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一)

合集下载

汽车空调出风口布置校核规范

汽车空调出风口布置校核规范

汽车空调出风口布置校核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布置校核耍求“本标准适用下本公司系列车型仪表板上空调用风口的设计开发: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丁本标准,空调出风口开口中心点hatch center of air condition exceed place with a draught 空调出风口开口横向和纵向中心线的变点,见图1所示.2.2H 点H point三维H点装置的里干和大题的钱接中心,它位丁-此模型的两侧H点标记钮间的装置的中心线匕见图1、图2所示。

2.3E 点point E左、右眼点间的中心点,和/或在乘业中心缀上的左、右眼椭M中心点,见图2所示.pnilK in一羯驶时聘例右半部分,位干直线1加2交点的左辿75的始;point B2一驾触员胸部左半部分,位干红线1和2交点的右边75皿处;p o i n t C一督验员除在部分,1」点垂立上方的125皿处.图2位置2 4眼椭圆眼睛和椭国I的仆成词,描述在三维空间中相对于斗辆内部定义的参考点的眼睛位置的统计分布。

2.5气流平面air plane通过除密中心的底甯的法战与气流方向所构建的平向.Q26出风角度impingement angle气流平面与面璃的交线与气与方向的夹角.:G3空调吹面出风口布亘校核要求63.1面积要求空调出风口开口中心点与通过H 点的人体中心线上取5仙g 潞眼椭留下方150 W 交点的连续为投影方 向,所得到的投影面积减去叶片、拨钮的投影面积为空调出风口的吹风面枳,吹风面积总和亶求大于144 cm%见图3所示:图3面积3.2 空调出风口位直布百要求空调风口开口的电心点与前置H 点的2向即阕不小于330叫 过空岗风口开口上边线与SAE 出用眼椭 回的上切堆的长度不超过653幽,见图4所示。

图4空调出风口位置布置要求3.3 上下吹风角度要求中央空调出风口上下吹风位置需要从空调出风口开口中心点吹到期止9酹驾型员的E 点和机(或匕2) 点,见图5所示;艇空调由风口上下吹风位置需耍从空调出风口开口中心点收到SAE95%驾驶协的E 点和C 点,见图6所示。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要求规范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要求规范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作者:成台单位:一汽轿车股份目录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4)1.1 风道介绍 (4)1.2 出风口介绍 (4)1.3 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5)1.3.1 国家/政府/行业法规要求 (6)1.3.2 FCC相关标准要求 (6)第2章风道及出风口设计规 (7)2.1风道及出风口结构 (7)2.1.1风道结构 (7)2.1.2出风口结构 (7)2.1.3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8)2.1.4材料 (8)2.2风道及出风口整车布置 (8)2.2.1风道整车布置 (8)2.2.2出风口整车布置 (9)2.3通风性能 (10)2.3.1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10)2.3.2出风量 (10)2.3.3通风有效面积 (10)2.4 出风口水平叶片布置方式 (11)2.4.1叶片数量 (11)2.4.2叶片尺寸要求 (11)2.5.3叶片间距 (13)2.5 出风口垂直叶片布置方式 (13)2.5.1叶片数量 (13)2.5.2叶片尺寸要求 (13)2.5.3叶片间距 (13)2.6 气流性能 (13)2.6.1气流方向性 (13)2.6.2泄漏量 (17)2.7 出风口手感 (17)2.7.1拨钮操作力 (17)2.7.2拨轮操作力 (17)第3章试验验证与评估 (18)3.1 设计验证流程 (18)3.2 设计验证的容与方法 (18)第4章附录 (19)4.1 术语和缩写 (19)4.2 设计工具 (19)4.3 参考 (19)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在整个汽车空调系统中,风道和出风口组成空调的通风系统,担负着将经过处理(温度调节,湿度调节,净化)的气流送到汽车驾驶舱,以完成驾驶舱通风,制冷,加热,除霜除雾,净化空气等的功能。

