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十一)】刺青

合集下载

汉族的一些传统习俗

汉族的一些传统习俗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晋 斗鸡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乐中。
斗鸡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免病居家……相随行斗鸡走狗。』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
汉 弄剑与踏杯舞
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唐 刺青
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
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唐代民间特别流行刺青,当时称为『札青、点青、肤札、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种图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阳杂俎》载:『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札白居易诗
晋 流觞赋诗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荆楚岁时记》:『』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

【传说】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键字】传说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海南黎族传说故事:黎族最后的纹面女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

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

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

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

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

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群的文化习俗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惯慢慢消失..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

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

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 加茂黎) 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润黎( 本地黎) 、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

在我们看来分别不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

剌青文身的认知文章

剌青文身的认知文章

剌青文身的认知文章文身,就是用带有墨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字眼出来。

在身体上刺绣各种花纹,以视吉祥、崇拜。

文身俗称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是在人单调的皮肤上刻画出理想中的画面,成为人生的永恒,留住记忆作为人生中最美的图画。

原本不是坏人专属的标记,文身的图案无论是文字抑或图案,文身总是为了取悦自己和别人,不管你文在哪里。

有人说,文身是美丽、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征,也是独特个性和自我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是个人信仰的表现。

它是文化和信仰相互交合的产物,使得很多人喜爱上了这种疼痛的美丽,并将文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

使自己有一种新的希望,新的寄托,新的开始。

文身俗称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是在人单调的皮肤上刻画出理想中的画面,成为人生的永恒,留住记忆作为人生中最美的图画,原本不是坏人专属的标记,文身的图案无论是文字抑或图案,文身总是为了取悦自己和别人,不管你文在哪里。

有人说,文身是美丽、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征,也是独特个性和自我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是个人信仰的表现。

很多人喜爱上了这种疼痛的美丽,并将文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

使自己有一种新的希望,新的寄托,新的开始。

文身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先秦时代,中国江浙地区的就有文身的习俗。

中国古代开始就有关于刺青的记载,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曾出现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文字,其他还有用刺青来作警示的例子如岳母刺字的故事.但慢慢刺青已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例如在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身满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燕青)。

部份的刑罚让人对刺青产生负面的印象,但在许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种社会阶级与地位的象征。

古埃及利用刺青来划分社会地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红色,类似现代的文唇、文眉等永久性彩妆的美容方式。

社会现象在一些群体当中,刺青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刺青能得与同侪的认同,在黑社会帮派中,有时刺青普遍来说,也是入会考验之一,因此给人刺青是与黑道中人挂钩的印象;在现代香港帮派成员中通常都在左臂上文一条青龙,右臂上文一只白老虎,因而有“左青龙,右白虎”这句话来代表黑社会份子。

“刺青”习俗源于何时

“刺青”习俗源于何时

“刺青”习俗源于何时
“刺青”起源于原始社会,文身只是早期的叫法。

《礼记•王制》中记载:"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意思是说古代东部沿海一带的民众从不束发,而是披头散发,身刺花纹,生吃食物。

研究表明,早期的文身是为了表示区分部族,同时文身也是成年礼的•种方式。

宋代,刺青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风俗。

如《水浒传》第二回中,史进全身上下共刺了九条龙的花绣,因此在江湖上称“九纹龙史进”。

第四十四回中,对杨雄出场的外貌描写中有一句话就是•1露出青靛般一身花绣:在宋代人眼中,漂亮人物形象如果加上刺青,则是美上加美。

宋代还有身体刺青的审美大赛,《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叫做“赛锦体"。

卢俊义见燕青一身雪练似的白肉,于是请人给燕青刺了一身花绣。

于是参加锦体比赛,燕青总是拿第一名。

燕青正是凭着一身花绣,引得当时东京第一名妓李师师的垂青,李师师耍燕青脱衣,让她一饱眼福。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上对剌青的欣赏。

其他像宋代名将岳飞的背上就刺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现在海南省黎族还有剌青的民俗。

