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方言与甘肃文化
甘肃方言ppt课件

保护措施和建议
01
02
03
04
教育引导
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甘肃方言 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
文化活动
举办甘肃方言文化节、比赛等 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媒体传播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平台传播甘肃方言。
制定统一标准
对甘肃方言进行统一规范,制 定标准音。
在教育和媒体中的应用
教育领域
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甘肃方言 课程,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和文
声调
甘肃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字的声调在甘肃方言中会有所变化。例如 ,“人”在甘肃方言中读作“yín”。
词汇特点
方言词汇
甘肃方言拥有大量独特的方言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 例如,“谝传”表示闲聊,“嫽扎咧”表示好极了。
借词
甘肃方言中也有一些词汇是从其他语言借来的,这些借词通常与当地的历史、文 化和地理环境有关。例如,“胡吜”表示模糊不清,“戈壁”表示沙漠。
文化交流
甘肃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地方文化 的了解和认识。
05
甘肃方言的文化内涵
与当地文化的联系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方言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代表性方言,承载 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甘肃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反映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02
甘肃方言的特点
语音特点
声母
甘肃方言的声母数量和普通话基本一致,但部分发音存在差异。例如,甘肃方言中存在大 量的声母浊化现象,如“波”读作“bo”,“摸”读作“mo”。
韵母
甘肃方言的韵母数量比普通话更为丰富,存在大量的入声字和特殊的韵母发音。例如,“ 街”读作“gái”,“鞋”读作“hái”。
甘肃风土人情介绍简介

甘肃风土人情介绍简介《甘肃风土人情介绍简介篇一》甘肃,那可是个相当有韵味的地方,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咱先说说甘肃的饮食。
甘肃的牛肉面那可真是一绝,就像兰州人的灵魂伴侣似的。
清晨,走进一家牛肉面馆,那场面就像一场热闹的集市。
师傅们熟练地拉着面,面条在他们手中就像舞动的银蛇,“嗖”的一下就下锅了。
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清澈的牛肉汤,白白的萝卜片,红红的辣椒油,绿绿的香菜和蒜苗,还有那黄亮的面条。
吃一口,哎呀,那口感,面条筋道得就像个倔强的小老头,怎么嚼都有劲儿。
牛肉呢,炖得那叫一个烂,入口即化,就像棉花糖一样在嘴里散开。
我有一次去甘肃旅游,在一家小馆子里吃牛肉面,那老板特别热情,还跟我唠嗑说:“咱这牛肉面啊,一天不吃就想得慌,就像你们年轻人离了手机似的。
”我当时就想,这比喻还挺逗的。
再说说甘肃的民俗。
社火那可是甘肃人过年的重头戏。
每到过年的时候,各个村子就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
社火队的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脸上画着各种各样的脸谱。
那走高跷的,就像踩在云朵上一样,摇摇晃晃的,看得人心惊胆战。
还有舞龙舞狮的,龙就像真的在云里穿梭,狮头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活灵活现,感觉下一秒就要扑过来似的。
我记得有一年我跟着朋友去他们村子看社火,那队伍长得就像一条蜿蜒的长龙。
人群里有个大爷跟我说:“这社火啊,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可不能丢喽。
”我当时就觉得,这民俗文化就像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甘肃人的心里。
甘肃的风景也是美如画。
敦煌莫高窟就像一座艺术的宝库,那些壁画精美得让人惊叹。
站在洞窟里,感觉就像穿越到了古代,那些飞天就像真的在天上飞舞一样,衣袂飘飘。
月牙泉水就像沙漠里的一颗明珠,那么清澈,周围的沙丘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护着它。
我曾经看到一个游客对着月牙泉感叹:“这简直就是奇迹啊,在沙漠里居然有这么一汪清泉,是不是老天爷特别偏爱这儿啊?”也许吧,甘肃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它的风土人情就像一首悠扬的老歌,越品越有味道。
浅析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浅析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作者:王万孝来源:《教师·下》2010年第04期摘要:现代汉语既有它的民族共同语,同时又有它的方言。
民族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而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变体,是同一个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金昌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形成了代表特定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方言。
