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语言逐渐产生了方言。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如果说文化是令人神往的夜空,那么这北斗七星将让我们感受到那异乎寻常的美。

如果说文化是一幅锦绣、那么方言就是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

它和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言与自然文化方言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方言可以让我们感受自然带来的错有致的感受。

方言既受自然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是自然文化的反映。

1、方言与地貌在社会生活中,方言与地貌名词有着深刻的联系。

用来形容地势形状的,如:滩、岗子、坳、坎、嘴等。

同一地貌的不同称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民的祖籍。

2、方言与生物方言与生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与动植物的关系上。

对于植物而言,例如:桂花村、竹子林、马桑湾等,为植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地域研究方向。

对于动物而言,例如在四川某地方的:黄鳝坳、豹子沟、麻雀坪、豪猪湾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许多猛兽绝迹。

以方言形式保留下来的信息,为我们留下了研究飞禽走兽的资料,对了解自然环境的变故及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方言与人文景观尤其是乡土地名有对自然生存环境的重彩描画,有时人文生存环境的淡笔描写,还有对生存环境做出的当地人的心理意愿的深层反映,从而形成了形态极为丰富的地名描述色彩。

例如:形容生产设施的用,渡、桥等;形容人居环境的用,寨、铺等;形容文物遗迹的用坟、寺等。

二、方言与社会文化1、方言与人类活动①方言与农事民生从方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表现一定的经济生态面貌,有表现农作物、水果、蔬菜等的方言地名,如:棉花山、冬瓜湾、茶叶山等。

体现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②方言表现人类活动的特色例如:在四川有打麻湾,主要是因为该村种麻打草鞋的人特别多,所以因此得名。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更是地域特色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方言文化通过语言、口音、词汇、习惯和传统等方面的表达,丰富了地域文化,传递着地方特色,塑造着地方身份。

首先,方言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地方的历史、地理、社会结构和民族传统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方言,这种语言特征可以反映出地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方言文化还融入了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例如,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方言反映了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如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等。

这些方言文化代表了不同地方的特色和风格。

其次,方言文化是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方言文化通过语音、词汇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让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辨认出对方的地域背景。

方言文化是人们对自己地域身份的认同和自豪的表达。

通过使用方言、保留方言语言习惯、传承方言传统等方式,人们可以维护和弘扬自己的地域文化。

在现代社会,方言文化也成为一种城市和地方的品牌和形象,吸引着游客和观光者。

此外,方言文化还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说法,这种语言差异不仅仅是在词汇上的变化,更反映了地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方言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形成了特定地区的社会风俗和礼仪。

通过学习和传承方言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地方的思维方式和习俗惯例。

总而言之,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更是地域特色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方言文化通过语言、口音、词汇、习惯和传统等方面的表达,丰富了地域文化,传递着地方特色,塑造着地方身份。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对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保护至关重要。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方言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群体中使用的属于该地区或该群体特有的语言形式。

方言与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系统。

首先,方言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一个地区的方言系统通常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与该地域的环境、历史、社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中国的各个省份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方言差异,这反映了中国的地理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历史渊源复杂等特点。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工具,更是地方习俗、民间传统等的载体。

其次,方言传承和保护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方言正在逐渐被标准语言所替代。

这种趋势一方面对方言文化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很多方言使用者感到自身文化身份的丧失。

因此,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方言保护和研究工作,推动方言教育和方言文化的传承。

这对于维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方言的存在使一个地区有了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交际方式,从而形成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认同感。

方言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形式,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在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方言也常常作为表现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出现。

比如,在中国的民歌、戏曲以及一些地方剧种中,方言被广泛用于演唱和对白,使作品更加地道和贴近地域文化。

最后,方言的存在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包括地域的民俗风情、历史事件、习俗传统等等。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_陈建民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_陈建民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陈建民民族文化从文化地位上讲可以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和家乡习俗有着非同寻常的乡土感情,爱乡与爱国是统一的。

