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南宋)朱熹
《春日》朱熹

春日朱熹〔宋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译文】风和日丽之时在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
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春日》知识点、教案

【导语】《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诗。
此诗表⾯上看似⼀⾸写景诗,描绘了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哲理诗,表达了诗⼈于乱世中追求圣⼈之道的美好愿望。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下册语⽂《春⽇》知识点、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学三年级下册语⽂《春⽇》知识点 原⽂: 春⽇(作者:朱熹) 胜⽇寻芳泗⽔滨,⽆边光景⼀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题、春⽇:春天。
2、胜⽇:天⽓晴朗的好⽇⼦,也可看出⼈的好⼼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河名,在⼭东省。
5、滨:⽔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译⽂: 风和⽇丽游春在泗⽔之滨,⽆边⽆际的风光焕然⼀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15⽇~1200年4⽉23⽇),⾏五⼗⼆,⼩名沋郎,⼩字季延,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称紫阳先⽣、考亭先⽣、沧州病叟、云⾕⽼⼈、沧洲病叟、逆翁。
谥⽂,⼜称朱⽂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世称朱⼦,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师。
⼩学三年级下册语⽂《春⽇》教案 教学⽬标: 1、会认2个⽣字,指导书写“紫”。
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热爱⼤⾃然、热爱⽣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引领学⽣⼤体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感悟⼤⾃然的美好。
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美丽景⾊。
课前交流: ⼀年之计在于春,春是苏醒,是温暖,是⽣机,是希望,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草》、《春晓》、《村居》《咏柳》 ⼀、导⼊ 1、揭题:是啊!春天就是那声声清脆的鸟⼉的歌声,春天就是那缤纷的野花,春天就是那枯了⼜荣的青青草,那么在诗⼈朱熹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番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近《春⽇》这⾸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春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春日体裁:诗题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名字:朱熹年代:宋代描述: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翻译: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原文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
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写。
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
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赏析三:艺术特色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朱熹——《春日》

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紫阳等。
徽州婺源人。
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对经、史、文学、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有《晦庵词》。
注释: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赏析: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
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
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
“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
《春日》朱熹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简析】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他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
明代科举制度以他的著作为教科书,“朱学”逐渐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有力精神支柱。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sì)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bīn):水边,河边。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赏析】这是一首借泗水寻芳宣扬圣人之道的的理趣诗。
因孔子曾在洙、泗之间教授弟子,所以诗的首句便提泗水。
从题目“春日”看,似为游春之作,然而,在南宋时期泗水已被金人侵占,朱熹不可能去泗水游春,所以这首诗是虚构想象之作,而泗水就是暗指孔门。
诗的字面意思,在于说明大自然具有无限蓬勃的生机,因此万紫千红,触处皆春。
而实际上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他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当今常用来形容祖国形势一派大好,或者文艺园地百花争妍的情景。
《春日》课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 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 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 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 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 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 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 解答了为什幺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 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 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 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 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 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 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 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 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着名。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课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诗”。别看这首诗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每一句都
朱熹最著名的十首诗

朱熹最著名的十首诗1、《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偶成》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4、《游烂柯山》宋·朱熹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
空叫禾樵客,烂柯不知归。
5、《观书有感(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6、《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7、《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宋·朱熹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8、《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朱熹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9、《偶题》宋·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10、《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宋·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
业
设
计
背诵默写古诗
教
学
反
思
淮安市席桥镇中心小学
教学案专用纸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
主备人
林锋
上课时间
总课时
单元
课题
《春日》(南宋)朱熹
课型
阅读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教学难点 Nhomakorabea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串讲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板书题目
3、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4、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5、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四、作业:绘春
1真好!读着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2默写《春日》
板
书
设
计
《春日》(南宋)朱熹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ppt出示)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听,远处传来了春的声音,让我们和着春的旋律,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师先读,生再读)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明慧,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
教学过程
6、春天真美呀!诗人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心中又是……又是……
总之,太好了!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去读。
7、明诗意,配乐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