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研究进展(3)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问题。
免疫研究一直是防控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在作用机制、治疗方法、疫苗研发、抗体应用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免疫系统对禽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解析感染过程和免疫应答机制,提供治疗靶点和疫苗设计依据。
疫苗研发和抗体应用在禽流感的防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工程研究为深入了解病毒特性和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持。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疫苗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等。
免疫研究对禽流感病毒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面临着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和持续投入。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 免疫, 研究, 进展, 作用机制, 治疗方法, 疫苗, 抗体, 防控, 基因工程, 疫情, 挑战, 研究方向, 结论1. 引言1.1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可以感染禽类的病毒,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禽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和传染性,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免疫机制对于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免疫对禽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宿主的免疫系统在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科学家们揭示了禽流感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禽流感病毒免疫治疗方法研究和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发进展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人员持续探索新的疫苗设计方案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禽流感病毒感染。
免疫抗体在禽流感防控中的应用以及禽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研究也为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免疫抗体的应用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防控策略,为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作出贡献。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对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未知领域。
未来,科研人员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防控策略,为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作出更大的贡献。
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为 A类 烈 性 传 染 病 。 禽 流 感 病 毒 (v n 抗 病 毒 的感 染 和发 病 。它 是 A 流 感 Ai a 型
if ez rs I) 型 的病 毒 粒 子为 球 形. 病毒 毒 力 的 主要 决 定 因 素 。 n una i , V典 l v uA
直 径8 ~ 2 m, 时呈 丝 状 体 等 多形 态 , 0 10n 有 至
免疫 的主 要抗 原 , A 病 毒 吸 附及 穿 H 在 膜过 程 中起 关 键 作 用,刺 激 机 体 产 生 的 中和 抗 体,可 中和病 毒 的感 染 力 , 抵
月3日.月 1 3 4日一3 2 日显 著 高 于 对 月 3
照组( < . ) P 00 。其余时 问各组差异不 5
显 著 (> . ) P 00 。 5 孕酮主动免疫后 ( 3 , 1 的 表 )第 组 蛋 重在 1 0 月2 日一 1 2 日 . 月9 月 9 2 日一 2
第 2 的产 蛋 率 与 对 照组 相 比提 高 8 组 %
(> . ) P 0 5 。第 1 在 2 9 0 组 月 日一2 2 日 月 1
禽流感病毒 的分子生物学 研究进展
张 平 边 旭 刘桂 林
的产 蛋率 比对 照组 低4 %( < . )第 0 P 00 , 5 1 在 其 余 时 间 的产 蛋 率 与 对 照 组 没 组 ( 山西 农 业大 学 动 物科 技 学 院 , 太谷 山西 中 图分 类 号 :853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000 ) 38 1