图 1 某车型空调通风系统及周围环境结构爆炸图1.1 风道介绍风道连接空调器与出风口,是空调系统中制冷和制热空气的通道。

目前空调系统由空调厂商提供,作为空调系统一部分的风道设计,需汽车整车设计部门做匹配设计,车厢的空气流场与温度场不仅与车厢结构以及空调制冷系统有关,还与空调风道的结构形状密切相关。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规范标准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规范标准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单位:一汽轿车股份目录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4)1.1 风道介绍 (4)1.2 出风口介绍 (4)1.3 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5)1.3.1 国家/政府/行业法规要求 (6)1.3.2 FCC相关标准要求 (6)第2章风道及出风口设计规 (7)2.1风道及出风口结构 (7)2.1.1风道结构 (7)2.1.2出风口结构 (7)2.1.3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8)2.1.4材料 (8)2.2风道及出风口整车布置 (8)2.2.1风道整车布置 (8)2.2.2出风口整车布置 (9)2.3通风性能 (10)2.3.1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10)2.3.2出风量 (10)2.3.3通风有效面积 (10)2.4 出风口水平叶片布置方式 (11)2.4.1叶片数量 (11)2.4.2叶片尺寸要求 (11)2.5.3叶片间距 (13)2.5 出风口垂直叶片布置方式 (13)2.5.1叶片数量 (13)2.5.2叶片尺寸要求 (13)2.5.3叶片间距 (13)2.6 气流性能 (13)2.6.1气流方向性 (13)2.6.2泄漏量 (17)2.7 出风口手感 (17)2.7.1拨钮操作力 (17)2.7.2拨轮操作力 (17)第3章试验验证与评估 (18)3.1 设计验证流程 (18)3.2 设计验证的容与方法 (18)第4章附录 (19)4.1 术语和缩写 (19)4.2 设计工具 (19)4.3 参考 (19)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在整个汽车空调系统中,风道和出风口组成空调的通风系统,担负着将经过处理(温度调节,湿度调节,净化)的气流送到汽车驾驶舱,以完成驾驶舱通风,制冷,加热,除霜除雾,净化空气等的功能。

图 1 某车型空调通风系统及周围环境结构爆炸图1.1 风道介绍风道连接空调器与出风口,是空调系统中制冷和制热空气的通道。

目前空调系统由空调厂商提供,作为空调系统一部分的风道设计,需汽车整车设计部门做匹配设计,车厢的空气流场与温度场不仅与车厢结构以及空调制冷系统有关,还与空调风道的结构形状密切相关。

侧出风口设计规范

侧出风口设计规范

上海龙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技术规范侧出风口设计规范上海龙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前言汽车的自主开发是中国汽车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汽车自主开发设计中,内外饰的设计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此,特编写《侧出风口设计规范》,希望对于坚持走发展道路的新生力量的快速成长能起到一定帮助,也希望对各位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借鉴与参考,本规范尚有很多不足,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希望大家予以指正。

本规范由上海龙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起草并管理,且拥有最终解释权。

编制:校核:审定:批准: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侧出风口设计规范1.适用范围本设计规范主要规定汽车侧出风口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国家标准和性能要求。

阐述了侧出风口开发的一般过程、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生产工艺等。

2.引用标准2.1 GB 11552-1999 轿车内部凸出物2.2 GB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3.术语侧出风口英文名称:SIDE DIFFUSER4.设计内容4.1设计输入4.1.1仪表板表皮骨架4.1.2除霜风管本体4.1.3风管左/右盖板4.2侧出风口的典型结构形式:侧出风口主要结构组成:1、出风口盒体;2、出风口叶片;3、连杆;4、拨轮;5、外观面板;6、附件部分。

外观面板连杆出风口盒体出风口叶片4.3设计要点4.3.1校核连杆的位置,要注意侧出风口连杆在运动中是否与其他件干涉或运动不到位。

4.3.2注意侧出风口叶片在关闭状态下不能出现缝隙。

4.3.3侧出风口应能方便的开启和关闭。

4.4确定侧出风口的整体结构方式;吹面出风口一般有两种典型形式:三层叶片式出风口和两层叶片式出风口,如下图所示:4.5确定侧出风口转轴中心线。

4.6确定侧出风口旋转多少角度关闭。

4.7确定侧出风口的整体安装方式;现今大多数出风口的安装方式都是采用“卡接”的装配方式,之前也有通过螺钉先固定住再以仪表板表皮盖住的方法安装。

4.8确定各零件的材料。

两层叶片式三层叶片式4.9确定各零件的加工工艺。

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一)

