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制瓷历史

合集下载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世”。

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到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

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

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

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

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

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又让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

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陶玉是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

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唐代着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这里瓷器的美好。

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着名的陶窑、霍窑,遗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瓷器主要是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

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

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可见一斑。

景德镇瓷器艺术的历史变迁

景德镇瓷器艺术的历史变迁

瓷器发明于距今约三千年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作为中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悠久,享誉九州,在明清两代时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

景德镇瓷器中的青花瓷、粉彩瓷、薄胎瓷、影青瓷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品。

虽然在近代经受了巨大的破坏,但在进入新中国后,景德镇瓷器艺术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呈现出欣欣向荣、兴旺昌盛的发展局面。

一、景德镇瓷器艺术的起源瓷器的出现起源于陶器。

陶器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人类最早摸索出将一种天然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成另一种全新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陶器的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我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距今约8000多年前,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进步,陶器制作的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种类和色彩不断丰富。

正是在长期制陶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演变出瓷器。

与陶器使用一般黏土烧成相比,瓷器选择以含有高岭土、长石、石英石、莫来石成分为主的瓷土为基本原料。

在釉料方面,瓷器表面所施的釉是在高温之下与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胎体上釉后需经过1200℃至1300℃的高温烧制,胎体能够基本烧结。

与陶器相比,瓷器的胎体均具有半透明的特点,而且硬度较好,极难划出沟痕。

如果说制陶术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广泛使用,而瓷器则是中国最早发明的,这也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又一伟大贡献,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我国最早的瓷器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青釉器,这种原始瓷器虽然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釉色不够稳定、胎料杂质较多,但已经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

由于这种原始瓷器较之陶器具有表面硬度和使用强度大、不吸水等优势,因此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其技术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数量和地区都在不断扩大。

原始瓷器从商代开始,经过西周,至春秋战国便已经进入鼎盛时期。

随着瓷器技术和工艺逐步成熟完善,至两汉时期,青瓷作为最早成熟的瓷器种类脱颖而出。

这标志我国瓷器完成了从原始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

“瓷”这个古字也由此出现。

关于景德镇陶瓷的资料

关于景德镇陶瓷的资料

关于景德镇陶瓷的资料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下将从历史、工艺、文化等方面进行分类介绍。

历史
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景德镇已经成为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

宋代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中国陶瓷的代表之一。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制作技术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一笔。

工艺
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其主要分为釉下彩、青花、粉彩、刻花等几种。

其中,釉下彩是景德镇陶瓷的代表工艺之一,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烧制,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花则是景德镇陶瓷的另一种代表工艺,其制作过程需要在瓷器表面绘制图案,然后进行釉烧,色彩清新,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文化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景德镇陶瓷的制作需要经过多次烧制,其中的“烧”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炼石成金”之意,寓意着景德镇陶瓷的制作需要经过多次磨砺
才能成为精品。

此外,景德镇陶瓷的图案和造型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莲花等图案,以及瓷器的形制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总结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文化底蕴深厚。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工艺、文化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1.唐代(公元9世纪至10世纪)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瓷器。

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多为白瓷,制作工艺还不够精细,但已呈现出一定的艺术特色。

2.宋代(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景德镇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瓷都,瓷器的品质和工艺大幅提升。

制作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青瓷、黑瓷、斗彩瓷等。

宋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雅致、朴实的风格著称。

3.元代(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元代是景德镇瓷器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艺进一步提升,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瓷器中心。

元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和大红彩瓷为主要代表,这两种瓷器技艺达到了顶峰。

4.明代(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明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向欧洲输出瓷器,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元代相比更加细腻,装饰更加丰富。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清代(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清代是景德镇瓷器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不仅烧制工艺更加精细,数量也大幅增加。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和粉彩瓷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后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粉彩外销瓷,成为了中国瓷器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6.近现代在近代和现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景德镇瓷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在20世纪初,景德镇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陶瓷制造技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代瓷器工艺。