122 神 经 氨 酸 酶 f u a n i s 。 -- n rm i d e e a 今A型流 感 病 毒 的 血凝 素 已发 现 有 1 种 , 6 神 N ) A由病 毒 核 糖 核 酸 ( N ) A: N v A 片段 6 R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
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1前言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
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
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
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Avian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Avian Influenza.LPAI)。
高致病性AIV 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
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
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2)和PA(polymerase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
禽流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血 清 做 血 凝抑  ̄( ) 验 , 排 除 ND感 rHI实 i 以
就 有 1次“, 史 L危害 最大 ,N1 HS ) 于 18 年 美 爆发 93
大 , 成 的 经 济 损 失 严 重 。 世 界 卫 生组 染 。 后 用 免 疫 扩 散 等 方 法 来 测 定 特 异 造 据 然 织 公布 的资 料 显 示 , 这一 次 爆 发的 禽 流感 性 核 心 抗 原 一核糖 蛋 白( ) 基 质 蛋 白 NP 或 导致 近 亿 只家 禽 被销 毁 , 接和 问接 经济 ( 直 MP) 再 用 血 凝 抑 制 实 验 和 神 经 氦 酸 酶 , 损失 不 可估 量 , 更为 严重 的 是这 一 次 禽流 抑 制 实验 鉴 定 A型流 感病 毒 亚 型 。 离 鉴 分 感 导 致 上百 人 感 染 , 十 人死 亡 … 这 定 的 同 时 , 行 致 病 力 实 验 , 定 毒 力 强 数 。 进 确
明部 分 H5 Nl AI V对哺 乳 类 动 物 的 健康 ( u a dn s , Ne rmiiaeNA) 均具 有 亚 型和 株 的
构 成 了威 胁 。 年 来 通过 试 验 也 已证 实 特 异性 , 据 AI 表 面 糖 蛋 白凝 血素 的 不 ( ) 体 , 近 根 V MP 抗 检N A型流 感 病毒 群 型特 异 性
更加 突 出 , 在经 历S S 后 , AR 之 人们 已认识 确切 , 但操 作 程序 繁 琐 , 用多 , 费 费时 费 力
禽 流 感 病 毒 ( V) 泛 分 布 于 世 界 AI 广
范 围 内的 诸 多野 禽 和家 禽 中 , 目前 已发现 到 了高 致病 性 禽流 感潜 在 的危 害性 。
南 亚 多 个 国 家爆 发 H5 型 禽 流 感 , 着 性 , 为阴 性 则继 续 盲传 2 代 。 具 有 亚 接 若 ~3 对 给 养 禽业 带 来 丁 巨大 的经 济 损失 。 9 5 我 国大 部 分 地 区也 向世 界 宣 布 爆 发 了高 血 凝 活性 的 尿 囊液 需 先 用 新 城疫 ( 自1 5 ND) 抗 年 到2 世纪 末 , 方认 可的 H A 大 暴 发 致 病性 禽 流 感 。 次 禽流 感 疫情 波 及 面 巨 0 官 P I 这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引起的家禽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感染家禽,如鸡、鸭、鹅等,但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传染给人类。
自从2003年中国发生了SARS疫情以来,禽流感疫情就被公众所关注。
禽流感的爆发不仅对家禽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禽流感的病毒学特性和免疫学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病理学特性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反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分为A、B、C、D四种型号。
其中只有A型和B型病毒会引起流感病毒,而D型病毒则主要感染牲畜。
A型病毒具有高变异率和广泛感染性,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
据统计,自2003年开始,全球已经发生了多次禽流感大规模暴发,间歇性地在全球不同地区爆发。
1.清洁蛋白材料。
禽流感病毒外表皮有两种糖蛋白质: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酯化酶。
其中血凝素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清洁标记物,其血凝素亚型不同决定了其毒性和致病性的差异。
2.覆盖膜。
