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 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合集下载

微生物大肠杆菌实验报告

微生物大肠杆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掌握大肠杆菌的培养和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肠杆菌科的一种细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中。

本实验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大肠杆菌,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掌握其培养和计数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粪便、营养琼脂平板、营养肉汤、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无菌试管、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器、酒精灯、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大肠杆菌的分离(1)取新鲜粪便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2)取适量稀释液,用无菌棉签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

(3)将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2. 大肠杆菌的纯化(1)观察平板上的菌落,挑选单菌落,用无菌移液器移至新的营养琼脂平板上。

(2)将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 大肠杆菌的鉴定(1)观察纯化后的菌落,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2)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培养24小时。

(3)取培养液,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并进行革兰氏染色。

(4)对培养液进行生化试验,如乳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等。

4. 大肠杆菌的培养与计数(1)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培养24小时。

(2)用无菌移液器取适量培养液,进行系列稀释。

(3)取稀释液,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

(4)将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5)观察平板上的菌落,记录菌落数,并计算大肠杆菌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肠杆菌的分离:在平板上观察到圆形、光滑、白色、半透明的菌落,说明已分离出大肠杆菌。

2. 大肠杆菌的纯化:经过纯化后,菌落特征与分离菌落相同,证明已得到纯化的大肠杆菌。

3. 大肠杆菌的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发酵乳糖,产生吲哚,表明已鉴定为大肠杆菌。

肠道菌的分离与鉴定

肠道菌的分离与鉴定

肠道菌的分离与鉴定一、背景介绍肠道菌是指生活在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二、肠道菌的分离方法1. 粪便样品采集:粪便是肠道菌分离的主要来源,采集前应注意卫生和消毒。

2. 菌落计数:将粪便样品经过稀释后接种在含有富营养成分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菌落计数。

3. 纯化:从培养出来的单个菌落中挑选纯化出目标细菌。

4. 鉴定: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手段对目标细菌进行鉴定。

三、肠道菌的鉴定方法1. 形态学特征鉴定:通过观察目标细菌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的形态和颜色等特征来进行初步鉴定。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对目标细菌的代谢特征、生长条件和对不同物质的反应等进行测试来进一步鉴定。

3.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通过PCR扩增目标细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或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来进行高精度的鉴定。

四、肠道菌分离与鉴定的意义1. 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探究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之间的关系。

2. 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如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等。

3. 为微生物资源库建设提供重要数据,有助于保护和利用微生物资源。

4. 对于工业发展也有一定作用,如利用某些肠道菌进行发酵制品生产等。

五、肠道菌分离与鉴定存在的问题1. 样品来源不确定:粪便样品来源受到个体差异、食品摄入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结果不稳定。

2. 培养条件不确定:培养条件也会影响菌落的形成和生理生化特性表现,可能导致鉴定结果有误。

3. 鉴定方法存在局限性:不同的鉴定方法对于不同细菌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可能会漏检或误判。

六、肠道菌分离与鉴定的发展趋势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揭示其更多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分离和鉴定效率和准确性。

肠道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PPT课件

肠道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PPT课件
21
3.结果 产酸产气时,可使培养基的指示 剂变色,并可在发酵管内顶端出现气泡; 只产酸时仅见发酵管内培养基颜色改变, 不见气泡;不分解者无反应。如大肠杆菌 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用“㈩”表示,金黄 色葡萄球菌虽能分解乳糖,但产酸不产气, 用“+”表示;马流产沙门氏杆菌不能分解 乳糖,用“一”表示。
22
实验三 肠道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的要求: 1.熟悉选择和鉴别培养基的原理; 2.了解大肠杆菌的主要培养特性; 3.熟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常规鉴定方
法;
1
基本原理
肠道菌大多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采用一般染色和分离培养难以鉴别,故须
采用鉴别和生化试验培养方能鉴定。不同
种类的肠道菌,产生的酶类及活性不同。
培养方法,其原则在于使被检材料充分分 散,以便经过培养后得到单个菌落,并可 对菌落的形态、颜色、溶血与否等进行观 察。
5
术式
右手似持毛笔的姿势持接种棒的塑料柄处, 将接种环伸人酒精灯火焰中烧至通红,再 缓慢将接种棒其余金属部分均加以烧灼, 准备蘸取材料;左手取琼脂平板,琼脂面 与水平面成45°角,接种环同培养基平面 也成45°角。靠近酒精灯火焰操作。
10
2.方法
将需要鉴别的肠道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 菌)或含肠道菌的病料,在康凯琼脂培养 基上划线分离,37℃培养24h观察。使之得 到单个菌落。
3.结果 大肠杆菌在此培养基上形成红色 菌落,沙门氏菌形成无色或浅黄色菌落。
11
(二)SS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
1.原理 此培养以中性红作批示剂,其中 还有胆盐硫代硫酸钠,构椽酸钠,煌绿等 等抑制G+的生长,对大肠杆菌了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只有少数生长。培养基中含有 乳糖,在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产酸,指 示剂显红色(5.0-7.4 红—黄),故大肠杆 菌呈红色菌落,而沙门氏菌不能分解乳糖, 没能使培养基变酸呈黄色菌落。

