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布置
新风口布置原则

新风口布置原则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风口作为室内空气处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布置原则也愈加重要。
本文将从新风口布置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原则性建议,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二、新风口布置的目的1. 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新风口是室内空气处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合理地布置新风口,可以有效地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并且过滤掉其中的污染物质,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2. 保证通风效果合理地布置新风口可以保证通风效果。
在选择新风口位置时应考虑到房间中各个区域通风情况不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位置进行布置。
3. 降低能耗通过合理地布置新风口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选择位置时应该考虑到房间中各个区域通风情况不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位置进行布置。
三、新风口布置的原则1. 布置位置应该合理新风口的布置位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一般来说,新风口应该布置在室内空气流通性较好的位置,如客厅、卧室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房间中各个区域通风情况不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位置进行布置。
2. 布置数量应该足够新风口的数量应该足够。
一般来说,每个房间至少需要一个新风口。
如果房间面积较大或者人员密度较大,则需要增加新风口数量。
3. 布置高度应该适当新风口的高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新风口的高度应该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室内空气能够充分流通,并且避免污染物质进入室内。
4. 布置方式应该科学在选择新风口布置方式时,需要考虑到室内装修设计和实际使用需求。
例如,在墙体上开设新风口时,需要注意墙体结构是否能够承受重量;在天花板上开设新风口时,需要考虑天花板的高度和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安装要求。
5. 布置材料应该环保在选择新风口布置材料时,需要考虑到环保因素。
应该选择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材料,并且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
四、新风口布置的注意事项1. 避免布置在靠近污染源的位置新风口不应该布置在靠近污染源的位置,如厨房、卫生间等。
风机盘管及风口布置间距

二、全空气空调系统
1. 风口布置:送风口布置尽量均匀;回风口可与送风口相对应, 也可采用集中回风。送风口随房间净高增大而适当增加:
① 净高为2.5-3.5米的房间,送风口间距一般为2.5-4.5米, 距围护结构1.2-2米,送回风口间距需≥2.5米;
② 净高大于3.5米的房间,送回风口间距需要适当扩大些。
③ 房间吊顶设排风口→风管→经隔墙进入走廊内吊顶→走廊吊顶下 的走廊→卫生间→排风口→排风风机排出室外;
④ 房间吊顶设排风口→风管→排风机排出室外等。
5. 风机盘管水管布置:
两管制:冷媒和热媒管道在冬季和夏季运行时均采用同一管 道系统,其冷热源的切换是在冷冻水泵房和热交换站内进行。
三管制:冷媒和热媒分别设置两个管路系统,而回水则共用 同一管路系统。
2. 风管布置:干管应在净高要求低的部位,如走廊等位置,支 管可在房间内。
3. 软管采用:只有支管可采用软管,且软管只能接一个风口; 一般用于支风管与其他管道交叉或是绕梁时使用。
4. 气流组织:空调房间无论大小、有无门窗,均要作到有送风 /进风、有回风/排风,使室距超过10米时,宜设置两排及以上风机盘管。 一台风机盘管一般情况设置一个回风口。 送风管就是风机盘管与送风口的连接管; 回风管就是风机盘管与回风口的连接管。
3. 风机盘管的送回风形式:
送风口与回风口不在同一水平面时,送风口与回风口间距可 相对近一些。
例:送风口为上侧送、回风口为上回。
送风口与回风口在同一水平面时,送风口与回风口不宜太近, 尽量远一点。
例:送风口为上侧送、回风口为上侧回;送风口为上送、回 风口为上回等。
注:
送风口中心距墙等围护结构不宜小于1.5米(最小1米),因送 风口一般为散流器,从风口向斜下方吹的气流遇到墙后会向下, 会是向下的气流过大。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要求规范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作者:成台单位:一汽轿车股份目录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4)1.1 风道介绍 (4)1.2 出风口介绍 (4)1.3 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5)1.3.1 国家/政府/行业法规要求 (6)1.3.2 FCC相关标准要求 (6)第2章风道及出风口设计规 (7)2.1风道及出风口结构 (7)2.1.1风道结构 (7)2.1.2出风口结构 (7)2.1.3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8)2.1.4材料 (8)2.2风道及出风口整车布置 (8)2.2.1风道整车布置 (8)2.2.2出风口整车布置 (9)2.3通风性能 (10)2.3.1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10)2.3.2出风量 (10)2.3.3通风有效面积 (10)2.4 出风口水平叶片布置方式 (11)2.4.1叶片数量 (11)2.4.2叶片尺寸要求 (11)2.5.3叶片间距 (13)2.5 出风口垂直叶片布置方式 (13)2.5.1叶片数量 (13)2.5.2叶片尺寸要求 (13)2.5.3叶片间距 (13)2.6 气流性能 (13)2.6.1气流方向性 (13)2.6.2泄漏量 (17)2.7 出风口手感 (17)2.7.1拨钮操作力 (17)2.7.2拨轮操作力 (17)第3章试验验证与评估 (18)3.1 设计验证流程 (18)3.2 设计验证的容与方法 (18)第4章附录 (19)4.1 术语和缩写 (19)4.2 设计工具 (19)4.3 参考 (19)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在整个汽车空调系统中,风道和出风口组成空调的通风系统,担负着将经过处理(温度调节,湿度调节,净化)的气流送到汽车驾驶舱,以完成驾驶舱通风,制冷,加热,除霜除雾,净化空气等的功能。
图 1 某车型空调通风系统及周围环境结构爆炸图1.1 风道介绍风道连接空调器与出风口,是空调系统中制冷和制热空气的通道。
目前空调系统由空调厂商提供,作为空调系统一部分的风道设计,需汽车整车设计部门做匹配设计,车厢的空气流场与温度场不仅与车厢结构以及空调制冷系统有关,还与空调风道的结构形状密切相关。
工装空调风口布置原则