每个病毒都包含了一层薄膜,这是由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夺取细胞膜形成的。
病毒的薄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类物质和覆盖蛋白质。
3.病毒复制能力。
禽流感病毒具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和变异能力,可以在任何宿主内复制。
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也受到宿主细胞的限制,禽流感病毒能感染和复制于多种宿主细胞中,然而只在特定环境下才会产生足够的病毒产生细胞,从而继续传播病毒。
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决定了其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其免疫学特性则是控制禽流感疫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抗原结构分析。
研究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内质膜蛋白、核蛋白、非结构蛋白等多种蛋白结构,寻找高度保守的免疫原性表位,为开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2.疫苗研发。
目前,研究禽流感病毒免疫学特性主要集中在疫苗的研制上。
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亚型具有多样性,不同亚型的血凝素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保护能力。
禽流感诊断研究进展

E IA 法 。我 国 建 立 的禽 流 感 问 接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试 验 (J - LS 方 AV E IA诊断技术 及禽 流感抗体斑点- LS 诊断技术 ,既可用于禽流 LS ) E IA 感 的早 期 诊 断 ,又 可 用 于抗 体 的监 测 ,其 中 的禽 流感 抗 体斑 点一 E IA LS 诊断技术 ,结果易于判定 ,适合 于现场禽流感抗体监测及流行 病学调查。诊断 试剂盒 ,具有敏感性高 、 异性强 、快速 、稳定定性 特 好等特点 ,便于大批量检测 。2( ,李海燕等在禽流感全病毒酶联 0 ̄ K 免疫吸附试验(LS ) E IA和斑点一 LS 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杆状病 E IA 毒系统表达的AV I 核蛋 白为抗原的禽流感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 技 术( N — L S ) 。此法不仅具有与A V E IA同样 的特异性和敏 R P E IA I — LS 感性 , 而且具备了抗原制备工艺简单 、 生物安全度高 、成本价廉、易 于生产等优点 。 () 3 分子生物学诊 断技术 。①聚合 酶联反应 ( C 及反转录 P R) 聚合酶联 反应 (T C ) C 是近来发展成熟起来的一种体外基因 R P R。P R 扩 增技术 ,能在 数小时 内使 D A N 呈指数增 加 ,现在 已成功地 用于多
禽流感 ( i f ez , I 是由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属A v n n u naA ) ai l 型流 感病毒引起 的一种禽类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以急性败血性死亡到 无症 状带毒等 多种病 征为特点 。该病 一旦在 活禽或禽 肉产品 中检 测 出,将直接影响活禽 及相关产 品的对 外贸易 ,并 造成恶 劣的国际 影 响 。特 别是高致病 性禽流感 (P 1 H A) ,是严 重危害养 禽业 的烈性传染 病 ,不仅对 鸡群造成毁灭性打击 , 而且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据 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 : ) 0 3 l月底在亚洲各国爆发的禽 )20年 2 , 流感至2 0 年1 月 ,有 l8 09 O l 人感染 禽流感 ,其 中6 人死 亡。禽流感 在 1 亚洲肆虐之后 ,又蔓延至欧洲诸 国。我国于20 年冬 l 多个 省地相继 05 0 发生禽流感, 并出现人类死亡病例 面对 H益严峻的形势 ,多国纷纷 ’ 。 推 出防范新举措 , 全球防疫战 已经打 响。本 文就禽 流感诊断的研 一场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来 严 重 的 后 果 。注 意 选 择 适 宜 的 给 药
立 用 药记录 ,农业 部颁 布 了禁 止使 用 的 兽 药及 其化 合 物清 单 。有休 药 期规 定 的兽 药 用 于食 用动 物 时 ,饲养 者应 向购买 者 或者 屠 宰者 提供 准 确 的 、真 实 的用 药 记录 。禁 止 销售 含有 违禁 药
种 呼 吸 系 统 到 严 重 全 身 性 败 血 症 等 多
以 为它 是 一种 自限性 疾病 ,是 一种 真 性 鸡 瘟 。15 9 5年 S h fr 实 该 病 原 c ae 证 属 于 A型 流感病 毒 ,18 年在 美 国马 91 里兰 州 召开 的 首 届禽 流感 会议 上把 该
禽 流感 病毒 广 泛分 布 于 许 多家 禽
在 宾 夕法 尼亚 州 、弗 吉尼 亚 州、新 泽
西 州 暴 发 的 HP , 资 5 0万 美 元 , AI 耗 0 间 接 经 济 损 失 达 34 .9亿 美 元 。 我 国
二 、病 原学
