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1《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我国近代着名的资产阶级杰出史学家梁启超所着,其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并有很多优秀作品。

其中《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关于史料的重要性,梁启超先生给出回答“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中梁启超先生就史料蒐集与整理给出深刻而又清楚的解答。

首先论史料之蒐集。

研究学习历史,史料是基础。

然各史料散在各处,非用精密敏捷的方法以蒐集,则不能得。

所谓精密方法分为㈠单举一事,觉其轻重,汇集同类比而观之,便可知。

然要用此方法,是有条件的,即①脑经操练纯熟②须耐烦。

㈡就消极史料(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应以假定加之推算。

㈢就旧史中失载或缺略之事实波手旁证则能得意外之发现㈣在面对旧史家故意错乱证据者,治史者宜别蒐索以补之或正之。

随后便谈及鉴别史料之方法。

史料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

面对明明非实而举世误以为史实者,首先应涤除心理结习,然后便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再者,鉴别史料之误或伪者,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便可。

若苦于无明确之反证以折之者,第一步可以发表怀疑态度以免被真相之蔽,而怀疑之结果。

而新理解出焉。

第二部可以尝试换一方向从事研究。

正所谓撞了南墙回个头。

当面对同一史料而史料矛盾者,论原则应以最近者为最可信。

梁启超认为当时当地当局之人所留下之史料为第一等史料。

然也应当注意当局中人为剧烈之感情所蔽,极易失其真相。

总而言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怀疑为出发点。

就间接及直接史料便再分而论之。

并且应以开阔的眼光看待问题,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中有伪书也。

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蒐集与鉴别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观念及态度。

在这一章节中,梁启超先生以详略相间的论述,总结其治史之经验,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们来说,其教育指导意义非同小可。

以上学期上专业导引课时赵克里老师说的一句话为结局,便是:“历史学习中的辨伪和研讨,就是在不同’镜子”所折射的影像中,通过分析与研究,去寻找历史的真实。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20XX年提交的作业)作为半路出家,大学才进入文科学习的文科生,历史一直是我不太敢碰触的领域。

因为面对满是历史史实的教科书,总感到信息量有点超过了我的处理能力。

而事实堆砌之外的千篇一律的观点和被抹杀了的解释与可能性(教材有时会与网路上看似言之凿凿的论调有出入),更只能限制了我的兴趣。

然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却让我对历史萌生了兴趣。

虽然本书书名中有“研究方法”四字,但也可作为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

因为钱先生除了在书中介绍了研究方法,更多地也提及了一些基础历史事实,反驳了一部分历史偏见,甚至介绍了一些人生基本态度。

例如,想要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究竟需要怎样程度的经济水平。

又如,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究竟还有没有学习、研究和继续保存的价值。

此书不仅能窥见人文学科联系如何紧密,更能在学习历史之余,补充道其它必不可缺的基础人文知识,体会到某些让人生豁然开朗的态度和风范。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根据钱穆先生的分章也将这篇读后感分为八段,重点谈一谈我的收获以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一如何研究通史一下两段为在皆出自第一章,是我感触最深的画线部分。

想就钱穆先生的观点,表达我自己的意见。

“中国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和的方向走。

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以及如今天般的分裂时代。

但中国历史的大趋向,则总是向往于团结与融和。

西方史则总像易趋于分裂与斗争。

”“研究历史也随着时代而不同。

时代变了,治学的种种也会随而变。

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与从前人所需要的可以有不同。

我们需要获得适合于我们自己时代所要求的知识。

古人对历史诚然有许多研究,但有些我们已用不着。

我们需要的,古人未必用心到。

我们须得自己有新研究,把研究所得来撰写新历史,来贡献我们自己这个新社会。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史学。

”第一段中,钱穆先生解释中国历史分分合合的走向,总结出总是趋向融合。

而西方反之。

这个总结让我想起西藏达赖喇嘛事件和台独。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了这本书。

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于似懂非懂的状况。

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

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些看法也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