工装空调风口布置原则
工装空调风口的布置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舒适度。
以下是工装空调风口布置的一些原则:
1. 均匀分布,风口应该被均匀地分布在空间内,以确保空气流动的均匀性。
这有助于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提高整体的舒适度。
2. 避免直吹,避免将风口直接对准人体或者工作区域,以免造成不舒适的直吹感。
可以通过改变风口的角度或者设置散流板来实现。
3. 避免死角,在布置风口时要注意避免死角,即空气流动无法覆盖到的区域。
这样会导致局部通风不畅,影响空调效果。
4. 考虑空间功能,根据不同空间的功能和使用需求,合理布置风口。
例如,会议室和办公室可能需要更加安静的空调系统,而工厂车间可能需要更大的空气流量。
5. 考虑空间结构,考虑空间的结构和布局,合理选择风口的位
置和类型。
例如,对于高屋顶的空间,需要考虑采用吊顶式的风口,以确保空气能够有效地覆盖整个空间。
6. 考虑空调系统的设计参数,在布置风口时,需要考虑空调系
统的设计参数,如送风温度、送风速度等,以确保风口的布置符合
系统设计要求。
总的来说,工装空调风口的布置原则是要确保空气流动的均匀性、避免直吹、避免死角,并且根据空间的功能、结构和空调系统
的设计参数来合理布置风口,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舒适度。
无尘车间送风口与回风口的布置技巧

无尘车间送风口与回风口的布置技巧无尘车间洁净效果如何与气流组织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而气流组织设计是通过合理布置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来实现的。
如果送风量、回风量、排风量计算正确,但风口布置不合理也达不到所需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无尘车间的设计效果失败。
洲上净化根据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针对无尘车间送风口与回风口的布置给出以下几点建议:1、洁净度要求高的非单向流洁净室或长宽比比较大的洁净室,尽可能选用小风量多送风口数量的送风形式;而回风口也应选用小风量多回风口数量的方案。
2、对于洁净度为1000级的洁净室,选用双侧下回风的形式。
对低于1000级洁净度的洁净室,当洁净室宽度不大于3m时,可采用单侧下回风;当大于3m 时,宜采用双侧下回风;当洁净室宽度较大时,若双侧下回风不能满足气流组织要求时,应在洁净室1/2宽度处增设回风口(采用回风柱等形式),以减少涡流区。
在具体设计时,应根据洁净度的大小、工艺设备的位置等条件灵活掌握。
布置回风口的总原则是:适应送风口,与送风口配合,使洁净气流充分地扩散,充分地稀释室内气流,并均匀地流出室内。
3、在洁净室的操作间不应采用上送上回气流组织形式,在洁净走廊、更衣室等非工作面可采用上送上回气流组织形式。
但当条件允许时,在非工作面最好也采用上送侧下回的气流组织形式,因为上送上回气流组织形式存在下列缺陷:在一定高度上,5um的大微粒较多(因为其跟随气流的能力差),往往以0.5um 的微粒浓度衡量能达到洁净度标准,而以5um的微粒浓度衡量则不达标;如果是局部百级的洁净室,若采用上送上回方案,则工作区的风速往往很小,很难达到标准,自净时间较长,容易造成送风气流的短路,使部分洁净气流和新风不能参与全室的稀释作用。
因而降低了洁净度和卫生效果,容易使污染微粒在上升过程中污染其经过的操作点。
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

