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镜头大全
蔡司AEG、MMG、AEJ、MMJ的区别

AEG 和MMJ差不多的价,MMG就比较贵,因为量少。
AEG、MMJ有区别,已说了很多次了,也拍过许多对比,最终选了最后一批MMJ,停产前买的。
其实MMJ的早期和晚期的还有区别,早期的消光不太好,镀膜也不如后期的反光小。
后期的MMJ的色彩更真实饱和度更高,抗逆光更好;早期的——不论AEG、AEJ或MMG、MMJ的略偏黄,尤以AEG、AEJ为甚(AE头是1987年以前出的!!!距今最少也有18年了),其次反差低点,大光圈反差低了感觉不如后期MMJ的锐利;抗逆光也差点。
AE头不论德日,还有一不爽之处是著名的“锯齿光圈”不过有人喜欢老头柔软的调子和稍淡而微黄的色彩。
老头新头的区别,有点像T2、T3镜头的区别,我想,喜欢T3头的会更多。
买85/1.4,最好买8字开头的,25头也一样!”对于MMJ和MMG AEG等评论并不抱任何态度,这只是个人感觉,特别是色彩等。
但不可否认得是,距离停产越近的,可靠性越好,另外,不要小看ZEISS大厂的产品一致性和更新进步。
这个25头就是8字开头的,也就是停产前的最后一批。
AE与MM的区别:AE镜自1975年开始生产,有些目前已停产,MM镜是1985年所引进的新设计。
大致上来说,「AE」与「MM」的分别指的是镜头对於支援机身功能上的不同。
AE镜只能支援光圈先决,但无法支援快门先决及P模式;MM镜则可以支援光圈先决、快门先决、P模式。
但其实经过简单的改造AE镜也能支援光圈先决、快门先决及P模式。
除了支援机身上不同外,MM镜的光圈形状较「完整」,A镜光圈形状较「破碎」;MM镜通常在内部镜筒也有作抗耀光的改良涂装(但改良涂装在某些AE镜上也见的到);MM镜和AE镜的镀膜有些也不太一样。
一般而言,会建议购买MM镜而且目前也只有MM镜的新品。
很多镜头的AE 版目前已经停产,但某些镜头(MP100/2.8、D15/3.5)也只有AE版而无MM版。
那AE和MM如何区分呢?简单来说,便是看最小光圈上的数值是绿色还是白色的,白色的就是AE镜,绿色的就是MM镜。
蔡司镜头名称、涵义

Planar (普兰纳镜头)代表像场平坦,:1896年由保罗·儒道夫博士(P. Rudolph Planer)于1896年所设计。
采用双高斯结构的镜头,出色纠正各种镜头像差。
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标准镜头的设计无不受惠于普兰纳。
*Sonnar (松纳镜头)字义为阳光,于1932年由路德维希·雅可布·贝尔特勒(Dr. Ludwig Bertele)设计出来,具有深厚的细节保真和色彩平衡功力。
和普兰纳镜头成像润泽柔和不同,索纳的成像表现更加细致峭刻。
常用于照片和电影的拍摄。
*Distagon(迪斯塔根镜头)反望远结构(也称为“逆焦”结构)设计的单反廣角鏡,镜头视野极为开阔,广角和长焦表现都非常好,主用是18mm至35mm..也是常用于照片和电影拍摄,著名镜头为Distagon 21mm F2.8。
*Tessar(天塞镜头)在希腊语Tessares是4的意思,最早出现于1902年由Dr. Paul Rudolph设计,,由3组4枚构成的小巧镜头,由于空气面少最终成像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很清楚,因其成像锐利,反差高,素有“鹰眼”之称。
Tele-Tessar:衍生自Tessar的超望远镜头,一般为250mm以上。
特色是无球面像差、变型极低、失光极轻微且镜片组成极少,最低镜头数是300mm F/2.8,只用了7片镜片。
适合照片拍摄。
,*Biogon(比奥刚镜头)由梅塔博士于1953年发明,最初主要为旁轴相机设计。
采用双对称结构,该镜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广角端几乎不会产生镜头畸变,著名镜头为Biogon 35mm F2。
*Hologon(霍洛刚镜头)Holgon这个字是由希腊holos所衍生的——意思是全部,该镜头是尔蔡司最富传奇色彩的超广角镜头,20世纪60年代由传奇的Eehard Glatzel博士所发明,虽然不支持大光圈,但是镜头在广角端的畸变现象几乎为零,成像性能十分优秀算得上是一件工艺品。
六款CONTAX 645 相机配套镜头测试

六款CONTAX 645 相机配套镜头测试它们是由德国蔡司公司设计,日本京磁公司在日本制造。
六款镜头均为漂亮的半反光黑色镜身,光圈、距离和景深刻线均黑底白字,大而易认(英制距离刻线为橙色)。
镜头安装标识点白色突起。
带纹理的光圈环易于操作,整档处有定位感。
手动对焦环宽大,有带纹理的橡胶包裹。
在Contax 645上均有良好的平衡感,手动对焦很顺畅,阻尼合适。
除120mm f/4 Apo-Makro-Planar镜头只能手动对焦外,其余镜头自动对焦安静。
六款镜头自远向近处对焦均为顺时针旋转对焦环,其大小和重量在各自同类镜头中均属普通水平,其镜身为金属并内置自动对焦马达。
35mm f/3.5 Distagon T*焦长:35mm(实测34.35mm)光圈:最大f/3.5(由于测试设备限制无法测试实际光圈),最小f/32镜片结构:11片8组视角:对角90°对焦操作:顺时针旋转对焦环80°至最近对焦距离50cm镜身规格:长109mm,直径102mm 重量:781克滤镜尺寸:95mm附件:软套定价:定价3,335美元,美国市场参考零售价2,299美元光精确度极佳——所有光圈下误差在1/10档之内。
测量到的实际最近对焦距离为42cm,放大率为1:9.3,中央锐度所有光圈下极佳,边缘锐度f/3.5至f/11时可接受,f/16至f/32时好。
最佳光圈为f/22。
45mm f/2.8 Distagon T*焦长:45mm(实测44.32mm)光圈:最大f/2.8(由于测试设备限制无法测试实际光圈),最小f/32镜片结构:9片7组视角:对角76°对焦操作:顺时针旋转对焦环90°至最近对焦距离50cm镜身规格:长98mm,直径80mm 重量:750克滤镜尺寸:72mm定价:定价3,125美元,美国市场参考零售价2,149美元光精确度很好——f/2.8至f/11时误差在1/10档之内,f/16至f/32时则在1/3档之内。
捕捉经典 且看蔡司“十大名镜头”

捕捉经典且看蔡司“十大名镜头”作者:王安禾来源:《中国收藏》2013年第05期几百个光学厂家、上万款摄影镜头,摄影家和收藏家偏爱有别,要从中挑选“十大名镜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在笔者的收藏中,有一些是蔡司摄影镜头。
