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豪放词风

合集下载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风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风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风提及中国古代文学,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唐诗宋词,宋词作为一个朝代的代表基本可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

古往今来,文学流派的产生,大都源于一两位风格卓异的文学家,他们别具一格的作品加之理论的阐发,遂有一群文人跟之效仿或风格接近的作家的加入,便自成流派,蔚为大观,恰如苏轼作为豪放派的领袖而后辛弃疾也卓然一家。

“婉约”“豪放”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阆苑的一座丰碑,北宋后期词人无不受他影响。

晚唐五代词风多柔婉诉说男女之间离愁别绪,而自苏轼起,词中便多了豁达胸怀、广阔社会、豪放情感,报国之志、伤春之怀、仕途不顺等等都呈现在了词中。

词的内容和意境得以更加开阔,他将表现女性柔情之词即婉约风扩展为男性化的豪迈之词,真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词添了“大江东去”的豪情,也因此苏轼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开创者。

豪迈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的浓烈奔放的热爱是苏轼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特点。

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上阙围绕“少年狂”恣意抒写意气风发,描写壮观出猎的场面,词人雄姿飒爽,有敢“射虎”的胆量。

诗人的狂放、真性情以及无拘无束无不让人感受到袒露人性的快感。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文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加之“酒酣”便更加豪情洋溢,哪怕已然白发,又有什么关系!整首诗便塑造了这样一种充满斗志的形象。

而当时创作这首词正逢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之时。

但与此同时,西北边事紧张,尽管为一介书生又过了不惑之年,苏轼仍然怀有家国之心,渴望带兵抵御外侮,征讨西夏。

作品丝毫没有贬谪的忧伤,读时只有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忠心与豪情壮志。

苏轼的豪放词不仅扩大了作词的题材,还丰富了词的意境,为宋代创作丰富而富有内涵的词作奠定了基础。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doc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doc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姓名孔雪英班级12级汉语言文学学号12520305017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其词风具有多样性,有豪放词、婉约词、农事词等风格。

本文对苏轼的豪放词的几个特征作了粗浅的探究辨析,苏轼的豪放词不仅体现了气势雄浑、旷达洒脱的特点,还表现为豪放中隐现怨愤的特征。

关键词:苏轼词;风格;豪放一、引言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旷世无双的“百科全书书式”的艺术大师。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其诗如天地奇观,内容无所不包,情感充沛流畅;其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今人论词,必提苏词,尤推崇其豪放词。

陈延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越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1】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延伸到词的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开创了豪放词派,公亦因此获得了“豪放词人”的美誉,称誉北宋词坛。

二、苏轼的豪放词(一)、“豪放”含义的界定“豪放”,在词义上一般认为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的意思(见新《辞海》)。

但“豪放”作为词的一种风格,新《辞海》似乎没有明确的阐释。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谈到了对“豪放”的看法,他说:“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馀地,运斤成风。

”他认为,“豪放”首先是一种创新,并不拘泥古人成法;同时,既极豪放,却又符合规律——不违反生活事物的“自然之数”和“妙理”。

这样,“豪放”实则包含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内容是指艺术的真实性及其雄峻磊落的内在气势;风格是指艺术表现的的形象性、生动性及其雄放不羁,气象恢弘的浪漫主义特色。

苏轼还认为“豪放”本是作家的一种内在气质的表现。

在《观吴道子画壁诗》中,苏轼指出“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后,接着又说:“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这就是说,吴道子在尚未落笔作画之前他的艺术见解和气质——“豪放”的个性品格,早就酝酿成熟了。

豪放词风:苏轼与辛弃疾的壮志豪情

豪放词风:苏轼与辛弃疾的壮志豪情

一、苏轼的豪放词风与壮志豪情1.开创豪放词风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他的词作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敬仰。

2.壮志难酬的豁达苏轼一生虽屡遭谪贬,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

他的词中虽不乏壮志难酬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种旷达与超脱。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虽处逆境却仍怀报国之志的豪情壮志。

3.词中寓情,清旷洒脱苏轼的词善于抒发个人情感,毫不做作。

他的词中既有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历史英雄的歌颂;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有对个人遭遇的豁达面对。

这种清旷洒脱的词风,使他的词作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给人以深远的启示。

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壮志豪情1.继承并发展豪放词风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将其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他的词作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气概,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战士词人的独特魅力。

2.战士豪情与爱国情怀辛弃疾自幼在金人铁蹄下长大,家国仇恨成为他词作中的重要主题。

他的词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烈情怀,表达了他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3.沉郁雄浑的词风辛弃疾的词风在豪放中更多了几分沉郁与雄浑。

他的词中常常抒发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与无奈,如《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孤独与执着。

这种沉郁雄浑的气质使他的词作更具震撼力。

三、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1.相同点:两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作中均充满了壮志豪情与豪放不羁的气概。