就目前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金昌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域的西北次方言,具体来说,它又属于兰银官话区河西片。
由于人们缺乏对金昌方言特点的认识和了解,难以达到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目的。
因此,明确金昌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已成为推广普通话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以普通话作为参照系,从语音、词汇、语法等三个方面对金昌方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全面总结归纳了金昌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以供大家在教育教学中参阅。
关键词:金昌方言;普通话;差异一、金昌方言的语音特点1.声母方面(1)金昌方言二十三个声母,比普通话声母多一个v。
普通话共有二十二个声母,其中包括二十一个辅音声母,一个零声母。
金昌方言中的辅音声母和普通话的一样,没有变化。
只是把普通话中的零声母字分成了两类,把元音u开头的零声母字归为一类,如“歪”“忘”“翁”等,把其他零声母的字归为一类。
这样一来,除了普通话中的零声母外,又多了一个声母v。
(2)金昌方言零声母音节前摩擦比较明显。
在普通话里,零声母字的开头,虽是元音,但在实际发音上常带有一些辅音成分。
例如“衣”“鸦”的开头有一点与ī同部位的摩擦成分,“乌”“外”的开头有一点与u同部位的摩擦成分,“喔”“袄”等字的开头,有的人发音时带上一个轻微的舌根浊擦音[γ],这就是说,这些辅音成分发音时,有时摩擦明显,有时摩擦不明显。
而本地方言零声母音节前摩擦比较明显。
(3)金昌方言把音节u开头的零声母字的音读作唇齿浊擦音v。
如“我”“文”“屋”等字,在普通话里是合口呼零声母字,它的声母是,而在本地方言中声母却是v。
浅析甘肃武威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差异

浅析甘肃武威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差异作者:赵颖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武威方言属于西北次方言,武威方言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上都与普通话有差异,差异最大的地方表现在语音上。
将武威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其中的具体差异以及与普通话发音的不同之处,以期为武威人学习普通话提供帮助与指导。
关键词:武威方言语音普通话差异甘肃武威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
现在按照地域可将武威方言分为:凉州方言、民勤方言、古浪方言和天祝方言。
同普通话比较,武威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语音方面的差异较大。
“因此,学习普通话主要从语音入手,学好普通话语音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主要途径。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分析语音就不能离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社会习惯。
”[2]我们就从武威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声母1.舌尖后音尖zh、ch、sh与舌尖前音z、c、s与普通话有差异一组是用舌尖前音替代舌尖后音,当普通话中的声母zh、ch、sh 与开口呼韵母相拼时读为z、c、s。
如:“炸、志、争、柴、迟、差、吵、市、沙、生”。
另一组是部分舌尖后音替代舌尖前音,只将部分普通话声母中舌尖后音读成舌尖前音。
如:“闸、指、插、杀、师、山”读为z、c、s;而“知、照、真、城、车、伤”仍读zh、ch、sh。
在普通话中按照舌位z、c、s为平舌音,zh、ch、sh为翘舌音。
区分平翘舌音的方法主要是区别舌位。
z、c、s发音时舌尖平伸,舌尖前端顶住上齿背,展唇、呲牙,气流摩擦而出,完成发音。
zh、ch、sh发音时舌尖翘起,舌尖的后部顶到上颚前端,先顶住然后舌尖下压,打开一条缝隙,气流摩擦而出,完成发音。
只要找准正确的舌位,通过训练就可以区分平翘舌音。
2.舌尖中音n、l有混读现象武威方言有个别字相混的现象,如:“农(nong)”读“long”,“糯(nuo)米”读“糯(luo)米”,“蔺(lin)”读“nin”等。
甘肃方言和甘肃文化

甘肃方言和甘肃文化作者:雒鹏黄海英包妍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22期[编者按]甘肃方言和甘肃文化的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近年来,又受到省内外相关学术界的重视。
本刊特刊发一组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研究甘肃方言与文化的学人参与和组编的研究文章,以飨读者。
第一篇从方言和地域文化关系的角度,划分甘肃方言文化类型为三种,尚属首次;第二至四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探讨了甘肃方言代词的特点;第五、六两篇主要从甘肃方言的语言分区角度描写、介绍了代词的分布情况;最后四篇是关于甘肃方言单点或多点比较的专门研究。
[摘要]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甘肃方言是甘肃文化的载体。
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
甘肃方言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以传达出有关甘肃文化的丰富的信息。
甘肃方言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二是民族混合型,三是走廊过渡型。
[关键词]甘肃方言;语言文化;农耕传统型;民族混合型;走廊过渡型[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23-05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和。