蔡司的名气不需多加赘述,今天介绍的这十款在笔者看来,可以称得上是蔡司镜头中的经典。
当然,个人的看法难以避免主观,这些镜头在藏友和读者心中究竟分量多重,希望通过分享来倾听大家的评说。
(注:排名不分先后)普罗塔(Protar)是1890年蔡司的开创者保罗·鲁道夫设计的第一只无像散正光摄影镜头。
其不但开创了摄影镜头的新纪元,也为蔡司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普罗塔琳斯(Protarlinse)诞生于1894年,为两组八片4+4双正光对称式消色差镜头,其设计原理以普罗塔为基础。
1901年,一支用在8×10英寸相机上的普罗塔琳斯标准镜头的价格,相当于当时欧洲普通家庭一年的总收入。
普兰纳(Planar)1896年保罗·鲁道夫研发,第二年投向市场。
这种结构的摄影镜头,不但成像品质高,还可根据需要生产大口径摄影镜头、近摄微距摄影镜头。
天塞(Tessar)保罗·鲁道夫于1902年设计。
天塞镜头对球面相差、色差、像散有良好的校正,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有非常好的表现。
它能够鲜明,锐利地重现黑,白,灰影调,使黑色达到了最大密度,有着“蔡司的鹰眼”称号。
天塞镜头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引得一众公司效仿。
索纳(Sonnar)1929年,设计师Bertele设计出蔡司索纳,将他早期设计的ERNOSTAR和早期的SONNAR结构做了非常成功的改进,他被称为索纳之父。
标塔(Biorta)1927年蔡司设计师莫特设计。
二战前,标塔的生产量很少,最为珍贵的是为120胶卷爱克山泰66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配置的Biotar 10 cm F2镜头。
二战后,标塔只在东德耶纳生产,最著名为Biorta75mm F1.5镜头。
蔡司七剑

蔡司七剑——七个蔡司系统中各自最令人心动的一支玩器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以玩机为主,一种以玩镜为主而我绝对属于后者玩镜,日系相对简单,变焦/定焦——大口径/小口径——搞定!莱卡就要复杂一些,除了口径以外还牵扯了“代”的问题,进而引出“味道”这种永远扯不清的话题然而,这点问题和玩蔡司的复杂程度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蔡司的系统实在是太复杂!抛开一些非常见系统上的蔡司不提(如阿尔帕、路来双反/旁轴、诺基亚等)随随便便就能数出上十个使用蔡司镜头的系统——Y/C、G、N、T、645、ZM、ZF、ZA、哈苏、路来这么多系统,这么多蔡头,怎么玩透?怎么玩精?这里提供一个思路——一个系统选一支,组成蔡司七剑!一、康泰时Y/C系——Planar85F1.2就是入选新七种武器--仅为此头入彼门的那支“拳头”一想到这支头就想起一句俗话——老虎不发威你以为是病猫啊?85/1.4那头其实蛮厚道的,价定得比其他家都低,成像也不错可就是老有人诟病它大光圈软于是蔡司一生气,“拳头”就诞生了这回成像是挑不出毛病了,就剩下一个问题——价格我们来算笔账,85/1.4是5K“拳头”光圈大了半档,加5K这是本儿MTF显著提升,再加5K花得不冤增加了floating element提高近摄质量,加大了装配调试难度,又得5K因此,我觉得蔡司的定价(20K)不能算贵,还白送了一个纪念版呢至于成像方面,坛子里那几个毒贩已经放得够多了,就不提啦by 锦尘二、康泰时G 系——Hologon16F8市面上能买到的镜头,99.9%都是由工程师设计的只有不到0.1%的镜头才是由科学家发明的,而Hologon 就是其中之一(“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还有“设计”和“发明”之间的区别就不解释了)Hologon的发明类似于蔡司在1896年发明Planar,在1902年发明Tessar不同的是,后两者已经被几乎所有的镜头设计厂家拷贝过而Hologon至今还没有第二个厂家能够复制所以说“Hologon是蔡司的一面旗帜”绝不为过它是蔡司作为一个镜头“发明”大厂区别于其他镜头“设计”厂家的标志性产品!Hologon的神奇之处在于——理论上只使用了三片镜片就解决了超广角镜头最难解决的畸变问题,而且是完美的解决是天才的光学/数学家的奇思妙想!除了零畸变以外,Hologon16F8的色彩和层次(特别是层次)也是蔡司头中顶级的(和传奇的莱卡口Hologon15比起来,Hologon16把其中的前两片分别分解为两片胶合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解析力,最重要的是——价格合理得多)by bullcai三、康泰时N系——Tele-APOTessar400F4蔡司在长焦上标注APO是极其吝啬的即使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日系厂家的APO标准也可能不标(比如Y/C那支100-300)而一旦标注了APO就一定具有超凡脱俗的光学素质Y/C的两支APO长焦200/2和300/2.8都是怪兽级的前者被一些香港器材店称作“镇店之宝”,售价5万左右而后者更是高达10万RMB和它们比起来,N系的APO-TeleTessar400F4简直太合算了!MTF与前两者在伯仲之间,而价格才2万多甚至,还带超声波自动对焦!(超长焦多用于生态/运动题材,自动对焦还是很有用的)四、康泰时645系——APO-MakroPlanar120F4康泰时645在产的时候,评价一直不高,在哈苏面前总是低人一头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哈苏蔡头是蔡司嫁出去的姑娘,而康泰时蔡头是跟自己姓的儿子蔡司实在没有道理厚彼薄此至于价格上的差异,我更愿意相信是产地人工成本、镜间快门和直销/哈苏转销这几方面带来的随着康泰时的停产,645的价值也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到但直至今日仍然达不到哈苏的高度不过,康泰时645系中有一支头绝对可以让哈苏的“铁丝”哑口,这就是APO-MakroPlanar120F4这支微距,是蔡司所有微距头中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支APO其结果是惊人的!