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茶俗茶礼
《恩施玉露茶礼》创编解析

《恩施玉露茶礼》创编解析《恩施玉露茶礼》是一部集中国传统茶文化和当代表现形式于一体的艺术作品。
该作品以茶文化为载体,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内涵丰富。
本文将对《恩施玉露茶礼》进行深入解析,剖析其创作背景、创作特色以及对当代茶文化的贡献。
一、创作背景《恩施玉露茶礼》是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一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表演,旨在通过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现恩施玉露茶文化的魅力。
恩施玉露茶是中国四大名茶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积淀。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玉露茶的主要产地,该地区的茶叶文化与土家族、苗族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
《恩施玉露茶礼》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恩施地区特有的茶文化和乡土风情。
通过对土家族、苗族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挖掘和传承,将茶文化与艺术表现相结合,使得《恩施玉露茶礼》成为一部既有文化内涵又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创作团队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表现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有现代文化的创新。
二、创作特色1. 多元艺术形式的结合《恩施玉露茶礼》以茶文化为主题,充分运用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茶文化的内涵和韵味通过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
土家族、苗族传统音乐和舞蹈成为《恩施玉露茶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将茶文化与原生态的民俗音乐、舞蹈完美融合,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戏剧表演也成为《恩施玉露茶礼》的一大亮点,通过情节设计和表演演员的表现,将茶文化的精髓和情感寄托表现得淋漓尽致。
2. 丰富的文化内涵《恩施玉露茶礼》注重展现恩施玉露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从茶叶的选摘、制作过程,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全面展示,还通过对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使得茶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刻。
在表演过程中,还充分体现了茶文化的礼仪和品茶之道,以及茶文化在民间生活、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的应用,使得整个表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价值。
土家族茶俗茶礼

土家族茶俗茶礼“在土家族这样一个有着茶图腾崇拜残迹的古老民族中,茶,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
茶,还必须是积淀在他们生命中、血液里的一种神圣的信仰”。
如今,虽然在土家族地区早已没有往日隆重浩大的祀拜仪式,但是,通过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民族茶文化各个方面古老而纷繁多彩的茶俗,一代又一代地从混沌初开的原始时代传承至今,最终铸就了土家族人民淳朴、平实、廉俭、坚毅的民族性格。
“既然茶俗是原始宗教的一种信仰形式。
