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动物无特定病原动物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SPF动物: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不携带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要求在屏障内系统生长,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动物。
SPF动物的种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净化动物;常见的SPF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和猴等。
2.危险性: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筹备委员会(1971年)的定义,危险性是指接触某一种污染物时,发生不良效应的预期频率。
危险性是个统计学概念,可表达为绝对危险性和相对危险性。
3.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4.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科学实验的动物。
5.RfD6.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7.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8.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或称阈剂量。
也称最低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LOAEL)。
9.危险性10.II相反应又称为结合反应,是外源化学物经过Ⅰ相反应代谢后产生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羰基和环氧基等极性基团,与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11.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的内容和意义

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的内容和意义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人类疾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实验动物水平应当与科学研究的水平相匹配。
目前,人们愈来愈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问题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是指对实验动物从微生物质量和遗传学质量进行控制,按微生物学控制标准,即根据微生物的净化程度及携带的寄生虫状况,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SPF)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按遗传学控制标准即基因的纯合程度,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远交系和杂交群。
由于实验动物在不同种类、不同品系之间遗传特性存在差异,其实验反应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同时,还要对实验动物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和营养进行控制,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实验动物的环境可分为开放系统、屏障系统和隔离系统;动物饲料中蛋白质、脂肪、钙、磷、氨基酸、维生素等各类营养物质含量应符合各种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的生理需要,含有的有害物质及污染物质不能超过最大安全限量标准,清洁级及清洁以上级动物的饲料应作灭菌处理。
只有实现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研究者才可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等级的动物,在相应等级的实验条件下完成的实验研究,才能证明实验结果是可信的、科学的。
动物实验是医学生物学必需的是实验手段之一,使用标准的实验动物并在标准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是保证医学生物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
动物实验规范化首先要求研究者在实验动物的选择时注意以下几点:1.医学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预防及治疗方法。
通过动物实验,对人类的疾病、病理生理进行推断和探索。
实验动物和人类的生活环境不同,生物学特性存在许多相同和相异之处,选择时应充分了解各种动物的生物学特性,与人类之间特性进行比较,充分利用相似之处做出恰当的选择。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结构、功能、代谢及疾病特征方面与人类相近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检验检疫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检验检疫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根据国家标准GB14922.1和GB14922.2,我国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分类,分为四个等级,即:①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②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 CL);③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④无菌级动物(Germ Free Animal, GF)。
现行标准中,大小鼠无普通级,犬、猴无清洁级及无菌级。
二、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如何控制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般而言,实验动物中,其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控制等级越高、不确定因素和干扰因素越少,其实验结果就越准确、越可靠。
(一)监测意义1. 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实验动物被集中饲养,由于活动空间相对狭小,动物繁殖快、数量多、互相影响大,当受到外界或动物间各种病原体感染时,极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实验动物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除造成动物死亡外,还会干扰实验的顺利进行,引起生物制品的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2. 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定期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环境设施、饲料、垫料和饮水等的监测,为确保实验动物符合控制等级要求提供了基础;对各级实验动物群进行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监测,可以确定各级实验动物是否符合原定级别,有利于排除不确定因素,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可控,从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也可以对实验动物不应有的病原体的入侵,及早采取措施,以免疫情扩大,导致动物的死亡,实验的终止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二)监测方法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检测具体操作方法详见《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检测方法>>(GB/T 14926.1-14926.64;GB/T 18448.1~18448.10 ),检测方法归纳起来有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一、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概念无特定病原体(Specefic pathogen Free,SPF)动物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容许存在的。
故实际上是指无传染病的健康动物。
这类动物是目前国外使用最广泛的实验动物,它的来源,既可来自无菌动物繁育的后裔,亦可经剖胎取后,在隔离屏障设施的环境中,由SPF亲代动物抚育。
它不带有对人或动物本身致病的微生物,但不能排除可经胎盘屏障垂直传播的微生物。
由于用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及治疗,或用淘汰带菌动物来作出SPF动物的方法并不实用(既浪费时间,又难保确除病原),故一般大多先培育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后,再把其移到有封闭系统设施中去饲育繁殖。
原则上SPF动物室内不容许存在病原菌,但在封闭的环境中,难免有很多非病原性微生物会逐渐进入动物机体中去,故亦有人把这个转移过程称之为通常动物化。
SPF动物的祖先是无菌动物,按理来说,无菌动物的子宫内和卵中是无菌的,然而,有些微生物实际上是通过其亲代传给胎儿的,因此,培育无菌动物和SPF动物之前,就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即应该严格地选择剖腹产母体,该动物应未感染上规定的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最好通过几代连续剖腹,来培育原种无菌动物后再培育SPF动物。
“SPF”一词的含义是不明确的,因为在特定条件下,“非”病原体是可以成为病原体的。
而且有些病原体目前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
“SPF”是多年来使用的名称。
目前还没有更好的统一的名称,所以仍沿用。
现在有COBS(经剖腹产取得并饲养在屏障中的)、BS(在屏障系统中饲养)、DF(无病)等不同名称,都是指“SPF”动物。
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质量标准由于SPF动物的质量标准看法不一,所以对动物的要求也就不同。
如有人认为某种实验动物没有某种病原体,不影响其实验要求,就可称为SPF动物。
亦有人认为将常见的病原体全部排除,才算是真正的动物。
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不够恰当,前者要求过低、太简单化,后者又要求过高,复杂化。
实验动物疾病学重点 已打印

