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标准
现行水泥路面规范最新版

现行水泥路面规范最新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交通设施的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路面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作为路面建设的主要材料之一,水泥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因此,关于水泥路面的规范和标准一直是交通设施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的水泥路面规范由建设部颁布和实施,规范的最新版是GB 50776-201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该规范将水泥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分为不同的阶段,规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以保证水泥路面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在设计阶段,该规范明确了水泥路面的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
其中,设计参数包括道路分类、走行区宽度、计算车速等,而计算方法则涉及路面结构的设计和计算、材料的选择和厚度的确定等。
同时,该规范还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路面设计进行了单独的规定,例如斜坡、桥梁和隧道等。
在施工阶段,该规范则着重规定了水泥路面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
这包括路面材料的选择和配合比、路面厚度的控制、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过程中的措施等。
其中,施工过程中的措施包括路面温度的控制、浇筑方式的选择和压实质量的控制等,这些都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在养护阶段,该规范则规定了水泥路面的养护措施和养护周期。
养护措施包括路面洒水、保养剂的使用和清洗等,养护周期则根据路面的使用状态和材料的特性进行调整。
此外,规范还规定了水泥路面的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的评估标准,以及路面损伤的判定方法和维修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水泥路面规范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检测和监管机制。
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检测和监管机制,例如交通部路网中心等,以确保规范的实施和路面的质量。
此外,规范的实施也需要有相关人员的配合和用户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水泥路面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现行水泥路面规范最新版GB 50776-2018对于水泥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方面进行了全面和详细的规定,这大大提高了水泥路面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最新《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最新《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本文档旨在介绍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的背景和目的。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是当前公路建设领域规范性文件的最新版本,它为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和标准,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持久性。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公路交通系统中常见的道路类型之一。
它由水泥、砂、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抗水冲击能力。
为了保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制定和实施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规范的目的是确保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以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并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的行车环境。
同时,规范还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原则、材料选用、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供了相关的技术参数和建议。
设计、施工和维护机构、公路工程从业人员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应准确理解和遵守本规范的要求,以确保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与施工质量达到规范所要求的水平。
设计参数本文档旨在详细解释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涉及的各种参数和标准。
在进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时,以下参数需要被考虑和确定:荷载参数:荷载参数是指在公路使用过程中施加在路面上的各种载荷,如车辆荷载、轴重、车速等。
根据不同的路段和设计要求,需要合理确定适当的荷载参数。
荷载参数:荷载参数是指在公路使用过程中施加在路面上的各种载荷,如车辆荷载、轴重、车速等。
根据不同的路段和设计要求,需要合理确定适当的荷载参数。
材料参数:材料参数包括混凝土强度、抗剪强度、压缩强度、弹性模量等。
在设计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时,需要使用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材料,并确保其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材料参数:材料参数包括混凝土强度、抗剪强度、压缩强度、弹性模量等。
在设计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时,需要使用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材料,并确保其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材料参数:材料参数包括混凝土强度、抗剪强度、压缩强度、弹性模量等。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一、材料选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材料应选用优质的水泥、细骨料、粗集料和水。
水泥应符合国家标准,细骨料和粗集料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路面荷载和环境条件来确定,以确保路面的强度和耐久性。
二、路面结构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应根据路面所承受的荷载和交通流量来确定。
一般而言,路面结构包括基层、底基层、底盖层和面层。
基层应采用优质的填料,底基层和底盖层应采用适当的厚度和强度。
面层应采用均匀的水泥混凝土,厚度一般为15-25厘米。
三、施工工艺要求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应按照统一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要求进行。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平整:施工前需对土地进行平整处理,确保路面基层的平整度。
2.基层浇筑:基层的浇筑应均匀、连续,确保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3.面层施工:面层施工分为铺筑、压实和养护三个阶段。
铺筑时,应保持水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
压实时,应采用专业的压路机进行,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密实度。
养护时,应进行适当的养护措施,以促进混凝土的硬化和强度发展。
四、质量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路面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对材料的检测和验收、施工工艺的控制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同时,还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路面的缺陷和损坏。
五、使用寿命维护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维护是保持路面长期使用的重要措施。
