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感知丰富的信息现象
《1.1.1感知数据》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正确认识,提高他们对数据的价值判断能力,并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数据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增强数据安全意识,遵循数据伦理原则。
2.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从数据中寻找规律,用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3.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据,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2.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各种数据,但往往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不能主动发现和运用数据。本章节的学习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数据意识。
3.学生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对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教师应关注这一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4.学生对数据的应用领域有一定兴趣,但对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据价值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数据的概念与类型:介绍数据的基本概念,包括数值型、类别型等数据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2.数据收集与整理:讲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如问卷调查、网络爬虫等,并强调数据质量的重要性。
3.数据分析: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并通过案例展示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据感知能力和数据分析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收集数据:请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收集相关数据。数据类型不限,可以是数值型、类别型等。要求收集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2.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声音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它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声音的传播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反思,探讨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声音的传播在教学中的优势1.1 声音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声音通过语言、音乐、效果音等形式,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用生动的声音演绎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质。
1.2 声音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声音具有情感共鸣的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习的效果。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1.3 声音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声音的传播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感知,提高学习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英文文章、播放英文录音等方式,匡助学生熟悉英语语音和语调,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
二、声音的传播在教学中的不足2.1 声音的传播容易受到环境干扰声音的传播容易受到教室环境、学生活动等因素的干扰,影响学生的听觉感知和理解能力。
例如,教室噪音大、学生讲话声音过大等问题都会对声音的传播造成干扰。
2.2 声音的传播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学生对声音的接受能力和需求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声音过敏或者听力有障碍,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有些学生可能对声音的接受能力较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辅助。
2.3 声音的传播难以彻底替代其他传播方式声音作为一种传播方式,虽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难以彻底替代其他传播方式。
例如,图象、文字等可以提供更直观、更具体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知识。
三、改进方法3.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减少噪音干扰,保证声音的传播效果。
可以采用隔音措施、调整教室布局等方式来改善环境条件。
3.2 个性化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对于听力障碍的学生,可以提供辅助听力设备;对于对声音敏感的学生,可以采用渐进式的声音引导等方式。
第1课 感知丰富的信息现象

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在数量或强度上 产生一定的损耗,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 息衰减现象。例如,空气中传播的声音信 号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喊话”游戏
信息衰减:传递过程中,会在数量或强度
上产生一定的损耗的现象。
1、空气中传播的声音信号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2、一些传统一工艺因年代久远而失传; 3、拿石头扔池塘,面上的涟猗会越来越弱。
信息传递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发出 的信息与收到的信息不一致的现象, 如通过多人传达的口信最后与原意不 符、电视信号受干扰出现图像变形与 声音断断续续的情况。我们把这种现 象称为信息失真现象。
拓展训练
1. 信息超载现象,对人们的信息活动有什么影
响? 2. 考考爸爸妈妈,什么是信息链接现象、信息 衰减现象、信息失真现象、信息羡余现象、信 息超载现象?
主题一 有趣的信息世界
任务一 感知丰富的信息现象
小迪通过学校足球队的朋友认识了新 朋友;看到同学有一本新书,通过打听得 知是从哪儿买的,自己也去买一本。
小迪在阅读英文读物的时候,看到一 个不认识的单词,他通过《英汉词典》查 到了这个单词。
思考: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通过信息链接,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 信息,随着链接的扩展,其中有些信息与 原信息紧密关联,有些则与原信息关联越 来越远。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教材分析: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为《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学生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以及对电子邮箱进行管理,实现电子邮箱的收、发电子邮件,熟练的管理自己的邮件。
并且能够熟悉电子邮件的特点和工作过程,遵守电子邮件的使用规范,学会添加邮件通信录,学会同时给多人发邮件。
2.学生申请即时的通信帐号,通过即时通信工具进行“面对面”、声情并茂、充分自然的交流。
即时通信中,学生了解传输信息的类型,掌握多种发送图片的方法,学会使用自定义表情,学会使用语音视频通信,并能理性的使用即时通信。
二、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有一定的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对信息技术了一定的了解,对电脑的操作和应用有一定的基础,对信息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嫌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
所以让学生能够规范正确的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如下:通过电子邮箱和即时帐号的使用学习,掌握网上交流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网络有关的文化、道德规范,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1.1信息及特征(共19张PPT)

【思考】:那7个字是什么字?
