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天空-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与性
浅析郁达夫和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形象转变

浅析郁达夫和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形象转变作者:田德芳黄萍萍肖晓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摘要:郁达夫和张贤亮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鲜明士大夫特征的现代作家,其作品都书写知识者在苦难(旅程)中苦闷的精神与沉重的肉身,在灵肉挣扎中寻求自我拯救的过程。
在男性自我拯救的过程中既有对女性的崇高赞美,也有欲望化书写,体现着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类型化书写特征。
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经历了欲望化邪念的代表走向人性升华的提升,而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地位不断下滑,由女神退化为女奴。
这种不同既根源于生活时代的差异带来的知识分子处境不同,同时也与作家创作追求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关键词:郁达夫;张贤亮;女性;男权作者简介:田德芳(1982-),女,山东济宁人,汉族,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讲师;黄萍萍(1976-),女,河南商丘人,汉族,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师;肖晓珍(1979-),女,陕西合阳人,汉族,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现代汉语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2郁达夫和张贤亮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鲜明士大夫特征的现代作家,其作品都书写知识者在苦难(旅程)中苦闷的精神与沉重的肉身,在灵肉挣扎中寻求自我拯救的过程。
这些作品在当时及当下读者中反响强烈,主要因为作家的坦率书写,把自己的内心告白于读者。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为底蕴,借助女性形象塑造书写个人之情、时代和家国情怀。
张贤亮小说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在政治运动中陷入灵肉双重的苦难中,而苦难中美好女性给予他们物质及精神上的慰藉。
这些女人以母性的光辉拯救了苦难的知识分子之后,却遭到批判和蔑视,甚至抛弃,于是由女神退化成女奴。
纵观郁达夫和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形象,既有对女性的崇高赞美,也有欲望化书写,体现着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类型化特征。
性别视角下的透视--浅谈张贤亮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模式

性别视角下的透视--浅谈张贤亮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模式
刘春慧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才子和佳人的爱情,一直是我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故事程式.本文主要从张贤亮的小说作品中探讨才子佳人模式,从而分其两性各自的价值取向.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刘春慧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试论张贤亮“才子佳人”模式写作的多重指向 [J], 田秀平;杨赛楠;倪志刚
2.别样的"才子佳人"r——论张贤亮小说中的"落难文人"叙事模式 [J], 翟星宇
3.时代风云下才子佳人小说的同质想象--论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张恨水的《啼笑因缘》 [J], 张姗姗
4.才子佳人小说中体现出的婚姻观——从刘璋才子佳人小说中看爱情、婚姻 [J], 刘玉秀
5.别样的“才子佳人”——论张贤亮小说中的“落难文人”叙事模式 [J], 翟星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贤亮索引精简版