普通动物:指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清洁动物:指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除普通、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无菌动物: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
悉生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一种或几种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检测频率:(1)普通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2)清洁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4)无菌动物:每年检测动物一次,每当-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标本和粪便标本。
取样要求: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
取样数量:每个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每个犬、猴生产繁殖群体,根据动物多少,取样数量。
小鼠:泰泽氏病(名解):毛发状芽胞杆菌,传染性疾病。
特征是肝脏多发性灶样坏死和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肝坏死灶的细胞内可见到毛发样菌体。
小鼠和兔泰泽氏病主要以出血性肠炎和盲肠炎为特征。
1.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综合性卫生。
饲料、垫料污染毛样芽胞杆菌的繁殖体,侵入幼龄动物的消化道可引起疫病,应加强对饲料、垫料的管理。
2.影响:以腹泻为主的急性临床症状,死亡率很高(95%)。
大多数以慢性、潜伏性感染为主,无明显临床症状。
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时(X射线、腹水移植等),抵抗力下降,可表现出腹泻、体重减轻等慢性消耗性症状,多数则发生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
传染性结肠增生症:自然发生的疾病。
特征:结肠粘膜增生和结肠炎。
病原:弗氏柠檬(枸橼)酸杆菌绿脓假单胞杆菌病(名解):1.病原:又称铜绿假单胞菌,惯称绿脓杆菌。
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
能引起化脓性病变。
感染后因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故名。
绿脓杆菌是一种条件病原菌。
病理主要以败血症的病变为特征。
动物间的传染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
动物实验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1.实验动物: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研、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以研究、实验、教育、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而使用的动物。
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
实验动物:驯化,育种,生理,解剖,生化,兽医,营养及环境生态等。
动物实验:研究动物对实验的反应,动物模型设计,实验方法改良提高等。
3.动物实验的3R原则♦1、减少〔Reduction),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得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实验数据。
在减少动物使用量的问题上,对不同的实验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例如药品异常毒性实验。
“亮甲素”事件♦2、替代〔Replacement),使用其他方法而不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或其他研究课题,以到达某一试验目的。
或者是使用没有知觉的试验材料代替以往使用神志清醒的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
♦相对性替代,用人道方法处死动物或使用细胞、组织及器官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或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的实验方法;♦绝对性替代,在实验中完全不用动物。
♦3、优化〔Refinement),在符合科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改良条件,善待动物,提高动物福利;或完善实验程序和改良实验技术,防止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与实验目的无关的疼痛和紧张不安。
♦优化包括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两个方面,涉及试验设计、实验技术、人员培训、饲养环境、动物运输等。
♦4.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包括环境、微生物、遗传、营养四个方面内容。
微生物控制:基础/普通动物:不携带所规定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沙门氏菌、狂犬病毒等。
清洁动物:指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对动物健康危害和对科学研究干扰比较大的病原的动物SPF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实验动物学要点

名词解释1、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是指动物机体内无特定的(潜在)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
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肺炎病毒和呼肠狐病毒III型)的动物,又称SPF动物。
饲养于屏障环境。
2、清洁级动物( Clean animal , CL )是指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健康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病原的动物,如鼠痘病毒、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体外寄生虫等,饲养于屏障环境。
3、悉生动物: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属四级动物,饲养于隔离系统。
分为单菌、双菌和多菌动物。
4、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5、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3R原则的推进,最终将使实验动物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断提高。
6、转基因动物:指染色体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
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基因组的外源基因被称为转基因。
7、克隆动物:即动物的无性繁殖,主要借助于核移植技术,将供体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后者不经过精子穿透等有性过程即被激活,分裂并发育成个体,使得核供体的基因得到完全复制。
8、近交系(inbred strain):经过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以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的一对共同祖先。
近交系的近交系数应当大于98.6%。
其特点为:1.基因纯合性;2.遗传稳定性3.同源性;4.表型均一性;5.个体性;6.可分辨性;7.分布的广泛性;8.资料的可查性。
9、杂交群:两个近交系动物之间进行有计划交配所获得的第一代动物,称为杂交群动物(Hybrid strain),简称F1动物。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类

三、传染病的防疫原则及措施
• 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预防措施 1)从有资质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处采购动物 2)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 规程进行饲养管理和动物实验 3)定期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4)彻底消灭饲养室内外的野鼠 5)大动物接种疫苗 2. 控制措施 1)重要传染病感染要及时捕杀、消毒、隔离 2)大动物隔离治疗 3)不明死亡原因要剖检明确诊断
1. 病毒性疾病
3.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n) • 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Bunyaviridae, Hantavirus) • 流行病学: 传染源:带毒野鼠和实验大鼠 传播途径:咬伤接触传播,气溶胶吸入 易感动物:大鼠 • 临床症状:无症状,人感染后得流行性出血热 • 诊断: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 预防和控制: 预防:饲养区内外捕杀野鼠,不从无生产许可证单位购买动物。 控制:捕杀血清学检查阳性大鼠,消毒、隔离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GF/GN动物 无 无 SPF动物 无 无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统计学价值
准确
少 好
准确
少 可能好
有疑问
多 不准确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可能好
很低 约100% 可能 很高
专门训练
高
较高
CL
CV
半屏障系 统
开放系统
亚高效过 滤
不处理
直接接触
直接接触
一般
一般
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