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

合集下载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

北京联合大学“东西方文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之论文课程名称: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题目:《红楼梦》——中国封建文化下的悲剧必然性院系专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大类年级班级: 2012级管理工商类1206B*名:***前言东方原本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其所指称的东方是不同的。

近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即把欧洲以东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亚洲)称之为东方。

因此,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其中,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

而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封建传统文化是其集大成者,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绵延不绝,源源不息,一直流转到满清时代。

作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将封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是封建文化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时代缩影。

而《红楼梦》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清朝末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深刻的批判,无疑构成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要研究或者解剖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我们必须要从宏观上选择一个具体的视角插入——从东方文化具体到中华文化,从中华文化缩小到封建文化,从封建文化浓缩到满清时代,再从满清时代聚焦到小说的巍巍昆仑《红楼梦》,在我看来来,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文就以《红楼梦》为基点,从封建古代中国的男尊女卑方面和科举制度下的人伦忠孝方面来详细说说古代中国男女悲剧命运的历史必然性,这也鲜明体现了东方文化下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目录前言 (01)序文 (03)1.贾宝玉——科举枷锁与封建忠孝的牺牲品 (04)1.1.仕途文化——科举制度之枷锁 (04)1.2忠孝文化——宝玉的必然性结局 (05)2.林黛玉——男尊女卑下的悲情命运 (06)2.1林黛玉——男尊女卑下的悲情命 (06)2.2婚姻文化——黛玉死亡的无力控诉 (07)3.封建文化的汇集——宝玉与黛玉成为牺牲品 (08)4.尾言 (09)序文《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自其问世,就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东方文化与东亚文化特质

东方文化与东亚文化特质

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两河流域的古亚述人将太阳升起的东方称为“亚细”(意为“日出之地”)、古罗马人认为凡在东边的国家都属“亚细亚”,这是现在“亚洲”(Asia)一词的来源。

而“东方”这一概念的外延比“亚洲”更广泛,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日本,南达、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它是伴随1、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1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林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与此同时,东方文学的研究也被纳入东方学的领域。

精通梵语的英国学者威廉·斯最早确认梵文与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和波斯文之间的关系,并于1年把《达翻译成英语,第一次把印度古代文学介绍给西方。

不过,早期有关东方文学的探索,基本上是处于发掘材料、确认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和译解作品的阶段。

直到2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才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已经发展起来。

年建国以后,我国习惯上将世界分为欧美和亚非拉两大阵营,与此相应,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西方文学换称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换称为“亚非文学”。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中,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只是称谓不同,而内涵则基本一致。

故而,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差异如下:1.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而欧洲人很讲实际2.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3.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4.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5.文化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体现“和谐”观念.这个观念注重的是人与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过分的干预自然.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我们的科学也更注重技术.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张从根本上来认识世界,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并且积极改造世界,使世界来适应我们.在这种思想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且科学也更注重理论的研究.6.消费观。

人生来就要谋求生活,生活贵在质量。

东、西方的消费观差异较大,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质量为本,提倡“三为”和“三不为”:一是为自己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个性自由求质量;二是为今天活着,不为明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三是为这代人活着,不为下代活着,不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

7、隐私观。

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

寻问和讲究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

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私下里爱议论隐私,小道消息传播隐私,甚至把隐私作为整人的工具,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8、生育观。

欧洲人都不愿生孩子,怕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一般西方发达国家都呈人口负增长态势,人口、资源和生态压力小。

中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9。

竞争观上的差异一是要不要竞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为核心。

儒教强调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和为贵。

而市场经济则崇尚竞争,强调商战打败对手,赢得自己的发展。

从儒教看,竞争是不道德的。

欧洲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东方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东方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及表现形式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个人的性格秉性、生活习惯、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甚至每个国家的政治策略都和文化有关系。

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一言一行都透露着当个地区当个时代的文化的特征。

中国明显的东方的国家,又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底蕴,文化丰富多彩。

就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其中的精髓。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整本书鲜明的表现着当时的文化的文化特征、及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艺术结构《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

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

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

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

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

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

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

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

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

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

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

这也是当时文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二、人物形象《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古东方文学是指公元 5 世纪至 15 世纪的亚洲文学,其基本特征包括:
1. 宗教色彩浓厚:中古东方文学深受宗教影响,尤其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宗教教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元素。