“中国将出兵朝鲜”,启发学生总结出故事中所蕴含的信 息的基本特征——信息具有价值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引导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学习中体现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 性的例子,学生会举出像天气预报、学校通知、电视新闻、 商场的促销信息等等实例。 【思考】以上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还可以通过其 它方式表现吗?信息能不能独立存在? 【结论】信息不能独立存在,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即 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1)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基本特征】
例2:“一条线和一万美金”
20世纪初期,美国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现故障,很多人搞 了两三个月都修不好。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有人向公司推荐了当时已 经移居美国的德国科技企业管理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边仔 细观察、计算了两天后,就用粉笔在电机的外壳上画了一条线,说: “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人们半信半疑地照他 的话去做,结果,毛病果真出在这里。电机修好后,有关人员问他要多 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啊?一万美元!那人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呢!于是,便要求斯坦门茨列一张帐单说明费用的支出。斯坦门茨写到: “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这条线9999美元。”
我认为不足之处:教学容量大,教学紧凑,如果时间把握不好, 教学进度可能会受影响。
2024 课件
感谢观看!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试着说说下面故事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A.一传十,十传百
传递性、共享性
B.找路时,使用旧地图,往往误事
时效性
【教学评价】
评价项 目
个人评 价( 40%)
组内互 评( 20%)
《1.1.1 感知数据》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感知数据》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的基本观点及类型。
2. 了解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价值。
3. 掌握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的基本方法,理解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价值。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案例和相关视频。
2. 准备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的相关实验器械和软件。
3. 准备实际案例,以便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数据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感知数据》教学方案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据感知,学会应用数据感知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授、练习和总结四个环节。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据,引发对数据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感知。
2. 新授:(1)讲解数据感知的观点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数据感知工具可以用于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
(2)介绍数据感知工具的应用方法,包括如何选择数据、如何设置图表类型、如何调整图表元素等。
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工具的应用流程。
(3)以实例为例,引导学生练习应用数据感知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例如将考试成绩、销售数据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3. 练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数据感知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
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难题。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强调数据感知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实践。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据,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讲解数据感知观点和作用时,要注重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 练习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操作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
理解感知产生的原因《科学》七年级下1.1感觉世界(教案

感知是人类与外界接触的重要方式,包括感觉的获取和处理,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感知的发生不仅是神经元的电学和化学反应,更是对外界刺激的高度整合和加工。
那么,理解感知产生的原因,就必须了解人类感知的组成和运作。
感知的产生与感官器官息息相关。
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器官,使人类能够感知与世界相关的信息。
例如,眼睛中的视网膜含有感光细胞,当光线落在感光细胞上时,感光细胞就会传递信号到大脑的视觉处理区,从而形成视觉感知。
其他的感官器官也有类似的运作方式,相互协同工作,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感知系统。
感知的产生与神经元的运动也密不可分。
人类的神经元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使得人类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当神经元兴奋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向突触释放化学物质,从而触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在感知过程中,神经元通过传递信号,形成了一个向上、向下、前后互相连接的神经元网络,从而完成对外界刺激的感知。
除此之外,感知的产生还需要开发人类大脑中的认知能力。
人类大脑是感知和认知的中枢,它需要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加工。
在神经网络中,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学习和记忆,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运动方式。