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一)

B)将一夹角为11的3D锥体沿着高于手的方向盘 轮缘部分移动并保持相切,这样在IP表面创建一 条线。空调出风口的中心线还要位于这条线的上 侧和外侧。(在侧视图中,锥体中心线与眼椭球 的下侧相切;在水平视图中,锥体的中心位于同 侧眼椭球的中心点上。)
驾驶员侧出风口位置要求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3.2.2 副驾驶员侧出风口高度
3.5 出风口叶片的设计 出风口旋转叶片的深度与间距比值 3:1
3.6 前排吹面出风口的关闭风门
4、 后出风口的校核
4.1 定义 4.2 作用
4.3 后排吹面出风口的高度校核
4.4 后排吹面风口的角度调节
把出风口从限制出风到最小的极限位置调 节到使出风吹到A点,调节的角度不应超过 15度。同样地,把出风口调节到使出风吹 到膝盖区域,调节的角度不应超过30度。
3.4.3 校核出风口开口面积是否满足工程要求
出风口开口面积是根据风量和气流决定的 出风口有效开口面积=风量/风速
举例:
为了保持各个出风口风量的均衡性,每个 出风口的面积差异不应超过3cm2.
对不同车型的出风口面积要求的参考值
大型轿车:出风口总有效面积≧160cm2 (最大 风量≧ 500m3/h)
3.4.2 出风口开口有效面积
有效面积定义
三种出风口的有效面积估算公式如下:
桶型出风口:
出风口有效面积=0.45*出风
口外轮廓投射到垂直面上的总面积
双叶片型出风口: 出风口有效面积=0.6*出风
口外轮廓投射到垂直面上的总面积
中央回转型风口: 出风口有效面积=0.8*出风口
外轮廓投射到垂直面上的总面积
3.3.1 出风口对气流方向的控制能力 3.3.2 出风口对气流的纵向调节 当指向脸部时叶片应

汽车空调出风口与风道设计规范标准

汽车空调出风口与风道设计规范标准
对不同的车型,出风口的数量及位置也会不同。一般地,普通带两排座位的装空调系统的车,都配有前排吹脸出风口,前排吹脚出风口,前吹窗出风口和侧吹窗出风口。一些档次较高的车,为了照顾后排乘客的舒适性,往往会增配后排吹脸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一些三排座位的旅行车或更多排座位的大型车,往往还需增配第三排出风口或更多的出风口。
风道走向尽量避免过大的转角,这样会增加风阻;在风道内部尽量不要有尖角或突出物,这样容易产生蜗旋气流,并有可能产生噪音;风道截面大小尽量做到均匀;总之,我们需要得到的风道具有风阻小,出风均匀,没有噪音的特点。
2.1.2出风口结构
出风口有前排吹脸出风口和后排吹脸出风口之分,属于外观零件,造型设计师会对它们的形状,外观,颜色,表面处理等进行重点设计,以达到期望的美学效果。
2.1.3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2.1.4材料
风道类零件一般采用吹塑或注塑工艺制成,吹塑零件主要采用PE材料,而注塑则采用PP材料,以一定比例的滑石粉作为填充物,如PP-TD20。
出风口类零件材料如下:
面框、拨轮骨架:采用ABS+PC。
装饰框、壳体、拨钮:采用ABS。
连杆,曲柄:采用POM。
风门包胶、拨轮包胶:采用EPDM。
这些风道的布置于主仪表板和副仪表板内部空间布局有很大关系,布置要求满足风道最小截面面积的需要,同时要求具有良好的装配和可拆卸性能。
2.2.2出风口整车布置
j)调节拨钮造型与叶片应当统一。
k)对后排吹脚出风口而言,为了美观,需要被座椅遮住,应该特别关注滑动座椅。
组成
结构示意图:
图8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外形及结构:前排出风口外形为异形,后排出风口外形为方形,其上设计有拨轮和拨钮,拨轮上下有标识指示风门的开启和关闭。拨轮控制风门的开启和关闭,控制出风口出风量。叶片上的拨钮控制出风口水平及垂直出风方向。