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处理路面的裂缝、变形和冲刷等问题。
同时,还应进行定期的修复和养护,以保持路面的平整度和功能。
综上所述,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是确保公路建设质量和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用、路面结构设计、施工工艺要求和质量控制,以及定期的维护和养护,可以使水泥混凝土路面具备良好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满足公路交通的需要。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要求规范

1总则1.0.1 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0.3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要求,结合当地气侯、水文、土质、材料、施工技术、实践经验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和钢筋配制等。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承受预期的荷载作用,并同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1.0.4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 concrete pavement以水泥混凝土做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
2.1.2 普通混凝土路面plain concrete pavement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素混凝土路面。
2.1.3 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 复合式路面composite pavement面层由两层不同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1.7 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 block pavement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最新规范)

注:本文档为手算计算书文档,包含公式、计算过程在内,可供老师教学,可供学生学习。
下载本文档后请在作者个人中心中下载对应Excel计算过程。
(若还需要相关cad图纸或者有相关意见及建议,请私信作者!)团队成果,侵权必究!(温馨提示,本文档没有计算功能,请在作者个人中心中下载对应的Excel计算表格,填入基本参数后,Excel表格会计算出各分项结果,并显示计算过程!)1.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1.1引言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为刚性路面,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变形较小。
所以,混凝土板通常工作在弹性阶段。
本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主要依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在荷载图示方面采用静力作用均布面荷载,在地基模型方面,采用温克勒地基模型。
在路面板形态方面,采用半空间弹性地基有限大矩形板理论。
1.2题目广西隆林至百色高速公路(K10+800~K16+000)沥青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3设计资料1、自然条件本项目(K10+800~K16+000)位于广西西北端,是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属广西山区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过渡地带,区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地形以山地为主。
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2、设计参数本道路预测交通量较大,重载运营车辆较多,超载现象严重。
标准轴载采用BZZ-100。
沥青路面设计年限(基准期)为15年。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基准期)为30年。
设计基准期内,预测交通量年增长率为8%~12%。
设计初始年交通组成如表1所示。
设计路段路基土为粘性路,路基平均填土高度为2.0m。
地下水位为地面下-1.0m。
2.行车荷载2.1车辆的类型和轴型由交通调查和预测得知,本路建成初期每昼夜双向混合交通量组成如上表,通过查表可知车辆轴重参数如下:在满足任务要求的前提下拟定年平均交通增长率为8.0%。
轴载换算由《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得标准轴载的有关计算参数见下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100KN 的单轴-双轮组荷载作为标准轴载。
最新《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最新《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引言公路是现代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公路路面的主要构造材料,其设计规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保证公路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为了适应现代交通的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求,交通部于XXXX年发布了最新的《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规范。
一、基本要求《规范》对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中包括路面结构的设计原则、荷载设计、材料选用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要求。
路面结构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合理分层、合理设计厚度和均匀荷载分布等。
荷载设计涉及到车辆荷载的合理考虑和荷载频谱的确定。
材料选用则要求按照规范指定的材料进行选用,并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检测。
施工技术方面要求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二、路面结构设计《规范》对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
具体包括基层、底基层、面层和辅助层的材料选用和厚度确定,以及各层之间的粘结和排水等方面的要求。
基层的选用要求考虑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压实。
底基层的选用要求同样要考虑地基的承载力和排水性能,并根据交通量和车速确定厚度。
面层的材料选用和厚度确定要根据交通量、车速和设计年限进行合理选择,并且要进行相应的试验和检测。
辅助层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提高路面的整体性能。
三、施工技术要求《规范》明确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技术要求,包括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施工方案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合理调整,并考虑到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施工工艺要求按照规范要求执行,并且要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检测。
施工质量控制要求对主要工序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并对施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四、养护管理要求《规范》对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养护管理要求包括养护时机、养护方法、养护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JTGD4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D4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篇一: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034.4面层4.4.1 水泥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
4.4.2 面层一般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混凝土;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路面结构下埋有地下设施,高填方、软土地基、填挖交界段的路基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设置接缝的钢筋混凝土面层。