当人类接收到新的信息时,经过认知加工,可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和扩充,从而逐渐提高感知的质量和精度。
感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感官器官、神经元、大脑认知等组成了一个复杂的感知系统,其感知的质量和深度取决于各个因素之间的协同和调节。
对于现代人来说,了解感知的产生和原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自身的感知水平与质量。
信息技术 五年级 第一节 感知丰富的信息现象

第一节感知丰富的信息现象一、教学目标1、感知生活中丰富的信总现象2、知道常见的信总现象的具体内容3、了解常见的信总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知道常见的信总现象的具体内容信总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还记得什么是信息吗?我们生活在信总的世界里,我们在获取、传递、处理信总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现象,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活动2:讲授1、信息链接现象: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一页。
读一读信总链接现象的意义;问题:有哪些信总现象呢?小组讨论学习(5分钟)2、案例分析:小组回答,教师点评A、巧用《英汉诃奥》B、网上搜索信息3、信总衰减现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页,并说说你身边的信总衰减现象。
任务:请针对这些信总现象,举例进行说明准备时间4、.案例分析:十字军的失败.5、信息超载现象;课本第三页。
读一读你的身边有信总超载现象吗?他对人们的信总活动有什么影响?6、说说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利用它?活动3:学生活动1.现代社会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那么有时候我们获取的信总就不一定都对我们有利,我们如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甄别呢?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方法2.举例:网上有很多二手的笔记本电脑销售,有些报价非常便宜,这些信总如何辨别它的真假呢?你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菇取这些信总进行比较?活动4:插放视频,声画体验:(1插放视频:1:对讲机呼叫实验设疑:你还阉例举这和现象吗?(2插放视颤2:草船借箭的故事设疑:为什么诸葛亮菌够借到箭,而曹操叉会上当?(3插放视频3:'紧张的考前背书设疑:你知道这三个视颤分别反映了哪三和现象吗?动脑想一想:生活中,你还看过或遇到过信总链接、信总衰减和信息失真现象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实践操作:打开你面前电脑桌面浏览器,运用今天学到的信总现象,在网上搜素到相应例子-四、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感知丰富的信息现象
——覃雅菊
【教学内容】广西科技出版社信息技术教科书五年级上册P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链接、信息衰减、信息失真、信息羡余、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并能运用信息的这些特性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现象的分析,了解各种信息现象的存在及其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信息的各种特性,进一步认识信息对于生活和学习的作用,能积极利用信息的特性,帮助我们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信息链接、信息衰减、信息失真
教学难点:了解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各种相关事例、游戏过程中的小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趣的信息世界,在获取、传输、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现象。
比如,通过查询图书馆里的书目,我们可以知道图书馆里有哪些图书,并能很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根据交通信号灯行驶,就能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分析和探究,就能更好地利用信息。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有趣的信息世界。
2、创设任务情境
(1)师:小迪想到桂林去玩,想跟表姐联系,又忘记了电话号码,于是就去问妈妈,妈妈找到电话簿,找到他表姐的电话号码,告诉了小迪。
(2)发生在小迪身上的这件事,是一种什么信息现象呢?
师、生讨论。
(信息链接)
揭示任务主题:板书:任务一感知丰富的信息现象
二、感知丰富的信息现象
1.信息链接
(1)上面的例子,是一种信息链接现象,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买书等。
(2)马上行动:请你列举有关信息链接的例子。
如:暑假通过游泳认识了新朋友
(3)案例分析1:书P2巧用《英文词典》
思考: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信息链接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与原信息相关联的有效链接,也有与原信息相距甚远的无效链接。
(4)案例分析2《网上搜查信息》
思考:小迪这样的经历,你有过吗?
启发:在获取信息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就是想要什么信息就查什么信息,确定目标后,选择不同的方法快速获取信息。
2.信息衰减
(1)师: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还会在数量或强度上产生一定的损耗,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衰减现象。
比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2)举例:说一说身边的信息衰减现象。
启发: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控制影响信息衰减的因素,就能保证信息传递的数量和强度。
3.信息失真
开心小游戏《咬耳朵传悄悄话》
说说在游戏中的感受。
总结: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发出的信息与接收到的信息不一致的现象,如上面的小游戏中的信息现象,我们称之为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有的是人为的,有的则是传递过程中的干扰与衰减造成的。
4.信息不对称
(1)案例分析:P4《十字军的失败》
思考:从中你有什么启发?
(2)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活动中,一方掌握大量的信息,而另一方而知道的很少。
(3)你知道哪些信息不对称现象?
5.信息超载
当一个人收到的信息流太大、太乱时就会来不及甚至无法对所收到的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
三、本课学习小结。
1.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亲自观察、调查、采访、讨论或进行科学实验,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
2.能够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
3.树立甄别信息的意识,学会引用信息的规范(引用别人的信息时,要说明是引用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