( )分 类和命名 禽流感的病原 一 为禽流感 病毒 , 类属于正黏 病毒 科 。 分 根据 病原核蛋 白 ( NP) 和膜 蛋白 ( MP) 抗 原 及其 基 因特性 的 不 同将流 感病 毒 分 为 A、B、C三型。A型流 感病 毒可 引起 人和 动物 发 生流 感 ,常以 流行 形 式 出现 ,引起 世界 性 流 感大 流行 ,在 动物 中广 泛 存在 ,也 可能 引起 大批 动 物死 亡 ,B型和 C型流 感病 毒 主要 引 起人 发生流感 。 A 型流 感病 毒根 据 表面 抗 原血 凝
一
区 病定名 为 “ 高致病性 禽流感 ”( ih y H g l 个 省 ( ) 的部 分 地 区暴 发 禽 流 感 。
浅析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试验研究
Shy n ianYa
浅 析 禽 流 感 的研 究 进 展
口 郭俊华 (山西省 阳泉 市平 定 县 畜牧 兽 医局 0 5 0 4 2 0)
摘 要 :高致 病 性 禽 流 感是 禽 类毁 灭 性 疾 病 ,当前 在 世 界 各 地 的爆 发 呈 上 升 势 头 ,每 次爆发 ,都 给 养 禽 业 造成 巨大的 经 济损 失 ,严 重 影 响 养禽 业发 展 。 特 别是 高致 病 性 禽 流 感 的流 行 已对人 类 的健 康 构 成 了威 胁 , 引起 各 国
一
同 的病毒 蛋 白。病 毒有 囊 膜 ,上 有
层 1 ~1 纳米 的纤 突 ,两种 不 同形 2 4
理 : 当 流 感 病 毒 与 宿 主 细 胞 结 合 后 ,会 诱 导 病 毒 囊 膜 与 细 胞 膜 结 合 ,使 病 毒粒 子进 入 细胞 。病 毒要 具 有侵 染 性 ,必须 经 过 两个 过 程 : ① 宿 主 蛋 白 酶 将 H 裂 解 为 HA 和 A 1 H 2 A ;②裂解 后的H 2 A 暴露 出疏水去 并 与宿 主 细胞 膜脂 双 层相 互 结合 。
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22 病毒 的分类 :整 个流 感病 毒分 、
为 3 "抗 原 型 , 即 甲 (A) 、 乙 4
症状 的综 合症 。禽 流 感被 世 界卫 生 组织 ( I O E)定 为A 动 物疫 病 ,我 类 国将 其 列 为 一 类 动 物 疫 病 ,真 欧
面 ,包 围着 核衣 壳 ,是 维持 病 毒形 态 的结构 蛋 白。核 酸外 被覆 螺 旋排
列 的 壳 粒 , 主 要 由 核 蛋 白 ( P)构 N 成 。 由 于 流 感 病 毒 的 多 形 性 , 不 同 毒株 的化 学 组成 会有 一 些差 异 。 由 流 感 病 毒 基 因组 R A的8 基 因 片 段 N 个 编码 的蛋 白成 分 共 有 1种 。 0 24 亚 型 禽 流 感 病 毒 基 因 结 构 的 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第4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6(4):65~70 文章编号:1002-2090(2004)04-0065-06禽流感的研究进展李冬野,余丽芸(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大庆 163319)摘 要: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家禽和野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给全世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人类的公共卫生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本文综述了禽流感在病原、致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以及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禽流感;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识码:AMinireview of Avian Influenza ResearchLI Dong-ye,YU Li-yunAbstract:Avian influenza caused by type A influenza virus is an acute highly contagious disease of birds (poultry and wildfowl). This disease leads to important economic losses worldwide, at the same time it does a great harm to the public health. The subject of this review included brief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pathogeny,pathogenesis, lesions, diagnos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Key words:avian influenza;minireview0 前言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 简称禽流感,又名真鸡瘟(Fowl plague)、真性鸡瘟、鸡疫、欧洲鸡瘟等,是由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从呼吸系统病变到全身败血症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
鸡、火鸡、鸭等家禽及野鸟均可感染。
