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上学期]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食物的消化与吸收》PPT(第三课时)

【实验结果】
试 淀粉 管液
滴加
水浴 温度
加碘液
现象
A 2ml 2ml唾液 370C 1滴 不变蓝
B 2ml 2ml蒸馏水 370C 1滴 变蓝
2ml5%盐
C 2ml
酸
370C 1滴 变蓝
2ml唾液
结果 淀粉已分解 淀粉未分解 淀粉未分解
【实验结论】 1、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分解有催 化作用。 2、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环境下,不具有催化作用。
大肠 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分析讨论: 在消化系统中,
消化、吸收的最主要 器官是哪一个?
小肠
人体消化系统
消化器官——小肠
小肠的内外表面积差异大:人体 小肠大约长6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 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 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 200平方米以上。
小肠的内、外表面积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
3、营养物质被吸收后的进入哪里? 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运输到全 身各处。
水、无机盐、 维生素、葡萄 糖、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
少量水、 无机盐和部 分维生素
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不同
消化道
吸收功能
口腔、食道 基本没有吸收功能
胃
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酒精
小肠
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 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A、专一性
B、高效性
C、敏感性
D、都不是
3、以下是影响酶活性主要因素的是( C ) A.反应物的浓度、pH、压力 B.光照、温度、pH C.反应物的浓度、pH、温度 D.压力、温度、反应物的浓度
4、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实验记录,请问该小组
酶的专一性实验报告

酶的专一性实验报告篇一:实验酶的活性及专一性测定实验七酶的活性及专一性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酶的活性测定方法及其对底物催化的专一性。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能专一的催化淀粉水解,生成一系列水解产物,即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
麦芽糖或葡萄糖都属于还原糖,能使班氏试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亚铜,并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
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且蔗糖本身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与班氏试剂作用呈色,以此证明酶催化底物的专一性。
三、器材及试剂1. 器材:试管、试管夹、样品杯、滴瓶、温度计、恒温水浴锅,冰箱等。
2. 试剂:(1)0.5%淀粉溶液(含0.3%NaCl):称取可溶性淀粉0.5g,加5ml蒸馏水调成糊状,徐徐倒入80ml煮沸的蒸馏水中,不断搅拌,待其溶解后,加0.3gNaCl,加蒸馏水至100ml。
此液应新鲜配制,防止细菌污染。
(2)2%蔗糖溶液:称2g蔗糖,加蒸馏水至100ml溶解。
(3)班氏试剂:溶解结晶硫酸铜17.3g于100ml热的蒸馏水中,冷却后加水至150ml为A液。
取柠檬酸钠173g和无水碳酸钠100g,加蒸馏水600ml ,加热溶解,冷却后加水至850ml为B液。
将A液缓慢倒入B液中,混合即可。
(4)稀释唾液:用清水漱口,清除食物残渣。
再含蒸馏水15ml作咀嚼运动,2分钟后将稀释唾液收集于样品杯中备用。
(5)碘-碘化钾溶液:四、实验方法1.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测定唾液的稀释:取10支试管,分别编上号1-6,取1ml唾液加入1号试管,加水稀释10倍后从中取出1ml加入2号试管,依次梯度稀释。
各取上述稀释的唾液各1ml,分别加入相应编号的试管里,然后向6支试管内同时加入1ml的0.5,的淀粉溶液,振荡混匀后放入37? 恒温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滴加2滴碘液,振荡混匀,观察颜色,选取颜色变化适中的一支,记录稀释倍数,计算酶的活性,用于后续实验。
2. 淀粉酶的专一性取3个试管,分别编号,按下表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学典: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同步学典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1、在过氧化氢酶和Fe 3+的催化效率比较实验中,把肝脏制成研磨液的目的是()A.有利于过氧化氢酶的释放B.保护过氧化氢酶C.提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D.以上说法都不对2、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同一生物不同的活细胞中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3、在常温下22H O 溶液几乎不分解,但加入肝脏研磨液后,会快速分解成2 H O 和2O 。
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其中表示活化能的是( )A. 2EB. 3EC. 32E E -D. 21E E - 4、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进行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在这些汁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冒出气泡,糖液居然变成了酒。
根据以上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葡萄糖变成酒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将糖变成酒的物质是汁液中的酿酶C.研磨有利于酵母细胞内酿酶的释放D.该实验证明酿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5、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促进脂肪细胞生成的本质为蛋白质的酶。
这一发现有望为治疗肥胖症开辟新途径。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酶与脂肪的共有元素有C 、H 、OB.在适宜条件下,蛋白酶可以将该酶水解C.该酶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D.理论上可以通过促进该酶的功能来治疗肥胖症6、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 )A.有些酶是核酸B.酶的数量不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C.酶的活性与pH有关D.酶由活细胞产生,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7、果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只要加入少量蛋白酶就可以使沉淀消失,而加入其他的酶无济于事,这说明( )A.酶的催化作用受环境影响B.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D.酒中的这种沉淀是氨基酸8、如图是在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速率曲线,其中1、2和3代表的反应条件是( )A.无机催化剂酶未知催化剂B.酶无机催化剂未知催化剂C.未知催化剂酶无机催化剂D.酶未知催化剂无机催化剂9、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酸、过碱、温度过高或温度过低都会使酶永久失活B.在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能够影响酶促反应速率C.在化学反应前后,酶自身的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D.过氧化氢酶溶液的温度由100 ℃变为20 ℃的过程中,酶活性不变10、乳糖酶能催化乳糖水解。
浙教版科学(九上)期末分题型专题复习——消化系统 选择题(原卷版)