方言是某个地域生活的社会集团对共同语使用的变体,是逐渐形成的,记载了这个地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出现、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中外著名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大都对此有过论述。
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就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论述。
此假说的本质就是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
思维是形成观念的前提,观念影响人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化。
所以,这个假设,我们认为是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一个深层的表述。
甘肃方言是生活在陇原大地的人们使用共同语的变体,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甘肃文化。
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内部又主要分属于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有几个点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
这是目前语言学界的权威分类。
论文说说我的家乡话——兰州话

说说我的家乡话——兰州话杨阳我国有七大方言区,但对每个方言区的地方语言进行细分的话,种类就数不胜数了。
就拿我的家乡甘肃省来说吧,虽然属于北方官话方言区,但是这片丝绸之路经过的狭长的土地上,各地区的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别,南北两地的人交流起来都有很大的困难。
不过,兰州人通常用于交流的兰州话算得上是甘肃通用的语言了,可以说是通俗易懂。
兰州话分为两种,一种是地道的兰州话,但是如果把说话的内容用拼音写出来(不标声调),和用普通话写出来是差不多的,一些小的差别就在于兰州话中特殊的词汇。
可是如果加了声调就大不一样了,而且对于地道的兰州话来说,阴、阳、上、去四个音调是不够用的,和粤语中的九个声调有一拼。
还有一种被称为“京兰腔”,是介乎兰州话与普通话之间的“杂交品种”,基本发音与普通话相同,不同之处也在于一些词汇和某一些语音的发音上。
实际上,“京兰腔”只是把兰州话中与普通话相同的语音用普通话的声调表达出来,除此之外的部分还是沿用了兰州话中的表达方式。
兰州话其实是很生动的,有很多语气词和自造词,还有很多形象的比喻和歇后语,这些在京兰腔中也毫无保留的照搬过来。
听兰州人讲话,只见上下嘴皮翻飞,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情绪跌宕起伏,若描述一事则非让听者有眼见之效,而阴损某人也必有令其深悔投胎人世之功。
虽不及北京话之贫,天津话之油,上海话之快,也是自成一统,趣味无穷。
下面就以“京兰腔”为例说几个典型的词语。
就拿句首发语词来说吧,兰州人说话之前习惯带个“mu”音(发一声),有时也捎带着“那么”的意思,承接上句缘由来讲结果,最常用于反问句,表示嗔怪和惊讶等等意思。
比如一个人受了委屈来倾诉,另一个人听了常会这样说:“mu你不会这么说吗?”或“mu你不会这么做吗”?有时候mu也表示一种假设,表示“要是”、“如果”的意思,放在反问句的句首这种感情色彩极为强烈,比如“mu我把这个做完了你做什么?”“mu你把这个吃完了他吃啥?”mu有时也用于祈使句,表示一种建议或安排,比如“mu你就把地扫了sha(轻声)!”这个mu,恐怕是兰州话里独有的了。
浅谈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关于甘肃省武威地区

知识文库 第2期108 浅谈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关于甘肃省武威地区王景同普通话相比较,武威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差异较大,它只有后鼻音而没有前鼻音。
在表情达意方面,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厚。
因此,武威人学习普通话主要从语音入手。
一、对于武威方言的认识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发音有区域特色。
作为甘肃方言,它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张盛裕的《河西走廊的汉语方言》里,详细介绍到,甘肃省在西北部,祁连山以北,会稽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因是黄河以西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通称河西走廊,古为“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有武威、民勤、古浪、天祝、金昌、张掖等县市,说汉语的人口总计约三百五十多万。
而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素有“银武威”之称,国宝铜奔马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武威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是西北官话的重要方言之一。
按照地域可将武威方言分为:凉州方言、民勤方言、古浪方言和天祝方言。
在我所在的凉州区内,凉州方言又被俗称“秃嘴子话”,大致是这里的人认为紧挨沙漠,水土不佳,人的嘴是“秃的”(短的),所以说的是“秃嘴子话”,也带有一定的自卑成分。
武威方言有25个声母(包括零声母),29个韵母,3个单字调(不包括连读中的轻声)。
武威方言音系和普通话相比较,有如下明显差异:⑴多V、Z、R三个声母。
V是唇齿浊擦音,其属字为普通话零声母合口呼字。
例如:武【vu213】。
Z是舌面前浊擦音,专与i、Y二韵母相拼。
R是小舌浊滚音。
⑵多一个舌面后高不圆唇韵母,只与R声母相拼。
ts⑶组声母属字比普通话的多。
⑷单字调只有三个。
⑸在武威方言读音里,只有后鼻音而没有前鼻音。
