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把握人物特征。
教学中这个目标体现的不突出!2、了解并学着分析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方式,体会课题“清贫”的含义及作者高尚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了解并学着分析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题“清贫”的含义及作者高尚的精神内涵。
个人认为圈画的词语需要再斟酌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需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清贫》,昨天已经布置了大家两条预习作业,首先我们来检查第一条,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 1 及您们找的材料,向大家介绍本文作者方志敏其人。
明确:方志敏:江西弋阳人,共产党员。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第十军的创建者。
1935 年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时年 36 岁。
她的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什么?提问:接着,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完成我们的第二条预习作业,请瞧PPT。
请大家给这些词语加上注释。
明确:热望:热烈盼望激怒:刺激使发怒威吓(hè):用势力来吓唬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加注释的目的就是什么?二、分析课文: 提问: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划出这几个需要解释的词语,我们会发现这些词语在文中都属于人物的细节描写。
请同学们迅速找到这些词都就是对哪个或哪些人物的描写呢?明确:两个国防兵士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价值不大!提问:那么这两个国方兵士与我们的?主人公方志敏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2 到 8 自然段,并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明确:在这个不幸的一天,方志敏被捕。
国方兵士期望从她身上搜出钱财,最终毫无所得。
提问:在同学们刚刚给予解释的这些对国方兵士的描写中,大家认为这两个士兵就是怎样的人呢?请给予一定的分析。
这个问题太突兀!明确:贪财——热望,注目暴躁、凶恶——激怒、威吓提问:文中还有那些描写也突出了国方兵士的这些特征呢?明确:动作描写:摸、捏、搜,表现了士兵给方志敏搜身时的仔细,表现出士兵的贪财。
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

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清贫教学的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清贫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模拟贫困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了解贫困的现实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模拟贫困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贫困的困境和生活的艰辛,引导他们思考贫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教学步骤情境设定我会设定一个贫困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贫困的困境和生活的艰辛。
讨论和思考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如你认为贫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解决办法?等等。
行动计划我会要求学生制定一个行动计划,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行动来帮助贫困人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通过清贫教学的反思,我发现学生对贫困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同理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模拟贫困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贫困的困境和生活的艰辛,引导他们思考贫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我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和行动计划,能够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他们学会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对贫困人群表示同情和支持。
通过这些教学步骤,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培养。
教学反思和改进通过清贫教学的反思,我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深入研究:提供更多关于贫困问题的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
社区合作: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实践帮助他人的行动。
持续关注:定期关注贫困问题的进展和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和参与相关活动。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和清贫教学的设计,我意识到教学需要注重贫困问题的讲解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我将继续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成为有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人。
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

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于 1935 年在狱中写下的一篇文章,通过自述在被捕当天的经历,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本文将对《清贫》的教学设计及反思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2.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2.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生字词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让学生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方志敏同志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方志敏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吗?2. 讲授新课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方志敏同志被捕的经过。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通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其含义。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等词语的含义。
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方志敏同志在被捕当天遇到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对待这些事情的?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组织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让学生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清贫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4.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清贫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反思第【1】篇〗上个星期我们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就《清贫》这篇课文进行了教学比武。
比武前我是满怀信心,可是在教学时却不尽人意,最后很多环节都省掉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如下体会:这堂课我设计了如下环节: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方志敏的清贫。
2、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方志敏的“清”与“贫”。
3、学习作者的通过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应如何正确的看待清贫。
我觉得我的设计还行,可是课堂上却并非如此。
第一、二环节学生完成的还好,可是第三环节就糟糕了,在教学这一段时,我主要抓住了国民党的两个士兵的内容来学,让学生先找出描写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然后谈体会,学生都可以体会到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最后让学生练习读,学生读不出国民党士兵的贪婪,在指导后还是不是很好,从这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们的学生只会学一些皮毛,不会深入揣摩,这有待老师加强指导。
学习完国民党士兵的,再让学生找找描写方志敏的,学生只能找到一点,课堂上还有一个学生说,课本上就写这么一点,我趁机抓住了这话,问学生“知道为什么只写这么一点吗”,大多数学生说不知道,聪明的学生说出来了,这是侧面描写。
紧接着我简单介绍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然后出示了几个练习题。
学生很茫然。
由于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导致这节课没完成教学任务。
从这节课,我觉得我们一堂课并不要上一篇完整的课文,只要一个知识点达到了自己预订的目标就行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学反思第【2】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如下三点体会:第一,重情趣。
所谓的“情”,就是感情。
语文教学讲的动情,学生动情其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
本文是传统名篇,方志敏烈士冒着生命危险在狱中所写的最后的篇章,同学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个赤诚的鲜活的生命。
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贴近人物的生活,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是非常重要的。
清贫课后反思教案及反思