肠道内病原实验报告

肠道内病原实验报告

肠道内病原实验报告1. 引言肠道内病原是指能够在人体的肠道内引起感染和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肠道内病原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样本中的肠道内病原微生物,了解其种类及其数量,为研究肠道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方法2.1 样本采集从30名肠道感染患者中采集肠道样本,每名患者采集样本两份,分别用于细菌和寄生虫的检测。

2.2 细菌检测将肠道样本分别接种于培养基平板上,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

培养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并使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菌落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常见肠道内细菌。

2.3 寄生虫检测将肠道样本用生理盐水稀释,离心沉淀后,采用各种常用的寄生虫检测方法,包括直接涂片法、离心浮游法和聚合酶链反应等。

观察涂片中的寄生虫结构,采用不同试剂对结构进行染色,以便于鉴定寄生虫种类。

3. 实验结果3.1 细菌检测结果通过对培养基平板上菌落的观察,共鉴定出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等三种常见的肠道内细菌。

其中,大肠杆菌数量最多,共出现在26名患者的样本中;沙门菌数量较少,出现在12名患者的样本中;霍乱弧菌出现在4名患者的样本中。

3.2 寄生虫检测结果通过直接涂片法和离心浮游法,共检测到6种不同的寄生虫结构,包括钩虫、蛔虫、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其中,钩虫是数量最多的寄生虫,出现在19名患者的样本中;蛔虫出现在8名患者的样本中;其他寄生虫数量较少,出现在3名患者的样本中。

4.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肠道内病原检测,发现大肠杆菌、沙门菌、霍乱弧菌和钩虫、蛔虫等寄生虫是常见的肠道内病原微生物。

这些病原微生物会引起一系列的肠道感染和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在防控肠道感染和疾病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饭前便后及时洗手等。

2. 合理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新鲜食材,避免食用生肉、生鱼等潜在携带病原的食物。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定期消毒,避免病原微生物滋生。

实验二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ⅰ(培养基制备)

实验二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ⅰ(培养基制备)

熟悉培养基的制备流程
01
掌握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和作用。
02
熟悉培养基的制备流程,包括称量、溶解、调pH值、灭菌等
步骤。
了解不同培养基的特性和用途,以便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分
03
离鉴定。
了解肠杆菌科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熟悉肠杆菌科细菌的形态、染色、 生长特性等基本生物学特性。
了解肠杆菌科细菌的抗原构造和 抵抗力。
进行分离和纯化。
肠杆菌科细菌鉴定
总结词
鉴定是确定分离得到的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和属性的 过程。
详细描述
在鉴定阶段,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细菌进行鉴定。形态 学鉴定可根据细菌的形态、染色反应等特征进行初步分 类。生理生化鉴定则通过检测细菌对不同底物的代谢反 应、酶活性等指标,进一步确定其属、种分类。此外, 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基因测序也为细菌鉴定提 供了高分辨率和高准确性的手段。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 法,可以准确地对肠杆菌科细菌进行鉴定,为后续研究 提供基础数据。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菌落观察与记录
菌落形态
观察并记录不同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泽度等 特征,以便后续的鉴别和分类。
生长速度
记录不同菌落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了解其生长特 性。
菌落特征
通过显微观察和染色等方法,进一步了解菌落的细胞 形态、排列方式等特征。
生化试验结果分析
糖发酵试验
分析不同菌种对糖的发酵能力,了解其代谢 特性。
05
注意事项与安全防范措施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前准备
确保实验室内环境清洁,穿戴实验服 和口罩,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培养基制备
按照标准配方准确称量试剂,严格控 制培养基的pH值和灭菌时间,确保 培养基的质量。

肠道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肠道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肠道微⽣物的分离与鉴定⽅法⼀、有益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柔嫩梭菌,丁酸梭菌,芽孢杆菌(枯草、地⾐)。

