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常见心理障碍(郑大二附院)
心理障碍诊断标准

心理障碍诊断标准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偏离正常范围的情况,常常导致个体在社会适应、学习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出现显著困难。
准确地诊断心理障碍对于及时的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心理障碍诊断的标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症状识别、严重程度、病程特点、排除其他因素和诊断符合度。
1.症状识别症状识别是诊断心理障碍的第一步。
医生或专业人士需要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社会功能等信息,识别出患者存在哪些典型症状。
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等症状;焦虑症患者可能表现出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
2.严重程度判断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是诊断的重要环节。
医生或专业人士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伴随着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
对于重度心理障碍患者,可能还需要考虑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3.病程特点病程特点是诊断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医生或专业人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周期性变化等。
例如,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出现晨重夜轻的症状表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可能表现出情绪高低起伏的变化。
4.排除其他因素准确地诊断心理障碍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医生或专业人士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健康问题,如甲状腺亢进、药物滥用等,并排除这些因素导致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此外,家族史和环境因素也需要考虑。
5.诊断符合度最后,医生或专业人士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四个方面的信息,做出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诊断符合度是指医生或专业人士对患者症状的识别和分类与实际诊断结果的一致程度。
高诊断符合度意味着医生或专业人士对患者的症状识别准确,治疗方案合理有效。
总之,心理障碍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症状识别、严重程度、病程特点、排除其他因素和诊断符合度等方面。
只有全面评估患者的状况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权威的医学和心理学文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异常及其诊断标准:1.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持续的低落情绪或兴趣丧失。
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或食欲明显增加或减少。
失眠或嗜睡。
活动减少或增加。
疲劳或缺乏活力。
价值感低落或过度的、不恰当的罪恶感。
思维或集中注意力困难,或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有自杀的计划或尝试。
2. 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持续的、过度的担忧和焦虑。
对多种事件或活动感到担忧。
难以控制担忧。
3.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4.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有幻觉、妄想或其他思维紊乱。
有情感淡漠或不恰当的情感反应。
5.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有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
6.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重复的、侵入性的回忆、恶梦或闪回。
7.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有不稳定的情绪、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
8.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多个环境中持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过度活跃的行为。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大学生活是人生中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光,但在这个阶段,许多大学生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一、焦虑障碍焦虑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
它表现为过度的担忧、紧张和不安,常常没有明确的原因或对象。
考试焦虑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面对重要的考试,学生可能会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难以集中注意力,担心自己考不好。
社交焦虑也是大学生常见的问题之一,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可能会感到害怕、紧张,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害怕被他人评价或拒绝。
此外,还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会长期处于一种无法控制的、过度的焦虑状态中,影响日常生活。
二、抑郁障碍抑郁障碍在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自责自罪、睡眠和饮食问题、疲劳无力等。
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等原因而陷入抑郁。
长期的抑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自杀企图。
三、适应障碍当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如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或者面临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时,可能会出现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的症状包括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学习效率下降等。
这是由于个体无法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四、强迫障碍强迫障碍的特点是反复出现的、不必要的、但难以控制的想法(强迫观念)和行为(强迫动作)。
例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锁、反复思考一些无意义的问题等。
这些行为和想法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困扰。
五、人际关系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
比如,在与同学、室友相处时出现矛盾和冲突,难以建立亲密的友谊,或者在恋爱关系中遇到问题。