亚洲、美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过此病,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其对人类的公共卫生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禽流感病毒是人流感病毒株形成的最庞大基因库,禽流感可直接感染人,陆续有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报道。
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 已被国际兽医局动物流行病组织(OIE) 列为甲类传染病, 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1992年2月禽流感被我国农业部《家禽家畜防疫条例》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1]。
1 禽流感病毒概述1.1 分类1.1.1 型的分类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
正粘病毒分两属,即A 型、B 型流感病毒属和C 型流感病毒属。
型的分类可根据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的不同来划分,也就是说NP和MP具有型特异性。
AIV属A型流感病毒,在正粘病毒属中A型流感病毒是唯一感染禽类的病毒型[2]。
1.1.2 亚型的分类禽流感病毒(AIV)可按病毒粒子表面的血凝素(hemagglutnin,HA )和神经氨酸酶(neuram inidase,NA )的糖蛋白进行分类[3],前者对红细胞有凝集性,后者能将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病毒子解脱下来,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
根据HA与NA的不同又可将禽流感分为很多亚型,因此可以组成收稿日期:2004-08-22作者简介:李冬野(1976-),女,研究实习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现从事动物疾病的研究工作。
66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第16卷几百个血清亚型。
在引发禽流感暴发的毒株中主要是以H9亚型株导致的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 和以H5、H7为代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为主,因此该亚型也倍受关注。
在我国主要流行H9亚型[4]。
1.1.3 依据致病性分类根据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强弱, 可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 和无致病性禽流感(NPAI)3 种。
高致病性的禽流感是致死率极高的急性出血性感染,可引起鸡、火鸡的急性死亡;低致病性的禽流感只能引起少量死亡或不死亡,呈极低的呼吸道感染[5]。
1.2 分子结构禽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性,病毒粒子一般为球形,直径8~10nm,但也常有同样直径的丝状形态,长短不一。
AIV由囊膜和核衣壳构成。
囊膜由纤突、双层类脂质和基质蛋白构成。
纤突是在囊膜表面呈放射状排列的突起,长度为12~14nm,这种表面纤突可分为两类:一类呈杆状,由血凝素分子的三聚体构成;另一类蘑菇状,由神经氨酸酶分子的四聚体构成。
两种纤突在囊膜上的比例为75∶20。
基质蛋白是病毒粒子内的主要蛋白成分,其形成的基质膜紧贴在类脂双层的内面,包围着核衣壳,是维持病毒形态的结构蛋白。
禽流感病毒的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分为8个片段,A、B型禽流感病毒中,1~6 个片段均编码单个蛋白,分别为PB2、PB1、PA、HA、NP 和NA;第7和第8个片段均编码2个蛋白,分别为M1、M2和NS1、NS2。
这10个病毒蛋白中,有8个是病毒粒子的组成成分( HA、NA、NP、M1、M2、PB1、PB2和PA) ,分子质量最小的RNA 片段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即NS1 和NS2。
正是流感病毒RNA 编码蛋白的这一特点使病毒在复制中易发生基因重组,出现新的变异毒株[6]。
1.3 抗原性变化AIV能通过抗原漂移、抗原转变[7]而发生抗原性变化,产生致病性更强的生物变异株。
抗原漂移是由编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小幅度变异,其原因尚不清楚。
抗原漂移的机制实质上是单一位点突变就能改变表面蛋白(HA或NA)的结构,因此也改变了它的抗原性,导致产生抗原性的变异体。
而抗原转变是在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特定片段发生重组,有可能产生256种遗传学上不同的子代病毒。
现普遍认为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是世界上历次发生人类及家禽流感大流行的主要机制。
其中血凝素(HA) 基因是变异最大的基因,AIV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基因的变异情况[8]。
2 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力与其在宿主体内的复制有关,也与宿主细胞蛋白酶对其血凝素链的裂解能力有关。
这决定于血凝素蛋白质裂解近旁碱性氨基酸的量[9]。
