,又叫万象神宫。明堂是儒家的礼制建筑,为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武则天将明堂建在隋乾阳殿,天堂建在隋大业殿,说明明堂、天堂在当时是按皇家宫殿的规格礼制建造的,不仅是唐代宫殿建设上的大事,而且影响到后世。明堂又是国家举行祭祀大典的场合,武则天亲祀明堂,合祭天地。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参考了唐洛阳明堂的建筑特点。 明堂,是唐垂拱四年(688)武则天在洛阳主要宫殿乾元殿址附会古代明堂制度建造的殿堂,供布政、祭祀、受贺、飨宴、讲学辩论之用。新明堂保护展示建筑总高21.18米,总宽度105米,外观为3层台。明堂,是唐垂拱四年(688)武则天在洛阳主要宫殿乾元殿址附会古代明堂制度建造的殿堂,供布政、祭祀、受贺、飨宴、讲学辩论之用。

隋唐时期明堂想象图 明堂、天堂是唐代所建最高大的木构建筑,是唐代著名大型建筑物。充分显示了唐代极盛期建筑的高度水平。据记载,明堂方300尺(88米),为多边形,圆顶;高294尺(86米),分三层,下层布政,中层祭祀,上层是圆顶亭子,上立高 1丈的涂金铁凤,屋顶铺木胎夹纻漆瓦。明堂有上下贯通的巨木中柱,作为斗栱梁架依附的主干。695年明堂烧毁,696年春重建明堂。明堂、天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超过唐两京所有宫殿。前后两次建造,日役万人,包括清理场地,都没有超过一年时间,反映其设计、施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武则天死后,于737年拆去上层,恢复为乾元殿,约在755年以后安史之乱中被毁。 1986年考古专家发现了武则天时期的明堂遗址,2007年起洛阳启动了隋唐洛阳城的现场发掘。将在原位展示出的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是座既融入历史元素,又具现代气息的保护性建筑。明堂保护展示建筑:总高20米左右,总宽度105米,明堂保护展示建筑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共分2层。首层中心有一个与下层连通的共享空间,可以从这里直接俯瞰最下面的明堂中心柱坑遗址本体。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 发表时间:2019-07-17T16:22:39.7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杨庆伟[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身份证号码:23023019880215XXXX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关键词:洛阳;城市规划;影响因素引言: 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13个朝代的都城,有着1500年的建都史。建国后,以洛阳城市规划经验命名的“洛阳模式”一度成为享誉学术界的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辉煌的都城,城市规划历经四期,不断演变,既有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又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1.洛阳古代城市规划建设 1.1洛阳做为都城具有优良的条件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具备做为都城的地理优势。城市地势平坦,具备适宜人居住、发展生产的自然环境。北临水,南有山,城市具备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洛阳一直是北方甚至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士大夫的聚居地。 1.2北魏及隋唐洛阳城 洛阳建都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都城就是北魏洛阳城和隋唐东都洛阳城。《洛阳伽蓝记?城外诸寺》中记录“京师东西二十里,步苟一里,里开四门,南此十五里,户十万九千怜。扁社宫室府曹忍外,方三下,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万二十里。”北魏洛阳城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制建造的中国古代都城。 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轴线偏全城的西部,宫城、皇城也位于城市的西北。2.布局如棋盘,街道横纵规整。3.都市繁华,绿化景观较好。4.城内有“三市”及大型粮仓。5.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 2.“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洛阳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洛阳被列为了全国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对于洛阳新厂区的选址,中央联合选厂组提出过四个方案:西工、白马寺、洛河南及涧河西。在这四个方案中:西工是西周王城遗址所在地;白马寺为唐、宋古葬墓区;洛河南不仅是隋唐城遗址所在地,同时距离陇海线较远。所以新厂厂址定在了涧河西地区。洛阳市的规划,最后没有采用当时较流行的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发展的模式,另辟蹊径,获得了好评,这就是后來被专家学者誉为的“洛阳模式”。 “洛阳模式”的核心是:远离旧城建设新城;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合理进行功能分区。虽然“洛阳模式”开创了遗址保护的先河,但在当时其实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行为,具有一定偶然性。无论是政府还是苏联、国内专家,当时都没有明确的文物保护的理念。 3.改革开放后洛阳城市规划的三次演变 3.1二期城市规划(1981-2000年) 二期规划编制时期,全国都在恢复重建。洛阳二期规划中给出洛阳的定位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都和发展以机械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这次规划十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对旧城区的保护。但是西工区中心地位的不动摇,为历史遗迹得不到保护埋下了隐患。 3.2三期城市规划(2001年-2010年) 此次规划把城市的性质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中原西部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旅游城市。但是城市中心还是南、北各一个,并没有结构性的转移。 3.3四期城市规划(2008年-2020年) 四期规划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培育洛南的中心功能,涧西的商贸次中心功能,弱化西工的中心功能,改为以历史文化和旅游服务为主的城市次中心,降低遗址空间上的城市建设强度,缓解遗址保护压力。 4.洛阳城市规划演变分析总结 4.1政治因素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洛阳城市发展最辉煌时期就是其做为都城时期。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西安、北京取代了洛阳的国都地位。建国后,洛阳仅在一五计划期间成为全国八大重点城市之一,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兴建了重型工业区。 4.2经济因素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对于城市规划发展,经济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北魏、隋唐时期,洛阳是全国经济中心,各种商业林立。解放后,大型厂区的建设,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让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20世纪初,重工业开始下滑,几大国企厂负债增多,利润下滑,员工纷纷下岗。此时洛阳城市的发展也开始缓慢起来。 4.3文化因素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做为都城,洛阳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文人、士大夫聚集之地。河洛文被誉为华夏文化源头。近代开始,洛阳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丧失了,城市规划发展开始缓慢。 4.4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古代洛阳城按照都城规制建设,规划理念简单。建国初期,城市规划多采用苏联专家的观点,重在功能,主要落实国家工业建设的目标。洛阳三期规划时,开始注重宜居性,生态性。20世纪90年代,大遗址保护概念被提出。从洛阳四期规划开始,才终于将建设在周王朝遗址上的西工区的城中心功能免去,为遗址保护让路。 5.总结