颠覆了中幅镜头分辨率比不过135头的传统观念作为Y/C系中MTF王者的MP100,和APO-MakroPlanar120F4比起来都要汗颜考虑到后者的成像面积几乎是前者的四倍,怎能不让人吃惊!吃惊!再吃惊!曾经有康泰时N系的朋友发信给德国蔡司咨询N系MS100那支微距没想到蔡司回信说你用转接环接645那支吧,实在搞笑的很!五、哈苏系——Distagon40F4IF哈苏系选了这支没选Biogon38,可能一些老派“哈丝”要跟我玩命,呵呵确实,在广角段,Biogon结构相对Distagon有先天的优势但最终结果还取决于厂家花费心血的多少(可以参考一下我的一篇旧文——纸上谈兵之——挑战旁轴相机广角镜头先天优势说)这就像龟兔赛跑,底子再好不努力也不成Biogon38这个头可能一开始就太优秀了,没有多少改进的余地,几十年来一成不变而Distagon40F4是蔡头里很少的不断通过改款提高性能的一支这一点对于以固执著称的蔡司来说绝对难得!(可能风光是哈苏的命根子,而40是风光的黄金焦段,蔡司是被哈苏逼的吧)这种不断的改进,到了IF这一代终于由量变达到了质变,乌龟超过了睡觉的兔子从MTF来看,40已经把38甩下了半个马位,虽然后者已经足够惊人暗角无疑是Distagon的长处,而畸变依然是Biogon的绝活不过对于风光来说,畸变应该不是特别重要而单反带来的精确构图和观察滤镜效果这两大优势却是风光拍摄所看重的目前阶段,真的看不出有选38而不选40IF的道理——除了拍摄建筑六、莱卡口ZM系——Biogon25F2.8对于莱卡口的ZM镜,莱卡铁杆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不就是我们的廉价低质替代品吗?”说“廉价”,确实是ZM镜的定位但要说“低质”,机械上也许马马虎虎说得,光学上就一定要小心了特别是碰到Biogon25F2.8和Biogon35F2的时候从这两支中选出一支作为ZM的代表,让我死了不少脑细胞最终敲定25,只是因为这个焦段的Biogon更为正宗一些25是一个蔡司偏爱的焦段,这可能是他在这支头上发力的一个原因不过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性是旁轴的取景器使然内置取景器最广用到28,再广就要改用外置式了仅仅广了3毫米,凭什么让别人选择你而承受外置取景的麻烦?在25上面不发力不行啊!(蔡司的市场部在这种问题上一直是非常精明的,Y/C系的镜头群布局可见一斑)从各种机构或个人的评测结果来看,Biogon25不仅是ZM Biogon镜头群中的佼佼者而且打败了莱卡24by Vieri七、尼康口ZF系——APO-Sonnar200(或180)F2.8这支头是我杜撰出来的,请参考拙作——预测一下蔡司ZF(ZS)的下一批镜头(YY贴)其实ZF已经推出的镜头有几支我还是相当动心的像25,还有那两支微距不过我还在期待更加令人激动的新镜,包括这支长焦Y/C口的180俗称“奥林匹克松那”,是富有悠久历史的传奇镜头虽然它拥有迷人的散景和独特的柔和味道但严格地从光学上讲,绝不是一支牛镜期待ZF能够在不失去原有味道的基础上将它APO化这个要求会不会太过分?结束语这选自蔡司七个系统的七支镜头,基本上代表了蔡司在该系统上的殚精之作从焦段上说,基本涵盖了从超广角到超长焦的广阔焦段(从焦段出发,ZM系换成35mm就更理想了)而从镜头结构上说,涵盖了蔡司最主要的六种光学结构——Planar、Sonnar、Tessar、Distagon、Biogon和Hologon(玩蔡司不能不谈结构,请参考拙作——同焦段不同结构蔡司镜头猜图兼对比)全部玩过这蔡司七剑的人,起码可以宣称:蔡司——某某到此一游莱卡口ZM系没有写35那支头,依然觉得耿耿于怀!决定再出一个“蔡司七剑——第六剑version 2.0”个人更喜欢这个版本!六、莱卡口ZM系——Biogon35F2说莱卡口的35mmF2,必然要从莱卡说起这个焦段/规格,是莱卡的根基,是他几十年来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地方!从莱卡前后四代的光学发展历程来看,这个看似简单的规格要想做到完美却也是相当的不易八妹,光学思想来自于双高斯,但使它走上神坛的是那两片萤石如果放在今天,八妹加上最新的镀膜技术,绝对能把ASPH打翻在地,只是成本无法想象当年,也是成本的问题,八妹变成了六妹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分明是想告诉人们,离开萤石的双高斯在35mm是多么的无助!于是轮到了七妹哎!说什么呢?看看七妹的光学结构吧,硬生生在双高斯上打了一个补丁,打得如此难看!其结果,边角提升了,中心又恶化了,MTF变得古古怪怪最后,ASPH来了,莱卡终于放弃了双高斯,可是竟然选择了单反上迫不得已才使用的反摄远!这就像19世纪要从英格兰去美国西海岸,开始觉得理所当然应该横渡大西洋可后来发现从陆地上横跨美洲实在太难,于是转而好望角——印度——洛杉矶,绕了3/4个地球不知道费尽了千辛万苦的莱卡现在看到蔡司的Biogon35F2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Biogon35F2并没有使用非球面或是什么特殊材料的玻璃这也是蔡司的一贯风格,就像武林宗师通常只使用一些最简单的兵器或根本不用兵器一切从结构出发,这是蔡司的座右铭把最拿手的Biogon进行了一番大改后诞生的35F2,MTF明显超越了莱卡ASPH,而畸变更是近乎于零Biogon35F2——蔡司的巴拿马运河!by yunyan下面有位同学不经意说了句——鹰眼就是低档头的代表这话深深的刺痛了我这个蔡司粉丝怀旧的心因此,决定写几篇“蔡司怀旧老剑”蔡司怀旧老剑之一——康泰时Y/C系Tessar45F2.8对事物的评判,如果不能站在特定历史的角度,往往会有失偏颇评判天塞,就必须回到上个世纪初那个还没有发明镀膜的黑暗年代现今流行的标准镜头结构——双高斯,其实早在1896年就在蔡司科学家的图纸上演算出来了然而它对像差的完美消除仅仅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因为过多的玻璃/空气接触面引起的反射严重破坏了影像到了1902年,天塞诞生了,四片三组的相对简单结构降低了反射带来的影响而成像质量,达到了这个级别所能达到的极限它出色的成像很快得到了“鹰眼”的美誉,进而引发了一轮仿造的热潮据有关机构统计,天塞是迄今为止被仿造次数最多的一种光学结构而且,这个纪录恐怕很难有人能够打破了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随着抗反射镀膜技术的发明和不断改进,双高斯结构的理论优势终于得以发挥天塞带着曾经的光环渐渐离人们远去,再后来康泰时也将其停产不过,最执著的蔡司迷都是怀旧的,复产天塞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蔡司终于顺应民意,再次推出了康泰时Y/C系Tessar45F2.8这是一支颇具特色的镜头虽然它四角结像不佳、虽然它收缩光圈焦点漂移、虽然它影调层次不够丰富、虽然它色彩不够浓郁但它拥有极强的线条刻画能力和极佳的空气通透感,拍出的照片给人印象深刻!