出风口布置设计基本方法1.出风口位置选择:出风口的位置应尽量分布均匀,覆盖整个建筑空间。
通常情况下,出风口应设置在房间的高处,以保证热空气能够自然上升,同时避免在低处引起冷风下沉。
出风口的位置还应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室内布局的需要进行选择。
2.出风口数量确定:出风口的数量应根据房间的面积和使用人数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每个房间至少应设有一个出风口。
对于较大的房间或需要较高的通风效果的房间,出风口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
3.出风口尺寸设计:出风口的尺寸应根据房间的面积和通风需求来确定。
较小的房间可以选择较小尺寸的出风口,而较大的房间则需要较大尺寸的出风口以满足通风需求。
此外,出风口的尺寸还应考虑建筑设计的美观性和空调系统的匹配。
4.出风口形式选择:出风口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固定式出风口、可调节式出风口、回旋式出风口等。
在选择出风口形式时,需要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通风需求和建筑装修风格等因素。
5.出风口布置排列:多个出风口的布置应合理疏密,以保证空气流通的均匀和室内气流的连续性。
在布置出风口时,应尽量避免出风口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叉干扰,同时避免出风口与墙面、家具等物体之间的堵塞。
6.出风口朝向选择:出风口的朝向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
一般来说,如果出风口朝向房间内部,可以更好地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同时避免冷风直接吹向使用者;如果出风口朝向外部,可以更好地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放到室外,但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如雨水、风力等。
总之,出风口布置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空调系统的配合以及美观等因素。
只有在合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效、实用、美观的出风口布置方案。
送风口、回风口的布置有哪些经验?

净化空调设计中,气流组织设计是很重要的项内容,它关系到洁净室的成败。
而气流组织设计是通过合理布置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实现的,如果送风量、回风量、排风量计算正确但风口布置不合理,也达不到所需的效果,甚至导致设计失败。
比如有一间洁净室,要求达到1万级洁净度,经计算送风量为900m3/h,回风量为850m3/h。
如下图a所示,布置额定风量为1000 m3/h的送风口A一台,回风口B一个且设置在短边上,这种气流组织设计肯定达不到所要求的洁净度(尽管风量计算正确)。
可以想象一下,这种送、回风口的布置,气流在室内是怎样流动的,主流区、涡流区、回风区各在什么位置,如图b所示。
图a(长宽比较大布置一台送风口的平面示意图)图b(布置一台送风口时气流流线示意图)这种气流组织设计,涡流区太大,洁净室控制污染的效果差。
这种洁净室的长宽比比较大,如果把送回风口像下图a那样布置,就能达到很好的洁净效果。
即选用2台500m3/h风量的送风口,回风口布置在长边上,为了减少涡流区,选用2个回风口,其气流流线如下图b所示。
涡流区明显减少,洁净度可提高。
如果采用双侧下回风的话,净化效果更好。
图a(长宽比较大布置两台小送风口的平面示意图)图b(布置两台送风口时气流流线示意图)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计算风量只是基本的条件。
对于送风口、回风口的台数及布置位置需考虑许多因素。
送风口台数的确定:选择送风口的型号,目前采用较多的高效过滤器有额定风量分别为500m3/h、1000m3/h、1500 m3/h的送风口,只要准确计算出洁净室的送风量,那么,送风口台数等于送风量除以所选型号的额定风量。
在上例中,既可以选择一台1000m3/h风量的送风口,也可以选择2台500 m3/h风量的送风口,究竟选择哪种型号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上例中,洁净室的长宽比比较大,就必须选择2台小风量的送风口,这样的气流组织才能满足要求。
如果洁净室的长宽比不大,可选择一台大风量的送风口。
常用风口风速设计资料【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