2. 文学形式多样:中古东方文学形式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其中,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如印度的梵文诗歌、中国的唐诗宋词等。

3. 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中古东方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4.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中古东方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成为了印度文学的经典之作,中国的四大名著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古东方文学是亚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古代东方文化的特点

古代东方文化的特点

1、古代东方文化的特点;2、对比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特点;3、伊斯兰文化圈的特点;4、印度教文化圈的特点;5、俄罗斯历史文化特点;6、古希腊艺术的特征;7、罗马法的特点和影响;8、基督教的特点;9、十字军东征的影响;10、教父哲学的基本内容;11、哥特式建筑的特征;12、人文主义思想和作品的特征;13、启蒙运动的背景、思想内容和影响;14、洛克;15、孟德斯鸠16、卢梭17、魁奈复习要点:1、成长于大河冲击平原上,河流成为文明的摇篮;内陆文化,相对封闭;农业文化。

2、东方大和内陆文化,西方海洋多岛文化;东方封闭的农业文化,西方开放的商业文化;东方哲学论理性文化,西方科学知识型文化;东方集体主义,西方个人主义和冒险精神。

东方君主专制,等级制,西方民主政治,重法治。

3、民族繁多,具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伊斯兰教内派别复杂;伊斯兰教不区分宗教和世俗领域,因此穆斯林国家具有宗教性;服饰特色,丰富多彩;妇女地位较低,宗教节日。

4、多样性的文化;宗教处于重要地位;经典众多,泛神教;内部分成不同教派;宗教仪式繁琐;印度教和种姓制度,两者相得益彰,维系着印度社会与文化传统,种姓制度是世俗生活的核心。

5、村社传统;东正教;专制主义。

6、重视人本身;对作品比例的独特关注与重视;突出理性;美与实用性的结合。

7、特点:内容丰富,体系完备;适应性,世界性;影响:为资产阶级提供武器,是资产阶级法制思想的渊源和立法范本;全人类的遗产。

8、重理性;信奉普济主义;9、给东方带来灾难,东方文明遭到践踏;给西方带来变化,贵族削弱,王权加强;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城市地位。

10、创世说;三位一体说;原罪说;救赎论;末日审判说;天气论;教权至上论。

11、高而直;空间大;装饰巧;彩色玻璃;尖塔。

12、以人为中心;追求现世幸福;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压迫;主张科学理性。

13、背景:是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时代要求;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思想内容:崇尚理性;提倡科学、知识,反对愚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相信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向往自由平等的社会;影响:作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为近代文化发展奠基。

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东方文明,也被称为东亚文明,指的是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的文化和文明。

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古代,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东方文明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孕育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

下面,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来论述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历史东方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商、周、秦汉等朝代,中国的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例如日本、韩国等,也在和中国的交流中逐渐吸收和发展了东方文明的许多元素。

例如,日本的万叶集就是一部使用汉字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歌作品,它们体现了东方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方文明的发展始终秉持着一种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了技艺、卓越和稳健的实践,这些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文化东方文明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包括语言文字、礼仪、美学以及哲学等方面。

例如,在语言文字上,东亚地区的国家使用的是汉字及其衍生的汉字组成的文字系统,这种文字是一种非音节文字,它的构成原理基于象形、指事和会意等方式。

在美学方面,东方文明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和人力创造的美学体系,它注重以自然为基础,将美的行为和艺术品融入自然之中。

在礼仪方面,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不断融合反映了东方文明中重视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要尽可能和谐地相处,崇尚正义和仁爱,在这方面,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相互交叉,不断吸收发扬。

科技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许多灵活、适用的科技在当时得到了大量的发展和运用。

东方文明的科技成就不仅在古时代,如著名的四大发明,还在现代,东方国家在数字、电子、半导体和先进的制造技术等方面享有盛誉。

东方文明的电子产品在全世界都深受欢迎,例如日本的数码相机、中国的智能手机,这些产品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一直走在业内的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联合大学“东西方文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之论文课程名称: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题目:《红楼梦》——中国封建文化下的悲剧必然性院系专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大类年级班级: 2012级管理工商类1206B*名:***前言东方原本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其所指称的东方是不同的。

近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即把欧洲以东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亚洲)称之为东方。

因此,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其中,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