景德镇的瓷器工艺不断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有创意的现代瓷器作品。

同时,景德镇也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瓷器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景德镇瓷器的声誉进一步提升。

总结: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的瓷器种类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在近现代,景德镇瓷器继续保持着创新与发展的势头。

如今,景德镇瓷器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享誉世界。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

外国人的China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

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

早在汉代,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如此看来,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

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

到了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

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

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

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

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

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

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

景德镇的瓷器短文

景德镇的瓷器短文

景德镇的瓷器短文
(实用版)
目录
1.景德镇瓷器的历史
2.景德镇瓷器的特点
3.景德镇瓷器的工艺流程
4.景德镇瓷器的价值
5.景德镇瓷器的传承与创新
正文
景德镇瓷器的历史: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是我国瓷器的主要产区之一。

据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历史悠久,距今已有 1800 多年。

景德镇瓷器的特点:
景德镇瓷器以其典雅素净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幽静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朴清丽的古彩瓷、万紫千红的新彩瓷、明丽隽秀的窑彩瓷以及别开生面的总和装饰瓷等特点闻名于世。

这些珍贵的名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景德镇瓷器的工艺流程:
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工艺流程繁多,包括选料、制坯、晒坯、拍打、刻花、施釉、烧制等 72 道工序。

每一道工序都需严格把关,以确保瓷器的质量。

正是这种严谨的工艺流程,使得景德镇瓷器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脱颖而出。

景德镇瓷器的价值:
景德镇瓷器因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和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

在拍卖场上,景德镇瓷器常常能拍出天价。

此外,景德镇瓷器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符号,经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景德镇瓷器的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景德镇瓷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景德镇瓷器也在不断创新。

景德镇瓷器知识

景德镇瓷器知识

景德镇瓷器知识景德镇瓷器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景德镇瓷器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景德镇瓷器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景德镇瓷器历史发展景德镇瓷器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

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

“陶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

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

同时,民窑业也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

这个体系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帮组织,他们既各自独立经营,又处在经常的互相联系中。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这对工匠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技艺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成就,是与景德镇瓷业生产分工细致的特点分不开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

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

景德镇瓷器的相关介绍

景德镇瓷器的相关介绍

景德镇瓷器的相关介绍景德镇是生产瓷器的地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那么,关于景德镇瓷器,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景德镇瓷器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景德镇瓷器简介汉族劳动人民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代,东汉约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

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五代时的景德镇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因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并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汉族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

景德镇瓷器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

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是称誉世界的古代汉族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景德镇的陶瓷之路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一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然后很多人围着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

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

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 陶瓷之路”(TheChinaRoad)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

因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制瓷历史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

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了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

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

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

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汉代时景德镇的地区就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两晋、南北朝时期,新平镇陶器生产已经逐渐向瓷器过渡,虽然当时烧制的温度不是很高,烧品质量还不算不乘,但式样和釉色已达到较高水平,新平镇因此名声渐起。

到隋唐,这里烧制出名副其实的瓷器,完成了由陶到瓷质的飞跃。

隋炀帝又隋代,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

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

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

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

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

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

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从宋代开始,景德镇独创了一种叫做青白瓷(j影青瓷)的新品种,这种瓷器青中有白,白里泛青,釉色像玉一样润泽有光,在温润的釉色下,刻花、印花的纹饰清晰可见。

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

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

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

祖籍今乐平市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斋隋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

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 饶玉"的美称。

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是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首创覆烧法。

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广义的官窑泛指历代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的瓷窑;狭义的官窑则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

釉色天青,开有细小纹片,通体施釉,底部有用细钉支烧的痕迹。

哥窑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督促瓷器的生产。

北方陶窑的烧制技术也随着南下的工匠传到这里,景德镇的陶瓷烧得越来越白,瓷坯上的釉色渐渐变得像鹅蛋壳一样的颜色,人们把这种瓷称为卵白瓷。

元朝的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常常定制这种白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枢府瓷。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到元朝中期,景德镇的白瓷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

