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2年4月1日201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合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改善民生,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11〕84号)精神,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增庐江县和(县级)巢湖市,现辖四区五县(市),土地面积114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636.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56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519美元。
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08.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02.2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426.2亿元,增长11.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7:55.1:39.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3636.6 15.4 第一产业208.2 3.5 第二产业2002.2 19.8 工业1560.4 22.4 建筑业441.7 10.8 第三产业1426.2 11.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8.4 10.2 批发和零售业281.6 16.9 住宿和餐饮业48.9 11.3 金融业179.6 5.1 房地产业219.1 9.4 营业性服务业301.0 11.5 非营业性服务业247.6 13.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9%,烟酒类、居住类价格均上涨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5.2%,衣着类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4%。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国家统计局今日(2014年1月20日)公布,201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7.5%的调控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9547元和8896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6%。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一、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
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长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长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长2.3%。
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少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长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长2.0%。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
生猪存栏47411万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比上年增长2.5%。
全年禽蛋产量2876万吨,比上年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二、工业生产增势平稳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5%,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0.1%,四季度增长10.0%。
201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4年3月21日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稳增长、提效益、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较快发展的态势,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4672.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2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583.7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841.95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55.3:39.2调整为5.3:55.3:39.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3.6%提高到43.9%。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1555元(折合9939美元),比上年增加6373元。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4672.91 11.5第一产业247.21 3.2第二产业2583.75 12.9工业2053.57 14.1建筑业530.18 7.9第三产业1841.95 1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83.52 9.5批发和零售业355.47 9.5住宿和餐饮业61.05 6.1金融业252.48 16.1房地产业269.88 15.7营业性服务业294.40 9.7非营业性服务业425.15 7.3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2%。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2.7其中:食品 4.8烟酒-1.4衣着 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1交通和通信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2.3居住 2.8年末从业人员504.4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
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8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09年03月18日)200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严竣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政企同心,积极应对,加快结构调整、共同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市经济实力再跨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在省会城市领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834.92亿元,增长21.7%,其中工业增加值654.92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724.72亿元,增长13.3%。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4482元,比上年增加6348元。
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5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
2008年生产总值绝对数(亿元)比上年增长(%)全市生产总值1664.8417.2第一产业105.207.3第二产业834.9221.7工业654.9222.7建筑业180.0017.2第三产业724.721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1.5712.2批发和零售业136.4816.9住宿和餐饮业36.8122.1金融业79.5114.0房地产业68.844.6其他服务业321.5112.7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4%。
合肥市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

合肥市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正文:---------------------------------------------------------------------------------------------------------------------------------------------------- 合肥市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199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奋力开拓,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多种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克服各种困难,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整体平稳运行的态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述在中央增加收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市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年初制定的目标。
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93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9.30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7.77亿元,增长12%,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9:46.5:38.6调整为12.3:47.5:40.2。
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