5种有害菌:⼤肠杆菌,沙门⽒菌,产⽓荚膜梭菌,空肠弯曲杆菌。

4种⼆、厌氧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产⽓荚膜梭菌,丁酸梭菌,柔嫩梭菌。

5种需氧菌:芽孢杆菌。

1种兼性厌氧菌:⼤肠杆菌,沙门⽒菌。

2种注:境中⽣长最好。

最适温度为37~42℃。

在正常⼤⽓或⽆氧环境中均不能⽣长。

肠道正常菌群中95%以上为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在正常菌群中所占⽐例较少。

三、⼀般检测菌株包括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拟杆菌、优杆菌、消化性球菌、乳杆菌及梭菌。

需氧菌中的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及酵母菌等。

四、⽆氧环境的简易操作:1、⽅法来⾃⽂献《健康⽺驼粪球中主要正常菌群的分离与初步鉴定》采⽤⼲燥器培养,1m3空间⽤焦性没⾷⼦酸10g、10%氢氧化钠溶液l00mL,按⽐例取10%的氢氧化钠液置于⼲燥器⽫底部,然后放置2到3个略⾼于液⾯的青霉素⼩瓶,再按⽐例称取焦性没⾷⼦酸⽤纸包好,放在圆柱上。

继⽽放上隔板,将接种完毕的培养基放于隔板上,同时放美蓝指⽰剂⼀管。

盖上缸盖并⽤⽯蜡封闭。

再轻轻摇动⼲燥器,使焦性没⾷⼦酸掉⼈氢氧化钠液中,反应后,⼲燥器内⽆氧,美蓝指⽰剂由蓝变⽩。

置于温箱37℃培养24⼀48h观察结果。

2、⽅法来⾃⽂献《健康猪肠道菌群的分离培养与耐药性分析》后者先拧紧瓶盖,放⼊密封性较好的玻璃罐(⽤凡⼠林封⼝),通过蜡烛燃烧法制作简易厌氧装置。

五、CO2培养箱不可代替⽆氧培养箱厌氧箱⼀般是组合⽓体90%氮⽓+5%氢⽓+5%⼆氧化碳,厌氧箱⾥⾯培养的微⽣物都是厌氧微⽣物;⽽⼆氧化碳培养箱⾥⾯是5%⼆氧化碳+95%空⽓,⾥⾯是有⼀部分氧⽓的。

⼀般的研究认为严格厌氧菌的培养环境中O2的浓度必须⼩于1000ppm(千分之⼀),更严格的环境是⼩于300ppm(万分之三),本实验室CO2培养箱CO2浓度范围为280-2000ppm,所以CO2培养箱是不能⽤来培养严格厌氧菌。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2-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1ppt-Po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2-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1ppt-Po

• •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5、
。20.1 0.2620. 10.260 8:41:17 08:41:1 7Octobe r 26, 2020
生活总会给你谢另一个谢机会,大这个机家会叫明天 6、
。2 020年1 0月26 日星期 一上午8 时41分 17秒08: 41:172 0.10.26
用途 用于分离肠道致病菌,是一种鉴别培养基。并有 弱的选择作用。
肥达氏反应
肥达氏反应通常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菌液和 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 验(试管法),以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存在,根据 抗体含量多少及增长情况用于伤寒、副伤寒病的辅助诊断。
材料 ①待检可疑伤寒病人血清(1:10稀释) ②诊断菌液:伤寒杆菌“O” (O) 伤寒杆菌“H” (OH) 甲型副伤寒杆菌“H” (PA) 乙型副伤寒杆菌“H” (PB) ③生理盐水 ④吸管,小试管等。
AM20.10.2620.10.26
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

7、
。202 0年10 月上午8 时41分 20.10.2 608:41October 26, 2020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0 月26日 星期一 8时41 分17秒0 8:41:17 26 October 2020
我们必须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怯懦

2、
。0 8:41:17 08:41:1 708:411 0/26/2 020 8:41:17 AM
每天只看目标,别老想障碍

3、
。20.1 0.2608: 41:170 8:41Oct-2026-Oct-20

肠道杆菌的实验报告

肠道杆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肠道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2. 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3. 学会使用生化反应和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肠道杆菌进行鉴定。

二、实验原理肠道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中。

它们分为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两大类。

本实验通过观察肠道杆菌的形态特征、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分离到的肠道杆菌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菌株: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2. 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双糖铁培养基、血清学反应用培养基等。