张贤亮相关研究资料索引(精简版)【序号篇名作者刊名年/期】1 劳动者的情感——再读张贤亮《灵与肉》小记石舒清名作欣赏 2009/212 张贤亮——贩卖荒凉的创意先锋金岩科技智囊 2009/103 花斑鹟、猴子还是人?——评张贤亮《壹亿陆》郭恋东云梦学刊 2009/054 欲望突围后的伊甸之园——张贤亮小说《壹亿陆》的另一种解读王丽杰名作欣赏 2009/245 米兰·昆德拉与张贤亮小说中死亡意识之比较黄健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6 试论伤痕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以张贤亮小说为例李军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057 张贤亮的肆意人生王春元全国新书目 2009/018 浅论张贤亮小说的创伤性安培哲消费导刊 2009/079 解构与重构——论张贤亮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模式田鹰名作欣赏 2009/0610 论张贤亮《灵与肉》中“创造/破坏”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苏小露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311 张贤亮创作新解梁云云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12 张贤亮:财富是玩出来的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8/0313 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复活”——比析托尔斯泰作品与张贤亮《绿化树》中的人物形象曾育嫔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14 张贤亮:作者与男主人公——我读《感情的历程》夏志清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15 倾斜的世界——谈谈张贤亮笔下的人物世界郭晓莹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16 张贤亮小说艺术的深层心理机制解析郭燕名作欣赏 2008/0617 谈张贤亮小说中性爱描写的旨趣田鹰名作欣赏 2008/0618 张贤亮笔下的硬汉形象田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0419 破碎的神话颤栗的宣言——再读张贤亮的《绿化树》徐继东电影评介2008/0120 张贤亮的主人思维与茅于轼的公益经营任悦新财经 2007/11序号篇名作者刊名年/期21 试论张贤亮小说塑造女性形象的深层心理动因郝娜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7/1122 张贤亮书法作品张贤亮黄河文学 2007/0423 谁解其中味——浅论张贤亮自身体验小说中的饥饿情结李萍咸宁学院学报2007/0224 男权话语下的女性——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姚成丽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6/022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美丽——读张贤亮散文《美丽》曹成竹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6/1126 八十年代以来张贤亮小说研究述评马英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827 感官文学的生成和意义——以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为中心王德领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28 荒野中的迷失——从张贤亮的小说谈中国当代文学救赎意识之溃败房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29 张贤亮:文学艺术是文化产业的母体新选择 2006/0330 形而上与形而下:张贤亮小说创作的困境贾永雄小说评论 2006/0431 张贤亮经营荒凉晓朋经济导刊 2006/0632 政协委员张贤亮谈文化产业的建设申宏磊对外大传播 2006/0433 张贤亮和他的西部影视城罗网世界 2005/0334 解读张贤亮《我的菩提树》漆福刚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35 性与政治——重探张贤亮小说中的性描写陈静梅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36 张贤亮与镇北堡曹康林西部大开发 2005/0837 卫慧一代和张贤亮一代对历史的书写心态王光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38 张贤亮小说的精神心理分析张立群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239 中国作家首富张贤亮张彦峰新西部 2005/0640 从“大写的人”到“习惯死亡”——由张贤亮作品看“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吊诡张宏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03序号41 城堡中的张贤亮我只是个丐帮头儿何光涛三月风 2005/0142 超越俄底浦斯——张贤亮小说创作心理别论高兴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0643 试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李登忠皖西学院学报 2004/0444 一片荒凉成奇观——张贤亮答本刊记者问赵征文化交流 2004/0645 张贤亮的小说与自我焦虑的解决李玮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46 沙叶新、张贤亮等致丁玲信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47 