刺青仪式选择秋天的一个吉日举行,由村中的主文婆主持仪式。

主文婆先用鸡毛蘸着干香草加炭灰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的图案符号。

接着,用竹刺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针•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皮肤中,文身图案就终身保留。

黎族文身现己被列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代美女是怎么刺青的

古代美女是怎么刺青的

古代美女是怎么刺青的纹身刺青是指在身体上刺绣各种花纹,以视吉祥、崇拜。

古代美女是怎么刺青的古代中原女性极少纹身!一般只有男性喜欢纹身!如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在当时这也属于非主流,潮人!有些属于被动纹身,因为纹身当时是对罪犯的标记,所谓刺面发配。

比如宋江、林冲都有这样的经历除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的原住民习惯断发文身(现在西南乃至海南的少数民族女性依然有纹身的习惯)。

这种纹身一般都是自己的女性长辈用缝衣针和自制墨水直接纹身的。

纹身可以分辩部落属相,也可以遮盖容貌,避免被抢亲刺青,又叫纹身,是用带颜色的针,刺进皮肉底、皮肤表面呈现出图案或字眼来。

怎么说,也算一个小手术了。

古代中国有一种“黥刑”,即在罪犯面额上,刺上永久性的文字,表示这家伙是个坏蛋。

先秦时代,中国江浙地区的吴越族群就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史记. 吴太伯世家》曰: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

《左传》哀公七年说:仲雍在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 。

《谷梁传》哀公十三年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 。

《战国策·赵策》中记有:"黑齿雕题,鳗冠林缝,大吴之国也。

"《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汉书·地理志》也有相同记载,但却对断发文身之俗增加了功能解释。

《淮南子·泰族训》对文身的解说是"剂肌肤,馋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

"另外,《说苑》、《墨子》、《韩非子》、《礼记》等书中都有类似习俗的记载,可见断发文身是吴越族群的鲜明标志。

中国古代开始就有关于刺青的记载,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曾出现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文字,其他还有用刺青来作警示的例子如岳母刺字的故事.但慢慢刺青已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例如在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身满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燕青)。

古代的“刺青”习俗

古代的“刺青”习俗

古代的“刺青”习俗作者:陶易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04期在影视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国外体育明星,或是警匪片中的黑社会成员两臂或胸背部刺有龙风等动物图案,这就是文身。

当代一些年轻人也逐渐把文身视为一种彰显个性的时尚行为,或看作一种美体艺术。

对于文身的是非利弊在此不作评论,本文主要谈谈这一风俗在我国古代的演变流传,或许能给读者某些启示。

文身在我国古文献中称作“刺青”或“劄青”,还有雕青、涅面等异称,如今统称为文身。

它作为一种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特别是在某些朝代和某一类人群中曾经十分流行。

文身的源头大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黥刑和南方少数民族的涅面之俗。

秦末的黥布(英布)和北宋的狄青,都是曾受过黥刑的古代名将。

虽然汉文帝废除了肉刑,但两晋南朝的囚犯和逃奴也仍要在脸上刺字,直到《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武松等人,也因为触犯刑律而面刺金印。