浙教版科学(九上)分题型专题复习——消化系统选择题一、选择题1.小方在吃葡萄时,误将一粒葡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种子的“旅行路线”是()A.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肛门B.口腔→胃→食管→小肠→大肠→肛门C.口腔→大肠→胃→食管→大肠→肛门D.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2.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环境中,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
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A.唾液胃液肠液B.胃液唾液胆汁C.胰液肠液胆汁D.肠液唾液胰液3.矿工被困井下,下列物质中对其维持生命很重要,但又不能提供能量的是A.水B.糖类C.脂肪D.蛋白质4.如图是四种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对含量示意图。
某同学因偏食,营养不均衡,患了贫血症。
该同学饮食中最好应多摄取图中哪一种食物()A.食物甲B.食物乙C.食物丙D.食物丁5.人发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A.胃肠蠕动明显减慢B.体内食物残渣排出降低C.所吃的食物未被充分消化D.体温过高使消化酶活性降低6.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位置,分别用不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
将上述琼脂块放人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在琼脂块上滴加碘液,其中不变蓝色的是()A.清水B.胃液C.唾液D.胆汁7.如图表示在适宜条件下,用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物质时,两物质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蛋白酶对甲物质不起作用B.乙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减少C.改变温度,蛋白酶可能失去作用D.甲、乙都是蛋白质8.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A.需要适宜的pH B.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C.需要适宜的温度D.效率很高9.等质量的下列各种食物营养素中,在人体内氧化所产生的热量最多的是A.蛋白质B.糖类C.维生素D.脂肪10.人患急性肠道炎时,静脉滴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主要目的是A.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B.补充体内盐分C.补充体内水分D.以上三项都是11.人们常说“煮过的蔬菜没有新鲜蔬菜营养好”,你认为获得证据的有效方法是A.比较煮前和煮后蔬菜的质量B.比较煮前和煮后蔬菜的叶绿素含量C.测试煮过蔬菜的水的酸碱度D.比较煮前和煮后蔬菜的维生素含量12.膳食纤维被称为人体第七类营养素。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期末冲刺”分类题型训练(四):实验探究(4)【含答案】