常用风口风速设计资料【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1、排烟口的风速≤10m/s(老建规9.4.6.6)2((1)、空调送风口的出口风速,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5m/s,喷口送风可采用4-10m/s。
(采暖6.5.9)2(2)、空调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2-5 m/s。
孔板下送风的出口风速3-5 m/s。
条缝型风口下送(多用于纺织厂),当空气调节区层高为4-6m人员活动区风速不大于0.5m/s时,出口风速宜为2-4m/s。
(采暖条文6.5.9&民用条文7.4.11&技措5.4.6.2【孔板】)3、空调回风口的吸风速度:(采暖6.5.11&民用7.4.13)回风口位置最大吸风速度(m/s)房间上部≤4.0房间下部不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时≤3.0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时≤1.5利用走廊回风时,回风口安装在门或墙下部的回风口面风速1-1.5m/s(采暖条文6.5.11)4、自然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的空气流速(m/s):(民用表6.6.4-1)部位进风百叶排风口地面出风口顶棚出风口风速0.5-1.00.5-1.00.2-0.50.5-1.05、机械通风系统的进排风风口风速(m/s):(民用表6.6.5)部位新风入口风机出口空气流速住宅和公共建筑3.5-4.55.0-10.5机房、库房4.5-5.08.0-14.06、进、排风口风速(m/s):(技措表4.1.4)建筑类别新风取风口排风口一般性居住、公共建筑2.0-4.53.0-5.0站房、库房、机房等4.0-5.05.0-6.57、厨房排风系统的风管风速不宜小于8m/s,且不宜大于10m/s;排风罩接风管的喉部风速应取4-5m/s。
(技措4.2.10.2)8、洗衣房机械排风系统洗衣机、烫平机、干洗机、压烫机、人体吹机等散热两大或有异味散出的设备上部,应设置排气罩,其罩面风速应≥0.5m/s。
(技措4.5.1.3.1)9、实验室通风柜操作口处风速:(技措表4.5.7)空气有害程度通风柜在室内的位置一般情况(m/s)靠近门窗或风口处(m/s)对人体无害仅污染空气0.30-0.400.35-0.45有害蒸汽或气体浓度≤0.01mg/L0.50-0.600.60-0.70有害蒸汽或气体浓度>0.01mg/L0.70-0.900.90-1.0010、暗室通风宜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通风方式,排风量宜取≥5次/h 换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夏季室内显热冷负荷 kJ/h 2房间尺寸(M)长49
宽
32高
3
3拟布置散流器个数
几行
几列4单个散流器所负担的面积 Fn 5散流器布置间距 m 长 6.8宽 6.8平均间距
6.8
6水平射程 m L 1 3.063
L 2
16
平均射程9.531
8取送风温差 Δt 08
①直接输入总风量 L m3/h ②由显冷负荷计算总风量L m3/h 10换气次数 次/h n=L/房间体积11单个散流器的送风量 L 0 m3/h 12散流器出风速度取值 u 0 (m/s)
建议散流器颈部尺寸 D(mm) b*b(mm)圆形D 343方形截面0.0926方形单边b 304实际选择方形散流器颈部尺寸 mm
长320
宽320
有效面积K 0.8实际选择圆形散流器颈部尺寸 mm 直径
有效面积K 0.9
方形散流器颈部实际风速 Vs m/s 圆形散流器颈部实际风速 Vs m/s 方形 2.82圆形
#####
x=((KVsA 1/2)/Vx)-x 0
工作区平均风速 Vm m/s 方形
0.24Vm=0.381x/((L 2/4+H 2)^(1/2))圆形#####修正:送冷风附加20%,则Vm 方形圆形修正:送热风减少20%,则Vm
方形
圆形
舒适性工艺性
注:褐、绿、黄三种颜色内容不可修改,绿色格软件自动计算;白色单元格可自行输入;黄色格为
为本次校核的计算结果值,见17项说明。
--依据《民用建筑空调设计手册》
0.28 3.39#DIV/0!
0.07
1779
14
1315
16
垂直射程 X'=H-h 注:H-层高 h-工作区高度,通常2m可自定
h值
风口布置设计计算
1960注:1KW=1KJ/S 8
10.00
28000.00②的计算结果需填入①中2
1注:取值见附表
x 0值
Vs-散流器出口风速 x 0-平送射流原点与散流器中心的距离,多层锥面散流器取0.07m 注:K-送风常数,多层锥面取1.4,盘式取1.1
计算射程 x(散流器中心到风速为0.5m/s 处的距离) m 1.4
L=Q/(1.2*1.01*Δt0)1000.00
0K值
工作区风
速冬季≦0.2m/s 夏季≦0.3m/s
0.2~0.5m/s
检验标准:校核工作区风速是否满足要求
3注:出口风速取值见附表
L-散流器服务区边长(即布置间距),当两方向长度不等时,可取
平均值 H-房间净高 m #DIV/0!0.19
#DI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