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二)
汽车空调出风口布置校核规范

汽车空调出风口布置校核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布置校核耍求“本标准适用下本公司系列车型仪表板上空调用风口的设计开发: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丁本标准,空调出风口开口中心点hatch center of air condition exceed place with a draught 空调出风口开口横向和纵向中心线的变点,见图1所示.2.2H 点H point三维H点装置的里干和大题的钱接中心,它位丁-此模型的两侧H点标记钮间的装置的中心线匕见图1、图2所示。
2.3E 点point E左、右眼点间的中心点,和/或在乘业中心缀上的左、右眼椭M中心点,见图2所示.pnilK in一羯驶时聘例右半部分,位干直线1加2交点的左辿75的始;point B2一驾触员胸部左半部分,位干红线1和2交点的右边75皿处;p o i n t C一督验员除在部分,1」点垂立上方的125皿处.图2位置2 4眼椭圆眼睛和椭国I的仆成词,描述在三维空间中相对于斗辆内部定义的参考点的眼睛位置的统计分布。
2.5气流平面air plane通过除密中心的底甯的法战与气流方向所构建的平向.Q26出风角度impingement angle气流平面与面璃的交线与气与方向的夹角.:G3空调吹面出风口布亘校核要求63.1面积要求空调出风口开口中心点与通过H 点的人体中心线上取5仙g 潞眼椭留下方150 W 交点的连续为投影方 向,所得到的投影面积减去叶片、拨钮的投影面积为空调出风口的吹风面枳,吹风面积总和亶求大于144 cm%见图3所示:图3面积3.2 空调出风口位直布百要求空调风口开口的电心点与前置H 点的2向即阕不小于330叫 过空岗风口开口上边线与SAE 出用眼椭 回的上切堆的长度不超过653幽,见图4所示。
图4空调出风口位置布置要求3.3 上下吹风角度要求中央空调出风口上下吹风位置需要从空调出风口开口中心点吹到期止9酹驾型员的E 点和机(或匕2) 点,见图5所示;艇空调由风口上下吹风位置需耍从空调出风口开口中心点收到SAE95%驾驶协的E 点和C 点,见图6所示。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要求规范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作者:成台单位:一汽轿车股份目录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4)1.1 风道介绍 (4)1.2 出风口介绍 (4)1.3 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5)1.3.1 国家/政府/行业法规要求 (6)1.3.2 FCC相关标准要求 (6)第2章风道及出风口设计规 (7)2.1风道及出风口结构 (7)2.1.1风道结构 (7)2.1.2出风口结构 (7)2.1.3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8)2.1.4材料 (8)2.2风道及出风口整车布置 (8)2.2.1风道整车布置 (8)2.2.2出风口整车布置 (9)2.3通风性能 (10)2.3.1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10)2.3.2出风量 (10)2.3.3通风有效面积 (10)2.4 出风口水平叶片布置方式 (11)2.4.1叶片数量 (11)2.4.2叶片尺寸要求 (11)2.5.3叶片间距 (13)2.5 出风口垂直叶片布置方式 (13)2.5.1叶片数量 (13)2.5.2叶片尺寸要求 (13)2.5.3叶片间距 (13)2.6 气流性能 (13)2.6.1气流方向性 (13)2.6.2泄漏量 (17)2.7 出风口手感 (17)2.7.1拨钮操作力 (17)2.7.2拨轮操作力 (17)第3章试验验证与评估 (18)3.1 设计验证流程 (18)3.2 设计验证的容与方法 (18)第4章附录 (19)4.1 术语和缩写 (19)4.2 设计工具 (19)4.3 参考 (19)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在整个汽车空调系统中,风道和出风口组成空调的通风系统,担负着将经过处理(温度调节,湿度调节,净化)的气流送到汽车驾驶舱,以完成驾驶舱通风,制冷,加热,除霜除雾,净化空气等的功能。
图 1 某车型空调通风系统及周围环境结构爆炸图1.1 风道介绍风道连接空调器与出风口,是空调系统中制冷和制热空气的通道。
