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1位惊世人物及其书法欣赏
明朝的历史名人明代的杰出文化人物与家

明朝的历史名人明代的杰出文化人物与家明朝的历史名人——明代的杰出文化人物与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
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介绍几位明代的杰出文化人物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一、杨时杨时(1477-1562),字道弼,号古陂,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教育家。
他是当时扬州八怪中最有才华的一位。
杨时在文学上的造诣极高,他的诗文以古拟韵、空灵婉约而著称,特别擅长七言律诗。
他写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民众苦难的关切,受到了当时文人的广泛赞颂。
作为一位书法家,杨时的书法风格苍劲有力,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他的书法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杨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对于明代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陈宪章陈宪章(1496-1561),明代著名政治家、文人和学者,字时亨,号文仲。
他是明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对于明代的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宪章有着广泛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在儒学、经史子集等方面皆具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以仁爱之心来教育人民,使得国家更加和谐稳定。
陈宪章还致力于整理和修订古代文献,他的《文献通考》是一部对于古代文献的总结和评析,对于明代的文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他博学多才,深受社会各界的尊敬和爱戴。
三、张居正张居正(1525-1582),字孺子,号宪臣,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
他曾经担任明朝的首辅,积极推动社会改革,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居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治安。
他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提倡节约和清廉,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同时实行物价调控等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明朝时期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五十幅书法名帖赏析

明朝时期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五十幅书法名帖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明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1368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1387年平定辽东,实现统一(1368年~1644年)。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为稳固统治,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加紧了思想控制。
致使明代文化,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冲突对立状态,是我国思想史上斗争颇为酷烈的一个时期。
明代行草书的社会需求与前此其他时代已经有了不同。
明代建筑趋于高大,同时商人阶层日渐庞大,附庸风雅的愿望颇高,这使得对挂轴一类作品的需求渐多,书法作品渐渐由案头走上墙头,书法家们籍此作出了许多探索,使传统行草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和风格。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起。
刻帖一定程度上对书法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明成祖时,大力复兴文化,招募擅长书法的人,并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习书之风。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
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书画为生。
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书法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一大批雄视一时的书法家。
以李东阳、沈周、吴宽为代表;正德、嘉靖时期以吴门书法为主体的真正代表明代中期书法的又一书法昌盛时期。
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等人为代表。
晚明时期,国家内部的政治、文化斗争日趋尖锐,从心学中衍生的个性解放思想蓬勃发展,而外来的军事压力也渐渐增大,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进一步影响了文艺活动。
明代的楷书书法家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董其昌对二沈颇推崇,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
”明太宗尤重度书,李绍《皇朝世说新语》载:“太宗徵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
”官至侍讲学士。
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
当时朝廷很多金版玉册、重要制诰都出自他的手笔,又因为当时八股科举,读书人纷纷效仿,成为流行一时的“台阁体”。
明清两代提倡馆阁体,束缚和扼杀过书法创作的自由精神。
然而,这也是书法史上“尚法”精神的一次复兴。
馆阁体崇尚法度谨严,丝丝入扣,清秀耐观,没有病笔,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没有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临池不辍,要写出象样的馆阁体,那是不可能的。
《敬斋箴册》为沈度的小楷作品,书于1418年(永乐十六年),其笔力劲道,气格超迈,点画表现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法度俱存,中规入矩;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在风格上展露的是那种婉丽飘逸、雍容典雅、不激不厉的气度,颇有儒者之风。
虽属典型的“馆阁体”作品,但其代表了的馆阁体最高水准。
《千字文》为沈度的楷书作品,其笔力稳健,点画表现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法度森严;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婉丽典雅、不激不厉,颇有儒者之风。
姜立纲擅长楷书,用笔庄重浑厚,字体清劲方正,在颜真卿、柳公权之间。
中书科书写制诰以此为宗,“人得片纸,争以为法”。
工书者,往往“习姜太仆立纲体”,“天下称善书曰姜字”。
明何乔远《名山藏》(艺妙记)记载:“姜立纲书体自成一家,宫殿碑额多出其笔。
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扁(匾)。
立纲为书之。
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
'”作为书画家的姜立纲,未见其画传世。
徐沁《明画录》记姜立纲:“其画山水,深得黄子久法。