而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封建传统文化是其集大成者,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绵延不绝,源源不息,一直流转到满清时代。

作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将封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是封建文化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时代缩影。

而《红楼梦》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清朝末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深刻的批判,无疑构成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要研究或者解剖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我们必须要从宏观上选择一个具体的视角插入——从东方文化具体到中华文化,从中华文化缩小到封建文化,从封建文化浓缩到满清时代,再从满清时代聚焦到小说的巍巍昆仑《红楼梦》,在我看来来,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文就以《红楼梦》为基点,从封建古代中国的男尊女卑方面和科举制度下的人伦忠孝方面来详细说说古代中国男女悲剧命运的历史必然性,这也鲜明体现了东方文化下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目录前言 (01)序文 (03)1.贾宝玉——科举枷锁与封建忠孝的牺牲品 (04)1.1.仕途文化——科举制度之枷锁 (04)1.2忠孝文化——宝玉的必然性结局 (05)2.林黛玉——男尊女卑下的悲情命运 (06)2.1林黛玉——男尊女卑下的悲情命 (06)2.2婚姻文化——黛玉死亡的无力控诉 (07)3.封建文化的汇集——宝玉与黛玉成为牺牲品 (08)4.尾言 (09)序文《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自其问世,就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因而“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几成社会的一大时尚。

美国学者莴斐德在《乡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一相对概念。

认为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社会里上层的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这多半是由思想家、宗教家反省深思所产生的精美文化”,“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或民俗所代表的生活文化”。

纵观《红楼梦》,我们可以把它置于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的框架中,即代表大传统文化的荣国府和展示小传统文化特色的大观园。

从中发掘中华文化中封建文化的极具代表的传统文化特征。

《红楼梦》中尊荣显赫的荣国府,像一面透镜般地展示了封建社会较长历史时期里那种复杂的矛盾及社会关系、思想意识,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缩影。

它对于贾府中的许多关键人物,如贾母、贾政、王夫人、贾琏、王熙凤等,这正是他们思想性格形成的土壤和表现的舞台。

在他们的骨子里,无一不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性,即大传统文化特征。

在他们看来,“读书、科举、做官、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模式,同时牢固遵循着男尊女卑思想、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等级观念等等,又深深暗喻了封建时代女性角色的卑微与无奈,以及男子必须走上仕途的禁锢性的人生命运,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小传统。

但小传统与大传统之间又是无缝衔接的,两者的必然结合,形成封建时代一个必然的悲剧性后果。

贾宝玉——科举枷锁与封建忠孝的牺牲品<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子转述了宁荣二公所嘱: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

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幸仙姑偶来,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疾顽,或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有一段贾母与张道士的对话:张道士:“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模子!”说着,两眼酸酸的。

贾母听了,也由不得有些戚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象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还象他爷爷。

”都表现出贾府对宝玉继承家业,力挽颓势的厚望,并要宝玉“从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盂之问,委身于经济之道”。

但衔玉而生的宝玉从小就是贾府上上下下最为宠爱的对象,贾母就更不用说了。

他生性浪漫,喜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传统男子强烈的仕途志向。

写字念书抛诸脑后,整日与姑娘们厮混,吃些胭脂,喝些小酒,行些小令,这些似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调,甚至是全部。

随着年龄的日趋见长,考取功名的事自然而然被家父提上了日程。

从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可以看到贾政恨铁不成钢的那种悲痛之情与宝玉誓死也不向父亲低头的那种大胆任性,贾政几乎要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象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

纵观小说,我们知道贾政无论怎么从心底里爱惜心疼宝玉,宝玉无论再恣意任性,不向世俗低头,最后都只能被历史的大势牵着尾巴向前走。

仕途文化——科举制度之枷锁作为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选人制度,科举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目的主要在于集权,而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封建统治的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弊病随着时间的流转愈现明显。

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且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一个古代中国的男子,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子孙,走上仕途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整个家族的必然期望,是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入朝为官从而继承家业、光宗耀祖、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个人毫无拒绝或选择的权利。

