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种子发芽的实验》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背景分析:

农村的家庭都要面临着春耕播种的农事。因此让孩子参与农事有它的必要性。而种子的萌发,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学生有能力让一粒种子发芽,因此我首先采取让学生想办法让种子萌发,这些都是学生的前概念,无论学生成功与否,都是教学的起点。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种子萌发的必需的条件是什么,面对学生这样的一个前概念,本节课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种子萌发需要的必备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通过自己让种子萌发,进行推想种子萌发的条件、并进行设计对比实验,为后续观察做好准备。

3、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推想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试验。认识到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科学的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培养皿、绿豆、餐巾纸、滴管、烧杯、水。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汇集各组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 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 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课后小记:

1、学生课前培育种子发芽有它的必要性

这项活动学生很喜欢,这是由自己亲自栽培的种子,在整个过程中,自己管理,并从中会感悟到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不论种子发芽与否,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感性的积累,为上课进行猜想提供可能。

2、设计对比实验与实际操作之间有差异

学生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很容易把握不同条件的控制,但是一到实际操作时,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水量多少的控制,学生没按照定量操作,土壤的多少没有定量,学生定时观察没能坚持。所以提醒教师

在实验时,和学生一起来控制条件。在后续的观察中,选择一个学生方便的固定时间,督促学生来管理,来观察、来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得好。

3、证明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的实验有难度

我在课前尝试了好几种方法,都不是很理想。要做到真空才好。可见学生一般设计的实验都不会成功,教材上的方法也会发芽的,因为里面的空气足可以供给这小小的绿豆进行发芽。我觉得可以利用以下方法,一周以后,浸没在水中的仅仅是泡胀了,却没有发芽。而在水面上的种子却发芽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教学背景分析:

农村的家庭都要面临着春耕播种的农事。因此让孩子参与农事有它的必要性。而种子的萌发,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学生能让一粒种子发芽,但是他却不是很清楚种子萌发的必需的条件是什么,面对学生这样的一个前概念,我从一段学生熟知的春耕画面入手,让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然后再把本节课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种子萌发需要的必备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农民播种的视频,推想种子萌发的条件、并进行设计对比实验,为后续观察做好准备。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推想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视频效果,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为提出问题提供可能。

2、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有根据的进行推测,做到有理有据。

3、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自己设计科学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试验。认识到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科学的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培养皿、绿豆、餐巾纸、滴灌、水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布置作业:课后观察,记录每天种子的变化

第二课时: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计划,将自己的实验计划取长补短,补充完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

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2. 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实验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法去完成。

举例: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准备实验盒;标上号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往纸巾上滴水;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3. 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③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4.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②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

第三课时: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汇集各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 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 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记录总结单

课后小记

1.对于不同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差别的。

因为不同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差别的,所以提醒大家的就是同学们各个小组的种子要使用同一种种子,比如都用绿豆的种子,这样学生做的实验才会有比较。

2.推测要有依据推测不是凭空想象的,用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因此播放一段春天播种的场景,把学生带进农田,引发学生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为推测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3.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

种子萌发的条件不仅仅是一个。因此这有利于分组选择条件,分组选择条件自主探究性更强。从第一课开始,就让学生深深地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但是实验不能盲从,因此让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很重要。强调对比实验的要求,在学生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让大家的方法更完善,更趋合理性。

4.观察记录,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到种子发芽的典型过程。从种子膨大、种皮破裂,生出根,生出芽等。也可以进行量化,如根长多少,芽长多少。这样记录会让学生在观察中有目的性,更体现以人为本地展开研究,更具科学性了。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背景分析: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先来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种到土壤中的绿豆芽都长得一样好。这就意味着学生又将经历一个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另外,学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这个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然后分析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

的例子,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学生们经历的活动将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对生命的认识奠定基础。因此,需要教师克服困难,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机会,并引导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下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分析,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盒子、烧杯。