世人但知其书法为院体,不知其精于画也。
”他的楷书作品学习唐人,得力于柳公权书法,师从黄养正,借鉴沈度,点画精到,匀称工整,形成姜字面貌,成为朝廷书法的新样式。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人物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
这些人物以其才华横溢、创造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们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兴盛的黄金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明清时期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一、理学家1. 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9)王守仁是明代儒家学者,被誉为“阳明子”的他主张“致良知”,强调内心的直觉和道德的自觉。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阳明心学”的开创者。
二、书画家1. 文征明(1470-1544)文征明是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
他的画作技艺精湛,运用水墨表现自然景观,风格独特,被尊为明代画坛的巨匠。
三、文学家1. 杨慎(1488-1559)杨慎,字士弘,明代文学家,以他的文学才华和浪漫主义的作品而闻名。
他的作品充满感慨和对时事的关切,被誉为“晚明第一才子”。
四、戏曲家1. 严可均(712-780)严可均是唐代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南柯太守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戏剧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彩的剧情脚本而著称。
五、思想家1. 黄宗羲(1610-1695)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学者,他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尊崇自然和合理权威,对后世的思想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只是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的例子,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不仅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他们的贡献使得明清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时空的限制,对今天的中国文化研究以及世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明王宠书法作品欣赏十四幅

明王宠书法作品欣赏十四幅王宠行书题《唐寅溪山渔隐图》王宠题《唐寅溪山渔隐图》(疑)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宠行书跋《管道升书卷》王宠楷书《辛巳书事诗七首》王宠《辛巳书事诗七首》,嘉靖甲申(1524)五月二十三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宠楷书《呈蔡羽文徵明楷书四首》呈蔡羽文徵明楷书四首》(局部),嘉靖癸未(1523)二月十四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宠草书《玄墓之行帖》王宠《玄墓之行帖》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向者玄墓之行。
知臧判官至。
不曾来相期。
山水佳胜处。
每恨吾弟不同游也。
尊事竞何如。
承远惠多品。
甚荷。
多谢。
令祖隐君山中风景殊佳。
几时能至耶。
悬企悬企。
宠顿首。
王宠草书《致石壁尊兄书札》王宠《致石壁尊兄书札》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违久驰慕。
耿耿。
承使者触雨存问。
且拜,腆贶病中饮德屡矣。
雅爱何可当之。
草草奉复。
不尽。
宠顿首。
石壁尊兄先生执事。
劳使乙钱五分。
王宠行草《致尊师书札》王宠《致尊师书札》页纸本行草书22.7×12.2 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释文】残岁日望归舟,不知已还宅矣。
丹阳风雪,想无妨动定,新春当益佳耳。
承惠墨,多荷。
《四六表类》因陈永夫借去,适未上城,当取来再奉也。
闻元夕后复欲往都下,应得侍教,不多述。
门生王守王宠顿首拜尊师先生讲下。
钤“韡韡斋”朱文方印,“云谷”朱白文方印,“曾藏丁辅之处”朱文长方印。
(何晓英)资料来源:《浙江省博物馆典藏大系——翰墨清芬》(浙江古籍出版社)附录:王宠行书书札明朝的文徵明因为长寿与德高艺博,主持吴门书画及文坛长达30余年,再加上他晚年在故乡苏州设帐授徒,追随者众多,因此吴门书派如日中天时,其阵营实际已由文氏师生构成。
而在这些继起的新一代吴门书家中,王宠是有着突出成就的一位。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善山水,深得黄公望、倪瓒墨外之趣;工篆刻,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三大家”。
明代诗人前十名

明代诗人前十名一、明代诗人简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人和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明代诗人中的前十名,探讨他们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二、王世贞——“词中之龙”1.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虞山,号富阳,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园林规划师。
2.他的诗作包括《宛罗道中赋》、《春中有怀》等。
3.王世贞的诗风清新高雅,能够准确地表达情感,并以书法造诣高超而闻名。
4.他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被誉为“词中之龙”。
三、杨慎——“诗中的异类”1.杨慎(1488年-1559年),字毅山,号代林,明代文学家、宗学家。
2.他的代表作有《诗林广记》、《字引》等。
3.杨慎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充满着哲理和深刻的思考。
4.他的作品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中的异类”。
四、于谦——“较有才思的诗人”1.于谦(1489年-1559年),字式之,号抱字翁,明代文学家、政治家。
2.他的诗作有《龙船夜渡》、《清平乐》等。
3.于谦的诗歌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思考著称,能够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4.他被认为是明代较有才思的诗人之一。
五、文征明——“大家之风范”1.文征明(1470年-1559年),字大安,号茂盛,明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
2.他的代表作有《捕蛇者说》、《墨池》等。
3.文征明的诗歌充满着浓郁的山水情怀,画意十足,用字简练。
4.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风格,被尊为明代大家之风范。
六、王守仁——“诗中的思想家”1.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子安,号阳明,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2.他的诗作有《曾参乐府》、《行经地狱》等。
3.王守仁的诗歌思想深刻,常常揭示人性和宇宙秩序之间的关系。
4.他以诗中的思想家而闻名于世,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七、唐寅——“才子佳人”1.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水墨道人,明代文学家、画家。
作家当年明月眼中的明朝十大牛人,你能想到谁?