目前空调系统由空调厂商提供,作为空调系统一部分的风道设计,需汽车整车设计部门做匹配设计,车厢的空气流场与温度场不仅与车厢结构以及空调制冷系统有关,还与空调风道的结构形状密切相关。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规范标准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单位:一汽轿车股份目录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4)1.1 风道介绍 (4)1.2 出风口介绍 (4)1.3 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5)1.3.1 国家/政府/行业法规要求 (6)1.3.2 FCC相关标准要求 (6)第2章风道及出风口设计规 (7)2.1风道及出风口结构 (7)2.1.1风道结构 (7)2.1.2出风口结构 (7)2.1.3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8)2.1.4材料 (8)2.2风道及出风口整车布置 (8)2.2.1风道整车布置 (8)2.2.2出风口整车布置 (9)2.3通风性能 (10)2.3.1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10)2.3.2出风量 (10)2.3.3通风有效面积 (10)2.4 出风口水平叶片布置方式 (11)2.4.1叶片数量 (11)2.4.2叶片尺寸要求 (11)2.5.3叶片间距 (13)2.5 出风口垂直叶片布置方式 (13)2.5.1叶片数量 (13)2.5.2叶片尺寸要求 (13)2.5.3叶片间距 (13)2.6 气流性能 (13)2.6.1气流方向性 (13)2.6.2泄漏量 (17)2.7 出风口手感 (17)2.7.1拨钮操作力 (17)2.7.2拨轮操作力 (17)第3章试验验证与评估 (18)3.1 设计验证流程 (18)3.2 设计验证的容与方法 (18)第4章附录 (19)4.1 术语和缩写 (19)4.2 设计工具 (19)4.3 参考 (19)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在整个汽车空调系统中,风道和出风口组成空调的通风系统,担负着将经过处理(温度调节,湿度调节,净化)的气流送到汽车驾驶舱,以完成驾驶舱通风,制冷,加热,除霜除雾,净化空气等的功能。
图 1 某车型空调通风系统及周围环境结构爆炸图1.1 风道介绍风道连接空调器与出风口,是空调系统中制冷和制热空气的通道。
目前空调系统由空调厂商提供,作为空调系统一部分的风道设计,需汽车整车设计部门做匹配设计,车厢的空气流场与温度场不仅与车厢结构以及空调制冷系统有关,还与空调风道的结构形状密切相关。
汽车空调出风口坐标系极限值标定

汽车空调出风口坐标系极限值标定随着汽车的普及,空调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标配功能之一。
汽车空调系统不仅能够为乘坐者提供舒适的驾驶环境,还能够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提高驾驶安全性。
其中,汽车空调出风口的设计和标定对于空调系统的性能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汽车空调出风口坐标系的极限值标定进行介绍和分析。
1.汽车空调出风口的设计原则汽车空调出风口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出风量、出风方向、出风范围以及出风的速度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空调系统的冷却效果和乘坐者的舒适感,在设计空调出风口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1 出风量均匀分布:出风口需要确保出风量在各个位置上均匀分布,避免出现局部过热或者过冷的情况。
1.2 出风方向可调:出风口的设计需要允许乘坐者调整出风方向,以适应不同的个人需求。
1.3 出风范围合理:出风口的设计需要覆盖到车内的各个区域,确保整个车厢都能够获得到均匀的冷暖空气。
1.4 出风速度适中:出风口的出风速度需要适中,既要能迅速降低车内温度,又要避免给乘坐者带来不适。
2.汽车空调出风口坐标系的极限值标定在汽车空调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出风口的坐标系进行极限值标定,以确保出风口的性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出风口位置标定:在车辆设计的初期阶段,需要确定出风口的位置,这需要考虑到空调系统的布置、车内空间结构以及乘坐者的舒适性等因素。