而宗教最显着的特点是固守本色,即保留原始宗教的原汁原味”,因而,茶俗语中也往往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的原有印记。
再则,土家人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域相对封闭,又遭封建制度的长期隔离,故使其茶俗中的古老韵味更为原始浓烈一些。
享有“中国茶叶之乡”美誉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宜红功夫茶和水仙春毫、福绿毛尖、银毫等极品绿茶系列产品闻名遐迩。
早在明代即有上好贡茶入朝,种茶制茶历史悠久。
因而茶俗的形成更是渊源流长。
乡人以好客为乐事,不论生人熟人,总是以茶相待。
土家人视茶为圣物,认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视为沾污茶神。
抓茶叶必须洗手,名曰“净手”,这仍是对神灵的尊重,亦有防止污染的作用。
所泡茶叶,在杯中如有“茶果果”出现,当主家中必有客来。
茶不仅用于待客,在特定情况下,还用于敬奉神灵和留存于宗教仪式中。
“土家族茶俗与土家火笼(也称‘火坑’)联系紧密,因为土家大部分泡茶煮茶饮茶活动,都是在火笼里发生的。
当你尚未光临这火笼之前,主人家平常饮用的,是那大茶罐里茶。
大茶罐多是铜质的,若是陶罐,起码得有一个铜盖。
土家人居家过日子节俭,一般嫩叶做成的细茶,自己绝然是舍不得饮用的,一定会拿去卖钱换取衣食,只留少许待客之用。
平时喝的皆是粗茶,那粗茶是夏秋之时采摘的老茶叶(俗称捡蔸茶),经蒸煮晒干而成。
泡茶时抓一大把塞进大茶罐内,注入滚开的水,再将茶罐移近火边煨烤。
只烤得滚沸多时,打开罐盖,但见那茶呀:浓浓的如羹,酽酽的似酱。
沿袭至今的饮茶习俗

沿袭至今的饮茶习俗悠悠数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族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
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些我国各地区仍在传播的茶俗:一、凉拌茶与煮茶基诺族,自称是“基诺”或“雅诺”,过去称为“攸乐”,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主事农业,善于种茶。
基诺山是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盛产“攸乐茶”而闻名。
清代攸乐茶被列为贡茶。
基诺族饮茶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
原始食法,通常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双手稍用力搓揉,把嫩梢揉碎,放入清洁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切碎辣椒,投入适量盐于碗中,其作料多少以人爱好而定。
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待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此种凉拌茶,用糯米饭佐餐,清香甘甜,余味悠长,满口甘醇,使人饭量倍增,浑身有劲,夏食消毒,冬食驱寒。
煮茶: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取出适量的成品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将壶中的茶汤注入竹筒,供人饮用。
竹筒,是基诺族的盛具,也是饮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
二、柚茶在台湾地区,习惯泡饮一种用柚子和茶叶加工的独特“午时茶”(也叫柚茶)。
柚子是选用当地特产的大颗粒“文旦蜜柚”,先用水果刀环绕柚子1/4处切开一个盖,然后压进乌龙茶约100克,再用比较粗的针线缝合好,像挂灯笼似的一个个挂在雨淋不到的屋檐下通风处,让其自然风干,便成柚茶。
待到来年端午节中午取柚冲泡,具有健胃、消食、解油腻、祛荤腥等作用。
三、土家罐罐茶生活在山区的土家人,火炕里昼夜有火,三脚架挂着黑乎乎的煨茶土罐,其罐上部有带嘴的圆口,底部圆形,中间为罗汉肚形,有提耳。