板书设计:

绿豆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阳光

水分

空气

教学过程

一、承接上一课,学生把绿豆种在土壤中,交流自己把绿豆种在土壤中的情况和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学生描述自己的绿豆长势情况,再看看别人的,进行比较。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可能会提出绿豆生长需要阳光、水等,并让学生说出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意图:让学生把绿豆移植到土壤中,就是让学生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研究绿豆的生长需要的条

件奠定基础)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记录单1:例如: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一周后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目标探究的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课文安排了阳光与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的这个实验没有再做的价值,一棵不给它浇水肯定不能够活,这样的常理都还要用实验来证明有点多此一举。而阳光的实验是有价值的,因为前面种子发芽与阳光没有关系,那发芽以后生长是不是与阳光有关系呢?符合学生的探索要求。所以这节课我建议孩子们在前面的实验基础上继续展开阳光的这个比较实验。这个实验严格意义上应该这样做:把生长一样健康的绿豆苗分种在两个盆中,一个遮住阳光,一个不遮住,其它条件保持公平,观察一至两个星期。一星期后的今天我组织了一次交流,发现学生严格操作的不多,大多数就在原来发芽的基础上继续观察,现象确实很明显!而个别与我那样严格操作的,现象倒没有他们明显,可能时间还不够长,所以我决定下星期再组织一次短交流。

再有就是一个遮住阳光,一个不遮住的两盆绿豆要注意每天给他们浇同样多的水,否则会枯死、晒死,影响生长,前功尽弃了,影响了孩子探究的积极性。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上第一单元第4课)

教学背景分析:

“蚯蚓的选择”一课是“动物与环境”一章,“动物的外形与环境”中的内容,动物与环境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四年级就通过“寻访身边的小动物”,“动物的生命周期”等内容有些感性认识,到五、六年级进一步通过各地学生都可找到的、见到过的典型代表动物蚯蚓的生活习性,来引发学生对“动物与环境的适应性”的关注和深层次思考,这是单元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课前,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次“挖蚯蚓”活动,增加学生的亲身感受与体验,课堂上请学生根据“挖蚯蚓”的经验,和平时对蚯蚓生活环境的思考,来推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并重点针对蚯蚓喜欢生活的“阴暗、潮湿”环境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记录研究报告单,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另外,把还知道哪些有关蚯蚓生活环境的趣事,了解其他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作为学生学习拓展提高的内容。

总之从实践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增加学生对动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理解与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每种动物都有其特殊的环境需求。

3、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的方法。

科学能力:

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研究蚯蚓的习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组实验中愿意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完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蚯蚓的形态与结构

图片资料:“蚯蚓”及“学生挖蚯蚓”照片(学生挖蚯蚓为课前准备活动)

课件资料: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蚯蚓每组5条,纸盒每组1个,黑卡纸每组一张,小木棒每组一根、干土、湿土、沙土、各一簸箕。

研究报告记录单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并引出新课:

1、谈话:上星期五我们一起在校园花坛内找来一些朋友,它们是谁呢?(出示蚯蚓图片)有的同学余兴未消放学后是不是又去找了?

2、根据大家找蚯蚓、挖蚯蚓的经验说一说,你们在哪里比较容易找到蚯蚓,这说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阴暗、潮湿)

3、那么怎样能证明蚯蚓确实喜欢这样的生存环境呢?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蚯蚓,去了解它,认识它这种动物的生活环境。(板书:动物与环境——蚯蚓)

二、研究蚯蚓及其生活环境

1、出示研究报告单

2、学生讨论:如何研究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环境

各组:选定研究问题、需要的材料、试验方法

实验方法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1)具体方法是:

*抽拉纸盒,使纸盒的一半处于阴暗中,一半在光亮中。

*把5条蚯蚓放在纸盒的中间处。

*5分钟后,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如图所示)

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在盆底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造成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如图所示)5分钟内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得多?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