2.2 出风口方向标定:根据车辆内部结构和乘坐者的分布情况,需要确定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确保整个车厢都能得到均匀的空气流动。
2.3 出风口范围标定:需要确定出风口的出风范围,以确保整个车厢都能够获得到均匀的冷暖空气,避免出现局部过热或者过冷的情况。
2.4 出风口速度标定:通过流体力学模拟和实验测试,确定出风口的出风速度,以确保能够迅速降低车内温度,又能避免给乘坐者带来不适。
3.汽车空调出风口坐标系的极限值标定的影响汽车空调出风口坐标系的极限值标定直接影响着空调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汽车空调出风口与风道设计规范标准

风道走向尽量避免过大的转角,这样会增加风阻;在风道内部尽量不要有尖角或突出物,这样容易产生蜗旋气流,并有可能产生噪音;风道截面大小尽量做到均匀;总之,我们需要得到的风道具有风阻小,出风均匀,没有噪音的特点。
2.1.2出风口结构
出风口有前排吹脸出风口和后排吹脸出风口之分,属于外观零件,造型设计师会对它们的形状,外观,颜色,表面处理等进行重点设计,以达到期望的美学效果。
2.1.3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2.1.4材料
风道类零件一般采用吹塑或注塑工艺制成,吹塑零件主要采用PE材料,而注塑则采用PP材料,以一定比例的滑石粉作为填充物,如PP-TD20。
出风口类零件材料如下:
面框、拨轮骨架:采用ABS+PC。
装饰框、壳体、拨钮:采用ABS。
连杆,曲柄:采用POM。
风门包胶、拨轮包胶:采用EPDM。
这些风道的布置于主仪表板和副仪表板内部空间布局有很大关系,布置要求满足风道最小截面面积的需要,同时要求具有良好的装配和可拆卸性能。
2.2.2出风口整车布置
j)调节拨钮造型与叶片应当统一。
k)对后排吹脚出风口而言,为了美观,需要被座椅遮住,应该特别关注滑动座椅。
组成
结构示意图:
图8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外形及结构:前排出风口外形为异形,后排出风口外形为方形,其上设计有拨轮和拨钮,拨轮上下有标识指示风门的开启和关闭。拨轮控制风门的开启和关闭,控制出风口出风量。叶片上的拨钮控制出风口水平及垂直出风方向。
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

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1.出风口位置选择:出风口的位置应尽量分布均匀,覆盖整个建筑空间。
通常情况下,出风口应设置在房间的高处,以保证热空气能够自然上升,同时避免在低处引起冷风下沉。
出风口的位置还应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室内布局的需要进行选择。
2.出风口数量确定:出风口的数量应根据房间的面积和使用人数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每个房间至少应设有一个出风口。
对于较大的房间或需要较高的通风效果的房间,出风口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
3.出风口尺寸设计:出风口的尺寸应根据房间的面积和通风需求来确定。
较小的房间可以选择较小尺寸的出风口,而较大的房间则需要较大尺寸的出风口以满足通风需求。
此外,出风口的尺寸还应考虑建筑设计的美观性和空调系统的匹配。
4.出风口形式选择:出风口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固定式出风口、可调节式出风口、回旋式出风口等。
在选择出风口形式时,需要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通风需求和建筑装修风格等因素。
5.出风口布置排列:多个出风口的布置应合理疏密,以保证空气流通的均匀和室内气流的连续性。
在布置出风口时,应尽量避免出风口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叉干扰,同时避免出风口与墙面、家具等物体之间的堵塞。
6.出风口朝向选择:出风口的朝向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
一般来说,如果出风口朝向房间内部,可以更好地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同时避免冷风直接吹向使用者;如果出风口朝向外部,可以更好地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放到室外,但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如雨水、风力等。