其他面层类型可根据适用条件按表4.4.2选用。
表4.4.2其他面层类型选择4.4.3 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板一般采用矩形。
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
4.4.4 纵向接缝的间距按路面宽度在3.0~4.5m范围内确定。
碾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在全幅摊铺时,可不设纵向缩缝。
4.4.5 横向接缝的间距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普通混凝土面层一般为4~6m,面层板的长宽不宜超过1.30,平2面尺寸不宜大于25m;——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0m;——钢筋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5m。
4.4.6 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配筋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可参照表4.4.6所示参考范围并按4.4.9条规定计算确定。
表 4.4.6 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的参考范围4.4.7 钢纤维混凝土面层的厚度按钢纤维掺量确定,钢纤维体积率为0.6%~1.0%时,其厚度为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的0.65~0.75倍。
特重或重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60mm;中等或轻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40mm。
4.4.8 复合式路面沥青上面层的厚度一般为25~80mm。
4.4.9 除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外,各种混凝土面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3)的要求。
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分别按附录B.1和B.2计算。
面层设计厚度依计算厚度按10mm 向上取整。
采用碾压混凝土或贫混凝土做基层时,宜将基层与混凝土面层视作分离式双层板进行应力分析。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034.4面层4.4.1水泥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
4.4.2面层一般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混凝土;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路面结构下埋有地下设施,高填方、软土地基、填挖交界段的路基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设置接缝的钢筋混凝土面层。
其他面层类型可根据适用条件按表4.4.2选用。
表 4.4.2其他面层类型选择面层类型适用条件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高速公路沥青上面层与连续配筋混凝土或横缝设传力杆的普通混凝土下面层组成的复合式路面特重交通的高速公路碾压混凝土面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服务区停车场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标高受限制路段、收费站、混凝土加铺层和桥面铺装矩形或异形混凝土预制块面层服务区停车场、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桥头引道沉降未稳定段4.4.3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板一般采用矩形。
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
4.4.4纵向接缝的间距按路面宽度在3.0~4.5m范围内确定。
碾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在全幅摊铺时,可不设纵向缩缝。
4.4.5横向接缝的间距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普通混凝土面层一般为4~6m,面层板的长宽不宜超过1.30,平面尺寸不宜大于25m2;——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0m;——钢筋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5m。
4.4.6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配筋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可参照表4.4.6所示参考范围并按4.4.9条规定计算确定。
表 4.4.6 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的参考范围4.4.7钢纤维混凝土面层的厚度按钢纤维掺量确定,钢纤维体积率为0.6%~1.0%时,其厚度为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的0.65~0.75倍。
特重或重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60mm;中等或轻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40mm。
4.4.8复合式路面沥青上面层的厚度一般为25~8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总则1.0.1 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0.3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要求,结合当地气侯、水文、土质、材料、施工技术、实践经验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和钢筋配制等。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承受预期的荷载作用,并同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1.0.4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 concrete pavement以水泥混凝土做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
2.1.2 普通混凝土路面plain concrete pavement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素混凝土路面。
2.1.3 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 复合式路面composite pavement面层由两层不同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1.7 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 block pavement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2.1.8 碾压混凝土 roller compected concrete采用振动碾压成型的水泥混凝土。
2.1.9 贫混凝土 lean concrete水泥用量较低的水泥混凝土。
2.1.10 设计基准期限 design reference period计算路面结构可靠度时,考虑各项基本度量与时间关系所取用的基准时间。
2.1.11 安全等级safety classes根据路面结构的重要性和破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划分的设计等级。
2.1.12 可靠度reliability路面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2.1.13 目标可靠度objective reliability作为设计依据的可靠度。
2.1.14 可靠指标reliability index度量路面结构可靠性的一种数量指标。
2.1.15 目标可靠指标objective reliability index作为设计依据的可靠指标。
2.1.16 可靠度系数reliability coefficient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具有规定的可靠度,而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采用的单一综合系数。