尤其是高岭土的发现和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胎法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使瓷器的烧制温度达到了1300摄氏度以上,出现了世界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高温硬质瓷。

随后出现一种在素白色的坯体上描绘图案的釉下彩技术—用钴料在瓷胎上作画,然后盖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烧制好的瓷器质地洁白细腻,散发美丽迷人的蓝白色调,轻轻一敲,就会发出银器一样的声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青花瓷。

中国青花瓷一露面,立即被各伊斯兰国家、大小苏丹奉为最珍贵的宝贝和收藏。

明代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

景德镇设立了御器厂,由朝廷委派督陶官并由国家投入资金,专门为皇室和朝廷大臣们烧制祭祀和生活用品。

不惜人力,不惜工本,在满足宫廷需要的前提下,景德镇生产出当时世界上最精美的瓷器,景德镇迎来了制瓷业的兴盛时期。

釉上彩瓷又开始问世,发展势头很快。

《中国陶瓷史》就曾指出:"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品种上,明瓷的异彩纷异呈也是空前的。

这个时期,又创造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书。

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

十五世纪初,三保太监郑和携带大量丝绸和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七次出使当时称为西洋的南亚和西亚诸国,诱发了中国海外贸易的热潮。

在郑和出使西洋一百年后,葡萄牙人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开辟了欧州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1513年,第一艘葡萄牙商船到达广州,从此,景德镇的瓷器随着欧洲人的商船大量进入欧洲市场。

随后制瓷技术也开始传统入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公元1369年,明朝政府以国家财力支持景德镇瓷器生产,并且在镇上的珠山一带建立御器厂,专门为朝廷烧制瓷器。

明朝中期,景德镇的制瓷业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的附属地位,成为分工明细的手工业行业。

清朝公元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入关,承袭了明朝皇帝修建的紫禁城,也承袭了他们远在江西的御器厂。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执政的150年时间景德镇的陶瓷业又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继承了明代的工艺和品种,而且还有不少的发明创造比如康熙时的青花瓷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珐琅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下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谰绚丽奇观的“窑变”等等。

其他如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

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著名。

总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质、造型、釉彩都达到空前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清朝把明朝的御器厂改为御窑厂,选派内务府官员驻厂督造,这时的制瓷技艺日益精湛,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

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中的玲珑瓷、粉彩瓷和高温颜色釉,正是在这期间发展起来的。

清朝后期,景德镇陶瓷生产受到外国洋瓷器的挑战。

由于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陶瓷生产一落千丈。

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

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营业税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

不过沙漠中也有绿洲,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

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显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有较大的促进力。

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兴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

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一个城市支柱产业的国有瓷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所有国企都面临的体制、机制、冗员、债务等因素构成的困局。

当沿海地区一些民营陶瓷企业正在引入资本、细分市场、扩大产业规模时,这个中国陶瓷业中心基地还沉醉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保障的业绩和霸主地位。

同时,对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像样的支持。

1995年10月,景德镇决定对十大瓷厂进行改革,政府一纸文件下达,以“化整为零”的方案,划小核算单位,实行自负盈亏,浩浩荡荡的数万名瓷业工人,三分之一下岗,三分之一退休,只留下三分之一在原企业维持。

这一刀切的模式,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十大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红星瓷厂……)像阳光下的冰块一样融化了。

而政府在接下来的数年内为维护社会稳定而疲于奔命,瓷业生产一直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

经过各方的努力及文艺友的高超技艺对工艺瓷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在当代景德镇陶瓷艺坛上,其主流力量已从古代师徒相传的工匠艺人转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陶瓷艺术精英。

运用陶瓷艺术专业知识和设计特长,打破了陶瓷艺术的固有格局,把沉实丰厚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寓美意识有机融合,借鉴国外艺术之精华注入日益更新的民族艺术之中,创造出了无数的具有时代意境的精美陶瓷作品,以强烈的现代陶瓷艺术创新引导着东方陶瓷艺术的新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