总之,出风口布置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空调系统的配合以及美观等因素。
只有在合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效、实用、美观的出风口布置方案。
汽车空调出风口与风道设计规范方案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方案目录第1 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4)1.1 风道介绍 (4)1.2 出风口介绍 (5)1.3 相关法规/ 标准要求 (6)1.3.1国家/ 政府/ 行业法规要求 (6)1.3.2FCC 相关标准要求 (6)第2 章风道及出风口设计规范 (7)2.1 风道及出风口结构 (7)2.1.1 风道结构 (7)2.1.2 出风口结构 (7)2.1.3 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8)2.1.4 材料 (8)2.2 风道及出风口整车布置 (8)2.2.1 风道整车布置 (8)2.2.2 出风口整车布置 (9)2.3 通风性能 (10)2.3.1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10)2.3.2 出风量 (10)2.3.3 通风有效面积 (11)2.4 出风口水平叶片布置方式 (12)2.4.1 叶片数量 (12)2.4.2 叶片尺寸要求 (12)2.5.3 叶片间距 (13)2.5 出风口垂直叶片布置方式 (13)2.5.1 叶片数量 (13)2.5.2 叶片尺寸要求 (13)2.5.3 叶片间距 (13)2.6 气流性能 (13)2.6.1 气流方向性 (13)2.6.2 泄漏量 (17)2.7 出风口手感 (17)2.7.1 拨钮操作力 (17)2.7.2 拨轮操作力 (17)第3 章试验验证与评估 (18)3.1 设计验证流程 (18)3.2 设计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18)第4 章附录 (19)4.1 术语和缩写 (19)4.2 设计工具 (19)4.3 参考 (19)第1 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在整个汽车空调系统中,风道和出风口组成空调的通风系统,担负着将经过处理(温度调节,湿度调节,净化)的气流送到汽车驾驶舱内,以完成驾驶舱内通风,制冷,加热,除霜除雾,净化空气等的功能。
图 1 某车型空调通风系统及周围环境结构爆炸图1.1 风道介绍风道连接空调器与出风口,是空调系统中制冷和制热空气的通道。
目前空调系统由空调厂商提供,作为空调系统一部分的风道设计,需汽车整车设计部门做匹配设计,车厢内的空气流场与温度场不仅与车厢结构以及空调制冷系统有关,还与空调风道的结构形状密切相关。
新风进出风口布置原则

新风进出风口布置原则一、前言新风进出风口是建筑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室内空气的质量和人们的健康。
在设计和布置新风进出风口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新风进出风口的布置原则。
二、新风进出风口的分类根据其位置和功能,新风进出风口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墙壁式新风进出风口:墙壁式新风进出风口通常位于建筑物外墙上,可以通过墙体与外界相连接。
2. 屋顶式新风进出风口:屋顶式新风进出风口通常位于建筑物屋顶上,可以通过管道与外界相连接。
3. 地面式新风进出风口:地面式新风进出风口通常位于建筑物地下室或地面上,可以通过管道与外界相连接。
三、布置原则1. 新旧空气分离原则在设计和布置新风进出风口时,应该将新旧空气尽可能分离开来。
这意味着应该在不同的区域中设置新风进出风口,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质量。
2. 新风进出风口位置原则新风进出风口的位置应该尽可能靠近人们活动的区域。
这可以确保新鲜空气能够快速地到达人们所在的区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3. 风速原则在布置新风进出风口时,应该考虑到它们产生的空气流速。
如果空气流速过大,会造成不适和噪音污染。
在设计和布置新风进出风口时,应该尽可能减小其产生的空气流速。
4. 进出口数量原则在设计和布置新风进出风口时,应该考虑到建筑物中人员和设备的数量。