制作罐罐茶,先是净罐体,拭干水汽,放到火上烘烤,初闻茗香,因罐久作其茶,而自然发出之味;第二步是“炕茶”(土家方言,是用器皿盛装后在火上烘烤的意思),即放足茶叶,边炕边摇,茶香顿时弥散满屋。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茶文化,,独特的土家茶文化有什么特色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茶文化,,独特的土家茶文化有什么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3432a97fab069dc5022019f.png)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茶文化,,独特的土家茶文化有什么特色茶文化是土家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土家族崇拜大自然,因此对于茶叶也有敬意,认为山中有山神,茶也有茶神,这就形成了土家族的茶文化。
一是敬茶。
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即玷污茶神。
抓茶叶要“净手”,即先洗手然后才能抓茶叶。
这既是对茶神的敬重,也可防止污染茶叶。
“茶不欺客”,倒茶的时候,得依照一定的顺序,一杯一杯端给客人,不掉一人,哪怕是抱在怀中的婴儿,也得问问大人一声“喝点茶”。
“茶棍儿立,客到齐。
”即在倒的茶杯中,若出现倒立的茶梗,预示着客人还没到齐。
若出现的茶梗悬浮在空中没动,表示客人到齐了。
在对茶园的管理上,无论是种茶、摘茶,他们都有自己的讲究。
比如:“阳坡的木瓜阴坡的茶”“家里有五园(果菜茶竹麻),不愁没有钱”“摘茶不收兜,像个偷食猴”“摘茶不下园,撩死万人嫌”“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头道香二道涩,三道好喝无人摘”等等。
最神秘最神圣的,则是用茶水敬神灵。
比如除夕敬亡灵、敬财神、灶神等等,都得用茶水。
茶水乃是打通阴与阳、天与地、虚与实之间的中介物。
通过茶水,今天活着的人在精神上与先祖进行了沟通,与神灵进行了沟通,实现了天人合一,获得了至高境界。
二是独特的泡制方法与享受。
土家人的茶具不同一般,泡茶的茶罐为专门烧制的土罐。
即喝烤罐茶。
先架上大火,一边烧开炊壶的水,一边将茶罐放于火上烤干,等茶罐发烫了再放进茶叶,边摇边烤,直到满屋子溢出茶香,才将炊壶的开水倒上少许“发窝子”。
“窝子”发好,然后再将茶罐注满水,文火缓烤,煮出茶汁。
这样泡出的茶特别香,喝上一口可以让唇齿间的茶香保留一整天。
喝茶也有特别的喝法。
“头道水,二道茶”“头杯渣,二杯茶”。
茶一般要喝第二口,第二杯。
而喝茶也要喝出响动,深吸气,不仅要让茶香在嘴里多回味,而且得把茶香深深地吸进肺中,让五脏六腑都得到享受之后才吞下去。
人活一世,在物质世界里的享受也无外乎烟酒茶,而对烟酒茶他们也有独特的看法:“饱茶饿酒饭后烟”“粗茶淡饭,多活一半”“少呼烟,多喝茶,阎王拿他没办法”等等。
《恩施玉露茶礼》创编解析

《恩施玉露茶礼》创编解析恩施玉露茶礼是一种结合了恩施土家文化和茶文化的传统礼仪,是当地人民对茶文化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表达。
恩施玉露茶礼源自土家族的传统习俗,是土家族人民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和尊敬,也是对茶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恩施玉露茶礼的创编是在深入研究和理解恩施土家文化和茶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一种重新演绎和创新。
在恩施土家文化中,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饮品,土家族人民对茶有着深厚的感情,认为茶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
而茶文化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茶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和生活智慧,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恩施玉露茶礼的创编需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需要理解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与中国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的哲学、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生活和美的一种追求和表达。