张贤亮作品中的女性情结王涘海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48 一位奇才与张贤亮的慧眼高建强文化交流 2004/0449 性的悲剧美——浅评张贤亮小说中的“性”张春喜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S150 饥饿与救赎——从张贤亮自叙传作品的两大主题看知识青年的出路盛洁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51 作为牺牲者的女性魅力——再论张贤亮的创作石世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52 直性直观直言——序《张贤亮现象》涂武生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0353 缝合的裂痕——张贤亮小说评论朱美禄南昌高专学报 2004/0154 试论张贤亮小说的精神启示王涘海广西社会科学 2004/0155 张贤亮的“月光宝盒”曾华锋大学时代 2003/0356 失落的天空——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与性刘永昶镇江高专学报 2003/0157 一代启蒙者的历史宿命与精神启示——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看张贤亮的新启蒙意识陈平理论与创作 2003/0158 性别视角下的透视——浅谈张贤亮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模式刘春慧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0259 张贤亮:给别人制造快乐是最幸福的杜逾舸记者观察 2003/0160 大风起处大玩家——访张贤亮民族论坛 2003/1061 多元参照的文化视觉——论张贤亮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郑阿平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62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意识、苦难意识及其“类士大夫”气质汪冬梅中文自学指导 2002/0463 作家张贤亮打造“中国一绝”范一龙三月风 2002/1164 探寻内在的非洲——张贤亮小说深层心理解析朱美禄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0465 张贤亮访谈录梁宝毓西部人 2002/0266 张贤亮小说中女性情结的心理阐释张琴凤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667 严酷年代的贫荒原态惨痛灵魂的理性悲歌——解读张贤亮《我的菩提树》陈桂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368 张贤亮指点宁夏旅游——张贤亮最新印象郑茜中国民族 2002/0769 张贤亮小说论刘永昶广西社会科学 2002/0670 张贤亮的女性观景莹广西社会科学 2002/0471 作为牺牲者的女性魅力——再论张贤亮的创作石世明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72 张贤亮卖“穷”刘幽燕科学投资 2001/1073 一个作家怎样当老板──张贤亮访谈胡殷红艺术导刊 2001/0474 超越苦难的白日梦──张贤亮小说创作的深层心理探析李遇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0175 张贤亮经营之道:敢为天下先廖丰羽金融经济 2001/1276 点“荒”成金──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堡主”张贤亮访谈叶茁蕙发展2001/0877 世纪末的忏悔──从王蒙和张贤亮的二部长篇近作说起李遇春小说评论2001/0678 拯救灵魂的忏悔录──张贤亮小说的精神分析李遇春小说评论 2001/0379 堕落的张贤亮牧歌大舞台 2000/0580 就《青春期》访张贤亮石舒清朔方 2000/0281 文人的一半是商人——张贤亮先生访谈录刘茜经贸世界 2000/0182 漫谈张贤亮作品的理性色彩蒋雪鸿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0/0283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朱常柏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684 从《青春期》看张贤亮创作情感的变化刘永昶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85 面对压抑和苦难的中国知识者——郁达夫、张贤亮及其笔下人物比较严海燕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2000/0586 权力的置换——试析张贤亮《绿化树》的叙述动力彭维锋济南大学学报2000/0187 张贤亮的文学思想探微夏祖恩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0/0188 拂不去的阴霾──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死亡心理分析李遇春小说评论2000/0589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举行第三次会员大会石方禹、滕进贤、陈景亮任名誉会长,张思涛任会长林路当代电影 2000/0690 