这本书全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

钱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这就很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

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

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通过这么多年对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

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有不同之处等等。

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

《中国历史研究法》课堂笔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课堂笔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课堂笔记《中国历史研究法》课堂笔记绪言一、研究理论与思维1.史学研究最根本的理论指导是历史观,其次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等)也必不可少。

2.举例:社会学理论社会形态:①社会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②社会关系:不同群体、阶级、地域之间的关系二、研究的专业知识1.研究中国史,前提是对中国历史的整个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否则就是盲人摸象,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陈亮思想研究的例子/明清市镇史研究的例子)。

2.研究中国史,还要了解一系列的专门性知识,如目录学、校勘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等。

举例1:纪年法①中国最早的纪年:共和元年(BC842)。

②共和元年(BC842)——汉武帝元年(BC141):帝王纪年法。

③汉武帝元年(BC141)——清末:年号纪年法(自明以前,一个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明太祖定祖制,一个帝王只得用一个年号,清亦随之)。

④民国——新中国成立:国号纪年法(民国××年)。

⑤新中国成立——至今:取消纪年法,统一采用公元纪年。

举例2:历法①夏历:即今农历,中国历史上最常用的历法殷历:商朝历法,建丑之月,每年第十二月为正月周历:周朝历法,建子之月,每年第十一月为正月以上为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三种历法,被称为“三正”。

②颛顼历:秦朝使用,每年十月为正月③阴阳历:黄道(太阳绕地球轨道)定年,赤道(月球绕地球轨道)定月举例3:避讳①国讳:避帝王及其先祖的名讳,方法有改字(李世民,世→系/民→人)、空字(所写字用“上讳”代替)。

②官讳:官方规定的一些字讳,较为少见。

③家讳:避自家先祖的名讳,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法有代字(所写字用“讳”代替)、空字(空着不写)等。

第一讲史料概论一、史料的分类1.按存在的形态分文字性史料/口述性史料/物质性史料(文物)/非物质性历史沉积。

及遗迹/音像资料(数字性史料)2.按史料的性质分①原始史料定义:历史上遗留的实物、文件、文献、档案、当事人回忆录等特点:片断性(不完整)、相对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不一定)态度:在历史研究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原始史料②撰述史料定义:根据原始史料撰写而成的历史著作(二十四史)特点:比较完整、受撰述者的影响很大(真实性不如原始史料)③文艺史料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文艺作品(文学、绘画、雕塑,如《红楼梦》)特点:生动形象、对社会历史折射和加工(不够真实,不是正式的史料,不能直接作为依据)态度:需要重视、可作为辅助性材料④传抄史料定义:人们有意识把不同书中同类内容抄录汇编在一起,如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读史摘记(史钞)特点:传抄多次、价值最低、便于查阅、若原书失传则为孤本态度:特别慎重、仔细检查3.按史料的版本分①原件定义:保持其最初原貌的史料特点:不仅内容能做史料,其本身(印刷、排版)也可做史料进行研究,最为珍贵②复制品定义:内容和原件一样,材料(本身载体)变了特点:价值比原件低很多③改制品定义:根据原件和复制品加以改造的史料特点:部分内容是伪造的,使用时要特别注意④重版定义:文献资料的再次传抄与出版特点:每一次重版都会产生修改,容易发生错误态度:使用史料时,注意其版本(原版还是后来重版)⑤伪造品定义: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伪造的史料(伪书、赝品)。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专业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历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作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世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的研究,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技巧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要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工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中国历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智慧。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我们认识当下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历史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决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重视中国历史研究,共同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的专著。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博大精深,也对历史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其次,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包括对不同历史学派的方法和观点的介绍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展望,包括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的总结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不足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发展和前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掌握好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