作家当年明⽉眼中的明朝⼗⼤⽜⼈,你能想到谁?NO.1王守仁王阳明先⽣⽂武兼备,胆识过⼈。
改造了儒学创⽴了追求⼈性⾃由的⼼学门派。
此公淡泊名利,天下为公。
是继孔孟之后的⼜⼀圣贤,位居第⼀当之⽆愧。
NO.2于谦为⼈正直,刚正不阿。
在国家危难之际挺⾝⽽出,以⼀已之⼒感召众⼈,抵御蒙古铁骑的⼊侵,使⼤明不致于沦为⼜⼀南宋。
笔者认为于谦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都远远超过了岳飞,虽然后者也是我所景仰的⼈物。
NO.3戚继光南击倭寇解决了百余年的倭患。
北守蓟辽使⼤明的北⼤门得到了⼆⼗多年的宁静。
戚继光还在练兵、阵法和⽕器应⽤上有独到之处,是中国近代史的兵圣。
NO.4徐达明朝北伐第⼀⼈,收复了幽去⼗三州,洗刷了汉族近⼏百年来的耻辱。
狠狠地打击了欺压汉⼈的游牧民族,赫赫武功使我汉⼈再⼀次雄起。
NO.5张居正整顿吏治,理顺财政,内惩贪官,外御强敌。
实⾏⼀条鞭法,重丈⼟地,不仅减轻了⼈民的负担,⽽且增加了国家的收⼊,开创了灿烂辉煌的万历⼗年。
NO.6刘基伯温辅助太祖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重塑汉官威仪。
居功⾄伟⼜能功成⾝退,是中国民间⼜⼀诸葛亮的化⾝。
NO.7海瑞海青天不畏权贵,嫉恶如仇。
敢于上书皇帝直⾔利弊,直⾄辱骂皇帝可谓前所未有,客观上反击反映了明代读书⼈的⽓节和⾻⽓。
也说明了明朝皇帝相对宽容的禀性。
NO.8李贽以⼀已之⼒挑战封建礼教,难能可贵。
NO.9袁崇焕⼤明国的第⼀痴汉。
以天下为已任,不顾个⼈安危,勇击强敌,既使粉⾝碎⾻亦⽆憾。
NO.10⽅孝孺在天下⼤定的情况下,为了⾃⼰的信念,敢于抗争权贵。
让世⼈知晓何谓正义,何谓残暴。
此⼗⼈的⼤名确实如雷贯⽿,⼤明王朝⼈才济济,除上⾯列出的⼗⼈外还有如:解缙郑和李时珍 ...⼤家可否发表⼀下看法呢?说出在你眼中的明朝⽜⼈们。
明朝的历史重要人物

明朝的历史重要人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位明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朱棣(嘉靖皇帝)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的时间长达30年,对明朝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在位期间,积极推动农业、商业和科技的发展,加强了对外贸易,推动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此外,嘉靖皇帝还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修订了教育制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他的治理也对明朝的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创立者,他的影响力无法估量。
朱元璋是一个出身农民的将领,通过多次战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强军队建设、兴修水利等,有效地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此外,他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倡导以文治国。
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之一。
文徵明文徵明是明朝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和书法家。
文徵明的文学作品以儿童读物为主,他注重创作内容的激励性和教育性,对后世的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他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他提倡艺术的个性化表达,在艺术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明朝的将领,他在抵御倭寇入侵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明朝的英雄。
戚继光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决断力,成功防守山海关等要塞,有效地击退了倭寇的进攻。
他的抗倭战绩广为人知,成为后来抗击外敌的楷模。
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担任过内阁首辅,对明朝的政治和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
张居正在位期间,致力于完善国家财政体制,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措施,加强了财政管理。
他还提倡节约和勤政,力图减轻百姓的负担。
虽然他的改革政策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他的治理为明朝带来了一段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以上介绍的只是明朝历史上的几位重要人物,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人物对明朝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11位惊世人物及其书法欣赏大明朝绵延近三百年,无数风流人物事迹震撼当时,故事传至今世。
这里选取11位惊世人物试论其惊世原因,并呈献其书迹与各位共赏:【1】见标题图朱元璋(1328-1398),惊世原因——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
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大军帖》是朱元璋写给部将的一封信。
从内容分析,此时朱氏已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正全力攻打北方,战事仍频。
大军所过之处,收降元朝官员甚多,就如何妥善处置告喻部下。
信文明白晓畅,对研究明初军事形势和政治方略颇有参考价值。
幅末有“朱”字花押。
此帖书风健拔瘦劲,点画稚拙流畅,得自然生动之趣。
【2】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
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
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
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
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
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惊世原因有二:——好友姚广孝因其被杀痛恨洪武朝廷,助朱棣夺取皇位。
——解放后毛泽东因其两句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发动身边工作人员搜寻其作者。
高启《题仕女图诗》:【3】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惊世原因——助朱棣夺取皇位。
姚广孝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
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
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姚广孝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
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
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二十三年(1363)于径山从愚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
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
明初,因其故友宋濂、高启多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
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
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
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
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又劝朱棣勿杀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
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
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
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