如果人员或设备数量过多,需要增加新风进出口数量以满足室内空气质量要求。
5. 反向流原则在设计和布置新风进出风口时,应该避免产生反向流现象。
反向流会导致室内污染物重新循环到室内空气中,从而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6. 满足标准原则在设计和布置新风进出风口时,应该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这可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要求,并且避免因为不符合标准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四、结论新风进出风口的布置是建筑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设计和布置新风进出风口时,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位置、数量、流速等。
只有遵循相关原则,才能够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到标准,并且保护人们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调节拨轮与面板应当有适当的高度差, 造型统一,既保持美观又要使得操作便易 。
i) 调节拨轮应当尽量避免使用纯塑料,尽 可能地覆盖上橡胶材料,以获得良好的手 感,操作手感应当平顺。拨轮上装饰材料 应精细,质感好。
j) 调节拨钮造型与叶片应当统一。
k) 对后排吹脚出风口而言,为了美观,需 要被座椅遮住,应该特别关注滑动座椅。
出风口布置设计方法
出风口布置设计的基本方法(二) ——关于前窗除霜风口及侧窗除霜
风口的布置设计
前风挡及侧窗除霜风口
作用: 在进行除霜除雾或防止起霜起雾时用,
将气流吹到前风档玻璃及前侧窗玻璃上。
六、前窗除霜风口
6.1 除霜风口设计的重要性
6.2 设计要求
6.3 法规内容
我国法规: GB11556-19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
6.6.7 除霜口开口的有效面积
前吹窗风口最大出风量一般要求达到300 m3/h左右
最大出风速度在6~9m/s. 出风口有效面积要求至少在90~120cm2以
上, 出风口前后方向开口尺寸至少要18mm
6.6.8 导风叶片(隔栅)的设计
导风叶片一般为注塑件 厚度为1.5mm~2.0mm,再加上拔摸斜度 叶片底面圆角最大为0.5 mm,厚度从0.5
,与水平方向成角。这个平面在垂直截面 的投影参考直线与风挡玻璃在垂直截面中 的交点,来确定除霜器的气流方向与风挡玻 璃的交点。
4)与水平向下成的平面由以下规定确定
H点到地面的距离(mm) 角
0到1000
2到4
1000到1250
4到6
1250以上
6到8
5)从以上的除霜器的气流与风挡玻璃的交点(称 为冲击点)做一条与风挡玻璃成14-30角的直 线。这就是除霜器的气流喷射线,这条线决定了 除霜器的位置。
c) 出风口里面的叶片连接结构,海绵, 密封材料,转动轴等,应当不能或尽量 避免直接被看见,否则影响美观。
d) 叶片的分型线应当不明显。
e) 当叶片在关闭位置时,应当避免叶 片之间存在明显的可见问题。
f) 叶片,拨轮或拨钮,一般会被造型 设计师定义成亚光零件
g) 如果有关闭风门,当风门关紧时, 手感及关闭声音应当明显可感知的。
B)试验开始后25min时,至少应将A’区的80% 面积的霜除净;
C) 试验开始后40min时,至少应将B区的95% 面积的霜除净。
6.3.2 驾驶员视野要求区域-A
区,A’区及B区的确定
A区是下述V1,V2点向前延伸的四个平面与前风档
玻璃外表面相交形成的所封闭的面积。 a) 通过V1,V2点且在X轴的左侧与X轴成13度角的铅 垂平面 b) 通过V1点,与X轴成3度仰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 c) 通过V2点,与X轴成1度俯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 d) 通过V1,V2点且在X轴的右侧与X轴成20度角的铅 垂平面
mm逐步加厚到2.0 mm。
6.6.9 出口处的流道设计
在接近除霜开口处,风道应平直,垂直长 度应该至少35mm。若风道无法实现 35mm的直线段(如与IP组成一体的风道结 构),则应在叶片上实现,尽量加长叶片 高度
7、侧窗风口
7.1 侧窗风口的任务 侧吹窗风口(及其风道)的任务是将侧窗
上的后视镜可视区域的霜或雾除尽。 侧吹窗风口大多布置在仪表板上,近来有
布置在车门或A柱上的趋势。
7.2 设计要求
侧窗风口的总出风量至少应占总除霜气流 的15%
