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精华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长度测量。

- 测量工具:刻度尺(如直尺、三角尺等)。

- 正确使用刻度尺:-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 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 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 时间测量。

-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 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 测量工具: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

-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符号v表示。

- 公式:v = (s)/(t),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 变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 h = 60 min ;1 min = 60 s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停表5. 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frac{s}{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单位换算:1 m/s = 3.6 km/h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以及公式大全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以及公式大全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

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

01米=10-2米;1毫米=0。

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

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2。

速体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

6千米/小时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以及公式大全完整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以及公式大全完整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以及公式大全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米=10-1米1厘米=米=10-2米;1毫米=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1) 1 nm=1×10-3μm=1×10-6mm=1×10-7cm=1×10-8dm=1×10-9m(2) 1 nm2=1×10-6μm2=1×10-12mm2=1×10-14cm2=1×10-16dm2=1×10-18m2(3)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看量程和分度值;( 所有测量工具第一步都是选择测量、分度值)②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③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后一位(初中物理只有刻度尺要估读)⑥注意单位(2)中考常考长度估值①中学生身高约1.6—1.8m,手掌宽度约10cm,②指甲宽度约1cm。

③中学生步长约50—70cm。

④居民楼房每层约3m。

教室门高约2m。

⑤考试所用答题卡宽度约30cm。

⑥一只新铅笔长度约18cm。

⑦物理课本长约26cm,宽18cm。

⑧1元硬币直径约2.4cm,10元人民币长约14cm。

⑨课桌高度约0.8m,椅子高度约0.4m。

⑩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时间的测量(1)1h=60min=3600s(2)常见的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3)机械停表的使用①读数: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②先读小盘的读数,单位分钟,③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④读大盘的读数,单位是秒,前半分钟就读0-30s,后半分钟读31-60s。

(4)中考常考时间估值①人脉搏跳动的频率约为70次/min,脉搏跳动一次时间约1s。

②正常人呼吸一次的时间为3s。

③做一次眼保健操时间为5min。

④中学生百米成绩约15s⑤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0.3秒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背知识点一、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1. 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描述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

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方向也不变。

2.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但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

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时,可以用平均速度,即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路程相同,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引入速度概念,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速度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公式:v = s/t,其中v是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小时 (km/h)作为速度的单位。

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 = 3.6km/h。

四、长度的测量1. 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2.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将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并与被测物体长度平行。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而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能够避免。

五、其他重要概念1. 运动的相对性:运动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2.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精华版)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精华版)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精华版)1.第一章机械运动1.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工具,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在使用刻度尺时,需要先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紧贴被测物体进行测量,并在读数时保持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虽然无法消灭,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和改进测量方法来尽量减小误差。

4.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被称为机械运动。

5.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需要选作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速度的计算公式为:1m/s=3.6km/h。

2.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在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包括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研究,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15.声的利用包括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和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在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使用温度计时,需要将其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底或壁。

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在读数时保持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固→液,吸热,如冰雪融化)、凝固(液→固,放热,如水结冰)、汽化(液→气,吸热,如湿衣服变干)、液化(气→液,放热,如液化气)、升华(固→气,吸热,如樟脑丸变小)和凝华(气→固,放热,如霜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
一、测量
1、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符号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2、单位换算: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um、1um=103nm;1dm=10-1m、1cm=10-2m、1mm=10-3m、1um=10-6m、1nm=10-9m。

3、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4、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即(一小格表示的长度),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作用:读数时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分度值是0.1cm,读数应该有2位小数。

5、刻度尺的量程:测量的范围。

6、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1)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分度值和量程适合的刻度尺;
(2)从零刻度线或清晰的刻度线起测量,有刻度的边紧靠被测量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不能歪斜;
(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结果时,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两部分。

7、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常用单位:时(h)、分(min)、
8、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1min=60s、1h=3600s、
9、时间测量的工具:秒表、停表。

10、误差的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11、误差产生原因:(1)测量仪器不够精密;(2)测量方法不够完善。

12、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等。

1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1)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可能减小;(2)错误是可以消除的。

二、机械运动:
1、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的定义: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选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被选来作为参照物的物体都当作是静止的。

3、参照物选择:除研究物体本身以外的一切物体,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4、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如果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没有变化则研究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有变化则研究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还是静止要看参照物选什么。

5、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6、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路径是直线;(2)速度不变;(3)任何时刻的速度相等;(4)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5)实际生活匀速直线运动是没有的。

7、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或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8、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体量。

9、速度的基本单位:米/秒,符号m/s ,交通运输中的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 ;速度单位的换算:1m/s=3.6km/h
10、速度公式:v =s/t ,其中:s —路程,t —时间,v —速度。

当s 用米(m )作单位,t 用秒(s )作单位时v 的单位是当v 米/秒(m/s );当s 用千米(km )作单位,t 用时(h )作单位时v 的单位是当v 千米/时(km/h )
11、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路程:s=v t ;求时间t=v s 。

15、平均速度公式
16、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17、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和秒表(停表)。

18、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1)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 和用秒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 ;(2)用原理公式v =t s 计算出速度。

t 总
V= s 总 t 总 t 总表示从开始到结束的总时间,包括那段路程上不运动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