由于原本空气接触面就少,再加上多层镀膜技术,T45号称不会漏过最最细微的一丝光线到了2002年,天塞百年诞辰的时候,蔡司再次推出T45的百年纪念版选用钛金属材料,配以更为严格的玻璃选材和最新的镀膜技术,而价格几乎与普通版相当!看起来蔡司是把它当作送给执著的蔡司迷的礼物不过,康泰时自己恐怕不会想到,留给它做这种厚道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黯然神伤……)近些年,比较出名的采用天塞结构的镜头还有Nikon45、路来AFM35和莱卡50/2.8而其中在产的只有莱卡50/2.8了蔡司恐怕没有想到,替它延续这段传奇的竟是它几十年恩恩怨怨的老对手……(关于莱卡50/2.8还有一个小故事,多少又有点调侃莱卡反正该得罪的在第六剑version 2.0已经得罪了,就不管那些了!我在第一次看到莱卡50/2.8上一代产品的光学结构图时颇有些吃惊因为它的光学镜片结构与天塞一模一样,而光圈位置却从天塞的二/三组之间改到了一/二组之间难道说蔡司的设计不是最佳,莱卡又进行了优化?可是看了看莱卡那支的MTF,不如蔡司啊???带着这个疑惑四处搜索答案,最后得到的竟然是——莱卡为了避免向蔡司付专利费!!!这个情形一直延续到了大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已经很少有人仿制天塞,蔡司停止了对它的专利保护之后,莱卡推出了50/2.8的现今版,光圈位置回到了天塞应有的二/三组之间表现大幅度提升,达到了天塞应有的水准)蔡司怀旧老剑之二——莱卡口ZM系Sonnar50F1.5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和镀膜/玻璃材料技术的发展各个镜头设计厂家的产品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消除像差,有时同时意味着“味道”的丢失事实上,各个厂家的产品正在往越来越趋同的方向发展(因此,一些玩家更乐于在一些老镜中去寻找那与众不同的特色)而这种“趋同”在大口径标准镜头系列里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大家无一例外地选用了基于双高斯原理的光学结构这一点,最近终于被蔡司发布的莱卡口ZM系Sonnar50F1.5所打破谈到这支镜头,必然要从七十年前那支传奇的Sonnar50F1.5说起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没有镀膜的黑暗年代天塞虽然结构简单,成像出色(当年),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无法制造出大光圈的镜头几经努力,依然无法突破F2.8的极限这对于喜欢人像和弱光摄影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所有的厂家都在绞尽脑汁,力图开发出更大口径的标头以莱卡为代表的多数派选择了双高斯之路,但依然受镜片/空气接触面反射的影响,效果不甚理想而蔡司另辟蹊径,开发出了轰动一时的Sonnar50F1.5这支镜头由七片三组构成,其中除了最前面一片独立镜片以外,后面两组都由三片镜片胶合而成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将镜片/空气接触面减少到天塞的水平(六)以第二组为例,胶合的三片镜片中居中的一片由折射率很低的玻璃材料组成它替代了原本可以由空气组成的折射光路,从而消灭了两个镜片/空气接触面不过,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设计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了,在那个全凭笔纸运算的年代确实是一个挑战最终,努力没有白费Sonnar50F1.5马上成为市场上同级别镜头中的佼佼者,并获得“松纳油润”的美誉可惜的是,这种风光没能持续很久,镀膜技术的发展和单反的大行其道促进了双高斯的抢班夺权(它的后截距较短,不足以让出反光镜的空间)Sonnar50逐渐被人们遗忘……时隔半个世纪,蔡司重新打造莱卡口的Sonnar50F1.5,其用意何在?论分辨率和像场平整度比不过双高斯,还患有和天塞一样的收缩光圈焦点漂移的慢性病难道仅仅是为了缅怀历史?从蔡司发布的样照能够找到答案——Sonnar50继承了老松纳油润的色彩和双高斯无法企及的迷人散景非常适合于大光圈拍摄人像,喜欢标头视角人像效果的朋友不应该错过遗憾的是,这支新镜并没有完全复制老镜的镜组结构六片四组,把前面提到的那片低折射率镜片替换成了空气[Luft 编辑于2007-06-27 13:51]蔡司平民七剑去年的某天,不小心头被门给夹了一时脑袋发热,写了一篇蔡司七剑随后自然是议论纷纷,争议不断其中以167大侠为代表的一派意见最为中肯——蔡司不以高价闻名通常只选用普通玻璃材质,通过合理的光学设计,寻找到价格与性能之间最优的平衡点而《蔡司七剑》中选择的多是一些稀有、昂贵之头用他们代表蔡司,似乎有悖于蔡司高性价比的优良传统对于这种意见,在下深以为然于是,心中萌生了再写一篇《蔡司平民七剑》的想法无奈后来头疾渐愈,热情渐淡,竟把此事给搁下了眼看又一年将过那日,一不留神,再次撞在那个门框上于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平民七剑》这才渐渐成型……一、康泰时G系Biogon28F2.8Biogon不是蔡司最知名的光学结构,但绝对是蔡司最响当当、另对手最胆寒的结构中画幅那支Biogon38叱咤江湖几十年未逢对手在《蔡司七剑》中被我写败,竟引发众多资深共愤,可见其魅力作为对称式设计的广角镜头结构Biogon通常由7至9枚镜片构成,而这么多镜片需要被精确地装配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因此它是一种相对复杂、高成本的光学结构那么,是不是品味Biogon一定要荷包大出血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康泰时G系Biogon28F2.8的存在它是蔡司送给天下喜欢Biogon而又囊中羞涩的镜迷们的礼物!