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

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

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1.出风口位置选择:出风口的位置应尽量分布均匀,覆盖整个建筑空间。

通常情况下,出风口应设置在房间的高处,以保证热空气能够自然上升,同时避免在低处引起冷风下沉。

出风口的位置还应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室内布局的需要进行选择。

2.出风口数量确定:出风口的数量应根据房间的面积和使用人数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每个房间至少应设有一个出风口。

对于较大的房间或需要较高的通风效果的房间,出风口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

3.出风口尺寸设计:出风口的尺寸应根据房间的面积和通风需求来确定。

较小的房间可以选择较小尺寸的出风口,而较大的房间则需要较大尺寸的出风口以满足通风需求。

此外,出风口的尺寸还应考虑建筑设计的美观性和空调系统的匹配。

4.出风口形式选择:出风口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固定式出风口、可调节式出风口、回旋式出风口等。

在选择出风口形式时,需要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通风需求和建筑装修风格等因素。

5.出风口布置排列:多个出风口的布置应合理疏密,以保证空气流通的均匀和室内气流的连续性。

在布置出风口时,应尽量避免出风口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叉干扰,同时避免出风口与墙面、家具等物体之间的堵塞。

6.出风口朝向选择:出风口的朝向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

一般来说,如果出风口朝向房间内部,可以更好地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同时避免冷风直接吹向使用者;如果出风口朝向外部,可以更好地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放到室外,但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如雨水、风力等。

总之,出风口布置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空调系统的配合以及美观等因素。

只有在合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效、实用、美观的出风口布置方案。

仪表板出风口结构设计规范

仪表板出风口结构设计规范

出风口的结构设计目录1.出风口的总布置要求 (3)1.1概述 (3)1.2出风口对气流方向的控制 (3)1.2.1出风口对气流的纵向调节: (4)1.2.1.1输入条件 (4)1.2.1.2向上吹风角度 (5)1.2.1.3向下吹风角度 (5)1.2.1.4Nominal位置 (5)1.2.1.5通用体系中的纵向吹风要求 (5)1.2.2出风口对气流的横向调节 (6)1.2.2.1输入条件 (7)1.2.2.2横向调节要求 (7)1.2.2.3宽车的特殊性要求 (7)1.2.3出风角度分析与实际情况相悖的情况。

(7)1.2.3.1窄口造成的吹风角度异常 (7)1.2.3.2柯恩达效应 (8)1.3风量要求 (9)1.3.1.1有效出风面积的定义 (9)1.3.1.2极限位置下的有效出风面积要求 (9)2运动机构设计 (10)2.1概述 (10)2.2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 (10)2.2.1压力角与传动角 (12)2.2.2死点 (12)2.2.3四铰链机构的布置 (13)2.3摆动导杆机构的设计 (17)2.3.1摆动导杆机构的布置 (18)2.3.2制造死点 (18)2.4齿轮机构的设计 (19)2.4.1圆柱直齿轮机构的初步设计 (19)2.4.2模数的选择 (20)2.4.3柔性结构 (20)2.5双风门控制机构 (20)2.5.1双风门机构的基本形态 (21)2.5.2双风门控制机构的设计 (21)2.6拨轮转轴与风门转轴呈角度时的机构设计 (23)2.6.1拨轮转轴与风门转轴同平面呈角度 (23)2.6.2拨轮转轴与风门转轴异面呈角度 (23)2.7全封闭出风口的风门控制机构 (24)3零部件设计 (26)3.1拨轮设计 (26)3.1.1拨轮的基本尺寸要求 (26)3.1.2拨轮的形状。