本文所说的“方言词语”既包括各地方言的特殊词语,也包括方言里跟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语。

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它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

(一)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不同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

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他们说的“饭”是指的米饭。

北方的“饭”主要指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饺子,如果特指米饭,就必须说成“米饭”。

北方把剩米饭与水一起煮开叫“稀饭”,与南方把米煮得烂乎的粥不同。

三四十年前,有位广东老太太第一次在北京见到馒头,管它叫“大包”,那时候,广东还没有馒头。

然而,苏州、温州等地却把发面蒸的带馅的包子叫“馒头”。

北方的米粉肉是把五花肉切成片,加炒米磨成的粉和作料蒸熟而成。

福建、广东一带的米粉肉却不是这样的,在那里,米粉是指大米加水磨成粉浆,经加工后制成晒干的细条食品,加肉丝、青菜和作料炒后叫米粉肉。

爱吃米粉肉的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京的米粉肉大呼上当,此米粉肉非彼米粉肉也。

南方的蛋炒肉,在北京叫木樨肉。

过去,北京人忌“蛋”,管鸡蛋叫鸡子儿,经过烹调打碎的鸡蛋叫木樨。

郑州、南阳等地管白开水叫茶,绝大多数地方茶是指茶叶泡过的水。

广东的“饮茶”不同于北方的“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

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

北方妇女爱穿旗袍,南方妇女很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

南方农村多住木屋,睡木板床,北方农村睡土炕(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子,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住窑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着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北方城市多住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

韩世泳 海州方言在研究海州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韩世泳  海州方言在研究海州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海州方言在研究海州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韩世泳海州方言对研究海州传统文化有一定作用,是个大课题。

本文是作者在搜集整理海州方言过程中的一些感和想法,仅作方言研究中的引玉之砖,一抛而已。

方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历代传承下来的人类文化,即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类文化特别是作为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创造、积累和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传统的东西,成了一种社会习惯力量。

这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又反过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信仰、思维等各个方面,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最明显的就是反映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俗规,即民俗。

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位部分,民俗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

由于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同,使得各地的风俗习惯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由于人类社会在发展,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也不断发展和变化,风俗习惯也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因此,民俗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连续性。

各地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但总体上内涵基本相同,现代民俗学将其归纳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类。

语言民俗,就是指各地的方言情况。

从中不难看出,方言是属于地方传统文化范畴的。

并且,和地方传统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连续性。

海州方言是海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海州传统文化,是我们海州的先民们在海州这块山海相依、几经沧桑的土地上,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海州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这集体智慧结晶中,有一颗闪耀着海州特色的晶体??海州方言。

海州方言,容纳并折射着各个历史时期海州人的社会生活、生产经验和对各种现象的认识。

从语音到词汇都体现了海州的地域特色。

海州方言的语音,既不同于北方的“侉”音、南边“mao”音,又侉音、mao音兼而有之。

故南边淮扬一带人说我们是侉子,北边山东一带人又说我们是mao子。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人口众多,民风、民情处处不同。

因此,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方语言,本地人在交往中大多用方言交流,与外地人交流则用普通话。

方言,本无优劣之分,各种方言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

可是每个人对它的认识并不一样。

比如,有人认为方言无文化可言,有人又认为这种方言更有文化,另一种方言没多少文化。

这些认识都有失偏颇,中国文化是多元性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优秀的文化传承,很难说哪一种方言没有文化。

前几天,上海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文章写道:“‘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

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在浦东的饭店酒店,连拉门的服务生都是说普通话‘先生先生’的,在浦西,黄河路美食街上一片上海话敲车窗:‘阿哥阿哥吃饭伐?’可见新旧上海人密度差异。

”此文严重刺激了正宗上海人的情绪,中伤了老上海人高高在上的面子,招来一片讨伐之声。

说上海话就是没文化吗?这显然是不对的。

我想,作者并没有贬低老上海人的意思,也不会真正说出那种无知的话,或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联系上下文看,其实反映了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种种矛盾,放大了说就是一种文化冲突。