”史家的许多史料也是从历史文献中提取分析断案,《史记》这种史学专著也被看为优秀的文学范本。

所以在读《庄子》的时候,每逢读到类似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的文字时,我都会认为鲲鹏可能确有其物只不过现代人没有发现相关遗迹罢了。

直至我读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个幻想才覆灭殆尽。

梁先生在书中第五章史料的搜集与辨别·论鉴别伪事之方法中写道:“有纯文学的著述,其所述史迹,纯为寓言;彼固未尝自谓所说者为真事迹也。

愚者刻舟求剑,乃无端惹起史迹之纠纷。

”这使我清楚的了解到引用史料的界限,对我在史学学习中大有裨益。

翻开《中国历史研究法》,稍稍与近来所读的西方史学书籍对比,顿时满心欢喜:终于不用纠结于西方那一连串的人名与族名了。

由于西方书写而产生的别扭翻译与梁先生优美简明的文句不可相提并论啊。

最为不同的当属语言环境,不提翻译的艰涩,仅仅是书中所举的例子对于我来说更为通俗易懂。

此书总共有六个章节,分别论述现代历史的意义及其范围,过去的中国史学界,对历史的改造,史料的分类,史料的搜集与鉴别,史迹之伦次。

其中的主体部分是第五章,也是论述最为详细的一章。

第一章基本以一句话概述:史者,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

这是我所见的对史学概述得最为详细的一句。

也加深了我对于历史的理解。

不再简单地将历史等同于过去的事。

而且梁先生还提出历史要作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扩充了史学的范围,赋予史学新的意义。

第二章是对过去的中国史学做了点评。

对中国旧史学的完备,无所不包进行了赞扬“我国史形式上之完备,他国殆莫与京也”。

对我国旧史学的特点,如文句简短达于极点,记宫廷之事,社会情形一无所及,详记天灾地变等等都各有介绍。

是我对中国旧史学的特点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姓名:刘东兴学号:201121010156专业: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梁启超先生乃戊戌变法的政治领袖、国学大师和中国史学大家。

读起书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还有透过书籍传达出的大师的风范。

梁先生讲坛之上熠熠的身影,娓娓道来的漫谈,仿佛真实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成书于1922年—1927年,是梁启超学术演讲的汇编。

包括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三个部分。

书中梁先生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史的意义和范围,旧史学和新史学,史料的搜集和鉴别专题史如何做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真正的感觉到,似乎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梁启超先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为我上课。

我是在和梁先生对话。

其实我在看之前是有很多疑问的,历史是什么?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怎样研究历史?开篇梁先生提出:“史者何?记录人类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随后在补编中进一步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可见历史是在求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意义,以供现代人借鉴。

历史是否存在因果律呢?梁先生随后说到:“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

”(P126)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著著向上进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

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

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脚,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了。

(P128)梁先生认为历史是进化的,是基于进化论看历史现象和历史的发展的。

我进一步要问历史发展到底是什么推动的?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英雄史观,则认为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我国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所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具有很大影响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专著。

拜读完此书,为梁启超先生渊博的知识所深深地折服,对史学的概念有了大体的了解。

第一章史的意义及其范围
何为历史,何为历史学,这是我们不曾考虑过的问题,直到《史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出现。

然后梁公告诉我们:“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首先,历史是人类全体或其大多数人创造的,而不是个人所为,所以它的性质是社会的而非单独的;复次,人类社会的活动必须是连续不断的,因为社会是螺旋形的向上发展的;再次“凡活动,以能活动者为体,以所活动者为相”,所以凡是能活动的事项,能使人类的情感、理智、意志产生的事项都是历史的范围;再次,社会活动成就的取得全社会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重要的英雄式人物的作用,也包括小市民的作用,而且活动之间因果关系是特别不容忽视的。

最后,现在史家做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统治者服务,而是使国民知道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未来的生活之间的休戚关系,从过去的生活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世后世所用。

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通过这章,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就会有整体的印象。

