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华中师范大学-05-万坚-“四维三全两类一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

003-华中师范大学-05-万坚-“四维三全两类一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
003-华中师范大学-05-万坚-“四维三全两类一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科类: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四维三全两类一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万坚、张文华、涂海洋、邓阳、郭能、张礼知、吴正舜、李永健

姓名 专业技

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

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万坚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15 全面负责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总结

张文华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57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数字化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工作

涂海洋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74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化学英才实验班”人才培养、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

邓阳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 380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化学(师范类)”人才培养工作

郭能 六级职

华中师范大学 平均工作量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教

学运行管理

张礼知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12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人才培养工作

吴正舜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80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应用化学”人才培养工作

李永健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406 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论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负责主干课程建设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维度创新。从“人才培养整体格局、课程体系与内容、课程教学过程、本科教学运行与管理”四个维度开展系统的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理论基础扎实,实践体系完整,既探索了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又建立了扎实的机制和规范。

(2)深度创新。“全方位”突出了各教育要素及其协同作用机制的重要性。“全覆盖”凸显了“全员教育”与“全人关怀”,保证全体师生都能受益和发展。“全过程”确保了改革能关注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教学有道、管理规范。

(3)对象创新。各培养方案保证了各类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与未来职业有关的关键素养,并能根据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发展。分类、进阶式的培养格局凸显了教师教育办学优势和特色,保证了各类专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4)思路创新。首次提出的“高师化学类专业核心素养框架”从体系和要素上都具有极高创新性,将其应用到人才培养全程也属先例。该框架严谨、全面,又不失灵活性,在课程体系建设、深度教学策略探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为了进一步凸显师范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学教师教育培养质量,同时兼顾非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满足应用型、交叉复合型到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需求,本成果:(1)构建了高师化学类专业“两大类五方向”的培养格局(图1),设置了U2S(University to School/Society)和U2R(University to Research)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使得同一类专业内部实现了U2S 到U2R的进阶,全面、有效地提升了两类人才培养质量。

图1

基于调研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专家研讨论证,提出了高师化学类专业共同核心素养框架(图2)和各方向侧重或进一步升华核心素养框架(图3)。

图2

图3

(2)完成了“两大类五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具有高度模块化、功能化、融合化、立体化的“通识类+专业主干类+个性发展类”课程群。在“U2S”方向建立了基于其职业发展特征的实践性应用型课程群,在“U2R”方向上分别建立了体现师范性、学术性、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卓越化学教师”课程群,突出学科综合性思维、能力、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深度互通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课程群和凸显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化学英才实验班”课程群。创新了实践课程体系,优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力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利用国内外条件开展创新和创业训练,接受国际一流科学家群体的指导。

(3)落实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深度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进一步厘清了教和学的关系,努力将“课程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研究教学系统化”等六“化”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践行了以“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学习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LICC-Thinking”(the integrate of Logical, Independ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Chemistry teaching and learning,整合逻辑思维、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的综合性化学思考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学之道。着力于信息化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构筑并不断完善“虚实结合、虚为实用的化学实践教学体系”。

(4)实施了教学运行管理一体化、全过程的“三?三?三?三”新机制,即建立学院教学委员会、研究所、主干课程团队的三级教学负责体制;建立由校级督导员、院级督导员以及学院党政班子成员组成的三级教学督导体制;建立由主讲教师、学习小组、个人自我组成的三级学习管理和评价体制;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组成的三级人生发展指导育人机制。

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校中学化学教师培养水平(本科阶段)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化学类专业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专业和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化学学科国际ESI排名从466位上升至288位,首次进入USNews 全球大学化学学科排名(320名)。

(2)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常年名列我校前茅。参加科研训练项目17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66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师范类专业学生屡获全国“东芝杯”等竞赛一等奖,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屡获全国“挑战杯”、“化学实验技能邀请赛”等竞赛一等奖。学生毕业后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成果。

(3)教师承担了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多次获包括“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奖项,“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在内的荣誉称号。出版教材30余部,发表SCI/SSCI论文200余篇/年,教学研究论文100余篇。

(4)与国内20余所高师院校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参与了6所部属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经验交流。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向国内外同行进行成果汇报,或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宣传成果,受到一致好评和借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