虽然只卖区区2K左右,G28却拥有Biogon结构所应拥有的所有优点——从全开光圈起中心至边角的一致高解析力,近乎为0的畸变,高原天空般纯净通透的色彩这三点,对于一支28毫米的广角镜头来说,达到任何一点都不是易事,三者兼备甚是难得当然,Biogon固有的缺点G28也一脉相承——全开光圈的暗角比较严重(如果善加利用,倒也不失为一种味道)除此之外,再挑剔的眼光也很难在它身上找出第二个弱点(相比之下,找到一款和G28最搭的胶片倒是费了我一番功夫G28反差较高,色彩还原呈中性如果使用与YC蔡头最搭的RDP反转,阴天或阴影部位会过于冷调而暖调的RVP和100VS宽容度较窄,亮部暗部容易失去层次最后发现低反差/中性色彩还原的爱克发RSX反转十分适合G28,而且价格相当实惠(下面两张样片都出自此卷)可惜后来竟停产了目前在产的反转中,最适合G28的可能是柯达的100G/GX兄弟)G28的优异表现不仅征服了蔡司迷,而且打动了莱卡迷许多莱卡用家甚至愿意花费比镜头本身更高的改口费用(大约3K)来使用G28,依然觉得很“值”!现在ZM的出现省却了改口的这份麻烦不过,如果有兴趣比较一下ZM28和G28不难发现,增加了一片镜片的ZM28反而在MTF和畸变两项重要参数上比G28略有退步而价格却翻了一翻还不止这不知道是蔡司设计师喝醉了酒,还是为了数码化不得已而为之但至少再次证明了G28的超高性价比链两张家里LD用G28拍的片子,可能不能完全体现G28的素质更多更精彩图片请移步小刀会资深的好贴——G28二、康泰时YC系Planar50F1.4Planar这种光学结构早在1896年就在蔡司科学家的图纸上计算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良优化,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康泰时YC诞生的时候已经绝对的成熟了这种成熟,使得YC50几乎无法被超越新一代设计师们所能做的,除了微小的调整以外,似乎也只有改进镀膜这一项工作了三十多年后的ZF系Planar50F1.4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种成熟,还体现在它成为了各个厂家竞相仿效的对象翻开各家50/1.4镜头的光学结构图,简直就没有什么二样不过,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在上个世纪末美国一家权威杂志进行的一次标头专业测试中,YC50依然拔得头筹从此这支镜头获得了“人类迄今为止能够制造的最好的标头”这样的殊荣到了21世纪,情况有了一些变化莱卡M50/1.4A的推出将标头能够达到的高度实质性地向前提高了一截然而,这种进步实在是来之不易莱卡在这支镜头上几乎运用了人类能够想到的所有技术——非球面、异常色散玻璃、高折射率镜片、浮动镜组结果此镜的售价达到了YC50的十几倍之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YC50依然没有被超越……作为对称式光学设计的YC系Planar50F1.4,它在成像上有很多优点——1)极优秀的分辨率从拍摄分辨率标板的结果来看,YC50全开光圈的时候就已经拥有60LP/MM的高解析度(Nikon V ED这样优秀的底扫实际能够达到的分辨率也不过60LP/MM)而且中心至边角一致性很好,矢向和切向一致性也很好光圈收缩到2,YC50的分辨率就足以挑战目前最优秀反转片的颗粒度和最优秀数码单反的像素数了继续收缩光圈,分辨率还会上升,但除了使用低感光度的黑白胶卷以外,我们实质上已经无法享用了2)异常丰富的层次感YC50总的来说拥有蔡头中相对中等偏低的反差这非常有助于保留原景物中的光影层次,特别是在高反差的场景下实际拍摄中,只要曝光适当,YC50很少出现死白或死黑的丢失层次的现象而是白中有白,黑中有黑,片子相当耐看(也许并不那么夺目)3)浓郁华丽的色彩要说YC50和别家标头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色彩了其色彩浓郁华丽又不失沉稳,在拍摄一些建筑内外场景的时候经常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片子眼感出色,几乎脱离现实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点,蔡司称此头为“帝王的逸品”此头的缺点不多,主要有两点——光圈全开反差不足(这个级别大光圈镜头的通病,重视这点只有上莱卡)和特定条件下(对焦距离、背景距离和光圈值的组合)的焦外二线性需要用家细心体会,通过场景的选择来避免或弱化总的来讲,这是一支值得一辈子细心把玩品味的好头,而拥有它也仅需2K链两张我用YC50拍的片子,前一张是光圈全开,后一张是F8更多更精彩图片请移步色海无涯资深的好贴——蔡司标头50/1.4,价廉物美的选择三、康泰时G 系Sonnar90F2.8这是一支遭系统拖累而被人忽视的好头!在中焦2.8光圈(或更细)这个级别上,蔡司一直坚持使用Sonnar 这种紧凑型光学结构 与同焦段的Planar 结构相比,镜头可以做得更加短小便携,同时提供近乎相同的光学素质 G90在光圈全开的时候就拥有非常出色的光学素质(相比之下,收缩光圈后性能的提升有限,比同焦段Planar 结构略逊)我曾经拿它和YC 系一等一的牛头——百微进行全开光圈的对比(详见此帖)二者分辨率基本相同(本来全开的MTF 就十分接近)反差相似(G90属于G系中反差较低的镜头,层次感比另外几支G头更为出色)只是色彩上G90略有些偏黄(Sonnar结构中长焦的常见现象)焦外虚化效果比百微稍逊两支头的差别之小,使得多数网友都无法分辨,包括许多蔡司资深玩家遗憾的是,G90全开光圈的优异光学素质在G系统上很少有人能够驾驭究其原因,除了大家常说的对焦点难以确认的问题以外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旁轴取景器中无法判别景深及焦外虚化程度结果往往是拍摄出来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换一个思路想这个问题如果喜欢大光圈的虚化效果,不如上单反加1.4光圈的Planar了既然选择了G90,就应该扬长避短发挥它轻便灵活,旁轴机震小的优点尽量收缩几档光圈,拍摄一些诸如城市建筑风光一类手持更具优势的题材俺家LD就是这么用的,似乎对结果相当满意和前面两支“平民七剑”不同,G90在光学上算不上超一流它的入选更多依赖的是它的无敌性价比当年G90新品的售价为2K出头,比YC系的“亲哥”Sonnar85F2.8低不少性价比本来就很高后来又受前面提到的对焦问题的困扰,以及G系无法顺利数码化的影响再加上二手市场上的长期供过于求,现在的二手价跌到了可怜的1K出头考虑到它除了优秀的光学素质之外还拥有精湛的工艺以及漂亮的外表不能不说超值!