方言作为某种文化的载体,通过不同人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避免不了碰撞与冲突。

假如上文所说是在老上海人聚集的地方,那即使是外地人也想着怎么学说上海话了,不论他是主动还是被迫。

在新上海人及外地人多的浦东,为了交流的方便,大家自然说普通话。

“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更多的是一些人对自己非上海人地位的不满和对上海人反歧视而发的牢骚而已,并不能代表这句话的本意。

上海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中心都市,要造就自信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上海人就必须有开阔的胸襟和自信的心态。

海安方言小故事

海安方言小故事

海安方言小故事【篇一:海安方言小故事】有一个落地叫海安,有一种稀饭叫采儿粥,有一种哭叫挤麻油,有一种棉衣叫邓子,有一种硬币叫铅壳子,有一种动物叫赖宝,有一种昆虫叫假楼,有一种水桶叫大量子,有一种锅盖叫釜冠,有一种板凳叫趴趴凳儿,有一种食品叫格逮儿,有一种布叫绞布,有一种交通工具叫钢自车儿,有一种美味叫酱游偷儿,有一种鱼叫罗吼儿,有一种水产品叫味儿,有一种呆叫呆吧日猴,有一种夯叫夯里夯气,有一种傻叫二的不登的,有一种笨叫急害,有一种女人叫马马儿,有一种称谓叫假假,有一种学生叫豁棒,有一种网友叫甩子,有一种相好叫搭头儿,有一种小孩叫皮猴子,有一种子女叫辣巴儿,有一种坏人叫混混儿,有一种无赖叫没像管,有一种鸟人叫草鸡毛,有一种无礼叫老逼日像,有一种不好好学习叫叼儿浪当,有一种说话不作数叫飘飘而,有一种出错叫出豁子,有一种感情叫割得好,有一种睡觉叫两吊子,有一种闲逛叫冲暴,有一种离开叫死啊滚,有一种扯淡叫嚼吹子,有一种摔跤叫跌个大跟头,有一种吃苦叫挨搞,有一种失败叫完掉,有一种着急叫作照,有一种东西叫倒头,有一种出格叫冲头,有一种矜持叫假门日鬼,有一种闹事叫或桑,有一种追叫拴,有一种爱叫货喜,有一种说话叫凋b跶习,有一种能干叫能的拐知的,有一种身体语言叫扭头刮紧的,有一种丢人现眼叫现世,有一种交流方式叫跶贪话,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兜头一刮子,有一种男女关系叫打搞,有一种不讲卫生叫作世,有一种速度叫放哨点,有一种炫耀叫先范,有一种骂人叫活宝!()【篇二:海安方言小故事】智断分尸案光绪二十一年,韩紫石在河南做官的时候,调到镇平县做县令,一上任就碰到了一桩十几年不曾断得下来的分尸案。

镇平县元城有一个姓赵的人家,老大、老二南北两房,合了一个能够传宗接代的独生儿子。

也就是老百姓说的「两房合了一个」。

南北两房都怕缺了下一代,也就分别替这个宝贝儿子各娶了一个媳妇,两个媳妇又都替这个儿子生了一个儿子。

后来呢,这个在南北两房各生了一个独生儿子的人,怎啊吃得消两个老婆缠,也才三十多岁就死掉了,死的时候是死在南房里的,等到南房里替他娶的媳妇死了的时候,在南房里生的那个儿子,就把他和南房里的老婆合在一个墓里做了一个祖茔,后来,北房里替他娶的媳妇也死了,就只能一个人做了一个祖茔,在北房里养的这个儿子怎么想都不服气,一天夜里就把父亲的棺材扒到自己妈妈的这个墓地里埋了,南房里知道了,就又把父亲的棺材扒了回来。