他们的词作都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风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风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风介绍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是苏轼。

苏轼以其豪放派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富有情感激昂、意境深远,并且常常展现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轼的豪放派诗风及其特点。

苏轼的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出生在北宋时期,是一位多才多艺、卓越而有争议性的文学家。

苏轼早年曾任官于政界,并且表现出了强烈的民间关切和持不同政见的倾向。

后因政治理念与其他官员相左而导致被贬谪多次,在流离失所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豪放派诗风。

豪放派诗风特点1. 情感直接而激昂苏轼的诗作情感真挚直接,表达了他心中的热血豪情和对人生的激情追求。

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深入而直接地描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渴望,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紧密融合。

2. 自然意象与社会观察苏轼在诗作中常常运用大量生动的自然意象,如山水、花草、春夏秋冬等等,以表现出对自然界之美的赞美与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同时,他也关注社会问题并进行观察和批判,通过文字展现出对时代变迁和社会人群命运的关怀。

3. 慷慨激昂与反传统精神苏轼在其诗作中表现出了对枯燥陈旧传统观念和礼教束缚的反叛精神。

他敢于发声,并以挑战权威为己任。

他鼓励个体表达真实想法,并尊重个体情感和独立思考。

经典作品欣赏•《赤壁怀古》:这是苏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他以雄浑的笔触写出了壮丽的赤壁之战场景,表达了对英雄过往的敬佩和自己心中无尽豪情。

•《水调歌头》:这首词展现出苏轼纵情豪放、不拘一格的风采。

他通过描述爱情和生活的多样性,揭露了社会上种种迷失与虚荣,并提倡个体独立自由的精神。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的作品,他以洒脱的笔调嘲讽自身命运,并表达了对权势派系压制和社会黑暗现象的坚决抵抗。

结论苏轼作为宋代豪放派诗人,以其真挚情感、直接表达和批判精神打破了传统文学约束,赋予了中国古代文学以新的活力。

苏轼的豪放诗风

苏轼的豪放诗风

苏轼的豪放诗风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豪放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诗歌作品充满个性、自由和激情,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轼的豪放诗风,分析其作品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苏轼的豪放诗风在题材选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作涵盖了广泛的主题,既有咏史抒怀类的作品,也有山水田园的描绘,甚至包括了饮酒作乐等生活场景。

苏轼眼中的世界是多元的、丰富的,他以自由的态度面对生活,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情感。

他勇于挑战传统的主题限制,敢于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创作,让他的作品充满活力和真实性。

其次,苏轼的诗歌语言大胆独特,显示出他的豪放情怀。

他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等手法来描绘事物,使诗歌充满生动感和张力。

他的诗歌充满了讽刺和幽默,常常打破传统诗歌中的严肃和庄重,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方式展现诗歌的魅力。

苏轼的诗歌语言直接、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当时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此外,苏轼的思想观点也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表达。

他关注社会疾苦、民生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对民众命运的关心。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爱情、友情、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权力腐败、官场黑暗的批判。

他的诗歌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

苏轼用自己的文字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世界,让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苏轼的豪放诗风在后世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和写作方式。

在他的影响下,后世文人对诗歌创作的自由度和个性化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苏轼开创了一种以个人主体和情感为核心的诗歌创作模式,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与读者产生共鸣。

苏轼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他的作品不仅被广泛传诵,也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借鉴。

综上所述,苏轼的豪放诗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创作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作品。

浅析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词风

浅析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词风

浅析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词风苏轼是最具盛名的宋代词人,所做的词为宋代词的发展画上了不朽的笔画。

豪放一派词风有着气象恢弘、视野广阔的特点,词语宏博、不拘一格。

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是集大成者。

本文旨在浅析苏词旷达豪放的词风,详情如下。

标签:宋代;豪放派;苏轼;作词风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苏轼在诗、词、书法、散文、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所作的诗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所作的词至理明确、令人深思。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并将两者结合,获取了莫大的成功,开创出豪放词派,因此有着“豪放诗人”的美称。

1、“豪放”词的定义“豪放”有着气魄恢弘、不受拘束的意思。

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苏轼阐述了“豪放”的定义。

从“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一句中可知,“豪放”是一种创新、是不受文法的约束,虽然为极致豪放,却不脱离生活常规。

因此,“豪放”中包含风格与内容两方面。

风格指的是艺术的生动、形象性,表现出的是豪放不羁,气势磅礴;内容指的是艺术的真实磊落性,表述的是内在气势。

此外,苏轼认为“豪放”是作家与生俱来的气质。

从《王维吴道子画》中“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与“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两句描写可知,吴道子在落笔作画前就已经具备了“豪放”的性格。

由此可知,“豪放”是作家的内在气质,是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通过文字进行表述便形成了超凡脱俗的艺术特点。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气势磅礴的豪放派作词风格得以彰显。