张贤亮:就想好好过日子戴岭英才 1999/0591 出卖荒凉:张贤亮与西部影视城雷淑容中国西部 1999/0192 张贤亮:企业家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徐立京中国企业家 1999/1193 试析张贤亮小说中的西部妇女形象严梦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S194 永恒的美——析张贤亮《初吻》等三部作品塑造的整体女性美王文山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495 从赎罪到涅樑——张贤亮大墙文学创作思想的演变余海乐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96 论张贤亮笔下的四个回族人物形象白草宁夏社会科学 1999/0297 从忏悔到辩护从超越到堕落——张贤亮的知识分子形象追踪杨迎平中国文学研究 1999/0298 乔治·奥韦尔的《一九八四》与张贤亮系列中篇小说之比较朱望外国文学1999/0299 张贤亮创业经营之道的启示原年企业家天地 1998/06100 好人张贤亮南台福建文学 1998/08101 张贤亮小说新论杨慧琳大连大学学报 1998/05102 敞开张贤亮的世界贾羽中华儿女(海外版) 1998/08103 张贤亮和镇北堡影视城刘骆生中国统一战线 1998/04104 从精神的炼狱中超拔──论《普贤寺》的“终极关怀”兼谈张贤亮创作思想的发展杜秀华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3105 常被争议的作家张贤亮陈斌神州学人 1998/04106 张贤亮的苦难与欢乐作文与经商贾羽民族团结 1998/08107 试论张贤亮小说的政治思辨色彩张旭红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108 重读张贤亮的《习惯死亡》周政保小说评论 1998/03109 两幅不同时代的荒原画卷——海明威和张贤亮的作品比较陈世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110 张贤亮小说语言的诗意美田美琳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 111 张贤亮的直觉艺术郑万鹏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112 张贤亮的哲学与神话:创造“完整人”──《感情的历程》解读刘继保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7/03113 梦中的洛神──张贤亮笔下女性形象分析熊忠玲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04114 欲望的幻灭─—张贤亮论陈娟文艺理论研究 1997/05115 儒商张贤亮高嵩朔方 1996/03116 无法割舍的“历史”情结——浅探张贤亮新时期小说的基本创作心态张明雪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1996/02117 大墙下的深刻反思——感言从维熙与张贤亮的大墙文学杨永贵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1118 张贤亮与宫雪花杨芳菲海内与海外 1996/09119 张贤亮笔下的劳动妇女形象田美琳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120 张贤亮和他新时期的作品常敏忠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95/02121 情感岩浆的喷发──张贤亮的长篇小说《烦恼就是智慧》解读之二丘峰嘉应大学学报 1995/04122 从劳伦斯和张贤亮说起叶海声文学自由谈 1995/02123 海潮·玫瑰·张贤亮张同吾作家 1994/07124 解放自己的文人——张贤亮印象冬梅国际新闻界 1994/03125 “东方好莱坞”与文人“下海”——张贤亮访谈录程明唯实 1994/09 126 张贤亮访谈录程明东方艺术 1994/04127 表象·理性·诗情──张贤亮和他的《绿化树》石宛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4/04128 王蒙、张贤亮:在政治与文学之间毕光明文学自由谈 1993/03129 历史的墓碑——读张贤亮新作《习惯死亡》田勇理论与创作 1992/05 130 张贤亮小说创作论徐家昌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2 131 站在倾斜的地平线上——米兰·昆德拉与张贤亮笔下人物透视耿聆大连大学学报 1991/02132 《习惯死亡》疏评——试说张贤亮的旨趣究竟何在? 张散北京社会科学1991/04133 读张贤亮小说札记余莉萍文学评论 1988/01134 人性复归和升华的凯歌——对张贤亮两篇小说的再认识宋太海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3135 张贤亮谈改革文学文艺争鸣 1988/03136 男人的肋骨——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形象批判茉莉文学自由谈 1988/06 137 浪漫激情中的传统血液——对张贤亮小说的主题分析吴秉杰文学自由谈1988/04138 两种不同的生命流程——王蒙和张贤亮文学创作比较石明小说评论1988/02139 张贤亮的叙事方式邹平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3140 张贤亮的钢丝何满子瞭望 1988/51141 从张贤亮小说谈起吴颖瞭望 1988/48142 