人际关系障碍可能会导致孤独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

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一、认知障碍1.感知障碍:如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内感不适、幻觉等。
2.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奔逸、迟缓、贫乏、联想散漫、妄想等。
二、情感障碍1.情感高涨:自觉特别愉快,自我评价过高,常有欣快感。
2.情感低落:自觉苦闷伤感,或焦急烦躁,或思考困难,缺乏乐趣和活力,动作减少。
3.焦虑: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或更甚者。
4.易激惹:一般性的低度激惹性,言语和行为有爆发性攻击或敌意。
5.抑郁:长期抑郁心境,包括了悲痛欲绝、忧虑、不愉快、失去满足感。
6.恐惧和惊恐障碍:患者感到某种威胁即将来临或害怕失去自控,频死感,恐慌发作等。
7.心境恶劣障碍: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并有相应的思维、行为改变的障碍,又称恶劣心境或抑郁性障碍。
三、意志行为障碍1.意志增强:做某些明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整夜不能入睡而努力保持清醒。
2.意志减退:患者对任何活动都缺乏动机和兴趣,既不想与人交往,也无需外出或参加各种活动。
3.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动,不进饮食,不讲卫生,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
4.违拗:患者对于别人的要求不仅不执行,而且常常表现出与此相反的行动。
5.紧张:患者的精神活动极度的增强,思维联想加速,言语增多且语速增快。
6.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明知某些想法或行为是不必要的或不恰当的,但无法控制或停止。
7.怪异行为:患者表现为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奇特行为,如整日赤身裸体、扮鬼脸、奇怪的动作等。
四、人格障碍1.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2.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
3.表演型人格障碍:以高度的自我中心和夸张的行为为主要特点。
4.依赖型人格障碍:以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为主要特点。
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
6.冲动型人格障碍:以情绪不稳定和缺乏控制为主要特点。
7.回避型人格障碍:以逃避社交和避免与他人接触为主要特点。
8.自恋型人格障碍:以自我中心、自负和优越感为主要特点。
躯体形式障碍

疾病理论体系之Stigma
Stigma:烙印、耻辱、污名,病耻感 起源于希腊,最早是指不寻常或不好的道德地 位在身体上暴露出来的符号,通常用来在公众 场合惩罚奴隶,罪犯或叛徒。 道德污点的象征,由不名誉行为或应受责备的 特质所至(后者也包括种族特质) 通过stigma,人们会把一个完整的普通人看扁 为一个玷污的,被看轻的人
女性患者,45岁,因“间断头疼头晕5年”入院神
经内科,各项脑部检查无异常,转诊……
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
(Somatoform Disorder)
人情、面子和命运是“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 ——林语堂
郑州大学一附院精神心理科
郭慧荣
躯体化的描述性定义
躯体化是指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 躯体症状的倾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 用病理发现来解释,但患者却将它们归咎于 躯体疾病,并据此而寻求医学帮助。 一般认为,这种倾向的出现是针对心理 社会应激的反应,这些应激反应是由对一些 个人具有个别意义的刺激性生活事件或境遇 所造成的。
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
对躯体化病人进行全面评估。 特别注意医患关系。
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原则:认知行为治
疗和抗抑郁药联用。
躯体形式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要点
治疗目标是帮助病人认识问题的性质。
医生首先应表明:对病人体验症状的痛苦、认为自
己有严重身体疾病的信念等事实,医生完全接受, 表达医生的关心,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然后一起对其论据进行审视,提出可能的替代性解 释。 同病人讨论对健康的焦虑与躯体症状的联系。 盘诘和检验病人的威胁性负性信念。 改变回避性行为模式 。医生要鼓励患者尝试积极 的应对行为,改变以往回避问题的消极应对行为。
躯体形式障碍的特征
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疗方法

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疗方法心理障碍是指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功能出现问题,导致个体或者集体的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遇到困难的一系列症状。
这些心理障碍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且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社会功能带来负面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人类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以及人格障碍等。
正常人的情绪问题也应被及时关注和治疗,否则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
本文将分别介绍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一、焦虑症焦虑症是目前影响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典型症状是患者在没有明显的原因和根据时,却出现了持续的担忧、烦躁、不安以及身体不适等症状。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旨在改变不合理的焦虑思维,增加个体的应对技能。
暴露治疗则是通过逐渐暴露患者面临的焦虑对象,帮助患者逐步适应和控制焦虑反应。
支持性治疗旨在为患者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增强自我控制和自信心。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药物可以缓解焦虑症状,但是对于长期疗效和治愈焦虑症来说,心理疗法仍为主要治疗方案。
二、抑郁症抑郁症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其特点是患者持续感到压抑、无助、疲乏乃至自杀的愿望。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心理疗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亲密关系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抑郁药和辅助药物,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对于抑郁症的彻底治愈,心理疗法也是必要的。
三、强迫症强迫症是指出现屡次重复执行某种行为、思想、妄想的强烈需求,并且产生焦虑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症状是持续反复的强制行为、强制思想以及心理不适等。
治疗强迫症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心理疗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环境舒适化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5-HT的再摄取,减轻症状。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出现在遭受意外、严重伤害甚至灾难等事件后性格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