恩施玉露茶礼的创编需要深入了解恩施土家文化,需要理解土家族人民对茶的独特理解和感情,以及其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恩施土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内涵,恩施玉露茶礼的创编需要充分结合这一特点,从而反映出土家族人民对茶的独特情感和文化认同。
在对恩施土家文化和茶文化进行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创编者可以开始着手恩施玉露茶礼的创作和设计。
在创作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恩施土家文化和茶文化的特点和特色,尊重和体现恩施土家族人民对茶的深刻理解和感情,同时也需要积极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创编者可以从恩施土家文化和茶文化中寻找灵感和素材,可以结合土家族的歌舞、乐器、服饰等元素,进行恩施玉露茶礼的编排和设计。
这样可以使恩施玉露茶礼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又可以充分反映恩施土家族人民对茶的独特情感和文化认同。
在创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恩施玉露茶礼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要使其在形式上富有特色、丰富多彩,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和心灵。
土家族独特的茶文化

土家族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是土家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土家族崇拜大自然,因此对于茶叶也有敬意,认为山中有山神,茶也有茶神,这就形成了土家族的茶文化。
土家族的茶文化是什么样的呢?跟着店铺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土家族独特的茶文化】一是敬茶。
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即玷污茶神。
抓茶叶要“净手”,即先洗手然后才能抓茶叶。
这既是对茶神的敬重,也可防止污染茶叶。
“茶不欺客”,倒茶的时候,得依照一定的顺序,一杯一杯端给客人,不掉一人,哪怕是抱在怀中的婴儿,也得问问大人一声“喝点茶”。
“茶棍儿立,客到齐。
”即在倒的茶杯中,若出现倒立的茶梗,预示着客人还没到齐。
若出现的茶梗悬浮在空中没动,表示客人到齐了。
在对茶园的管理上,无论是种茶、摘茶,他们都有自己的讲究。
比如:“阳坡的木瓜阴坡的茶”“家里有五园(果菜茶竹麻),不愁没有钱”“摘茶不收兜,像个偷食猴”“摘茶不下园,撩死万人嫌”“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头道香二道涩,三道好喝无人摘”等等。
最神秘最神圣的,则是用茶水敬神灵。
比如除夕敬亡灵、敬财神、灶神等等,都得用茶水。
茶水乃是打通阴与阳、天与地、虚与实之间的中介物。
通过茶水,今天活着的人在精神上与先祖进行了沟通,与神灵进行了沟通,实现了天人合一,获得了至高境界。
二是独特的泡制方法与享受。
土家人的茶具不同一般,泡茶的茶罐为专门烧制的土罐。
即喝烤罐茶。
先架上大火,一边烧开炊壶的水,一边将茶罐放于火上烤干,等茶罐发烫了再放进茶叶,边摇边烤,直到满屋子溢出茶香,才将炊壶的开水倒上少许“发窝子”。
“窝子”发好,然后再将茶罐注满水,文火缓烤,煮出茶汁。
这样泡出的茶特别香,喝上一口可以让唇齿间的茶香保留一整天。
喝茶也有特别的喝法。
“头道水,二道茶”“头杯渣,二杯茶”。
茶一般要喝第二口,第二杯。
而喝茶也要喝出响动,深吸气,不仅要让茶香在嘴里多回味,而且得把茶香深深地吸进肺中,让五脏六腑都得到享受之后才吞下去。
人活一世,在物质世界里的享受也无外乎烟酒茶,而对烟酒茶他们也有独特的看法:“饱茶饿酒饭后烟”“粗茶淡饭,多活一半”“少呼烟,多喝茶,阎王拿他没办法”等等。
土家族茶文化是怎么样的

