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秀教案精选
《社戏》教案精选八篇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
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社戏》教案「篇二」《社戏》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2023年最新-《社戏》教案(优秀4篇)

《社戏》教案(优秀4篇)《社戏》教案篇一【设计思路】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知课文情节。
2、珍视少年生活。
教学方法竞赛式教学媒体幻灯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语:当今社会,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自我发展,今天,教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竞赛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鹿死谁手,我们在竞赛中见高下。
我们已经按课前自愿组合的团队(每5~8人)分组坐下。
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社戏》。
2、形音义知识必答竞赛:⑴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形音义幻灯片。
⑴生齐读并要求识记之。
⑴生默看记课文下注知识,并关书准备竞赛。
⑴教师宣布竞赛规则:每学习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听写三个词语,说出一个指定词语意思。
按正确数量给每组记分。
⑴竞赛开始。
3、基础知识抢答竞赛。
教师宣布规则(抢到机会并回答正确,给相应的组别记分)教师公布下列问题,学生抢答:⑴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节选自他的哪部集子?⑴你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⑴社戏这篇小说围绕“看戏”写了哪些人物?(至少说出5个来)⑴小说所展示的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什么时令?4、小说情节的竞赛:教师宣布竞赛规则(下列8个问题,每组都将分到一个,拿到问题会,各组分别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由组长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回答,老师将根据回答情况分别给每组记1~3分。
)教师出示幻灯片(8个问题):⑴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未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
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⑴小说中详写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过,但戏前却遇到了不少的波折,它们是哪三个困难,又是如何一一解决的?⑴看戏的波折解决了,我们月夜出航,途中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折射了我的这种心情?⑴到了赵庄,看到了戏,我认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而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对看到的戏本身满意吗?看戏困了的时候,有谁为我做了什么?结果怎样?⑴戏还没有演完,我们却相约回家,(月夜归航)时,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⑴归航途中,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偷了哪些人家的?当时有什么顾虑,又是如何消解的?⑴六一公公发现偷豆一事后,说了并做了些什么?⑴对那夜的看戏生活,现在感觉如何?文章哪个段落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讨论几分钟,开始作答。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1单元《社戏》教案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方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们在讨论和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被动,今后可以考虑如何更好地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1单元《社戏》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1单元《社戏》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社戏》原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社戏》,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成语、短语等,如“归省”、“行当”、“粉墨登场”等。
5.增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背景等,领会作者鲁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重点词语:学习并熟练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成语、短语等,如“归省”、“行当”、“粉墨登场”等。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探讨课文中社戏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成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社戏》优秀教案(精选10篇)

《社戏》优秀教案《社戏》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社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
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
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社戏-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词汇的积累与应用: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
举例:学习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累积”、“凸现”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教学难点
(1)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把握文章的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描绘一个童年记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社戏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握《社戏》的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社戏文化的描述。
举例:分析文章中描述的看社戏的过程,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展现出童年时代的快乐和美好。
(2)写作技巧的掌握:学习作者细腻的描绘手法,如对景物、情感的刻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社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观看戏剧或传统文化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社戏》中的童年记忆和文化内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所描绘的童年生活及社戏文化的基本概念。《社戏》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看戏经历的一篇文章,它反映了我国民间社戏文化的特色和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录。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⑴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⑴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⑴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⑴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⑴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⑴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⑴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4.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本文中的词语、成语、俗语等,掌握句子解析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句子解析:对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深入解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深层含义。
-难点解析: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解析并领会句子含义,如“我实在没有说过这句话”中的讽刺意味。
(3)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
-难点解析:通过对比阅读、作品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对比阿Q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异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了《社戏》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社会意义。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技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句子解析:分析本文中的精彩句子、修辞手法,提升句子理解和表达能力。
5.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本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6.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7.拓展延伸:结合本文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第一课时
西和县北川中学邱国祥
一、教学要点:
1、了解作品作者,扫清文字障碍。
2、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它相关的信息,理清故事情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二、预习检测:
1、鲁迅、鲁迅作品及小说的相关知识。
2、字词注音。
三、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充满乐趣,它给你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这些乐趣回忆往往和事情纠葛着。
如我们在这学期第一课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小时候的乐趣是:捉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等。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社戏》,这是跟看“社戏”有关的一些童年乐事,随同文中的“我”经历社戏,你一定能感受到其中的情趣,给你以无穷的遐思。
(出示课题)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地方的年规戏。
(学生可用语言说明社戏,也可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
然后,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课件中有关图片——可根据学生的收集情况把握展示速度,最后放一段有关社戏的影像。
)
同学们,社戏作为地方艺术表演形式,根据我个人的感觉,大致和我们这里的庙会“唱戏”相差无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看过我们这里的戏没有?
生:看过。
……
师:下面请哪位同学谈谈他看戏的经历或乐趣!
生:……
师:……
然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看戏”却别有一番滋味,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随着鲁迅先生的大笔去探究吧。
四、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组听课文朗读。
(学生阅读了解“问题组”后,要求边听朗读,边圈点勾画并思考)
2、问题组:①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②课文围绕中心事件写了好几件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每一件事。
③抓住时间线给课文划分层次,用简要的话概括层意。
组织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由专人汇总讨论意见,准备发言。
学生一小组只对下面的一个问题发表看法,教师引导相关方面的讨论,以期充分了解并掌握阅读信息。
)
【教师备案】
①时间:初夏(如果有分歧,要找出确定时间的理由――“……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等)
②地点:平桥村(了解平桥村的特点:“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原因有“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
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赵庄。
③主要事件:到赵庄看戏。
④主要人物: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伙伴六一公公。
⑤围绕着主要事件展开写了如下几件事:
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其中详写的是:C D E F,略写的是:A B G。
原因——讨论并归纳: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
⑥抓住“看戏”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看戏前: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节)看戏: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第31节到篇末)看戏后: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3、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4、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本文以“社戏”为中心事件来组织,是写看戏,又不拘泥于看戏,意在表现“我”在平桥村生活时的童年乐趣。
在这里不仅得到小伙伴们和村人的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更有钓虾放牛、月夜看戏、偷吃罗汉豆的乐事,给我们以无尽的遐想,勾起了我们的许多美好的回忆,不愧是优美的大师名篇。
五、布置作业:
1、按小说要素,概述故事情节。
2、熟读课文,找出人物描写文段,感受其方法及人物形象。
附:板书
社戏鲁迅(短篇小说)
时间:初夏
地点:平桥村-赵庄
事件:中心事件――到赵庄看戏
人物:双喜、阿发、桂生等小伙伴;六一公公
随母归省(略写)
①(1―― 3 )看戏前钓虾放牛(略写)
戏前波折(详写)
夏夜行舟(详写)
②(4――30 )看戏赵庄看戏(详写)
回航偷豆(详写)
③(31――40)看戏后六一送豆(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