2.2 符号2.2.1作用及作用效应符号N e——设计基准期内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N s——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P——轴载P s——标准轴载w——弯沉εs h——干缩应变σp r——荷载疲劳应力σp s——标准轴载的引力σs——钢筋应力σt m——最大温度梯度时的温度翘曲应力σt r——温度梯度疲劳应力2.2.2 设计参数和计算系数符号B x——温度应力系数C v——变异系数C x——温度翘曲应力系数g r ——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k c——综合影响系数k f——荷载疲劳应力系数k j——接缝传荷系数k p——轴载当量换算系数k r——接缝传荷能力的应力折减系数k s——粘结刚度系数k t——温度疲劳应力系数k u——层间结合系数p——概率或频率T g——混凝土面层最大温度梯度αc——混凝土线膨胀系数αs——钢筋线膨胀系数γr——可靠度系数δi——轴-轮型系数η——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λc——混凝土温缩应力系数λs t——钢筋温度应力系数λb——裂缝宽度系数μ——面层与基层之间的摩阻系数ρ——配筋率ρf——钢纤维体积率φ——钢筋刚度贡献率2.2.3 几何参数符号A s——钢筋面积b j ——裂缝缝隙宽度d f ——钢纤维直径d s——钢筋直径h——结构层厚度l——钢纤维长度fl——面层板长度L d——裂缝间距2.2.4 材料性能和混凝土板抗力符号D——面层的弯曲刚度D g——双层混凝土面层的总弯曲刚度E——土基或基、垫导线材料回弹模量E c——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弹性模量E s——钢筋的弹性模量E t——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f r ——混凝土弯拉强度f r m——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f s p ——混凝土劈裂强度f s y ——钢筋屈服强度f t ——混凝土抗拉强度r——混凝土面层的相对刚度半径3 设计依据3.0.1 各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及相应的设计基准期、目标可靠指标和目标可靠度,应符合表3 .0 .1的规定。
各安全等级路面的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水平等级,宜按表3 .0 1的建议选用。
3.0.2 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水平分为低、中和高三级。
各变异水平等级主要设计参数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应符合表3 .0 .2的规定。
v设计的极限状态,其表达式采用式(3 .0 .3)。
()pr tr r f γσσ+≤ (3 .0 .3)式中:γ r ——可靠度系数,依据所选目标可靠度及变异水平等级按表3 .0 3确定; σp r ——行车荷载疲劳应力(Mpa ),计算方法见附录B.1; σt r ——温度梯度疲劳应力(Mpa ),计算方法见符录B.2; f r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见3. 0. 6条。
注:变异系数在表3 .0 .2所示的变化范围的下限时,可靠度系数取低值;上限时,取高值。
3.0.4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100KN 的单轴-双轮组荷载作为标准轴载。
不同轴- 轮型和轴载的作用次数,按式(3 .0 4-1)换算为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
161100ni s i i i P N N δ=⎛⎫= ⎪⎝⎭∑ (3.0.4-1)30.432.2210i i P δ-=⨯ (3.0.4-2 )或 50.221.0710i i P δ--=⨯ (3.0.4-3 ) 或 80.222.2410i i P δ--=⨯ (3.0.4-4 )式中:N s ——100KN 的单轴-双轮组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P i ——单轴-单轮、单轴-双轮组或三轴-双轮组轴型i 级轴载的总重(KN ); n ——轴型和轴载级位数;i N ——各类轴型i 级轴载的作用次数;i δ——轴-轮型系数,单轴-双轮组时,i δ=1;单轴-单轮时,按式(3.0.4-2)计算;双轴-双轮组时,按式(3.0.4-3)计算;三轴-双轮组时,按式(3.0.4-4)计算。
3.0.5 水泥混凝土路面所承受的轴载作用,按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所承受的标准轴载 累计作用次数分为4级,分级范围如表3.0.5。
表 3。
0。
5 交通分级注:交通调查和分析及N e计算,参照本规范附录A。
3.0.6 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以28d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
当混凝土浇筑后90d内不开放交通时,可采用90d龄期的弯拉强度。
各交通等级要求的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表3。
0。
6的规定。
3.0.7 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表3.0.7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
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湿性能较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②冻深小于0.50m的地区,一般不考虑结构层防冻厚度。
3.0.8 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最大温度梯度标准值T g,可按照公路所在地的公路自然区划按表3.0.8 选用。
g注:海拔高时,取高值;湿度大时,取低值。
4结构组合设计4.1 路基4.1.1 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4.1.2 高液限粘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不能用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路床填料或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和上路床填料;高液限粉土及塑性指数大于16或膨胀率大于3%的低液限粘土,不能用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上路床填料。
因条件限制而必须采用上述土做填料时,应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改善。
4.1.3 地下水位高时,宜提高路堤设计标高。
在设计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石灰或水泥稳定细粒土做路床或上路床填料;未能达到潮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除采用上述填料措施外,还应采取在边沟下设置排水渗沟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4.1.4 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的要求。
多雨潮湿地区,对于高液限土及塑性指数大于16或膨胀率大于3%的低液限粘土,宜采用由轻型压实标准确定的压实度,并在含水量略大于其最传佳含水量时压实。
4.1.5 岩石或填石路床顶面应铺设整平层。
整平层可采用未筛分碎石和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其厚度视路床顶面不平整程度而定,一般为100~500mm。
4.2 垫层4.2.1遇有下述情况时,需在层基下设置垫层:——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表3.0.7)时,其差值应以垫层厚度补足;——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路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时,可加设半刚性垫层。
4.2.2 垫层的宽应与路基同宽,其最小厚度为150mm。
4.2.3 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宜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
半刚性垫层可采用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或土。
4.3 基层4.3.1 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一定的刚度。
4.3.2基层类型宜依照交通等级按表4.3.2选用。
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应采用水泥稳定粒料基层。
表 4.3.2 适宜各交通等级的基层类型4.3.3 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为低透水性细粒土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者承受特重或重交通的二级公路,宜采用排水基层。
排水基层可选用多孔隙的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沥青稳定碎石或碎石,其孔隙率约为20%。
4.3.4 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0mm(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时)或500mm(轨模式摊铺机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
路肩采用混凝土面层,其厚度与行车道面层相同时,基层宽度宜与路基同宽。
级配粒料基层的宽度也宜与路基同宽。
4.3.5 各类基层厚度和适宜范围见表4.3.5。
4.3.6 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
贫混凝土基层在其弯拉强度超过1.8MPa时,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横向缩缝;一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