清贫课后反思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清贫课后反思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清贫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清贫的定义和意义。
2. 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3. 学生对贫困问题的反思和个人行动计划。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清贫的含义和重要性。
2. 给出一个与贫困问题相关的真实案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讨论。
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提供正确的贫困问题的原因和现状。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贫困问题。
个人反思(15分钟):1. 学生个人反思: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贫困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 你认为自己能够为改变贫困问题做出什么贡献?- 你将如何实施你的行动计划?2. 学生之间交流: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反思和行动计划,互相提出建议和意见。
课后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贫困问题,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志愿活动或捐助行动。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贫困问题。
反思:1. 教师反思:教案的引入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教学步骤是否清晰明了?2. 学生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个人反思是否充分深入?3. 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对贫困问题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学生是否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教学资源:1. 真实案例或图片相关贫困问题的案例或图片。
2. 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关于贫困问题的相关信息。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记录和分享。
2. 学生个人反思和行动计划的书面作业。
3. 学生参与相关志愿活动或捐助行动的情况记录。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结合历史背景,激情导入。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革命的征途上,无数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2.出示资料:方志敏烈士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狱中度过的。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方志敏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不朽文献。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清贫》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导入,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合历史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①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做个标志。
②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识记情况。
结合形声字特点识记。
读准多音字“吓”字音,组词识记。
3.反馈交流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体现学习自主性,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比较好记。
多音字“吓”,联系生活语境组词辨析,印象深刻。
文章层次清晰,抓住“被俘”主要内容,教师稍加点拨,能够准确划分。
)三、再读课文,体会方志敏的精神品质。
1.阅读“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了解《清贫》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蕴含的寓意。
•提升学生对于贫困与富有的理解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本中的含义和哲理。
•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并进行情感体验。
•思考自己对于贫困和富有的看法。
3.教学准备
•课文《清贫》的复印件。
•课件或板书准备。
4.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出关于贫贱富贵的话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
•听读课文《清贫》,学生跟读。
第三步:课文理解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清贫》的主题和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传达的思想。
第四步:情感体验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对于不同财富状况的看法和态度。
第五步: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找出身边具有“清贫”精神的人或事例,并分享。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侧重于贫贱与富贵的不同价值观念。
通过对于《清贫》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对于贫困和富有的看法,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
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了学生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视,增强了对于贫困人群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故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清贫”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体会贫贱与富贵的价值。
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

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体会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的内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内容和主题。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朗读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法 通过写作,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方志敏同志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方志敏同志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提问:方志敏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
1. 2. 3. 1. 2. 1. 2. 3. 4. 1. 2.精读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① 方志敏同志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② 方志敏同志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清贫的? ③ 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清贫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贫》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吓”。
2.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能理解题目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音。
特别是“坞”,它读“wù”,不读“wū”。
强调多音字“吓”的读音,在课文中读“hè”。
2.阅读理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
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3.语言运用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方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生感悟侧面描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用国方兵士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了一首诗。
课件出示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为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的方志敏,也写出了方志敏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那么方志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品质呢?对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自由谈对方志敏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方志敏的资料)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同。
无私奉献、舍己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一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
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清贫)3.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这句话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追求。
“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设计意图】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经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初步理解课文题目,为深入理解课题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2.《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这篇文章。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
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4.文章读完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5.这篇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方志敏和两个国方兵士)我们既要找出描写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还要找出描写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6.全班汇报交流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生交流,师相机点拨:从第2自然段对两个国方士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两个国方士兵对钱财十分贪婪。
(1)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你从文中的哪个词中发现的?(热望)“热望”是什么意思?(热切希望)(2)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请同学们把这句话中的动词圈出来。
(摸、捏、搜)两个国方兵士搜遍了方志敏的全身,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这说明什么?(说明方志敏十分清贫)这句话明明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描写,却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这是什么手法?(反衬)7.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1)圈出这些句子中的动词,指名学生回答。
(拿、拉、抛掷、盯、威吓、吼、说、弓、捏、搜、低头、注目、搜寻、塞、转、抢夺、望、命令)(2)把两个国方兵士说的话画上横线。
(3)圈出描写他们神态的词语,指名学生回答。
(激怒、凶恶、企望、失望、怀疑而又惊异)(4)找出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描写,指名学生回答。
(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5)从对两个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两个兵士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们想:方志敏是共产党里当大官的人,肯定有很多钱,他一定是把钱藏起来了,不肯拿出来。
我们用炸弹威胁他,看他是要钱还是要命。
)(6)你觉得这两个国方兵士是什么样的人?(贪婪、卑鄙无耻之徒)(7)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他们的贪婪的?(作者通过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他们的贪婪。
)8.教师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
引导学生利用课前的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板块三品读重点,感悟精神1.我们从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两个国方兵士,在整个搜身的过程中,方志敏有怎样的表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方志敏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方志敏的心理活动。
2.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1)从对方志敏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方志敏的从容不迫和清贫,以及他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廉洁奉公,被俘时表现得正义凛然)3.本文主要写方志敏的清贫,可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方志敏的清贫。
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4.我们只学习了课文中的一桩趣事,课文中还写了其他的内容来体现方志敏的清贫。
请大家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感受)5.教师小结:“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比较,突出共产党员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的品德。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文章特殊的表达方法。
板块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1.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传世宝”指什么。
(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1)这一段描写中作者用了怎样的语气?(讽刺)(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3)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方志敏的清贫、朴素)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明主题和中心)3.学完课文后,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1)清贫是节俭朴素、高洁朴实、克己奉公、秉公无私,更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信念和浩然正气。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品质。
(2)我们现代社会也需要这种清贫的美德,现代的人奢侈浪费太严重,我们要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优秀品质。
(3)清贫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学了这篇课文,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朴素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
5.教师小结: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清贫》成了人们反复诵读的名篇,其中极富哲理的话语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我们在《清贫》中体会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加以运用,成长为有骨气的新一代的中国人。
6.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是指什么呢?(他们有着崇高的精神品质)7.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气节。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不用像革命先烈那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也要学习方志敏同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深入理解题目的意思。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朴素的人。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1.重情趣。
所谓的“情”,就是感情。
语文课讲得动情,学生动情其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
导入部分就简要介绍方志敏。
了解故事主人公和故事背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趣”就是尽量将课上得富有趣味,比如让学生表演读国方兵士与方志敏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探究热情。
2.重感悟。
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重点词句去体味、感悟。
比如理解国方兵士的贪得无厌,理解方志敏甘于清贫的精神,老师只用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去朗读和感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领会。
3.重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生找到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读、品、议、思,明白到将人物写具体的方法是运用恰当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学习完课文,使学生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学到写作的方法,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