走钢丝的张贤亮彭彬瞭望 1988/42143 张贤亮臆造的马克思幽灵黄钢瞭望 1988/36144 对答:谈谈张贤亮的小说何满子瞭望 1988/35145 论张贤亮和马克思谁更值得维护樊建川瞭望 1988/27146 论张贤亮小说创作的心理定势韦平怀化学院学报 1988/01147 论张贤亮小说的审美意向——张贤亮创作论之一家昌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04148 自白与审判——张贤亮小说中的两种逻辑顾上飞文艺评论 1987/02149 张贤亮悲剧小说探微龙翔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87/02150 灵与肉:从郁达夫到张贤亮赵福生中国文学研究 1987/03151 答张贤亮君黄景钧群言 1986/10152 张贤亮与高尔基、艾芜笔下之流浪汉形象比较刘小林朔方 1986/06153 所罗门的瓶子——论张贤亮的小说创作王晓明上海文学 1986/02154 蹑风雅之遗踪——张贤亮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特色高嵩固原师专学报1986/02155 真诚,呼唤批评睁开第三只眼睛——我读张贤亮中篇系列小说及其评论邱成学当代作家评论 1986/04156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张贤亮——兼谈俄罗斯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忏悔”主题许子东文艺理论研究 1986/01157 人生的“天路历程”及其他——论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朱毅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1158 试论张贤亮的创作思想陈少良青海师专学报 1985/04159 脱毛之隼在长天搏击——论张贤亮的小说高嵩朔方 1985/01160 “梦中的洛神”——张贤亮小说的女性形象王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2161 张贤亮小说创作的地方特色李镜如固原师专学报 1985/02162 幻造的沙漠中的绿洲——对张贤亮同志《绿化树》的一点看法谭解文云梦学刊 1985/01163 一个感应着时代呼唤的作家——张贤亮的艺术个性与追求陈深小说评论1985/02164 与张贤亮论《绿化树》的倾向性李贵仁小说评论 1985/01165 两个彼此参照的世界——论张贤亮的创作季红真读书 1985/06166 人与自然——关于张贤亮、张承志创作的美学思考周凡文艺研究1985/03167 笔酣墨饱绘新图大气磅礴颂英雄——试论张贤亮的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刘岩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85/03168 坦诚的自我解剖精神——读张贤亮的《绿化树》曾文渊朔方 1984/08 169 深沉而广阔地反映时代风貌——张贤亮论曾镇南文学评论 1984/01170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谈张贤亮《河的子孙》张志忠读书 1984/06 171 读完《绿化树》致张贤亮张涧朔方 1984/07172 赤子情深——读张贤亮近作《绿化树》阎承尧朔方 1984/07173 得失由人亦由天——论张贤亮的两部中篇小说杨桂欣当代作家评论1984/06174 从《绿化树》看张贤亮创作的一次转变牛洪山当代作家评论 1984/06 175 谈谈《男人的风格》的成就与不足——致张贤亮同志何镇邦当代作家评论1984/02176 张贤亮在一九八三年丁道希文艺研究 1984/03177 张贤亮和许灵均万宗周殷都学刊 1984/01178 张贤亮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李镜如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4/04179 张贤亮同宁夏大学学生谈文学杨森君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4/03180 古老黄河的灵魂——评张贤亮的近作《河的子孙》季红真当代 1983/04 181 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迈进——浅谈张贤亮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陈文坚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01182 让更多的人才破土而出——从张贤亮谈起纪过朔方 1982/05183 《灵与肉》和张贤亮阎纲朔方 1981/01。
从“女神”到“女奴”——论张贤亮笔下女性的命运

从“女神”到“女奴”——论张贤亮笔下女性的命运
邓礼华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7(000)09X
【摘要】张贤亮笔下女性的命运经历了从暂时的“女神”到永远的“女奴”的转变。
他笔下纯情美好的女人拯救了男主人公们,使他们变得完整。
这些陪伴男人走过炼狱的“女神”把男人作为其精神家园,但是她们却永远得不到自己所创造的男人。
因为男人们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家园。
当男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家园时,这些女人也就成了男人超越苦难的垫脚石。
这些女人的悲剧缘由不仅有长期以来的男权中心和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作祟,而且有女人的依附性和奴性助纣为虐。