(26)3.1.3拨轮的定位与紧固 (27)3.2拨钮设计 (29)3.2.1拨钮的一般要求 (29)3.2.2拨钮的结构类型 (30)3.3叶片的设计 (31)3.3.1叶片的一般要求 (31)3.3.2叶片的排布 (32)3.3.3叶片的定位 (33)3.3.4叶片的强度 (34)3.4风门设计 (36)4手感控制结构 (38)4.1拨轮的拨动手感 (38)4.2拨钮的滑动手感 (39)4.3拨钮的旋转手感 (40)4.4拨轮的表面处理 (41)5结束语 (43)1.出风口的总布置要求1.1概述空调出风口作为空调的输出的终端,应具备风量与风向的调节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后排吹面风口的角度调节

把出风口从限制出风到最小的极限位置调 节到使出风吹到A点,调节的角度不应超过 15度。同样地,把出风口调节到使出风吹 到膝盖区域,调节的角度不应超过30度。

4.5 后排吹面风口需要设计关闭风门
4.6 出风量及出风口开口面积 后排出风量占总风量的20%-25%, 有效开口面积≧ 30cm2
C)再根据占用比例BLK 值判断




a) U(上身出风口)到A(脸部) BLK<=10 b) T(全身出风口)到A(脸部) BLK<=25 c) U(上身出风口)到B1(左胸部) BLK<=20 d) T(上身出风口)到B2(右胸部) BLK<=25 e) T(上身出风口)到C(右胸部) BLK<=20

5.2 后排吹足风口

5.2.1 后排吹足风口的作用与条件 5.2.2 出风口气流不能被阻挡 5.2.3 后排吹足风口出风量及开口面积
一般,左右两个风口出风量各在10l/s左右。 一般,后吹足风口总开口面积≧ 26cm2





5、吹足风口

5.1 前排吹足风口 5.1.1 前排吹足风口的布置原则 5.1.2 前排吹足风口的数量及位置

5.1.3 吹足风口出风量及开口面积 左右两个前吹足风口出风量各在20l/s左右 每侧的总开口面积≧ 20cm2 总(前后)的吹足风量的参考值:
大型轿车:最大风量在75 l/s左右 中型轿车:最大风量在65 l/s左右 小型轿车:最大风量在55 l/s左右
A) 把第50百分位 的双手放在方向盘 上9点和3点位置, 做一个锥度为22的 3D锥体沿着手的表 面移动并保持相切, 这样在IP表面创建 一条线。驾驶侧的 空调主出风口的中 心线必须位于这条 线的上侧和仪表板 的靠外侧。

B)将一夹角为11的3D锥体沿着高于手的方向盘 轮缘部分移动并保持相切,这样在IP表面创建一 条线。空调出风口的中心线还要位于这条线的上 侧和外侧。(在侧视图中,锥体中心线与眼椭球 的下侧相切;在水平视图中,锥体的中心位于同 侧眼椭球的中心点上。)
驾驶员侧出风口位置要求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3.2.2
副驾驶员侧出风口高度
把一个22 夹角的气流锥体水平放置,并使其与 第95百分位的膝盖轮廓相切。该锥体与仪表板 相交成一点,乘客侧出风口的中心不可低于该点

使一个11夹角的气流锥体的下侧与后排座位 “T” 点(大致在太阳穴处)相交,同时使它 与前排座位第95百分位的躯干线相切。乘客侧 出风口的中心不可低于该锥体与仪表板的交点

3.3.3 出风口对气流的横向调节
3.4

出风口面积
3.4.1 吹面风口的三种基本型式 A)桶型出风口

B)双叶片型出风口
C)中央回转型
3.4.2
有效面积定义
出风口开口有效面积




三种出风口的有效面积估算公式如下: 桶型出风口: 出风口有效面积=0.45*出风 口外轮廓投射到垂直面上的总面积 双叶片型出风口: 出风口有效面积=0.6*出风 口外轮廓投射到垂直面上的总面积 中央回转型风口: 出风口有效面积=0.8*出风口 外轮廓投射到垂直面上的总面积
3.4.3 校核出风口开口面积是否满足工程要求