比如:“春分—冲锋、乡村—香葱、人民—仍名”。
同时,作为方言,武威地区的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厚。
比如:急惶惶——对急性子人的称垯呼,杂圪——对做事蛮不讲理的人的称谓,冷棒——不机灵的人,呼噜系——咽喉,刚就么——就是的、表示同意,夜料个——昨天。
甘肃礼县方言的语音辨证

甘肃礼县方言的语音辨证甘肃陇南礼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与普通话之间既有差异,又有一定的联系,本文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对两者存在的主要差异进行了辨证分析。
标签:普通话甘肃礼县方言辩证分析礼县地处甘肃陇南,是秦文化的早期发源地之一,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
礼县话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声韵调方面。
声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鼻边音不分,部分舌尖前后音混读、送气不送气音混读,零声母前普遍加辅音声母等;韵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前后鼻韵母不分,复韵母动程明显不足等;礼县话有四个调类,但在调型与调值上与普通话有较大分歧。
下面分别从声韵调三方面加以说明。
一、声母方面(一)分辨鼻音n和边音l1.辯证礼县话古来母与泥母部分相混,今北京话n、l拼开合二呼的字,礼县话不受条件限制,两音混读(多读边音)。
今北京话n、l与撮口呼相拼的字,礼县话一律读成鼻音。
今北京话n、l拼齐齿呼的字,礼县话读成相应的n、l。
如“难=兰næ~ læ怒=路nu l 女=吕ny ly 鸟ni≠了li”。
2.正音方法发准语音、记住字音是关键。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n和l的发音区分点。
n和l都是舌尖中音,但发音方法有别。
发n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舌身放宽,气流颤动声带后,自然从鼻腔流出。
而发l时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舌身收窄,气流从舌两侧流出,自然不带鼻音。
控制软腭的升降和舌的宽窄非常重要。
不妨用捏鼻孔的办法练习。
捏鼻孔后发音,若觉得发音有困难,而且耳膜有鸣声,就是n音。
反之,则是l了。
(2)利用礼县话中n、l两音与齐齿呼韵母拼合时分得很清楚的优势,先反复读“牛—刘,年—连,娘—良”等,领会发音要领,比较鼻边音的区别,并体会两个音在听觉上的细微差异,然后逐渐比较着向撮开合三呼过渡,慢慢便会正确熟练地运用鼻边音了。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化漫谈》课程论文
班级:电气1151班
学号:201588888808
姓名:雷锋
浅谈甘肃方言与甘肃文化
班级:电气1151班姓名:雷锋学号:201588888808
摘要:不同地方方言,体现出当地的地方特色。
方言是活着的上古语言化石,在岁月的沧桑变迁中,能在当下依然生生不息流传着。
方言不仅是区分每个地区的一种标志,更是作为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甘肃方言是甘肃文化的载体,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
甘肃方言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以传达出有关甘肃文化的丰富的信息。
甘肃方言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二是民族混合型,三是走廊过渡型。
关键词:甘肃方言,民俗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和。
方言是某个地域生活的社会集团对共同语使用的变体,是逐渐形成的,记载了这个地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出现、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甘肃方言是生活在陇原大地的人们使用共同语的变体,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甘肃文化。
身为一名兰州人,我就来浅谈一下甘肃的方言和民俗文化。
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内部又主要分属于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有几个点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这是目前语言学界的权威分类。
如果从甘肃内部的地理角度来看,甘肃方言可以分为陇东方言、陇中方言、陇南方言、洮岷方言、河州方言、兰州方言、河西方言七个小片。
兰州片包括兰州市三县五区及周边的一些方言,河西片包括整个河西走廊的方言。
兰州话和汉语普通话类似,有4种音调,并且有自己的发音规律。
和汉语普通话比较而言,兰州话发音规律如下:汉语普通话中的阴平,在兰州话里发阴平;汉语普通话中的阳平,在兰州话里发去声;汉语普通话中的上声,在兰州话里发阳平;汉语普通话中的去声,在兰州话里发上声。
例如,“五泉山”,用兰州话将被读做“无劝山”,“山”读去声。
兰州话其实是很生动的,有很多语气词和自造词,还有很多形象的比喻和歇后语。
论及兰州话的种种,也是包含京兰腔在内的。
听兰州人讲话,只见上下嘴皮翻飞,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情绪跌宕起伏,若描述一事则非让听者有眼见之效。
虽不及北京话之贫,天津话之油,上海话之快,也是自成一统,趣味无穷。
兰州话形容人有很多不同之语,比如说小孩子可爱是“心疼”,说小伙子精
干是“干散”,说日子过的好是“攒劲”,说人在社会上混的开是“叶子麻的很”,说小孩子是“尕子子子”,这三个“子”还分别发不同的音调,第一个发二声,第二个发四声,最后一个发轻声,而说一个人老大不小则说“老扎扎的”,说人或者东西小则说“尕丁丁的”特别要指出的是,兰州话里有一个别处绝无仅有的副词:“席嘛”,就是“很”、“非常”、“特别”的意思,可以用在一切形容词之前,来表示程度。
比如说“席嘛心疼”,“席嘛”是在京兰腔里的发音,在正宗的兰州话里,这两个字被发为“洗吗”。