方言文化的调研报告

方言文化的调研报告

方言文化的调研报告方言是指地理区域或者社会群体中一定数量的人使用的特定语言形式。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方言,这些方言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

本调研报告将介绍方言文化的重要性、方言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一些相关的案例。

方言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方式,也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

通过方言,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特色和风土人情。

方言使人们产生共鸣,并且促进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方言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在方言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会形成一个团体,他们之间会有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强的互动。

方言还可以传达一些地区特定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因此在方言使用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和社会认同。

此外,方言也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和传统。

下面以中国方言为例,来具体说明方言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方言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

方言文化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多样性。

中国方言之间的差异很大,有时候甚至互不可通。

方言使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认同感,并且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有其独特的语音和词汇,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方言之一。

四川方言以其幽默、风趣的特点而闻名。

四川方言的使用者之间彼此更容易产生共鸣,并且非常擅长利用方言表达幽默和调侃。

四川方言文化也给四川带来了广泛的认可和声誉,因此方言成为了地区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方言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方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多样性。

它不仅是人们交流的方式,也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

通过方言,人们可以理解和传承一个地区的特色和风土人情。

方言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互动,并且传达一些地区特定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方言也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和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海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的家乡——海安。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西与泰州的姜堰区为邻,南和如皋、泰兴相连,北与东台毗邻;海安南接沪浙,北依江淮,西靠扬泰,东望黄海之滨的如东洋口大港。

海安的方言是江淮官话泰如片——
江淮官话通泰片,又称泰如片,为即通泰方言圈所使用的地方话,为下江官话(也称江淮官话)的一个亚区。

如泰话流行于江苏省的泰兴、如皋、海陵、高港、姜堰、崇川、港闸、通州、兴化、海安、如东、扬中、东台、大丰等县市(区)以及常州沿江的孟河、春江,江都东部,盐都南部,江阴利港沿江,张家港段山沿江,高邮东南角,覆盖了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常州、无锡、苏州等地级市沿江地区。

江淮官话如泰片分布在江苏中部核心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东面大海,南临长江,北望淮河,西接扬州,以江淮官话泰如片为母语的总人口约1200万。

一、海安方言的历史文化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西与泰州的姜堰区为邻,南和如皋、泰兴相连,北与东台毗邻;海安南接沪浙,北依江淮,西靠扬泰,东望黄海之滨的如东洋口大港。

海安历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头。

南莫境内青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县西部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春秋《左传》记载的“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中的“郧”,即是今天海安的立发桥。

吴侯会卫侯、宋皇瑗于海安立发,说明当时海安已成为吴国与中原诸国密切交往的要冲之地。

而海安人的语言从那时起就既受吴语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开始东移,楚语对江淮地区的语言影响就更大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繁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纷纷避乱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以致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

再后来,南京先后多次成为全国的都城,其语言在北方洛阳人南迁南京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类似洛阳话的通语,即后来的官话。

到了明代,南京又成为帝王京邑,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

而江淮地区与南京紧密相连,因此江淮方言也就受官话的影响而形成上江官话与下江官话。

海安地处长江之尾,在江淮方言区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中隶属通泰片。

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一书将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1978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海安方言归入江淮方言泰如片;1998年出版的《江苏省志·方言志》把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通泰片。

不管怎么说,海安
方言始终与江淮方言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有人说,海安人从北京坐火车到扬州,一上火车就像到了家一样,因为海安话与扬州话本质上是一致的,海安人与扬州人、泰州人语言上交流没有障碍。

二、海安方言的特色词汇
海安方言既然隶属江淮方言,并且是下江官话,其语言自然大多可用书面文字表述;而其语言特质也就更接近于官方话,有的在古汉语中就可以找到依据。

海安方言有些词语,外乡人一听,云里雾里,不知何意。

但若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原来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古语。