土家族茶文化是怎么样的土家族茶文化是怎么样的土家族茶文化你了解吗?茶文化是土家族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土家族茶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土家族茶文化油茶汤油茶汤在土家族已有悠久的制作饮用历史,土家族对油茶汤的制作十分讲究,被称为最具有民族地方风味特色的茶汤,有一句话这样说:“三天不喝油茶汤,头昏眼花心发慌。
”四道茶土家族的四道茶也是非常特别的哦,头道茶为白鹤茶,称为“亲亲热热”,第二道茶,称之为“香香喷喷”,三道茶称为“甜甜蜜蜜”,四道茶称为鸡蛋茶,称为“圆圆满满”,这四道茶泡茶的方式一般是依据来客身份亲疏长幼而定。
罐罐茶罐罐茶就是用土罐来作为泡茶的`工具,做法很简单,先将茶叶放进罐中用火烤焙,待香味完全散发的时候用沸水冲泡即可,可加入姜片,成为姜茶,无论油茶汤还是罐罐茶,都是土家族日常生活必备的饭后好饮料,土家族有句民谣是这样唱:“客来不办包谷饭,请到家中喝油茶”。
种茶、采茶、制茶土家族不仅饮茶讲究,还创造出种茶、采茶、制茶一系列的茶文化。
茶叶保存方法1、冰箱冷藏这种方法是一般家庭中最常见最实用的,把茶叶放到保鲜袋里装好、密封,再放到冰箱里冷藏。
但存放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和其他食物存放在一起,否则会导致茶叶吸收食物的味道而变味。
2、紫砂瓦罐保存取一个紫砂瓦罐,用薄膜纸把茶叶包好、密封,然后放到紫砂瓦罐里,盖好紫砂瓦罐的盖子。
用这种方法保存茶叶,是比较密封的,非常实用、方便。
3、不锈钢铁罐保存用保鲜纸把茶叶装好、密封,然后放到一个不锈钢铁罐里,盖紧罐盖即可。
这个保存方法密封效果也是比较好的,能很好的保存好茶叶的营养成分。
4、玻璃罐保存上超市购买一个大的玻璃茶叶罐来存放茶叶,也这是最为简单、实用的茶叶保存方法。
专用的茶叶罐盖子周围有胶圈,空气难以进入,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茶叶的密封度。
5、泡沫箱保存如果需要保存的茶叶较多,使用泡沫箱来保存是最实用的。
准备好泡沫箱,取一些生石灰块放到箱子的角落里。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一):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
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
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
茶用大瓦罐置
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
熬茶多用
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
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由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茶俗茶礼“在土家族这样一个有着茶图腾崇拜残迹的古老民族中,茶,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
茶,还必须是积淀在他们生命中、血液里的一种神圣的信仰”。
如今,虽然在土家族地区早已没有往日隆重浩大的祀拜仪式,但是,通过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民族茶文化各个方面古老而纷繁多彩的茶俗,一代又一代地从混沌初开的原始时代传承至今,最终铸就了土家族人民淳朴、平实、廉俭、坚毅的民族性格。
“既然茶俗是原始宗教的一种信仰形式。
而宗教最显着的特点是固守本色,即保留原始宗教的原汁原味”,因而,茶俗语中也往往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的原有印记。
再则,土家人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域相对封闭,又遭封建制度的长期隔离,故使其茶俗中的古老韵味更为原始浓烈一些。
享有“中国茶叶之乡”美誉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宜红功夫茶和水仙春毫、福绿毛尖、银毫等极品绿茶系列产品闻名遐迩。
早在明代即有上好贡茶入朝,种茶制茶历史悠久。
因而茶俗的形成更是渊源流长。
乡人以好客为乐事,不论生人熟人,总是以茶相待。
土家人视茶为圣物,认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视为沾污茶神。