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推进企业重组和改制步伐;粮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启动;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大幅度增加社保支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得到落实;住房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一定进展。
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场需求仍然不足等。
2010年合肥市国民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奋力争先进位,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总体呈现:规模迅速扩张、质量明显提升、动力显著增强、结构趋强趋优,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7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6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3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2:52.6:42.2调整为4.9:53.9:41.2。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图1 2006-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幅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7%。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在岗职工65.18万人,比上年增加6.88万人。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累计帮扶“零就业家庭”3849户,共5158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26万公顷,比上年扩大1.5%;油料种植面积12.46万公顷,减少10.1%;棉花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减少1.5%;蔬菜种植面积5.06万公顷,增长5.3%;瓜果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增长15.8%。
粮食产量193.52万吨,比上年增长1.6%,连续七年增产。
其中,稻谷产量149.81万吨,下降0.5%;小麦产量30.91万吨,增长11.8%。
2013年安徽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安徽民营经济发展情况2013年,随着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效益提升、对整体经济发展贡献增大的良好态势。
一、基本状况1.经济总量破万亿,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近六成。
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达1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比全省经济增幅高0.3个百分点,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占全省GDP比重为5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793.8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71.7亿元,增长11.3%。
2.结构调整优化,三产比重提高。
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中,一产占比为7.2%,与上年同期持平;二产占比为62.7%,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为30.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3.单位数突破200万户,新增企业5万户。
截至2013年底,全省民营企业数达35.38万户,当年新增5万户,增长16.5%,是历年企业数增加最多的一年;个体工商户167.83万户,全年新增15.57万户,增长10.2%。
4.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占全省九成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4114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企业数的93.4%,其中制造业企业13629户。
制造业中,农产品加工业企业4325家,装备制造业企业4611家。
5.民营商业增加值占全省八成多,住宿和餐饮占九成多。
2013年,全省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126.4亿元,占全省的83.1%;民营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79.6亿元,占全省的93.8%;民营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798.6亿元,占全省83%,三者比上年分别增长9.3%、6.4%和21.9%。
6.民间占全省六成多,主要投向制造业和房地产业。
2013年,全省民间投资12146亿元,增长25.6%,增幅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4.4个百分点,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66.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奋力争先进位,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总体呈现:规模迅速扩张、质量明显提升、动力显著增强、结构趋强趋优,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7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6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3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2:52.6:42.2调整为4.9:53.9:41.2。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2702.517.5第一产业132.63.5第二产业1457.622.3工业1122.623.8建筑业335.016.2第三产业1112.31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7.214.1批发和零售业228.920.9住宿和餐饮业36.77.2金融业151.16.4房地产业139.7-2.2营业性服务业201.516.7非营业性服务业247.215.3图1 2006-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幅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2014年3月24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14年03月24日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字号:大中小】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稳增长、提效益、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较快发展的态势,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4672.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2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583.7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841.95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55.3:39.2调整为5.3:55.3:39.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3.6%提高到43.9%。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1555元(折合9939美元),比上年增加6373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2%。
年末从业人员504.4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02.4万人,减少4.1万人;第二产业175.3万人,增加10.8万人;第三产业226.7万人,增加12.8万人。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28万人,增加25万人。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18.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4.3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9%。
其中,粮食作物48.50万公顷,增长0.4%;棉花3.27万公顷,下降1.4%;蔬菜7.96万公顷,增长6.0%;瓜果2.39万公顷,增长4.9%;油料11.56万公顷,下降11.1%。
全年粮食总产量299.68万吨,比上年下降1.2%。
其中,稻谷239.17万吨,下降1.7%;小麦45.33万吨,增长4.1%。
棉花产量3.25万吨,下降3.5%。
蔬菜产量181.21万吨,增长5.3%。
瓜果产量58.93万吨,增长8.4%。
油料产量32.13万吨,下降4.0%。
全年生猪存栏量141.89万头、出栏量285.98万头,比上年分别增长2.8%和1.0%。
肉类总产量47.50万吨,增长0.6%。
禽蛋产量19.45万吨,增长0.9%。
牛奶产量11.38万吨,增长1.9%。
水产品产量23.29万吨,增长7.9%。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7.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
农用拖拉机21.5万台,下降0.5%;排灌动力机械14.0万台,增长1.4%;农用运输车1.7万辆,与上年持平。
机耕作业面积67.27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90.5%,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当年机械播种面积14.07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8.9%,提高5.7个百分点;机械收割面积45.64万公顷,占61.4%,提高5.3个百分点。