3. 试剂:革兰氏染色液、生化试剂、血清等。

4. 仪器: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菌株分离(1)将实验菌株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在37℃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2)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接种于双糖铁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2. 形态观察(1)将分离得到的菌株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

(2)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

3. 生化反应(1)将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于双糖铁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和颜色变化。

(2)根据菌落生长情况和颜色变化,判断菌株的生化反应类型。

4. 血清学试验(1)将分离得到的菌株与相应的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

(2)观察凝集反应,判断菌株的血清学类型。

五、实验结果1. 菌株分离实验菌株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颜色为白色。

2. 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实验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短杆状,大小约为0.5×1.5μm。

3. 生化反应双糖铁培养基结果显示,实验菌株能够发酵葡萄糖,产生酸和气体,不发酵乳糖,不还原硝酸盐。

4. 血清学试验玻片凝集试验结果显示,实验菌株与相应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判断为该血清学类型。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通过对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掌握了肠道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鉴定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不还原硝酸盐,且与相应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符合肠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 粪便中病原菌的分离鉴定-2
【目的要求】
1.熟悉粪便中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程序。 2.了解肠道杆菌生化反应、免疫学检测原理、结果和意义。 3.掌握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粪便标本中致病性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程序
粪便标本
涂片,染色,镜检 (意义不大)
双糖铁培养基
SS培养基
生化反应: IMViC
药敏试 验
伤寒沙门菌
三、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志贺菌
志贺菌
【实验报告】
记录粪便标本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的步骤及结果。
大肠埃希菌
Rod-Shaped Bacterium, E. coli (division) (SEM x22,245) E. coli (0157:H7) a rod prokaryote. Hemorrhagic type
E. coli with fimbriae
三、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伤寒沙门菌
血清学 试验
PCR试 验
一、上节课实验结果
1.SS琼脂平板结果及初步推断
结果: 平板上有几种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本节课实验内容
1.双糖铁培养基结果观察 细菌动力,对葡萄糖和乳糖发酵的情况,是否产生硫化氢?
原始管
反应管
双糖铁培养基结果
菌名 大肠埃希菌
葡萄糖 (底层)

痢疾杆菌
+
伤寒沙门菌
+
肖氏沙门菌

乳糖 (斜面)
氨苄西林
氨苄西林
敏感 中介 耐药 10ug >=17 13--16 <=14
复方新诺明
>=16 9--15 <=10
复方新诺明
头孢噻肟 庆大霉素
30ug >=26 23-25 <=22 10ug >=15 11--14 <=12
(复方磺胺甲恶唑) 注:庆大霉素体外可能敏感,但体内耐药
三、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大肠埃希菌
凝集,以确定细菌的种类和型别。
+
-
玻片凝集试验
5.致病肠道杆菌药敏试验
将分离鉴定出来的致病肠道杆菌做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庆大 霉素、复方新诺明4种药物的敏感试验(K-B法),第3天观察结果测量 抑菌圈直径,以判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头孢噻肟 庆大霉素
志贺菌K-B法判定标准
药物
浓度 抑菌圈直径(mm)
(葡萄糖蛋白胨水)
IMViC试验结果
细菌类型 吲哚 甲基红 VP 枸橼酸盐利
/试验

大肠埃希 +




志贺菌 -/+ +


动力 + —
沙门菌 -


-/+
+
克雷伯菌 -




IMViC试验结果
大肠杆菌 + + --
志贺菌/沙门菌 -+ --
变形杆菌 --+ +
4.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试验 取上红下黄管的菌苔与志贺菌、沙门菌的多价诊断血清做玻片
变形杆菌单糖发酵反应
指示剂: 溴麝香草酚蓝
指示剂: 溴甲酚紫
阴性对照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醇 蔗糖
3.IMViC试验 分组操作,每组将上红下黄、上下全黄双糖铁培养基上的菌苔、
克雷伯菌的纯培养物做IMViC试验,第3天看结果。
I 吲哚试验
(蛋白胨水)
M 甲基红试验
(葡萄糖蛋白胨水)
+-
V V-P试验 C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
硫化氢 —



—/+

+++
动力
+ — + +
2.观察大肠杆菌、志贺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5种单糖发酵管的结果
大肠杆菌单糖发酵反应
阴性对照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醇 蔗糖
志贺菌单糖发酵反应
阴性对照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醇 蔗糖
克雷伯菌单糖发酵反应
阴性对照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醇 蔗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