实在是超值!(于是有高人动心思把它改口到单反上……)最后链两张G90的片子,都是俺家LD拍的可怜的G90似乎都没有自己的俱乐部,想参考更多图片请在Contax G俱乐部中搜索。
蔡司显微镜产品及附件汇总

蔡司显微镜产品及附件产品型号:Pro 580ES技术参数:像素:580万像素像素大小:4.65μ(H) x 4.65μ(V)靶面:彩色冷CCD采集分辨率:2776x2074 1392x1040 640x480 灵敏度:0.05lux最大曝光时间:64 minutes色彩深度:24 or 48-bit RGB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手动曝光:自动曝光、手动曝光快门速度:1/10000 sec. to 60 sec采集速度:最大15fps文件格式:BMP, JPEG, TIFF, DIB, and FlashPix产品名称:研究级正立智能数字万能材料显微镜Axio Imager A2m技术参数:1、物镜倍数:5X 10X 20X 50X 100X 可选1.25X 2.5X 150X2、目镜倍数:10X 16X 25X3、视场数:23、254、放大倍数:12.5X-6000X(选配)5、物镜转盘:6-7孔6、观察功能:明场★高级暗场★圆偏光微分干涉荧光7、光源: 12V100W卤素灯,智能化光路管理器,光强自动可调8、可扩展性:可配图像分析系统(数码相机、摄像头、图像分析软件)9、可配显微硬度附件10、可配透射光附件注:带★为蔡司公司独有专利技术,未向任何公司转让。
全新一代智能型正立式显微镜Axio Imager A2m是成功的Axio Imager A1m的全新升级产品,在Axio Imager A1m卓越的产品性能基础上,对光路设计尤其是照明系统进行了全新的升级,将光学系统的优化发挥到了极致,展现给您无微不至的细节和最锐利的显微图像。
Axio Imager A2m 的诞生给显微镜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将蔡司的显微技术又一次推向了巅峰。
凭借Axio Imager ,蔡司再次向世界证明了其全球技术先锋的领导地位!性能描述:高精度新标准ICCS物镜--让更多细节呈现在您眼前卡尔·蔡司专为 Axio Imager 重新设计并系统地扩充了高性能物镜系列。
卡尔·蔡司Vario-Sonnar T * 16-35mm F2.8 ZA SSM镜头

计 ,这 只镜 头 还具 有很 强 的环 境 光线 适应 能 力 ,配 合 索尼 的机 身 防抖 技术 和 高感 光 度噪 音 控制 技术 ,
q
在 光 线 昏暗 的 室 内 或 夜 晚 ,手 持 拍 摄 也 成 为 了 可
能 。 (图2)
t j i
t 镀
ADI E 、 D、 确 _ -曩 木 : 圆 形 光 圈 . F … . HB、Au‘ 、亡U、 ” … 。
最 佳 光 圈 的 图 像 分 辨 率 无 论 是 中 央 还 是 边 缘 分 辨 率 差 距 都 不 算 太 大 。 此 后 。 其 光 圈 虽 然 缩 小 , 但 画 质 依 l保 持 稳 定 , 直 到 F 6 圈 时 仍 E l 1光 具 有 优 异 的 画 质 ,到 F 8 圈 时 才 出 现 画质 劣 1光
向。 ( 1 6 图 1 mm分 辨 率 ) 1 在 3 mm端 全 开 光 圈 时 ,这 只 镜 头也 表 现 出 5 优 异 的 图像 综 合 分辨 率 ,且 边缘 和 中央 图像 分 辨
率 方 面 ,堪 称优 异 。而 在 实拍 时更 是具 有讨 人 喜 欢 的色 彩表 现 和细 节 表 现 能 力 。其 出色 的操 控 性 能 ,更 是令 人欣 喜 。 不过 ,过于 宽 大 的镜 筒 、冗大 的重量 以及在 广 角端 较 为 明显 的 畸 变和 暗 角则 是其 令 人遗 憾 的地 方 。而 其相 对 而言 过 于 高 昂的价 格 ,也 很 容 易让 广 大对 其心 仪 的 摄 影 爱好 者 为 之却 步 。但 对 于对 画 质要 求 很高 的 专业 风 光 与建 筑摄 影
F8 28 30 2860
2 5 0 2 3 2 4 0 2 9 2 5 3 2 6 2 71 2 9
热门数码单反相机镜头专栏(35) 蔡司Sonnar T *24~70mm F2.8 ZA镜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头 厂 商 显 示 自己 实 力 的
“ 配 ” ,与 标
其 他 同 类 型 的 镜 头 相 比 ,这 只 镜 头 在 做 工 和 成 像 质 量 方面 有 一定 优 势 。 外 观 方 面 , 变 焦 环 和 对 焦 环 结 合 了 现 代 工 艺 技 术 , 精 细 、 手 感 舒 适 。镜头 主 体结 构 为金 属铸 造 ,
笔 者 这 只 镜 头 编 号 为 3 41 4 7 9 9 。 8 本 次 使 用 的 相 机 为 A PS规 格 的 a 一 7 0数 码 单 反 相 机 , 在 画 面 的 边 缘 0
立人 之 处 。
o_ 麟 荟 筚 42 81 1 斗
图4 镜 头在4 mm 1光 圈下拍摄的 实样 ,在 5 F6 焦距 中段 。再 次显现其 丰富 的细节和悦 目的
色彩 还 原 。
图5 这是 我在 浙 江 庆元 原始 森 林 见到 的一 图6 镜 头 在 5 mm F 光 圈 拍 摄 的 实 样 ,暗 光 环 5 56
光 ,从 而 避 免 鬼 影 、 眩 光 等 不 良现
象 的 出现 ,提高 色彩 的还 原能 力 , 提供完 美的成像效 果。
由于 这 只 镜 头 装 备 了 S M 超 声 波 S 马 达 ,在 蔡 司 的 光 学 基 础 上 融 入 了 数