宝玉再怎么厌倦科举仕途,鄙视儒学经典,在现实面前也毫无选择余地。

这种仕途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不可能由一人之力将它连根拔起。

贾政作为一家之主,受到这股力的制约和驱动,是正常态,他也没有选择。

纵使宝玉的反抗多么激烈,贾母有多么多么地疼爱他,现实从来都不会有半点感性,封建社会一天存在,走上科举之路就永远都是贵族家庭子弟的未来唯一之选。

小说的结尾,宝玉走上了科举之路,但最后的他不是金榜题名,衣锦归家,而是在看透红尘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之后随着一僧一道回到了太虚幻境,远离了世尘,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抗。

忠孝文化——宝玉的必然性结局忠诚与孝道自古在中国封建传统里从来就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中国人强调群体的利益和安危,而个人的愿望和追求是何时都无法摆在领先的位置的。

这一坚固传统,也时时刻刻体现在古代中国的各部长篇小说里,无论是《牡丹亭》里作家以杜丽娘为父母敬酒时将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组织进杜丽娘的唱词,还是,《聊斋志异》很多篇目中,如《席方平》之席方平经历了巨大的折磨而为父亲伸冤昭雪、《水莽草》之祝生死后还回来照顾母亲,都承继了忠于家庭、孝于父母这一文化意识。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秋纹曾说到贾宝玉的举动:“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

因那日见园里桂花,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瓶的,忽然想起来说,这是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顽,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

谁知他孝心一动,连跟的人都得了福了⋯⋯”。

贾宝玉挨了父亲贾政的打,现代人恨不能将贾政置之于死地,称之为封建卫道者,可贾宝玉不仅一句埋怨的话也不说,而且后来还承认自己见识浅薄:“怪不得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

”从小说的很多章回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了。

纵使宝玉无意于功名富贵,只喜欢和丫鬟小姐们玩在一块,即使是后来一个个亲爱的姐妹仆人都离他而去,即使他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但忠于家族的使命和孝顺长辈的责任依然是深深牢固在内心的,古语都有云:“百行孝为先”。

最终他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

林黛玉——男尊女卑下的悲情命运王昆仑先生说:“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格。

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

”封建文化因其自身的虚伪性、矛盾性造成了同为知识女性的钗、黛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玉在匾中求善价”的真士和“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假儒。

而封建色彩的笼罩下假儒者之流的宝钗是时代所期许的。

自然而然林黛玉的悲剧身世也被络上了那个时代必然的印记。

男权文化——黛玉真性情的自我毁灭“男尊女卑”的文化是中国圣贤孔子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传统社会习俗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男权主义下,古代的中国女子从来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严重阻碍和隔绝了一个年轻女性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几千年来,男权主义者的统治和奴役导致了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致使女性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真实个性和追求,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身体与灵魂无疑是一种残忍而又必然的扼杀,。

红楼里,林黛玉虽身体柔弱,但她内心丰富,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她对“美人巨眼”的红拂追求自己幸福爱情的向往,吟唱他人,实则在宣读自身。

她在感叹“西施、虞姬、昭君、绿珠”的不幸的遭遇同时,她也是在感叹自己的不幸,或是她以自身的不幸来吟唱《五美吟》。

林黛玉在诗中既流露出了自己的哀怨之情,对现实的不满,但同时又抒发了自己的激愤。

但与此同时家境的破败也深深的影响了黛玉,致使黛玉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只能够将爱深埋心中,不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爱,反而是希望别人能够成全自己。

不过这种成全只是黛玉的一个心愿,她并没有向现实低头。

她钟爱宝玉,但又因此常常错怪宝玉。

贾府上下虽然都在表面上对她尊爱有家,但她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孤傲的性格与世俗大众的性格格格不入,加上男权主义在封建家族心中的不可撼动,自然无法融入贾府的生活,那么她的心愿也永远只能是一个心愿。

婚姻文化——黛玉身亡的无力控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形式,不奉父母之命,没有媒证的婚姻,社会是不承认的,当事人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

这就是所谓的家长专制。

在这种制度下,男女双方的结合都是靠父母和媒人的撮合,年轻男女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力被剥夺。

这种不带感情的婚姻对男女之间和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不利的,最终酿造了太多的悲剧。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映了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也在无形之中扼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宣泄。

失去双亲,孤高自许,亲情友情严重缺失,林黛玉唯一可以信任的是贾宝玉,但出于封建伦理对女性的强烈束缚和对传统礼教的严格烙守,又妨碍了她和贾宝玉进行直接、公开,自由和坦诚的谈心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