抓茶叶必须洗手,名曰“净手”,这仍是对神灵的尊重,亦有防止污染的作用。
所泡茶叶,在杯中如有“茶果果”出现,当主家中必有客来。
茶不仅用于待客,在特定情况下,还用于敬奉神灵和留存于宗教仪式中。
“土家族茶俗与土家火笼(也称‘火坑’)联系紧密,因为土家大部分泡茶煮茶饮茶活动,都是在火笼里发生的。
当你尚未光临这火笼之前,主人家平常饮用的,是那大茶罐里茶。
大茶罐多是铜质的,若是陶罐,起码得有一个铜盖。
土家人居家过日子节俭,一般嫩叶做成的细茶,自己绝然是舍不得饮用的,一定会拿去卖钱换取衣食,只留少许待客之用。
平时喝的皆是粗茶,那粗茶是夏秋之时采摘的老茶叶(俗称捡蔸茶),经蒸煮晒干而成。
泡茶时抓一大把塞进大茶罐内,注入滚开的水,再将茶罐移近火边煨烤。
只烤得滚沸多时,打开罐盖,但见那茶呀:浓浓的如羹,酽酽的似酱。
干活累了,讲经(俗称‘日白’聊天的意思)乏了,咕噜咕噜喝上一大碗,特别解渴提神,活血舒筋”。
如果你是初入土家的贵客,那就不能喝这茶了。
当你进入土家火笼入坐以后,主人一边向你寒暄,一边架(音gà,升火的意思)火烧水,火旺了,连忙洗净另外一只特制的小茶罐。
这罐或是紫砂的,或是灰砂的,殷实人家则是特制的小铜茶罐了,约为一般搪瓷缸大小,是专门待客的茶罐,俗称“敬茶罐”。
将茶罐洗净之后便煨在火笼里烤干,然后找出珍藏的细茶,或毛尖、或茸勾的一声,一缕白雾似的气团夹带着浓浓的茶香冲罐而出,急盖上罐盖,煨烤片刻(俗称“发窝子”)后,再将炊壶高吊注满滚水,文火缓烤,使茶汁均匀,此时便可以一一筛敬了。
主人将第一杯茶双手呈给你这稀客,这叫“筛茶”,然后依次筛给火笼里其他长辈或乡邻陪饮。
火笼里的筛茶活动,除了你是初来乍到筛一次外,即便是你吃完饭以后,你说:“糟踏哒(土家客套话,多为感谢之意)!”主人便会说:“您落箸哟!请到火笼喝茶!”来到火笼里,茶才筛来。
除非置办酒席,一般是不将茶筛到饭桌上的。
其他时间,如果你想喝茶,就自便到罐中去倒吧!喝粗品细,啜茗咀茶,还真别有一番情趣和感受。
此茶俗五峰土家亦管叫“喝罐罐茶”,类似湘西土家的“烤罐茶”,其味十分别致,饮后喉管里生出清甜甘苦的味道,诱使你不得不多喝几口。
不习惯喝茶者,饮后不免觉得苦味满口,但善饮者,却回味绵长。
五峰土家人心底宽厚,乐善好施,有的人家在三伏盛夏于门前的大路边放上一缸茶,让过路行人自由取用,这种习俗名为“施茶”,有的过往路人入户讨茶水,主人多慨然允饮,由此可见此地民风淳朴。
“茶叶本是两头尖,知人待客茶上前;烧茶娘子本辛苦,儿孙后来做高官”。
这首民谣表达了五峰土家“以茶为礼”,不辞劳苦而又有所期待的茶俗。
给人贺喜,叫做“吃茶”。
给人送的礼物称作“茶礼”,饭前的小吃叫“吃茶食子”等等。
“高山出细茶,平坝出棉花,青瓷莲花碗,待客细筛茶”。
五峰土家人以茶为礼,以茶为敬,百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茶”字。
山寨人家以青花大碗待客的还有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米子茶;新媳妇进门第一天早上必须给公公婆婆各敬一杯茶,受了这杯茶,公婆则回礼以茶钱若干;有的公公第二天早上迟迟不肯起床,新媳妇就把茶送到床前去,叫做喝“揪脑壳茶”,这种敬茶方式哪怕茶钱高出平时的好几倍,但公公也是乐意掏钱的。
其实这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家庭茶礼。
不难看出,茶礼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是密不可分的。
世代土家族人在他们的长期劳作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原始性状的茶俗或茶食,根据不同节令和不同场合,分别食用或敬客,颇有情趣和味道。
如盛夏气候炎热,就泡“糊米凉茶”解暑。
酷暑难忍,他们便可山中采或水仙、或珍眉,放一小勺于罐中,盖上盖,再移到火笼浸泡过通,)材腐豆名学(物植”的苞籽剪奶“叫名种一集边缓烤,并不时摇动茶罐,少倾,听见罐内茶叶微微炸裂的声响,只到揭盖时有浓香溢出。
这时,悬挂在火笼中央梭铜钩(一种土家火笼里烧水的挂器)上大铜炊壶里的水也滚开了。
主人立即将开水注入罐里少许,只听“咝”搓揉,捣出其汁,用凉开水稀释,待其凝结成“冻子”后,用锅铲舀成片状,置于红茶水溶液中,再加以红糖、白醋,即做成一碗凉粉茶。
若此时烈日当空,口干舌燥,于凉棚或树荫下喝上一碗,既生津,又止渴,简直就是舒46服之极。
此茶俗至今在土家五峰一带广为流传。
土家人勤劳、实在,从无奢靡之习。
当劳作饥渴时,土家人则用葫芦、竹筒取来清凉山泉,冲兑自行配制的糯米杂粮甜酒饮之,俗称“凉水甜酒茶。