【总页数】2页(P192,195)
【作者】邓礼华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6
【相关文献】
1.传统性别文化的建构与女性地位的嬗变——中国女性从女神到女奴的历史追问[J], 唐娅辉
2.女神——女奴——女人——从古希腊神话女性形象看苔丝和珍妮悲剧命运 [J], 杜小红;严雪莹;邓小群;廖颖
3.从女神到女奴的命运写照r——浅析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何振苓;赵静
4.女神——女奴——女人——从古希腊神话女性形象看苔丝和珍妮悲剧命运 [J], 杜小红;李金忠;严雪莹;肖辉明;邓小群;廖颖
5.“女神-女人-女奴”的转变:希腊神话传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化研究 [J], 邱琴;周璇;伍义平;李元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贤亮小说中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塑造

论张贤亮小说中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塑造作者:范炜炜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6期摘要:张贤亮的小说在塑造女性形象上在当代文学创作具有的独特之处和争议之处,在于他这些的小说与同时代小说的差异性特征上。
张贤亮将作品的大部分篇幅献给了女性,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
越来越复杂的女性形象内涵,越来越以男主人公为主而构建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浓厚的“白日梦”叙事特征,既凸显了他的小说的与众不同,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小说创作的局限和对时代内涵一定程度上的遮蔽和淹没。
关键词:张贤亮;女性形象;审美特征在张贤亮的小说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形象群体——女性,作者着意于刻画女性形象群体,就好似具有一种创作情结,类似于沈从文的湘西情结、孙犁的荷花淀情结,我们可以称之为女性情结。
整体上看,这些女性形象汇聚了张贤亮小说表现女性的母性、柔美、善良、坚韧、淫荡、开放、大胆等多重内涵的复杂叙事。
1作者渲染的女性形象特征分析张贤亮的作品中大都是以其自身的“苦难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中男主人公就或多或少的带有着自传色彩,同时又都具有一种“不振奋”的软弱的文人特征,身心上都在承受着社会的不公带来的痛苦与磨难。
在这种苦难的背景下,正如有人指出的:“张的女性系列似乎皆有如下柔美气质:近乎母性的怜悯、施舍和爱;而且她们对男人的宽恕,并非出自深究原委后的通达,更多的是近乎溺爱的迁就,夹着怜爱的姑息。
”11]2女性形象与男主公关系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可以说都不是孤立的,大都是和男性形象相伴出现的,二者相互关联,二者的关系也往往隐藏着作家创作的潜意识。
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绝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某几类女性的写照与升华,更被作家突出了叙事学理论中的“角色”和“功能”的功用。
她们是作者幻想的“女神”——满足男主人公生理和心理需要甚至“拯救”男主人公灵魂的化身。
2.1生理上的“救世主”在张贤亮的作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古典文学模式,即公子落难,下层女子相救,这是张贤亮的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之一。
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悲情探源

作者简介 :田秀 平( 1 9 7 7一) , 女, 讲师 , 文学硕 士, 河北唐 山人
研究方 向: 中国 现 当 代 文 学 。
那 种境 况下 , 文人 的 出现 对 广大 淳 朴 的大 西北 人 而 言 势必 产生 强 大 的 冲击 力 。张 贤 亮 的小 说 作 品 中 ,
性 主人公 恰恰 长期 处 于一 种 不 自觉 的状 态 , 并 默 默
接 受着 一切 的男权 行 为 。女 性很 少会 将 自己放 在该
有 的位 置 , 她 们受 限 于男性 的一切 约束 和规 范 , 以致 诸 多 中 国女 性在 男 性 面前 往 往 表 现 出依 附或 奴 性 。 张贤亮 笔下 的诸 多女 性 , 作 为个 体 出现 时 , 是极 具魅 力 的, 她们 有着 特 有 的生 命 张 力 和 生 活激 情 。然 而
性, 这种明显的性别意识体现在作品中, 自然会 出现
一
的被动客体。 ” H 然而 , 他们之间关系的维系, 其实质 不过是 “ 男性凭 借知 识资本 占有女性 身心 的全过
程。 ” [ 。
系列 的悲 情 女 子 。然 而从 辩 证 的角 度 看 , 女 性 的
悲情 亦有 其 自身不 可 回避 的缘 由。
性对 知识 有一 种 独 特 的 向往 。对 她 们 而 言 , 文 明和
文 化 的长期 积淀 而被 约定俗 成 。男 性 主人公 始终 以
一
种无 以名状 的优 越感 沉浸 于女性 的呵护 和爱慕 之 中, 所 以就不 可 能善 待 他 们 身边 的女 性 。 而那 些 女