码 科 技 ,使 得 对 焦 速 度 迅 速 且 宁 静 。
。
然 得 到 了 索 尼 的 垂 青 。随 着 2 0 J 1 0 6 ̄ ' :
月1 9日 索 尼 兼 并 美 能 达 公 司 后 , o 在 c 系 列 数 码 单 反 上 搭 载 了 实 现 自动 对 焦 的 蔡 司 镜 头 ,这 几 款 S n a A o n T Z r 镜 头 就 是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下 诞 生 的 ,既 是 索 尼 电 子 技 术 的 延 伸 ,也 是 德 国 卡 尔 ・蔡 司 优 异 光 学 性 能 的 再 生 , 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司镜头大全bullcai2006.6.2蔡司,这个创造了无数传说的光学巨人,在制作了一大批具有极高水准的高端产品的同时,对其低端产品仍然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
有蔡司以后,享受超高成像质量不再是富人俱乐部的专利。
一支P50/1.7足以让你一窥摄影的精彩世界,仅仅千余元的P45/2足以和价格几倍于它的镜头抗衡!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厂商,一分钱一份货本无可厚非,但是蔡司做到了一分钱三分货。
一下是本人对蔡司的不负责任的狂想,取名蔡司主义。
喜欢的色友不妨进来多看两眼,不喜的朋友尽可以嗤之以鼻,嘟囔一句烧糊了的发烧友Y/C口单反镜头Distagon T* 25mm F2.8Distagon 取名于Distance(距离),和Gonio(角度)。
由于SLR的特有的反光镜结构,所以不得不增加法兰距离,由Erhard Glatzel博士(同时也是Hologon的设计者)设计。
在Distagon的家族里有D16,D15,D18,D21, D25, D28和D35等。
这支Distagon 25/2.8 被称为“素人好きなレンJn7;”,行家里手的最爱!那谁谁,大师寇德卡不就是就是用D25吗!D25/2.8,早在Contarex时代就存在的老设计,80度的视角,仅仅比26mm稍微大一点点。
奇了怪了,视角和D28mmF2.8相近,光圈也一般大,相比之下D28mm还要锐利一些,可偏偏就要贵出近一倍的价钱?如果评论一张作品仅仅限于锐度的话,那么就说明你还处于初级阶段:P一幅油画,凑到跟前看,仅仅是一笔一笔的油彩而已,后退几步以后它才是艺术。
D25在光圈圈开时画面中央超过220pl/m的解像度,由中心至周边解像度渐次下降。
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创造出它特有的立体感,适合人文题材的拍摄。
实际上蔡司的D18,D25,D28都存在[像场面弯曲]的情况,但是在蔡司的神来之笔下,却创造出它独特的魅力,不得不佩服这位光学巨人才华!D25的光圈收到F8的时候,周边的解像度和反差大幅度改善,又是拍风景的好头。
此头暗部层次丰富,不死白不死黑,动态范围大,用于黑白摄影时,随着光圈大小不同,成像的立体感迥异,令人玩味。
摄影家筑地仁在谈到D25/2.8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蔡司只让他选三支的话,那么这支D25/2.8一定是三套马车中的一套!Distagon T* 28mm F2这是一支很老的镜头,那在手上你有可能会误认为它是一支中长焦。
最短摄影距离24cm,和Distagon 35/1.4一样,有专门为近摄校正用的浮动镜片。
被摄影家折戸收入他的专著《蔡司神话的传说》中。
有着欧洲油画般的色彩,在蔡司的三支28mm镜头(Biogon 28/2.8,Distagon 28/2.8)里面它的色彩应该是首屈一指!与此同时它的动态范围也是最广的,具有超高的细节成像。
黎明前的天空,昏暗的街角都是展示它功力的绝好战场。
论实力说不定还在Distagon35/1.4之上。
如果说 Planar是温文尔雅的妙龄女子的话,那么Distagon 28/2就应该是力猛刀沉的征西大将军!Distagon T* 28mm F2.8人们常说28mm是广角的起点,又是终点。
比如21mm, 16mm等轻而易举地就能表现出超广角的冲击力。
而28mm就不一样,更加接近人眼的视角,玩它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技巧。
D28/2.8成像比较接近它的同门兄弟Biogon 28mmF2.8,在像场中央的解像度甚至还要略高一些,另外25cm的最短对焦距离也是B28/2.8无法比拟的。
在折戸的《zeiss神话的继承》里有几幅D28/2.8的样片。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京都清水寺拍的夜景。
从价格上来讲绝对算不上顶级的D28/2.8,却能把黑暗中木纹刻画的清清楚楚!不得不令人赞叹:zeiss无弱旅!Zeiss头经常产产停停,但是对 D28/2复出的声音却并不是不是那么响亮,或许是D28/2.8的表现过于出色吧。
Distagon T* 35mm F1.4D35/1.4是文武全才的完美主义者!作为35mm,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非球面镜片,为当时对非球面镜片效果还疑神疑鬼的工业设计界打了一针强心针。
1.4 的光圈,1:5的放大倍率,在焦内和焦外做到完美平衡的Distagon。
F1.4既是实用光圈,微光下既有超高表现,人常说放大出来的作品有中幅的风格。
一镜走天涯几乎就是用来专门形容这支头的。
F1.4拍出来的散景让你仿佛是中焦所为,收小光圈又能获得超广角的效。
用一句定性的话来讲,它是一支具有空间切取功能的广角。
明明是广角,拍出来的成像却有Planar的柔风,对于喜爱35mm视角的朋友来讲这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铭镜,对于还不太适应35mm 视角的朋友来讲,我说这是一支超越35mm的怪物。
在摄影爱好者当中专门为这支35mm而更换门庭的大有人在。