”住家时若有贵客造访,亦多以“凉水甜酒茶”敬之。
据汉族诗人顾采所撰《容美纪游》记载,在其游历容美途径湾潭(今五峰湾潭镇)时,目睹“家家养蜂作粉”之情景,可以断定土家人早谙养蜂之术,故常年有蜂蜜产出。
因而,土家先民也制作出一种“凉水蜂蜜茶”,此茶通常是在茶中加入蜂蜜或者用纯蜂蜜冲茶。
当遇其他季节有客来时,便以“蜂蜜茶”相敬,让来客别有一番品味。
土家族作为一个南方山地民族,多居住在峰峦重叠的沟壑之间,山间平均气温低,且变化无常,全年无霜期相对较短,冬天显得更长一些。
为了抵御风寒,土家人摸索出一些奇特的饮茶方法。
当冷冽的隆冬来临时,土家人常按自创的方法熬制姜茶(俗称姜汤)饮之,以御风寒侵袭。
若是遭遇伤风着凉,喝一碗热气腾腾的姜茶,顿觉浑身轻快许多。
如遇客来,则以“红米姜茶”相敬,使客人备感身心温暖。
每入冬季,除了“赶仗”守猎以外,一般土家人大都在各自的吊脚楼,围着火笼熬制“罐罐茶”。
宰肥猪,过“赶年”,油荤重了,一碗浓茶下肚,颇感快畅,也格外提神,一家人和着乡邻乡里的亲戚朋友,围坐火笼,边讲经、边喝茶、拉家常、话来年,好—派情意融融的升平景象。
提到土家族最具特色的茶俗习惯,就非“锅巴茶”莫属了,这种茶是将锅巴置于火上烤成焦块,然后放至开水中,待冷却后再喝,极具香凉止渴解暑之功效。
制作简便,随处可制可饮。
还有一种用“糖缸叶”(一种野生糖梨子树的树叶)制作的“林清茶”,此茶制作也很简单,将采集回来的糖梨子树叶凉干,烧开山泉,置于钵内,抓一大把糖缸叶放入开水中,冷却后即可饮用。
此茶汤色微红透亮,滋味甜润,清香扑鼻,喝上一碗,不仅消火败暑,而且生津止渴,的确别有一番味道。
更让人叫绝的是“林清茶”无论加水几道,其味不淡,倒有越来越浓的感觉;即使酷暑时节放上三、五天也没有馊味。
此茶同“糊米茶”“甜酒茶”一样,“锅巴茶”“蜂蜜茶”其本意已超出了今天我们所称呼的茶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茶”总是与土家族人群甚至整个人类的初始时代生活紧密相联的,是土家先民茶事活动的重要内容。
然而,真正最具土家特色,受世人青睐的原始茶俗要算是土家“油茶汤”了。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茶食或茶饮。
油茶汤的做法十分讲究,首先选用茶叶和炸炒熟透47民族茶文化的米、豆、花生、芝麻等原料,配以姜、花椒、蒜、葱、食盐等佐料,加水煮沸后即可饮用。
其味香青可口,提神解乏,驱热祛寒,强身健体,是土家人常年自饮或待客的佳品。
土家几乎一日三餐都要做油茶汤吃,故有“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之说。
当有客至时,热情淳朴的土家人则必烧油茶汤为来宾接风洗尘。
土家油茶汤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简单做法是:首先取适量的茶油放入锅中,待茶油加热至冒出青烟时,放入一小撮茶叶和花椒少许,视茶叶焦黄时,快速倒入适量的冷水,再放入姜丝等,用锅铲挤压茶叶和姜丝,以充分榨出茶汁和姜汁。
待水滚开后徐徐掺入冷水,再待水即将煮沸时,依次加入食盐、大蒜、胡椒等佐料,油茶汤就做成了。
复杂做法主要是指八宝油茶汤,其方法是:在按简单做法之前,先将阴苞米(系嫩苞谷经烫熟、风干后的制品)、黄豆、花生米、核桃仁、阴米子(将糯米蒸熟后凉干后的颗粒)、团撒(阴米子粘结而成的薄饼)、熏豆腐干子、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熟待用。
然后按通常油茶汤做法烧汤,汤沸后盛入装有油炸混谷物的碗中即成。
这道油茶汤制作的关键工序,就是要掌握好炸茶叶的火候,因而,凡流行油茶汤习俗的土家地区都有这么一句俗话:“打汤没得巧,只要煎得好。
”更为有趣的是油茶汤的吃法,土家人在食用油茶汤时不用筷子和酌子及其他餐具,只是双手合捧陶碗,一碗油茶汤全部下了肚,而碗中什么也不剩。
这一茶俗至今在来凤、鹤峰、五峰湾潭一带广为流传。
今天,在整理发掘古代茶艺表现形式资源过程中,若是正式的茶艺展示,土家油茶汤演绎的乡土味则更浓烈、更原始。
一般由两位土家姑娘表演,一位土家男子在旁配与经典的解说。
整个过程既肃穆典雅,又充满情趣。
据资料介绍,1991年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来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茶艺表演团为中外嘉宾作了油茶汤现场茶艺表演,当嘉宾观摩和品尝了这道极具土家特色和风情的油茶汤后,都不由自主地惊叹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