心理障碍的名词解释

心理障碍的名词解释心理障碍是指一系列影响个体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异常状况,导致个体的日常功能受损。
它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恐惧、强迫行为、人格障碍等。
心理障碍的成因可以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理障碍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压力、人际关系等紧密相关。
当个体遭受过大的压力,无法应对时,心理障碍就有可能发生。
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下降的病理状态。
患者常常感到无望、无助,丧失了生活的乐趣。
他们可能经历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以及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抑郁症的治疗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焦虑症也是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焦虑症是一种对平常的事物或情境持续感到过度紧张、不安和焦虑的心理状态。
患者可能遭受持续的恐慌发作,出现出汗、心慌、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
焦虑症的治疗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以帮助患者恢复平静和控制焦虑情绪。
除了抑郁症和焦虑症之外,人格障碍也是一类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个体的思维、情感、人际关系和行为出现持续的、刚性的异常模式,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人格障碍分为多个亚型,如边缘性人格障碍、避孤型人格障碍等。
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改变其异常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
除了这些常见的心理障碍,还有其他一些相对较罕见或具体情景下才会出现的心理障碍。
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如战争、车祸、恐怖袭击等)后发生的精神疾病。
患者可能经历噩梦、记忆倒错、过度警惕等症状。
这种心理障碍的治疗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减轻其症状。
总体而言,心理障碍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
它们不仅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给患者的家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加强对心理障碍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是解决心理障碍问题的关键。
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心理障碍已成为了一种常见病症。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自己的精神状态,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
本文将从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述。
一、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病人常常出现因担心和恐惧而引起的心理和身体不适,如头痛、腹泻、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焦虑症可导致社交障碍和强迫症等进一步的心理问题。
治疗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树立积极正面的心态。
2.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适度的用药可帮助控制症状较为缓和。
3.物理治疗:如心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二、抑郁症抑郁症又称心境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一种心理障碍,患者一般情绪低落、消极、自卑,常常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无助。
严重的抑郁症可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抑制抑郁症状的同时,改善患者的正面情绪。
2.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重建积极的人生态度。
3.物理治疗:如电疗法、放射疗法等。
三、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俗称为躁郁症或者是双相情感障碍,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的情绪波动,既可表现为极度快乐欢愉,也可能转换成严重的抑郁状态。
患者的有效治疗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耐心。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锂盐等。
2.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3.社会支持:家庭、朋友对病人的支持与理解。
四、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大的心理疾病,患病者通常呈现出现实感觉干扰,妄想观念和幻觉等人格分裂表现。
其病因是由于身体内环境改变,引起了大脑中神经信息传递的错乱。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通常采用抗精神病药。
2.电疗:通过通过大脑电刺激来达到减轻精神疾病的目的。
3.心理治疗: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患者进行思维修正和人格的调适。
五、创伤相关障碍创伤相关障碍(PTSD)通常由于遭受暴力、战争、恐怖袭击等极端暴力事件以及性虐待等创伤性事件,而导致的极度愤怒、恐惧、无助等情绪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癫痫
癫痫伴抑郁患病率8%-48%
8
中国综合医院门诊患者 抑郁焦虑障碍患病率高,识别率低
发表 年份
作者
医院
诊断工具/ 抑郁障碍 诊断标准 患病率
焦虑障碍 患病率
抑郁焦虑 识别率
样本量
发表杂志
2012
北京、上海、广州、 何燕玲 成都和长沙,15家
三甲综合医院
MINI DSM-IV
时点患病率,
8.57%
情绪与冠状动脉缺血
➢ 焦虑 ➢ 抑郁、紧张 ➢ 暴怒 ➢ 敌意 ➢ 挫折感、沮丧
心肌缺血
抑郁可严重影响各种躯体疾病的预后
心脑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 抑郁使冠心病发病 风险增加1.64倍, 使缺血性心脏病的 风险增加1.5-2倍
• 与PSD不伴抑郁的 患 者 相 比 , PSD 伴 抑郁患者的死亡率 增加,抑郁可能会 增加脑血管疾病的 风险
多发性硬化伴抑郁 患病率19%-54%
帕金森病(PD)
阿尔茨海默病(AD)
冠状动脉疾病伴抑郁 患病率17%-27%
多发性硬化(MS)
抑郁焦虑人群
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伴抑郁 患病率16%-45%
卒中后抑郁
卒中后抑郁患病率20%-72%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诊治专家共识组.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9):1-7 Rudisch B, et al. Biol Psychiatry. 2003 Aug 1;54(3):227-40. Thombs BD, et al. J Gen Intern Med. 2006 Jan;21(1):30-8.