出风口开口面积是根据风量和气流决定的 出风口有效开口面积=风量/风速
举例:

为了保持各个出风口风量的均衡性,每个 出风口的面积差异不应超过3cm2.
对不同车型的出风口面积要求的参考值




大型轿车:出风口总有效面积≧160cm2 (最大 风量≧ 500m3/h) 中型轿车:出风口总有效面积≧ 140cm2 (最 大风量≧ 450m3/h) 小型轿车:出风口总有效面积≧ 120cm2 (最 大风量≧ 400m3/h) 每个出风口的有效出风面积: 普通车辆 30-45cm2 小型车 25-30cm2
3.2.3

驾驶员侧出风被方向盘阻挡情况校核
A)先确定几个参数点 图中:H点:代表驾驶员臀部位置,由总布置来确定。 A点:代表驾驶员眼睛位置,眼球椭球轨迹中心,由总 布置确定。 直线1:连接H,A点的直线 直线2:与1线垂直,在H点上方325mm的直线。 B1点: 代表驾驶员胸部右半部分,位于直线1和2交 点的左边75mm处。 B2点: 代表驾驶员胸部左半部分,位于直线1和2交 点的右边75mm处 C点: 代表驾驶员膝盖部分,H点垂直上方的 125mm处




B)确定被方向盘阻挡区域占用比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乘客身上的目标点(脸部A点,胸部B1/B2点, 或膝部C点) S:方向盘外边缘 I:仪表板表面 P:从目标点投影到出风口区域的仪表板面上,与 方向盘外边缘相切的直线簇,形成一个特殊的圆锥 面。 U:上身出风口 T:全身出风口 BLK:出风口被P(投影线形成的圆锥面)阻挡的面积 与整个出风口面积的百分比
出风口布置设计方法
出风口布置设计方法(一) ------前言、吹面吹足风口的布置 设计方法
1、 前言
2、出风口的性能要求
1)吹面风口


通常在车厢降温时用,将适当风速适当 温度的气流吹到乘客脸部区域 最大风速一般要求在7.5~10.5m/s范围 内


2)吹窗风口
在进行除霜除雾或防止起霜起雾时用, 将气流吹到前风档玻璃及前侧窗玻璃上。 最高的风速不应过大,通常在6~9m/s 范围内
3.1.5

出风口位置的基本要求
A)所有的出风口 在z方向上至少远 离H点330mm, 从出风口作到99 %眼椭圆的切线, 切线长度不大于 653毫米。


B)出风口气流不能受阻挡 C)应避免因为气流影响导致驾 驶员手部过冷或者其它不适
3.2

出风口位置
3.2.1
驾驶员侧出风口高度要求

宗旨:避免驾驶员手过冷



3)吹足风口
通常在车厢加热时用,主要将气流吹到乘 客脚部区域 对不同的车型,出风口的数量及位置也会 不同

3、前排吹面风口
3、前排吹面风口


3.1 概述
3.1.1 仪表板一般至少提供4个吹面风口 3.1.2 上身出风口和全身出风口 3.1.3 气流要能吹到两肩 3.1.4 吹向驾驶员的两个吹面风口是设计 的关注所在。需要造型设计人员与产品工 程人员一起确定出风口的位置和型式型式
3.2.4 驾驶员侧出风口调节时气流受阻情况 校核

当调节气流时,气流在出风口的开口附近不应被 IP轮廓、凸缘、墙状物等所遮挡。
3.3

出风口对气流方向的控制


3.3.1 出风口对气流方向的控制能 力 3.3.2 出风口对气流的纵向调节 当指向脸部时叶片应 该处于完全打开状态 转动叶片,能够吹到 第95百分位乘员的大 腿前部

3.4.4 叶片转至能够使风吹到眼椭圆或者H 点的时候,应当仍能够保证有效出风面积 达到80%,以保证足够的出风口气流速度.
3.5 出风口叶片的设计

出风口旋转叶片的深度与间距比值 3.6 前排吹面出风口的关闭风门
3:1
4、 后出风口的校核

4.1 定义 4.2 作用
4.3 后排吹面出风口的高度校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