关于隋唐洛阳武则天明堂介绍

关于隋唐洛阳武则天明堂介绍 关于隋唐洛阳武则天明堂,有多少人知道呢?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何为明堂。明堂是天子举行朝会、祭祀之所,《淮南子·主术训》云:“神农以时尝谷,祀于明堂”,《大戴礼记》称“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盖即河图之义。”。《孟子·梁惠王下》载:“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阮元认为,明堂和辟雍都是上古简陋的房屋,“上圆下方,重盖以茅,外环以水”。 《汉书·艺文志》提到两部相关明堂的著作,即《明堂阴阳》(33篇)和《明堂阴阳说》(5篇)。《隋志》提到有《九宫经》,是后人伪托黄帝之作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总御得失。” 远古明堂形制至今不明,目前能确定的,只有整体建筑下方上圆,以及具体能分为东之青阳、西之总章、南之明堂、北之玄堂、中之太室五大区域。明堂室内布局形制主要有《吕氏春秋》所持五室制及《大戴礼记》所持之九室制两种假说。两汉分别依据五室制与九室制在长安和洛阳南郊修建了祭天的明堂。隋唐均有意修建明堂,但因为众说纷纭,直到武周武则天才综合诸说创制了崭新的明堂,号曰“万象神宫”。其后,北宋宋徽宗也在汴梁宫城内修建了明堂。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一位人物,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唐朝武则天定都洛阳,建造了宏伟的宫廷建筑,是为万象神宫,其中明堂主殿,一改中国古典宫殿建筑方片式模样,为圆形建筑,通体高80余米,并影响了北京天坛等的建筑理念。据说以前皇帝都要修明堂,但明堂的修法在某朝代失传。武则天突发奇想,叫人建造一个明堂,说不必完全符合失传的明堂修法,只要华丽宏伟就可以。

武则天明堂,是唐垂拱四年(688)武则天在洛阳主要宫殿乾元殿址附会古代明堂制度建造的殿堂,供布政、祭祀、受贺、飨宴、讲学辩论之用,是唐代著名大型建筑物。相传建造明堂始于黄帝时,是祭祀上帝的建筑,《周礼》称之为明政教之堂。关于明堂制度古代说法不一,其功能多同后代宫殿重复。武则天死后,于737年拆去上层,恢复为乾元殿,约在755年以后安史之乱中被毁。 据文献记载武则天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在宫城乾元殿的基址上建造明堂,高294尺合86米左右,东西南北各广300尺。中间有巨木十围,作为斗拱梁架依附的主干,上下贯通,号万象神宫,武则天除了在这里颁布政令、接受朝贺、宴飨群臣、讲学辩论等重要政务活动外,还要祭天祀祖,肩负着祭祀的功能(明堂在安史之乱中被毁)。我们从这里直接俯瞰到的就是当时明堂中心柱坑遗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