身心症&心身症
身心症
脑卒中
心身症
神经性皮炎
糖尿病 高血压
情绪问题(抑郁、 焦虑、敌对、强迫、 心理因素 躯体化)
肠易激综合征 躯体症状障碍
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
医患关系—人际关系问题 抑郁、焦虑、易激惹 ——情绪问题 疑病、躯体化 —— 求医问题 失眠、慢性疼痛、饮食与性等 —— 行为问题 自杀、药物依赖、合并精神障碍 —— 特殊问题
医患关系—人际关系问题 抑郁、焦虑、易激惹 ——情绪问题 疑病、躯体化 —— 求医问题 失眠、慢性疼痛、饮食与性等 —— 行为问题 自杀、药物依赖、合并精神障碍 —— 特殊问题
患病本身、求医过程、诊断检查与治疗过程
常见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伴发抑郁比例较高
PD伴抑郁患病率7%-76%
AD伴抑郁患病率约30%-50%
• AD 伴 抑 郁 患 者 的 死亡率增加
• 癫痫伴发抑郁比例 高 , 且 增 加 10 倍 自杀风险
PSD:卒中后抑郁 AD:阿兹海默病
Evans DL, et al. Biol Psychiatry. 2005 Aug 1;58(3):175-89.
其他疾病
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
1. 何燕玲, 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3): 165-70. 2、 5、史丽丽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23(9):616-620
9
黄雨兰, 等.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1(4): 260-2.
3、史丽丽, 等. 协和医学杂志. 2011; 2(2): 151-4. 4、张素辉,
综合医院常见心理障碍
郑州大学一附院精神心理科 郭慧荣
内容
➢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躯体化 ➢ 如何快速识别评估
—PHQ-9、GAD-7、PHQ-15自评量表
➢ 心理障碍的规范治疗
PartⅠ 三分天下而占其二
1/3躯体疾病 1/3心理疾病
感知觉 思维 情感 认知 意志活动 行为
1/3心身障碍/身心障碍
----2002 WHO
临床各科需要处理的精神心理问题
➢ 共病:躯体疾病+精神疾病 广东伤医案 ➢ 继发:躯体疾病导致精神心理问题 ➢ 应激与适应:打人事件 ➢ 创伤性反应:哈医大弑医案 ➢ 原发性精神问题:抑郁、焦虑、躯体化 ➢ 医患关系的困难和对立: ➢ 医护人员自身的问题:职业的负面影响、
职业倦怠和耗竭等
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
2011 2010 2009
史丽丽 张素辉 史丽丽
北京,1家三甲综合 医院
北京,3家三甲综合 医院
北京3家三甲综合医 院神内科
MINI
MINI DSM-IV
MINI
14.7% 13.56% 20.2%
8.2% -
9.1%
18.90%
621 协和医学杂志
19.4%(抑郁) 34.9%
1828 529
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表示,精神应激可引起或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律 失常、心肌缺血,导致高血压等的发生及恶化、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复发。同 时,心血管疾病越严重,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以致形成恶性循环。而卒 中后抑郁(PSD)不仅会造成患者的认知损害,思维迟缓,社会功能恢复困难, 还会增加卒中复发风险,是无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1.49 倍,且复发后严 重程度增加,延长康复时间,降低生存质量。同时,会增加自杀意念和自杀 成功率。
躯体疾病和抑郁/焦虑互为因果
根据2005年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患者进行调 查结果显示,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其中,冠心病人群抑 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9.2%和45.8%,高血压患者中分别为4.9%和47.2%。
数据显示,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卒中后抑郁(PSD)在卒中后1年的累积发病 率为30%~80%,卒中后1个月内是发病高峰,发病率在20%左右。卒中后3~4 个月为患病高峰期,在20%~60%之间。卒中后1年卒中后抑郁(PSD)患病率 多在20%~50%。
--躯体疾病常伴抑郁、焦虑,应“同诊共治”
心理社会因素与血管改变
• 心理社会危险因素
应激 A型行为
➢敌意 ➢愤怒
焦虑 抑郁 低社会支持
交感活动
副交感活动
血管内皮 功能失调
Kelly F Harris et al :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6:153-164(2004)
-
(抑郁障碍共 病率49.4%) 16.5%(焦虑)
8,487
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
终身患病率,
9.34%
2011
黄雨兰
成都,3家三甲综合 医院
MINI DSM-IV
时点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
19.33%
14.10%
终身患病率, 终身患病率,
24.61%
15.17%
29.63%
1,780
临床精神医学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