诗歌、《易》、《诗经》是史的最初体裁。

中国的各种学问中,史学最发达,这和史官建置沿革之早与职责之崇是分不开。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他做《史记》开创纪传体。

“《史记》本纪以事系年,取则于《春秋》,八书详记政制,蜕行于《尚书》,十表稽牒作谱,印范于《世本》。

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锁语,则《国语》之遗规也。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的《汉书》。

与纪传体并峙者为编年体,陆贾之《楚汉春秋》、荀悦《汉纪》(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

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

政书有《通鉴》、《通典》。

上述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千年以为目录。

梁公说:“自有左丘、司马迁、班固、旬悦、杜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


梁公认为史籍可分为两类:一曰供后人著史之原料者,二曰制成局部的史籍者。

注释有二:一曰注训诂,如裴骃、徐野民注《史记》;二曰注事实,如裴松
之注《三国志》。

近代著录家多别立史评一门,史评有二:一批评史迹者,二评史书者。

“自有刘知几(《史通》)、郑樵(《通志·总序》)、章学诚(《文史通义》),然后中国始有史学”。

清代史学有数类创作:顾祖禹之《读史方舆纪要》、顾栋高之《春秋大事表》、黄宗羲之《明儒学案》为中国有学史之始、赵翼之《甘二史札记》。

还有很多类书在清代极为发达:表志之补续;史文之考证;方志之重修;年谱之流行;外史之研究。

第三章史之改造
梁公认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离不开贵族性”,所以现今的人该读何史是历史改造中的首要问题。

他还认为改造后的历史应该为生人而做,而非为死人古人而做;史学的范围应以收缩为扩充;做客观性质的历史;人类活动相注重其情态;还应改掉古代著述的短句单辞、不相联属。

因此梁公认为今日之史当分为专门史与普遍史。

第四章说史料
史料,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也。

史料能保留下来真是一件不易的事。

隋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有“书有五厄”的论述:秦始皇焚书,一厄;王莽赤眉军入关对典籍的焚毁,二厄;东汉末年董卓迁都造成京都典籍被毁,三厄;西晋末年的“刘石乱华”,书籍散亡殆尽,四厄;南朝梁时的侯景之乱,梁元帝自焚藏书于城外,五厄。

明代胡应麟在牛弘“五厄”的基础上补上五厄,为“十厄”,在《论历代书籍存亡》中提及:隋末广陵焚书,一厄;唐开元盛世藏书毁于安史之乱,二厄;北宋靖康之灾,图书遭毁,四厄;绍兴之祸,南宋图书遭兵燹,五厄。

梁公提出得到史料的途径不外有两种:一是在文字记录以外的,二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

在文字记录以外的史料的性质可分为: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物。

这其中包括(甲)现存之实迹,(乙)实迹之部分的存留者,(丙)已湮之史迹其全部意外发现者,如意大利庞贝古城、我国直隶巨鹿县发现的古城,(丁)原物之宝存或再现者,如高昌一壁的发现,另外殷周间礼器、兵器、度量衡器、符玺、镜属、货币、玉石、陶瓷、瓦砖、地层中之石器。

(戊)实物之模型及图像。

文字记录的史料有:(甲)旧史,(乙)关系史迹之文件,(丙)史部以外之群籍,(丁)类书及古逸书辑本,(戊)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己)金石及其他镂文,金石之学在晚清达到极盛,(庚)外国人著述。

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对于搜集史料的方法,梁公举了几个他亲自研究的例子,如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之情状,研究中国与印度文化沟通之迹而考论中国留学印度之人物,研究中国人种变迁混合之迹,研究六朝唐造像,记录每次读到的“也可里温”字样。

他每次都将脑筋练纯熟,使之有锐敏的感觉,再加上耐心,这样史料便能搜集到位。

很多大家如洪迈、赵翼都是这样做的,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其中还得特别注意一种消极性质的史料,它是指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反之则称积极的史料。