PC Distagon T* 35mm F2.8Contax 唯一的一支移轴镜头,一直都由德国生产,定价也高达40万日元!这支镜头的MTF和Distagon 35/1.4极为相似,但是由于要保证移轴以后的成像质量,像场却要大很多!一般镜头的MTF范围只到22.5mm,而PC Distagon却大到30mm以上!在18mm处D35/1.4的MTF即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PC-D35/2.8却仍然保持平直,表现在画质上的话,就是边边角角都无比锐利!充分满足了建筑摄影的需要!PC-D35提供了365度,各方向可移轴1cm。
加上相应的机位移动的话,还可以玩有趣的拼接,以35mm镜头的超高加工精度,在加上拼接以后的画幅,一举超过中画幅相机的成像,满足巨幅放大的要求!Planar T* 50mm F1.7蔡司镜中最廉价的一支,成像的风格和P55mmF1.2有些相似,是蔡司镜中的优等生之一。
和他的兄长P50/1.4相比,除了在光圈小半档,最短对焦距离略长以外,几乎找不出任何缺点(做工可能塑料一些)。
但是他绝对不是为了填补产品线而生产的“狗头”。
因为对焦比P50/1.4容易而被广泛的好评。
在色彩方面比他的兄长略微素雅一些。
对于初心者来讲是最值得推荐的。
毕竟“味道”这个东西是很难品位的。
1896 年,由天才数学家Paul Rudolph设计,双高斯结构,取名Planar,为平坦之意,是现在所有标准镜头的鼻祖。
而这支Planar 50mm F1.4,是蔡司镜头里水最深的一支,Planar 的代表作,被称为“标准镜头的帝王”,超过人的眼睛,“黑中有黑,白中有白”......无数的赞美之辞,但是完好他需要足够的技量--毕竟是帝王,不是任何人都能够驾驭的。
说道他水深,应为他的成像虽批次号的不同变化实在太多。
正式成品镜头里面就有6个版本,再加上以57*****开头的试做版(光圈叶片有8枚,比现在的MMJ的叶片形状还要好看),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
总的来讲,58*****,59*****,60*****这几个批次的镜头中的一部分,(传说镜片都是由德国运到日本的,而且是非环保玻璃,含有大量的过渡金属)在成像上焦内锐利,焦外柔美和新的MM镜相比对背景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对不起在这里用上溶解度这个词)。
这种迷人的“溶解度”对喜欢玩散景的人可是说是无法抗拒的。
于是就有了买了,卖;卖了,买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
从表现上来讲582****到583****之间的镜头表现尤其突出。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yahoo auction上这个批次的镜头价格持续走高,应该和这个不无关系。
但是也有不法之徒老瓶灌新酒,用老的镜身套上新的镜头出售,所以这支镜头是最难玩的。
相反如果不追求最大光圈的表现的话,那么那个批号的镜头都一般无二。
另外想玩好这个镜头还有一个瓶颈。
那就是对焦。
contax的机身对焦屏做的出色的只有RTSII,其他的(包括RTSIII)都很难发挥蔡司大光圈头的实力。
但是RTSII的配件已经全部告罄,无法做维护,现在下手RTSII风险相当大。
目前的最佳选择是为RTSIII另配talberg对焦,如果能够在取景器上配以倍率放大用的MagP就%^#@!S-Planar T* 60mm F2.8S 代表的是Special Purpose,也就是特殊用途的意思。
S-planar一共有两只,一支是S-Planar 100mm F4,只能接皮腔使用;另外一支就是S-planar 60mm F2.8。
S-planar 自90年代开始改名为Makro-planar ,放大倍率均为1:1,之后还演化出“c”版,镜头结构不变,放大倍率变为1:2,镜头缩小一圈,便于携带。
S-planar 60mm F2.8于1978-1989年之间生产,其间又细分为3代。
第一代的镜桶结构里有一个消光作用的金属桶,在后期的S-planar 里面这一结构都被省略掉了。
S-planar 60/2.8曾被作为工业用镜头使用,在玩家的眼里,他被誉为2米内的王者,在这个范围内没有哪支镜头可以与之争锋。
他的表现尤以1:10的时候为佳,解像度最高,变形几乎为零。
其实S-planar 60/2.8在无限远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在无忌上我曾经转载过用这支头拍摄的星空图案,对彗星收差的补正近乎完美,在所有Y/C口蔡司镜头里完全可以算到4个手指里面!他的成像锐利,致密且带暖调,超越人的视觉,镜头中的魔鬼。
Planar T* 85mm F1.4蔡司的铭镜,最前端的镜片几乎占据了整个镜桶,感觉能给一下子把人给吸进去!单就她的外表就足以激起你购买的欲望。
但是同时她又是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有不少色友被她玩的团团转。
于是买进,卖出,市场保有量相当大。
整体来讲相同光圈下planar的景深要比sumilux来得浅,造成的结果就是在F1.4 时对焦超级不准。
再加上Contax机身的对焦屏做的不尽人意,于是对付这匹烈马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她的F1.4光圈是如此的迷人,于是乎好多人都想斗胆一试。
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头天晚上早早的就寝,先把身体竞技状况调整到最佳。
然后抱着万劫不复的心情参加战斗,在回家路上顺便进药店购入跌打损伤,肌肉酸痛的良药,已被第二天之需。
这样的话,很可能在20张中挑出一张,嗯,还看得过去的pp。
这当然是笑谈,不过也足以证明玩Planar的 F1.4不是开玩笑的。
由于Planar 85/1.4在光圈全开时光渗现象严重(1-2m范围比较突出),导致主体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一般。
个人认为,这时接一个外闪,增加一些反差,看起来会比较锐利一些。
P85mmF1.4收到F2.8后,风格突变(其实也是景深在作怪),成像犀利且极富立体感(注意散景的二线性)。
P85mmF1.4典型的一镜两用,脸部有小缺陷的可以用大光圈,省了一片柔光景。
皮肤完美的,可以收小光圈,保证皮肤的质感一等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