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林语堂通过“元气淋漓”四字对苏轼的作词风格描写最为恰当。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苏轼创作的豪放词风有着洒脱豁达、气势恢宏的写作特点。

2、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2.1气势磅礴的英雄气魄苏轼既有着“豪放诗人”的美誉,定是有着让人称赞的豪放词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获取大家认可的第一首豪放词作。

此词抒发了苏轼对驰骋沙场的向往与壮志为国的豪情。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一、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

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

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

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

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

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

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风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风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风浅谈苏轼的豪放词风通榆八中:朱辉苏词的词,个性色彩,旨远意深,表现出生活的力度和广度,对社会和人生进行大胆的艺术透视(由于苏轼主张要锐意新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使之自振。

”(《与陈季常第十三简》),因此,他的词,体现出一种不同于婉约派的豪放的风格特。

首先。

苏城词在表述方式上亦显豪放之风,在苏轼以前的词作中,常常是含常蕴藉,细腻深入为特征,以传统的意象为主要表达方式,很少直接抒情,更不用说直接发论了。

而苏轼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的情感、观点和认识,更透脱地表现自我,就将他在诗文中常用的“议论”引入列词中(从而成为“豪放”的一个艺术特征。

然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上),都是议论而非场景描写,但却不是豪放之作,而是婉约之作,因为它们写的是女性柔弱悲苦的内心,表现了一种阴柔之美。

而苏轼的议论,却是大气磅礴,宏观鸟瞰,将世俗看得重似命根的名利说成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充满了苏轼特有的豪放野性:“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满庭芳》)还有“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十拍子》)。

同是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但是他们所体现的风格截然不同,这也是苏轼风格独特的一面。

第二,苏轼词中的人物形象亦有豪故之咏。

苏词中的人物形象,相较以前。

有了质的飞跃。

在苏轼之前的词作中(人物形象大部分是柔肠、娇媚之人,多为女性。

如花间词人的词作中多是写上层女性形象,柳永笔下多些沦落风尘的女性其中的男主人公也常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情郎形象(而在苏词的豪放词里(则毫无这些柔肠存在,不是“聊发少年狂”的“老夫”(就是“亲射虎”的“孙郎”,不是“欲乘风归去”的酒徒(就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豪杰等等。

词中的这形象,其实也是都是苏轼的自画像。

这是他在以他人写自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豪放词风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而苏轼的词在词的发展中,一洗唐代以来宫体词脂粉香泽之气,首创豪放派之先河,我们可以说,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词是一座丰碑。

下面,我仅就《水调歌头》一词,浅析一下苏轼的豪放词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在月光下思念弟弟的词,读完上阙,我不禁首先为词人的新奇想象所折服。

自古以来,写中秋赏月的诗词不少,但许多作者往往把自己置于月外,仅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月色。

而东坡则不然,他竟然把自己置于月宫主人的位置,他在饮酒赏月中,逸兴神飞,神游月宫,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读到这里,就不由让我们同样产生了豪迈的感情,深深地被词的意境所吸引,尤其是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有使人飘飘欲仙的感觉。

中国文学史上,若谈起浪漫的想象,当首推屈原、李白,他们在诗中常能不为世俗所羁绊,而能扬起长袖、高歌呐喊,畅游寰宇。

现在读到苏东坡的词,又使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形象。

不过,当我们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又感到东坡又胜一筹。

他虽然政治上也遭受过种种挫折,但还感到“人间”更为可爱,他这种屡遭贬斥仍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这种旷达的胸襟更使我们感动。

这正是苏词豪迈的根源。

这是他百折不挠精神在词中的体现。

这一点在词的下阙中同样可以体会到。

下阙中,作者一开始就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情景。

“转”、“低”两字充分体现了时间的缓慢流逝,更衬托出作者思念弟弟子由的深情,这也反映出了东坡在用词上的高超技巧。

往下,诗人并不是在词中洒泪哀叹,而是笔峰一
转,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来劝慰自己,表现了诗人深晓生活的规律和开阔的胸怀。

读到这儿,就会使我们的心胸也豁然开朗。

最后,又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现诗人美好的愿望。

这立即使我们眼前一片光明。

就是这样的希望,能使人不怕挫折,去奋斗,去战胜一切困难。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豪放派词的关键之处,就是不管抒发什么样的忧愁烦恼,总是满怀着希望,所以也总有鼓舞人们的力量。

后人评价苏轼写词“以诗入词”,说他“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东坡这首词,正是以诗入词的典型,既表现了深情,又写得很庄重,十分有气概,彻底地扭转了人们对“诗庄词艳”的看法。

此外,不难看出,苏轼词中的豪放气概,正是来源于他开阔的胸怀与正确的处世态度,没有思想作为底蕴,是无法构成如此感人的艺术佳作的。

后来的岳飞、陆游、辛弃疾的豪放词也无不是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