AIV的致病力是AIV上多项基因作用的结果,但大量比较研究表明,致病力与HA 糖蛋白切割位点上的一组碱性氨基酸有关,HPAIVD的这组氨基酸序列的最小单位B-X-B-R,其中B为碱性氨基酸,精氨酸或赖氨酸,X为非碱性氨基酸,R为精氨酸。
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需HA上的切割位点体现出切割活性,也就是要受到蛋白酶切割后方可产生融合,从而使病毒基因穿入细胞浆完成一次感染过程。
细胞内识别和切割HA糖蛋白的特异蛋白酶在体内不同细胞内的活力决定了病毒在体内的分布。
对HPAIVD的H5和H7亚型,由于它们的切割位点上存在一系列碱性氨基酸,细胞内的类枯草杆菌碱性蛋白使得这种切割更容易发生。
由于宿主的大多数细胞都有这种蛋白酶,所以HA的切割在宿主细胞内发生,这就是HPAIVD引起严重病症和高死亡率的原因。
由于几乎所有细胞都能产生切割HPAIVD上HA的蛋白酶,故HPAIVD再感染下一个细胞时不再需要外源性的蛋白酶帮助即可产生感染;非HPAIVD在HA切割位点上仅有单一碱性氨基酸(精氨酸),它只能被类胰蛋白酶所识别,而这种酶可能只存在呼吸道和肠道细胞,所以非HPAIVD的复制仅限于这些特定部位,故引发的病症也是有限的[10]。
非HPAIVD的HA切割所需要的蛋白酶只存在于这些部位,如没有胰蛋白酶的帮助是不能完成下次感染的,但有些低致病力的AIV也可能在无胰酶存在的情况下感染细胞培养物。
很显然,氨基酸序列才是HPAIVD 和潜在HPAIVD 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标志已经被自然流行毒株和HA 定点突变毒株所证实[11]。
此外,宿主(除了大群家禽外,还包括迁徙类和自由生活鸟类) 如果感染了一个以上的禽流感病毒,则这些不同种类的禽流感病毒就会在宿主体内发生遗传重组,这样便会产生新的病毒,其中含有来自不同病毒的HA和NA基因。
在高密度饲养的商品鸡第4期李冬野等:禽流感的研究进展67 就会发生更高致病力的重组型病毒。
3 临床症状3.1 禽类感染后的表现3.1.1 高致病性禽流感: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快,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主要临床特征为:精神沉郁,羽毛粗乱;食欲不振;头颈水肿;鸡冠和肉髯肿胀发绀;饮水增加;水样粪便,开始呈浅绿色,后期呈白色;结膜肿胀充血,腿脚皮肤弥漫性出血和肿胀,呈鱼鳞状。
有呼吸道症状,喷嚏,咳嗽,鼻眼有分泌物;口腔中粘液分泌物增多;共济失调、瘫痪,扭头等神经症状。
产蛋下降或停止,产软壳蛋,畸形蛋。
鸡和火鸡感染后症状明显,鸭和鹅感染后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3.1.2 低致病性禽流感:特点是潜伏期长,传播慢,病程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低,或呈隐性感染。
病鸡仅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采食减少,产蛋下降5%~10%,褪色蛋和沙壳蛋多,畸形蛋和软壳蛋少。
如不采取措施,很容易造成疫情扩散、蔓延,并且病毒毒力还有变强的可能[12]。
3.2 人类感染后表现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
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度以上,热程1~7d,一般为3~4d,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和全身不适。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等多种并发症。
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13]。
4 诊断4.1 血清学诊断一般血清学检测技术是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通过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进行分型,再依靠实验动物确定毒株的强弱。
我国已制备了覆盖H1-H15和N1-N9的标准诊断及分型抗原和血清,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禽流感HI及NI方法,其高度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禽流感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琼脂扩散(AGP) 试验常用于检测A 型流感共同抗原核蛋白(NP) 或膜蛋白(MP),开展了禽流感病毒快速定型双扩散法的研究,建立的禽流感AGP 诊断技术及其诊断试剂盒,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以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的禽流感病毒核蛋白(NP) 取代原有的全病毒抗原,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及抗原的生物安全性,降低了试剂盒成本,简化了工艺。
建立的禽流感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IV-ELISA) 诊断技术及禽流感抗体斑点-ELISA 诊断技术,既可用于禽流感的早期诊断,又可用于抗体的监测,其中的禽流感抗体斑点-ELISA 诊断技术,结果易于判定,适合于现场禽流感抗体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