这也是个生动的词,在金城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听到。
还有兰州话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特点,就是比较正宗的兰州话,在一些发音上是无法用国际音标来标注,也就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发音,在声母“zh、ch、sh”的发音中都有出现。
比如“老鼠”,今天的大部分兰州人都会说“laochuzi”,而老兰州人就会说出一种类似“fu”和“chu”的混合音,只有从小就听正宗兰州话的人,才能准确的发出这个音调。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符号,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甘肃大地上的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及文明和精神财富及文明的总和就是甘肃文化,包括可见的、显性地、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物质文明和不可见的、隐性的制度文化及心理文化三方面。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有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敦煌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黄土地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类型。
这些类型的文化,在甘肃方言这个符号系统里都有充分的表现和反映。
地名和亲属称谓的读音都有很强的传承性,从中可以看出形成时期的一些文化信息。
兰州市红古区有一个地名叫“张家寺”,给人造成的假象,好像这地方应该有一座佛教寺院。
这实际是“祠”字在甘肃方言里有读sì的音造成的。
“张家寺”原来应为“张家祠”,“祠”就是祠堂、家庙。
张家寺,原来应该是此地张姓的家庙所在地。
一字之音读,可能会改写当地的文化事实。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人文始祖伏羲就生活于今天水一带。
这一带的地名与文化活动、山川河流与伏羲、女娲有关的就有很多,如封台山、画卦山、人祖庙、风沟、风谷、人宗庙会。
这些都与民众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甘肃民族众多,除一些少数民族有专门的宗教信仰之外,汉族信仰驳杂,三教九流,无所不信,形成了复杂的民间信仰,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世界观。
体现民俗信仰的词语可说是地道的方言词了。
洮岷一带民间供奉的神灵里有18位龙神,其中供奉三国时的庞统叫“白马爷”,蜀汉时的姜维叫“王家三爷”,北宋时的范仲淹叫“太子爷”,明初胡大海叫“黑池爷”,唐代许茂功叫“显神爷”,明初常遇春叫“常爷”,这些历史人物,大家都比较熟悉,尤其是明代的这几位,但为何成神了呢?著名学者、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盖此间汉人皆明初征人之后裔,各拥戴其主为龙神,以庇护其稼穑,与主之职位大小,立功地域无与也。
”朱元璋的“封神碑”里就有“于民有功者神之,于民无功者不祠”之语。
不管专
家、皇帝如何说,关键还是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
只要为老百姓自己能带来福祉,人民就会把人变成神,世代供奉,永志不忘。
陇中会宁一带,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里都能看到一尊神,就是“法王爷”,也有叫“斗战胜佛”的,其原型就是保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一路降魔除妖的孙悟空。
孙悟空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但由于其充满正义,嫉恶如仇,也成为民间老百姓热捧的对象,寄托了老百姓的一种追求和愿望。
甘肃方言和甘肃文化都有自己的结构系统。
这两个系统中,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
就方言来说,词汇是最活跃的因素,语音之中,音值变化快,音类变化慢,语法结构相对比较稳固,但不是绝对的,如河州语法。
就文化来说,表层文化变化最快,制度文化就变得慢些,尤其是政治、法律方面的,还有人们的意识观念方面的。
根据方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互相参照,把一个大地域的文化可以分成一些小的类型。
甘肃方言的划分既有语言角度的,也有地域角度的。
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再考虑甘肃文化的特色,我们把甘肃方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分布在说陇东、陇中、陇南方言的地区;二是民族混合型,分布在说河州、洮岷方言一带的地区及说河西方言的部分民族杂居地区;三是走廊过渡型,分布在说河西和兰州方言的一些地区。
农耕传统型的方言和文化具有传统和保守性的特点,方言和文化要素稳固,演变较慢;民族混合型的方言和文化具有接触特点,方言和文化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区域性特征;走廊过渡型具有开放速变的特点,方言和文化要素既有外来特色的,也有本土特色的,更有现代特色的。
河西等地虽然也有农耕文明,但跟陇中一带的稍有不同,即耕种人口是否长期定居和流动、耕种的目的是为了农业生产还是为了戍守,这些因素对其类型的划分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恒昇.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合肥:黄山书社,2003.
[2]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雒鹏等.悠扬的乡韵——甘肃方言民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4]王仲保,胡国兴.甘肃民俗总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