正误辨伪,是谓鉴别,对于鉴别史料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就是举出一个极有力的反证,如中国佛教起源的问题,上海托始于战国时楚之春申君黄歇的问题。

其中当同一史迹而史料矛盾时,从原则上是以最先、最近的为最可信,有时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前清乾嘉诸老的严格的考证法,也就是近代科学家所倡用的归纳研究法最值得采用。

辨别真伪得先辨书再辨伪事。

十二条辨别伪书的公例,六条证明真书的条例,七条伪事的种类,七条辨别伪事的态度,对我们而言都是金玉良言,对待史料的真伪时有了一定的功底。

第六章史迹之论次
梁公认为史迹的论次首要是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先生在讲解的同时告诫我们要善于整理表以便整清史实之间的关系。

对于自然科学与历史的区别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三点见解:其一是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反复的、完成的,历史事项常为一度的、不完成的。

其二是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普遍的,历史常为个性的。

其三是自然科学的事项是超时间空间的,历史事项是恒以时间空间关系为主要基件。

对于史界因果的劈头一大问题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其中有“历史的人格者”、首出的“人格者”、群众的“人格者”的概念值得注意。

对治史者研究因果的态度及其程序也提出了八条意见,在第八条观察所缘中,梁公对当时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的缘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当时排外心理、迷信心理、直接缘、间接缘分析到位,综合类当时的社会形势:日本的大陆政策,俄国的东侵政策,德国的远东发展政策,清朝的宫廷问题等。

还讲出了义和团运动的三项业报。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这可分为总论、分论两部分,总论注重理论的说明,分论注重专史的研究。

在总论中梁公对史家的四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刘知几在《史通》提出了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后来章学诚又提出了史德,而梁公对其次序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先史德、次史学、次史识、最后是史才。

史德,梁公认为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忠实,正因为魏收心术不端,《魏书》才被大众认为是秽史。

在这方面应极力铲除夸大、附会、武断的毛病。

史学,有了道德之后便讲史学了,凡做史学的人必先有一种觉悟,曰贵专精不贵杂博。

要有丰富的史学,专门以内的东西,非知到透彻周备不可,有了专门学问,还要讲点普通常识。

关于专精下苦功的方法是:勤于抄录,练习注意,逐类搜求。

史识,讲的是历史学家的观察力,观察要敏锐即所谓“读书得间”。

观察的程序可分为由全部到局部、由局部到全部两种。

要养成正确精密的观察力,还要注意不要为因袭传统的思想所蔽,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

史才,即文章构造的技术,这都体现在文章的组织与文采方面,组织看其剪裁和排列,文采看其是否简洁、是否文采飞动。

如何养成史才,前人说:多读、多作、多改,梁公提出:多读、少作、多改。

分论中详述了人的专史、事的专史、文物的专史、地方的专史、断代的专史的做法。

人的专史即旧史的传记体、年谱体,专以一个人为主,伟大人物是人的专史的主要对象。

大概可分为列传、年谱、专传、合传、人表五种形式。

其中专传是以一部书记载一个人的事迹,列传是以一部书记载许多人的事迹;专传一篇即是全书,列传一篇不过全书中很小的一部分。

事的专史即旧史的记事本末体,专以重大事情为主。

文物的专史即旧史的书志体,专以文物典章社会状况为主。

文物的专史主要按政治、经济、文化三类来做。

地方的专史即旧史的方志体,因中国幅员太广,不能再以帝都为中心,而应分为若干区域,以观其各时代发展的痕迹。

断代的专史即旧史的断代史体,专以一个时代为主,不必再以一家一姓的兴亡来划分。

以上就是一些粗陋的读书笔记,从梁公的论述中感受到了他丰富的史学,对中国的史籍都有所涉猎,这是令我们十分汗颜的,作为一位学历史的同学,不奢望能有前人的成就,但求多读,多读,多读,多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