文 化遥 不可 及 , 现 实 中又没 有接 收知识 的机 会 , 致 使 这 些女性 视 知识 为神 圣 , 以致 进入 到一 种 膜拜 。在
浅析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特征

浅析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特征摘要:这些光辉的女性形象充分体现出母性和妻性的特征,这既是人性的张扬的女性形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塑造的女性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封建社会,有着它先天的不足,有着它吃人的本性。
张贤亮小说中这些身上充满美好女性特征的女性,因袭着传统文化的病灶,就难免最终悲剧的命运结局。
关键词:女性;母性;妻性;悲剧命运张贤亮小说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体现出突出的女性特征。
在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中,这些光辉的女性形象充分体现出母性和妻性的特征,这既是人性的张扬的女性形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塑造的女性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封建社会,有着它先天的不足,有着它吃人的本性。
张贤亮小说中这些身上充满美好女性特征的女性,因袭着传统文化的病灶,就难免最终悲剧的命运结局。
张贤亮笔下的女性,有着中国古代典型的贤妻良母的独特特征,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做出了最好的解说。
“张贤亮在描写女性形象时,往往从描写母亲的色彩入手,进一步描写女性作为妻子的一面,从中透露出中国女性品德的精髓。
”[1]可以说,母性与妻性几乎渗透于所有作品之中。
在《灵与肉》中,许灵均与李秀芝的第一次见面。
“她抬起头,看向他诚挚的目光,默默地喝完一杯水,就跪上炕叠起了被子,然后拉过一条裤子,把膝盖上磨烂的地方展在她的大腿上,解开自己拎来的小白包袱,拿出一方蓝布和针线,低着头补缀了起来。
”[2]12这是第一次见面的夫妻,李秀芝就主动承担起了家务,缝缝补补,这是女性的天性,一开始,她就进入了妻子这个角色。
秀芝是一个勤劳的女人,在烈日下和泥脱了一千多块的土坯,然后,把晒干的好的土坯一车车拉回家,以一己之力在他们的门前围起三堵围墙,在全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她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院子围好,她便开始养起了家禽,鸡、鸭、鹅、兔子,后来又养了几对鸽子。
在那个偏僻的荒无人烟的像一潭死水似的农场,秀芝就像一株顽强的小草一样,从乱石缝中艰难的伸出了自己的绿茎。
中国式女人_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_周鑫辉

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十多岁就跟随寡母住在北 为正常的人。“张贤亮让马缨花的形象进入《绿化树》的时
京,记忆最深的便是母亲的泪水和愁容。张贤亮的作品中 候,我觉得,他自己也是在仰视着她。在他心里,马缨花是向
女性对男主人公的情爱更多的是母性的关爱、体贴、怜悯, 他的主人公章永璘身上淋洒生命之水的圣女!”
的崇高牺牲多么令人回味。黄香久在面对丈夫更高的理想 的整体。张贤亮的作品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女性,在男人和
时,心甘情愿地作出牺牲,这是她对爱情表现出的贤明和忠 社会面前,她们既是母亲,同时也是妻子。
贞,她永远都是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这些女性至真至纯
的情爱充分显示了她们真、善、美的人格魅力,她们给予男
参考文献:
土地上‘划出了十八平方米土地归自己使用’;她在院子里 的化身,是她创造了人,这似乎也说明了中国女性一直有奉
栽了两颗杨树。之后,她养鸡、养鸭、养鹅、养兔子、养鸽子, 献牺牲的传统,而这种奉献牺牲往往是通过扮演母亲这个
成了‘海陆空军总司令’”这样勤劳地操持家务的李秀芝正 角色来实现的。在中国,母亲一直是无私奉献的代表,所以
文学评论
中国式女人— ——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周鑫辉
(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9)
摘 要 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贤妻良母的特质,张贤亮对小说中女性慈爱、怜悯的母性和温柔、敢 于牺牲的妻性作了深入、详细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女性的面貌。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母性 妻性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03-059-02
张贤亮作品中的女性有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意味,她们 是一位勤劳朴实的中国母亲的形象。“我们清清他爹可是个
都有着贤妻良母的典型特质。张贤亮把中国传统女性的品 老实巴脚的下苦人,三脚踢不出个屁来,狼赶到屁股后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