我国南方的百越民族很早就有文身的习俗,称作“雕题”或“镂身”。

段成式说:“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

今南中绣面佬子,盖雕题之遗俗也。

”三国时吴人习水战,吴国士兵也在身上刺满龙形图案,左思《吴都赋》曰:“雕题之士,镂身之卒,比饬虬龙,蛟螭与对。

”在我国海南的黎族和台湾高山族的一些族群中,文身是成年、求偶、爱美、武功甚至地位的标志。

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文饰,而以面部为主,图形也丰富多彩。

这一风俗至今尚能看到遗存的印痕。

唐代是刺青风习盛行的时代,文献中有较多记载,《酉阳杂俎》前集卷八就搜集了不少。

徐连达在《唐朝文化史》中即依据段成式所记作了概括。

唐代刺青的题材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有山水鸟兽、佛像、诗歌和文字记号等。

晚唐有个叫王力奴的,用五千钱雇来劄青工匠,在整个胸腹部刺满了山水亭院、草木鸟兽,形态毕备,设色鲜明。

另有个蜀中小将韦少卿,是元和元年进士韦表微的堂兄,他“少不喜书,嗜好劄青。

其季父尝令解衣视之,胸上刺一树,树杪集鸟数十。

其下悬镜,镜鼻系索,有人止于侧牵之。

叔不解问焉,少卿笑曰:“叔不曾读张燕公诗否?‘挽镜寒鸦集’耳。

谷崎润一郎刺青译文

谷崎润一郎刺青译文

谷崎润一郎刺青译文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刺青》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和惊悚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在身上刺青,以此来追求美和表达自己的个性。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主人公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挫折,最终才完成了自己的刺青作品。

谷崎润一郎通过刺青这个主题,探讨了关于美、个性、生命和死亡等主题的思考。

在故事中,刺青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装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表达。

主人公在刺青的过程中,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和忍受痛苦的能力,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在翻译谷崎润一郎的《刺青》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刺青”这个词在日文中是“入れ墨”,而在英文中则被翻译为“tattoo”。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使用“纹身”这个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此外,谷崎润一郎的文笔非常优美,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韵味和美感。

在故事中,谷崎润一郎还探讨了关于人性、伦理和道德等主题的思考。

例如,在刺青的过程中,主人公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情,这些人和事情都对他的人性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刺青本身也是一种伦理和道德上的选择,因为刺青是一种永久性的身体改变,一旦完成就很难改变。

总的来说,谷崎润一郎的《刺青》是一部充满思考和启示的作品。

通过刺青这个主题,谷崎润一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和惊悚的世界,同时也引导我们思考关于生命、人性、美和道德等主题的问题。

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韵味和美感,同时也需要传达出谷崎润一郎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纹身在中国的起源是什么_纹身起源史介绍

纹身在中国的起源是什么_纹身起源史介绍

纹身在中国的起源是什么_纹身起源史介绍文和纹属于通假字,纹身(英文to tattoo ),也可以写做文身,又叫刺青,是用带有颜色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字眼出来。

那么,纹身在中国的起源是什么?关于纹身的起源,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也是众说纷纭,现在,来告诉你纹身在中国的起源。

纹身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随到三千五百年前,当时被用于刑罚,称墨刑。

因为古人”身体发夫受之父母“的观念是很深的,剪头发都是一种刑罚,更别提在身上刺上消不去的文字/图案了。

举个例子:秦朝时在修长城者的脸上刺上(城旦)二字,以告知别人是修长城的:《水浒传》中的人物大都入过狱,狱方为了防逃,给每人脸上都刺了字(如:刺配幽州)。

在中国古代,纹身又叫做刺青,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

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

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

唐代民间特别流行刺青,当时称为『札青、点青、肤札、镂身。

』刺的内容有各种图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

《酉阳杂俎》载:『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札白居易诗。

段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

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札处,至「不是花中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黄夹缬窠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窠,文绝细。

凡札三十余首,体无完肤。

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

唐代刺青的技术水平已很高妙,又有王力奴以钱五千,召工札胸腹为山池亭院,草木鸟兽,无不具悉,细若设色。

《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绣,说明宋代仍有刺青。

宋后便少见。

刺青唐代传入日本,迄今仍有满身刺五彩图形者。

世界范围内纹身起源史就世界的范围来说,纹身大约出现在一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埃及金字塔内存放着大约四千年以上的木乃伊,男女贵族身上都刻有明显的纹身,由此说明纹身起源于埃及。

由于纹身在美国发展的比较好,所以我们就主要讲一下美国的纹身史。

北美的纹身始于十八世纪,在太平洋岛屿上,发现了人体纹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青
清朝嘉庆年间,刺青一度在民间盛行。

