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四、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2、【拏】撑(船)。
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6、【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8、【客此】客居此地。
9、【舟子】船夫。
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翻译: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课文简介【阅读提示】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
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
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
及下船,舟子⑪喃喃曰:“莫说相公⑫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⑧[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⑨[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⑩[客此]客居此地。
⑪[舟子]船夫。
《湖心亭看雪》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2、【拏】撑(船)。
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6、【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8、【客此】客居此地。
9、【舟子】船夫。
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古今异义;古义:代词,我。
今义:剩下。
②是.日更定矣。
:古今异义;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今异义;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④大雪..三日。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⑤是金陵人,客.此。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⑥拥毳衣炉火..: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⑦与余舟一芥.: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这里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2、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数量词。
更:①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①一白:白色。
②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以为妙绝:极点。
③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与:①天与云与山与水:和、跟。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一、阅读文言文《西湖七月半》选段,完成小题。
西湖七月半①张岱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②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舣(y ǐ):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止.见篙击篙(_____)(2)席.其上(_____)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一 入 舟 速 舟 子 急 放 断 桥 赶 入 胜 会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4.下列对上文与《湖心亭看雪》内容比较理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都在描写西湖,从体裁上来看两篇小品文,都属于游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写景上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粗线条地写景。
B .《湖心亭看雪》重在描写一处湖心亭;同时,两文的季节也大不相同,《西湖七月半》是讲夏天,《湖心亭看雪》是讲冬天,故浏览人一多一少,对比鲜明。
C .两篇文章都在写浏览西湖的经过,两文都只写夜游西湖,但《西湖七月半》重点描写西湖七月半晚上热闹的情景,而《湖心亭看雪》重点描写西湖看雪景的经历和见闻。
D.《西湖七月半》着重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物享受西湖美好生活的乐趣,而《湖心亭看雪》则用独往表现作者孤高的情趣。
《湖心亭看雪》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②是.日更定矣。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大雪..三日。
:⑤是金陵人,客.此。
:⑥拥毳衣炉火..:⑦与余舟一芥.:2、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②是金陵人:一:①一白:②长堤一痕:更:①是日更定矣:②更有痴似相公者: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白:①一白:②强饮三大白而别: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以为妙绝:③来此绝境:与:①天与云与山与水: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雕栏相望焉: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①见余大喜: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判断文言句式:①更有痴似相公者: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③拉余同饮:④是金陵人: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②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盍(hé)去诸:盍,何不。
诸,“之乎”的合音。
何不赶走它呢?②若之何:为什么,怎么能?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去.饥寒犹远/去.国怀乡B.是非若.所知也/若.夫阴雨霏霏C.乞.猫于中山/乞.人不屑也D.弗食.鸡则已耳/食.不饱力不足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是非若所知也。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四、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80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81 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82 拏(ná):撑(船)
83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84 雾凇沆砀( 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85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86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87 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8 客此:客居此地。
89 舟子:船夫。
90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