7.3 侧窗上的后视镜可视区域
要设计侧窗风口,首先应确定侧窗上的后 视镜可视区域;
左右两侧车窗上的后视镜可视区域是不相 同的。
侧窗上的后视镜可视区域
左右视区不同
7.4 侧窗风口的定位
7.5 出风被阻挡状况校核
从侧吹窗风口面开始,以侧吹窗风口的瞄 准线为轴线,产生的角度为6度的圆锥面, 一直到侧窗玻璃的路径中,不能有任何物 体阻挡
7.6 气流在侧窗上的冲击点
对于布置在仪表板上的侧除霜风口,设计 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前除霜风口气流在前风 档玻璃上的冲击点
气流在冲击玻璃后,应该向上和两侧流动, 把整个玻璃表面覆盖住,这样能够把整个 玻璃的霜或雾除干净。
气流在前风挡玻璃上的冲击点中心一般应 在A区底部的上下10mm之内(根据CAE分析 结果调整)。
6.6.5 出风冲击角大小的影响
出风冲击角太大时,会造成气流反弹,除 霜效果不佳。
气流在侧窗上的冲击点一般要求在侧窗 上对应后视镜的可视区域的前下角
从侧吹窗风口到气流在侧窗上的冲击点 的距离要求在125mm与275mm之间
7.7 侧窗除霜出风冲击角
合适的角度一般要求在20~40度之间
从侧视图看,要求气流中心方向对准侧窗 玻璃后上角位置,而且偏离侧窗上的后视 镜可视区域的中心位置不超过25mm
d) 以汽车纵向中心平面为基准平面,且与c所述 平面对称的区域。
6.4 除霜口设计程序
造型初步设计 除霜器方案初步设计与校核 CAE分析 修改设计与造型 样车试制 参考车试验数据 样车环模试验
6.5 前风挡除霜器的基本设计规范
6.6 前窗除霜器的设计
6.6.1 基本要求 气流在冲击玻璃后,应该向上和两侧
A’区是以汽车纵向中心平面为基准,与A区对称的面
B区是指由下述4个平面所围成的前风档玻璃外表
面的面积,且距前风档玻璃透明部分面积外缘向 内至25mm,以较小面积为准。
a) 通过V1点,与X轴成7度仰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 面
b) 通过V2点,与X轴成5度俯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 面
c) 通过V1,V2点,且在X轴的左侧与X轴成17度 角的铅垂平面
流动,把整个玻璃表面覆盖住,以便 将整个玻璃的霜或雾除干净。可以通 过CFD或试验来验证。
6.6.2 影响除霜器设计的重要参数
风挡玻璃的角度与除霜区域 除霜的喷射角度 除霜开口的长宽比 除霜风道内部和格栅上的叶片角度
6.6.3 风口横向(Y向)位置的确定
6.6.4 风口纵向(X向)位置和方向的确定 1)建立最靠后的人体模型H点 2)建立95%的人的眼球区域的二维眼椭圆 3)建立一个平面,与二维眼椭圆下部相切
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1555-19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
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6.3.1 GB11556-1994 的基本内容
试验期间刮水器可参与工作
试验环境温度为-18℃±3℃ 将0.044g/cm乘以风窗玻璃面积的水量均匀喷
射到风窗玻璃外表面上,生成均匀的冰层。
A)试验开始后20min时,至少应将A区的80% 面积的霜除净;
7.9 出风口叶片
叶片的间距 叶片角度
一般要求在4到12mm之间。 一般要求小于60度。
8、出风口的外观要求
出风口属于内饰外观零件,必须符合 以下外观及人机工程要求:
a) 造型分割线应与仪表板或其他内饰 零件特征线统一匹配。
b) 叶片与面板之间,拨轮与面板之间的 间隙必须小而均匀。
6)气流在前风挡玻璃上的冲击点中心一般要求在 A区底部的±10mm。
7)整条除霜风口与风挡玻璃前后位置与角度应是 一个常数,所以从俯视图看,除霜风口应与风挡 玻璃平行。为了强制隔离气流,及防止风吹向仪 表板A面,除霜风口后部应做成尖角。
8)除霜器风口到风挡玻的距离一般应在60到 120mm(X向)之间
出风冲击角太小时,会造成传热不充分, 除霜效果也不理想。
从侧视图看,与前风档玻璃的夹角在14与 30度之间比较合适(各汽车公司的推荐值 不同)。
6.6.6 从出风口到冲击点的距离的影响
如果太近,在冬天低温情况下,有可能因 为除霜时玻璃内外表面温差过大而造成玻 璃开裂.7 侧窗风口的出风量及有效面积
侧窗除霜的总风量至少应占总除霜风量的15% 一般单侧风口的出风量应在 17 ~ 27m³/h 之间 风速最高不超过 6 ~ 9m/s 出风口有效面积一般在 600 ~ 970mm2 之间
7.8 侧吹窗出风口的高宽比H/W
一般要求H/W(或者W/H)在1到3之间,以 减少涡流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