话说当朝有个端王爷,对刺青技艺情有独钟,不惜重金请来京城最好的刺青师为府上的美妾、歌姬文身,一时传为奇谈。

端王爷有一个亲信,名叫梁一鸿,3年前端王爷遭白莲教袭击,多亏梁一鸿舍命相救才逃过大劫,王爷念其救命之恩,收他为义子,器重非常。

端王爷57岁那年,身患绝症,他知道自己行将就木,便提前安排了后事。

他本想公开分给梁一鸿一份遗产,但想到他毕竟只是义子,这样做必然会引起矛盾与纷争,便巧施一计,暗中叫刺青师将一张藏宝图文在一名歌妓后背上,转而将歌妓赐给梁一鸿。

事后不久,刺青师就被杀死灭口。

这名歌妓名叫凤娘,虽然她只是端王爷一件工具,本无关风月,但梁一鸿却对她一见倾心,加上他尚未婚娶,便有心将她立为妻室。

端王爷给了梁一鸿10天假期,用意不言自明,但他和凤娘刚度过一个良宵,便传来端王爷的死讯。

他悲痛万分,立即快马加鞭赶到端王府吊孝,不料刚一入城,就被军机大臣多察的手下扣押,硬扣上通匪的罪名关进大牢。

多察是端王爷的死敌,两人明争暗斗了多年,视同水火,端王爷尸骨未寒,他便急不可耐地网织罪名打击端王府的势力,作为端王爷亲信的梁一鸿不可避免地成为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梁一鸿深陷牢狱,一关就是一年,直到多察在朝廷失势,才得以释放。

虽然身获自由,但他的官职仍被剥夺,事实上他也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不再贪恋虚无的荣华,只希望早点赶回家中,与父母双亲及凤娘阖家团圆。

家里的情形令他既悲又喜,悲的是老父积忧成疾,已于半年前撒手人寰;喜的是凤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已经快满3个月了。

凤娘上孝敬婆婆,下哺育幼子,全凭一己之力撑起这个家,梁一鸿不由对娘子平添几分敬意。

虽然失去了朝廷的俸禄,但梁一鸿并不为日后的生活担心,他把希望都寄托在文在凤娘后背的那张藏宝图上。

他将图临摹下来,按图索骥,很快便找到藏宝地点,却吃惊地发现该处已被人挖过,坑里除了几片枯萎的落叶,什么也没有。

他失望至极,随之而来的是满腹狐疑:难道是凤娘不守妇道泄露了天机?联想到凤娘的不光彩出身,愈发觉得猜测有道理,不由心中生出一股邪火,一进家门便对凤娘横眉立目,逼问她奸夫是谁。

凤娘说自己自入梁家,从来恪守妇道,绝没有过红杏出墙之事。

梁一鸿哪里听得进去,立马写了一封休书,将凤娘赶出家门。

自此梁一鸿一蹶不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他常去附近的一家小酒馆借酒浇愁。

这家酒馆堪称全城最滥,说它滥不仅是因为酒菜低劣,还在于这里汇集了不少乌七八糟的人物,闲汉、赌徒、大烟鬼、小偷应有尽有,就连乞丐讨到小钱也会拐到这里喝一盅,因为这里的水酒最便宜,不是梁一鸿甘心与这些人为伍,而是他也快混到穷困潦倒的地步了。

这天,梁一鸿又来到这里喝闷酒,邻座有两个家伙正在胡吹海聊,其中一个麻脸的汉子吹嘘说看见米粉店的老板娘胳膊上刺了一只鹅,对面戴毡帽的瘦皮猴立刻露出一脸不屑的样子,说:“这算什么?一个多月前我夜游北风里胡同,在一户人家窥见一个小娘子洗澡,那一身的刺青才真叫绝!”梁一鸿心头一惊:这不分明是指凤娘吗?原来都是这个小贼捣的鬼!恨不得立刻上前劈了他,又恐人多眼杂坏了大事,便忍住满腔怒火,等到他们意兴阑珊,各自散去,便跟踪瘦皮猴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不失时机地亮出鞘中的宝剑。

相关整本阅读/ebook/82c840f34028915f814dc221.html
瘦皮猴被吓了个透心凉,待了解了原委,只好自认倒霉,跪在地上叩头如鸡啄米,“小的有眼无珠,冒犯了大侠,还望大侠恕罪,其实也不是小的成心偷看,实在是眼睛躲不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