时至今日,海安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较为古老的上古、中古的语言、词汇。

例如:
杲(gǎo)昃(zī)。

杲昃可以说是海安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东西”。

古代称日出之处为“杲”,日落之处为“昃”。

《文心雕龙·物色》曰:“杲杲为日出之容。

”而《说文》则曰:“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因此太阳东升西落,喻为“杲昃”相连,可借指东西方位,再引申为物事意义的“东西”。

所以海安人说“什的杲昃”就是“什么东西”,并不土。

再如“釜冠”。

海安城乡所有老百姓都称锅盖为“釜冠”。

古汉语中“釜”是指锅子,冠是指“帽子”,由“帽子”引申为“顶”或“盖”,因此锅子的“帽子”就是“釜冠”了。

海安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海安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称谓,也可以看出悠久的文化色彩,比如:
妈妈:在海安方言中,“妈妈”读作“māmā”,指的是母亲;如读作“màm à”,则指的是伯母(伯母与母亲平辈);如果读音儿化,读作“mǎmer”,则是丈夫对妻子的呢称;若后面再带点尾声,读作“mǎmergǎ”,那就是对女人的蔑称了。

爹爹:爹爹在海安方言里不读diē而读diā,辈份则增加一辈,用以称呼祖父辈的人。

细、大:海安方言中通常将最小的称为“细”,如“细姐”(最小的姐姐)、“细哥”(最小的哥哥)、“细舅”(最小的舅舅);也称最大的为“大”(t òu),即不读“dà”而读“tòu”,如“大(tòu)爹”,用以指排行第一的中老年男人……
三、海安方言的内部差异
当然,海安境内的方言也略有差异。

总体上是操下江官话,但实际上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还是可以分为四类,即海安话、东路话、南乡话和下河话。

东路话中又因李堡、角斜历史上有启海移民而操吴语,进而形成当地人能说两种话的现象。

海安县城居民大多说海安话,并以县城为中心,向东、向西辐射15公里左右的扇形区域构成方言小区。

其他方言有向海安话靠拢、再向普通话贴近的趋势。

下河话受海安话影响较明显,南乡话次之;东路话较稳定,向海安话靠拢的速度相对比较慢。

海安方言虽有特殊称谓的差异,但总体上语言、词汇仍沿袭江淮方言区的语言特质,因此与扬泰方言非常融洽。

这就是今人捧读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常可以读到类似海安话句式的缘故,而许多外地人真正接触听懂了海安方言也觉得不土的根本原因。

四、海安方言的发音
海安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通泰片,所以发音的特点和通泰片一样。

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通泰片保留了很多的古音特征,比如:
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

而普通话是逢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比如在古汉语里面同音不同调的“瓶”“病”和“同”“动”两组字,“瓶”和“同”是平声,普通话就念成“ping”、“tong”,“病”和“动”是去声(属于仄声),普通话就念“bing”、“dong”,和“并(合并的并)”、“冻”同音。

但是在通泰口音理,他们仍然是同音不同调,“病”和“动”也是念成“ping”、“tong”,和“并”“冻”不混。

同理,“舅”“就”念成qieu,“毒”念成“toq”,“袋”念成“tae”等等。

这可以说是通泰最明显的特征。

通泰片的声调,通泰片的声调有6~7个,海安话、如皋话、泰州话、姜堰话、东台话、大丰话、泰兴话,江都东部的话,扬中的话,靖江西南的话属于第六调。

六调区的声调为阴平(含阳去),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五、海安方言的发展状况
要说海安方言的发展状况,可从从大的方面即江淮官话的发展状况来说。

江淮官话人群尤其是新派的语音、词汇及语法向普通话迅速靠拢,误读、异读层出不穷,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词汇:新派常以“选”代替“拣”、以“撞”代替“牨”、以“按”
代替“揿”等。

究其原因,年轻人大多认为地方语言是土语,不好用文字来表达,更不要说进入书面语。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淮语的大多数方言字在历朝历代国家编纂的字典里都有收录,是很正宗的汉语词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