同年八月,姚广孝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其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又跑去见其姐,其姐又骂他。
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临死之前他请皇帝释放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他。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庆寿寺,“帝震悼,辍视朝二日”,以僧礼葬,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
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
赐葬房山县东北。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
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附《中州先生后和陶诗》:沈度敬斋箴册沈度行书七律诗沈度谦益斋铭沈度隶书七律诗【4】沈度,惊世原因——明清两朝馆阁体祖师爷。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
华亭(属今上海淞江)人,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官至侍讲学士。
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
当时朝廷很多金版玉册、重要制诰都出自他的手笔,又因为当时八股科举,读书人纷纷效仿,成为流行一时的“台阁体”。
明清两代提倡馆阁体,束缚和扼杀过书法创作的自由精神。
然而,这也是书法史上“尚法”精神的一次复兴。
馆阁体崇尚法度谨严,丝丝入扣,清秀耐观,没有病笔,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没有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临池不辍,要写出象样的馆阁体,那是不可能的。
【5】解缙,惊世原因——主持撰修《永乐大典》。
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
江西吉水县人。
明初学者、文学家。
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
解缙历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
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第,授中书庶吉士,初甚受朱元璋爱重。
后因“抗直敢言”触怒朱元璋而罢官。
建文帝朱允文即位始再出仕。
明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复杂,政局险恶,而解缙赋性耿直,自难为明成祖朱棣所容。
永乐五年(1407),便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谪迁广西。
永乐八年(1410),他入京(今南京)奏事,适值成祖外出,乃谒见太子而还,竟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拷掠至、受尽折磨。
永乐十三年(1415),解缙被锦衣卫帅纪纲活埋雪中而死,年仅四十七岁。
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
后谥文毅。
解缙才气放逸,下笔不能自休。
解缙一生业绩最足称道的,就是主持撰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之后,只有清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在规模上超过了它。
解缙为明初书法名家,既精于小楷,又擅长行草,用笔精妙,出人意表。
解缙喜欢写狂草,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
明何乔远《名山藏》曰:“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
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
”。
附《草书宋赵恒殿试佚事》:【6】朱瞻基,惊世原因——姚广孝高徒,施“仁宣之治”,多才多艺,宣德炉名震后市。
朱瞻基(1398-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
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尤工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无不臻妙。
李贤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7】李贤,惊世原因——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
李贤(1408-1467),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
天顺元年七月至成化二年三月(1457-1466)任当朝首辅一职。
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明宣德七年(1432年),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
到河津等地视察蝗灾后,授吏部验封主事。
正统十年(1445年),升任考功郎中,后任文选郎中。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英宗被掳,李贤脱难回京。
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代宗视为座右铭。
又论述战车火器好处,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
李贤博采古代君王治政经验,编为《鉴古录》,给代宗作为施政参考。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迁贤为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
在于谦蒙冤被杀之后,李贤一直力主为于谦冤案平反。
先后参与罢黜徐有贞,诛杀石亨、石彪叔侄,在宦官曹吉祥与养子曹钦的叛乱中虽为叛军砍伤,但仍幸免于难,并最终平定叛乱,曹吉祥被凌迟处死。
至此,夺门之变后,陷害于谦的主要官员均被罢黜或处死,为后来的于谦案平反奠定了基础。
李贤亦曾支持明英宗赦免被囚禁的建庶人。
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
李贤举贤任能,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务,为人耿介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贤,李贤意见多被采纳。
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
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即位,晋贤为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
李贤经常规劝宪宗,要亲贤远奸,勤政爱民。
成化二年(1466年)五月,李贤染病不起,十二月病故。
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沈周为汉文书扇【8】沈周,惊世原因——平民大艺术家,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
沈周(1427年-1509年),明代杰出画家。
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是明中叶画坛上四大艺术家(另三人为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人称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
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
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
董其昌行书白羽扇赋【9】董其昌,惊世原因——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清代康熙帝为其粉丝。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
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10】祝允明,惊世原因——唐伯虎意气相投的哥们儿,玩世狂放。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
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
弘治五年(1429)中举,以后便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他被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