化肥施用量(折纯)31.55万吨,增长0.4%。
农村用电量15.30亿千瓦时,增长6.0%。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
三、工业和建筑业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330户,比上年净增243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0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8.3%和18.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9%,集体企业增长10.0%,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增长10.4%和30.1%。
规模以上工业37个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
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18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2006.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5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农用化肥增长1.33倍,合成洗涤剂增长26.1%,汽车增长4.4%,叉车增长9.6%,家用电冰箱增长16.8%,家用洗衣机增长13.6%,发电量增长18.3%,水泥增长21.2%,钢材下降7.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06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利润450.15亿元,增长23.6%。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530.18亿元,比上年增长7.9%。
纳入统计范围的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施工企业859户,比上年增加24户;实现利润总额90.31亿元,增长9.6%。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695.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新开工面积7845.48万平方米,增长19.8%。
房屋竣工面积5566.75万平方米,增长1.8%。
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73.41万人,比上年增长1.5%。
企业劳动生产率34.68万元/人,增长16.9%。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其中,民间投资2777.97亿元,增长26.7%;文化产业投资310.11亿元,增长36.0%;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06.19亿元,增长26.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2.49亿元,增长28.0%;第二产业投资1788.83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投资2846.67亿元,增长25.4%。
工业投资1752.98亿元,增长18.9%。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5087个,比上年增加256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266.91亿元,增长14.7%。
竣工项目3964个,增加321个。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05.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211.02万平方米,增长48.5%;竣工面积1435.33万平方米,增长55.8%。
商品房销售面积1628.09万平方米,增长31.0%;商品房销售额1023.01亿元,增长33.8%。
全年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6562套,竣工8078套。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392.07亿元,增长15.1%;餐饮收入88.77亿元,增长9.4%。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43.02亿元,增长1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82亿元,增长10.1%。
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4]1169户,全年实现零售额112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7.3%,服装类增长19.5%,化妆品类增长23.9%,金银珠宝类增长32.5%,日用品类增长10.8%,中西药品类增长22.9%,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18.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0%,家具类增长40.4%,汽车类增长20.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9.0%。
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70场,比上年增长1.2%,展览面积167.9万平方米,增长4.8%。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全年进出口总额181.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
其中,出口118.99亿美元,下降12.1%;进口62.91亿美元,增长56.8%。
加工贸易出口额30.54亿美元,增长40.5%。
机电产品出口额58.76亿美元,下降0.4%。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7.66亿美元,增长43.3%。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4户,比上年增长33.3%。
新增总投资(含增减资)18.67亿美元,下降34.4%。
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23.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0%;完成营业额22.94亿美元,增长1.7%。
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1.1万人。
年末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合肥投资设立35家外资企业,新增2家。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38.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旅游外汇收入2.5亿美元,增长6.4%。
国内游客5950万人次,增长11.0%;国内旅游收入509亿元,增长14.8%。
年末拥有星级饭店75家,其中五星级9家、四星级20家;A级旅游景点48家。
七、交通和邮电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3.52亿元,比上年增长9.5%。
旅客运输量4.01亿人,比上年增长16.5%;货物运输量3.91亿吨,增长16.0%。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82.07万辆,比上年增长23.3%,其中私人汽车61.98万辆,增长27.4%。
民用轿车拥有量49.74万辆,增长28.1%,其中私人轿车43.80万辆,增长30.8%。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75亿元,增长8.7%;电信业务总量84.52亿元,增长19.2%。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76.61万户,比上年减少12.52万户。
其中,城市119.41万户,减少7.92万户;农村57.2万户,减少4.61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703.32万户,增加74.98万户。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接入用户102.99万户,增加9.59万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全年财政收入76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685.91亿元,增长11.4%。
地方财政收入438.62亿元,增长12.6%。
财政支出63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9.2%,城乡社区服务支出增长15.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04倍,节能环保支出增长30.5%。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232.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18.74亿元,增长19.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55.77亿元,增长14.0%。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054.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18.96亿元,增长15.0%。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920.56亿元,增长26.2%,短期贷款中个人贷款及透支余额320.09亿元,增长45.0%;中长期贷款余额4927.11亿元,增长12.7%,中长期贷款中个人贷款余额1576.63亿元,增长20.7%。
全年首发上市公司1家,融资80.32亿元。
至年末共有30家境内上市公司,全年债券融资306亿元。
年末证券营业部68个,比上年增加9个,全年证券交易量8055.54亿元,从业人员2510人。
年末期货营业部20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年期货交易量180387.15亿元,从业人员657人。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2.27亿元,增长30.6%;人身险保费收入56.84亿元,增长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