1. (8分)某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将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片分别与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观察30秒内产生的氢气泡的多少,记录在下表中。
(“+”越多表示产生的气泡越多)(1)从实验结果可看出,甲、乙、丙、丁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要获得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除了稀硫酸的体积和溶质质量分数必须相同外,四种金属的____________也必须相同。
(1)Zn比Cu活泼,要确定Ni(镍)这种金属的活动性与Zn、Cu的强弱关系,请简要地写出你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如图为有关实验室用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装置乙中的溶液为澄清石灰水,则:实验时,从甲装置的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在测定一个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电功率时,某同学将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符合实验要求的滑动变阻器和电源、已调零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开关、导线若干连接了部分电路。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期末冲刺”分类题型训练(四)实验探究(4)(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的示数明显低于电源电压、电流表也有示数,而电灯却不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3)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当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丙所示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_______W。
要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__移动,直到________时,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就能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 (6分)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张同学组装了如图所示滑轮组。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_概述及解释说明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唾液中的重要酶类。
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消化功能,在食物摄入后起到催化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的作用。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过程可以通过曲线展示,这个曲线被称为催化曲线。
本文将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进行概述并详细解释其意义和特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
除了引言部分外,第二部分将介绍唾液淀粉酶的简介、催化过程概述以及催化曲线解释;第三部分将描述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第四部分将探讨已有研究进展、潜在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主要观点并重申唾液淀粉酶催化曲线的意义和研究局限性。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进行综述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的机制、特点和应用。
通过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部分,我们还将提供实验证据,并对此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展望进行讨论。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并推动唾液淀粉酶研究更深入地发展。
2.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2.1 唾液淀粉酶简介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唾液中的酶,其主要功能是催化淀粉分子的降解。
唾液淀粉酶属于水解酶家族,通过加速淀粉分子的水解反应,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糖类物质。
这一过程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第一步,为后续消化过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2 催化过程概述唾液淀粉酶在催化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在人体口腔中,当我们食用含有淀粉的食物时,唾液分泌量增加,同时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也开始发挥作用。
唾液淀粉酶与食物中的淀粉分子发生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将其降解为较小分子量的多糖和糖类物质。
2.3 催化曲线解释催化曲线描述了在反应过程中产物生成速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对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反应,典型的催化曲线如下所示:在反应初期,唾液淀粉酶与淀粉分子发生接触,催化反应开始。
此时,产物生成速率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
唾液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唾液中的酶类物质,其功能是催化淀粉的分解。
这种酶在人的唾液中起着重要的消化作用,能够将淀粉分解为较小的糖分子,从而方便机体对其进行吸收利用。
唾液淀粉酶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调节因素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备受关注。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水解淀粉分子中的α-1,4-糖苷键来将其分解成较小的糖分子。
具体来说,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二糖分子麦芽糖,进而将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
这种分解作用发生在口腔中,通过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人们在咀嚼食物时就能够开始将淀粉消化成可被吸收利用的糖分子。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首先,在饮食中,食物呈现酸性或中性时,唾液淀粉酶活性最高;而在碱性环境下,唾液淀粉酶活性较低。
此外,酶的活性还受到温度和pH值的影响。
正常体温下,唾液淀粉酶活性较高;而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其活性可能会降低。
pH值的变化也会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产生影响,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降低酶的活性。
人们通常通过摄入含有淀粉的食物来摄取唾液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充分消化淀粉,从而提供给机体能量所需的糖类物质。
其次,唾液淀粉酶在口腔中的作用还能减轻食物的酸性负担,有利于牙齿的健康。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唾液淀粉酶可能与肥胖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因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高低与人体对淀粉的消化利用水平有关,而人体摄入大量淀粉而利用不足时,可能会导致淀粉转化为脂肪,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总之,唾液淀粉酶是人体唾液中一种重要的酶类物质,拥有重要的消化作用。
它能够催化淀粉的分解,将其分解为较小的糖分子,便于机体吸收利用。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食物的酸碱性、温度和pH值等。
唾液淀粉酶的功能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供能量,减轻口腔酸负担,并可能与肥胖的风险相关。
因此,了解和关注唾液淀粉酶对人体研究及应用,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题(带答案)

生物实验题一、探究光对鼠妇影响的实验材料用具:10只鼠妇、长方型铁盒、潮湿的吸水纸或泥土、透明的玻璃、不透明的硬纸版(可以补充所需的材料和用具)实验方法和步骤:1.先在长方形铁盒中放入潮湿的吸水纸或泥土。
2.将鼠妇放在中央处。
3.将玻璃盖在左侧处,将纸版盖在右侧处。
4.静置10分钟后,大多数鼠妇跑到右侧侧。
5.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6.在研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在实验结束后,应该这样处理鼠妇:放归大自然7.本实验探究的是光的不同对鼠妇选择生活环境的影响。
8.本实验为什么要用10只而不是1只鼠妇?防止有偶然事情发生9.为什么要计算全班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1)作出的假设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黑暗和光亮两种环境,以便对照。
(3)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种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平均值。
(4)得出的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5)如果“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水份,需要给鼠妇提供干燥和潮湿两种环境。
二、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正确的显微镜操作步骤是 3 2 1 6 4 5 8 7 .①对光②装镜头③放置④升镜筒⑤降镜筒⑥低倍镜观察⑦细准焦螺旋⑧寻找物像(2)对光时,应首先转动图中的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图中的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4)若想观察到较多的细胞,应使用的物镜是低倍。
对光时使用的物镜是低倍。
(5)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物镜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如果目镜上标有5×,物镜上标有40×,则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 200 倍。
(6)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关系是相反,这说明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像。
(学会判断玻片标本怎样移动?)(能判断看如“F”、“上”等的像是什么?)(7)怎样判断污点在目镜上、物镜上、还是在玻片标本上?移动玻片时,污点动则在玻片上,如不动,换物镜,污点没则在物镜上,如没有则在目镜上8.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在视野中看到细胞数目最少和视野最亮的镜头组合是( C )①目镜15×物镜10×②目镜10×物镜10×③目镜15×物镜25×④目镜10×物镜25×A、①②B、④①C、③②D、③④9、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纵切面切片,先用10×的物镜观察,再换用40×的物镜,若不调整准焦螺旋,此时视野的清晰度和亮度变化是DA、模糊、变暗B、模糊、变亮C、清晰、变亮D、清晰、变暗10、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要求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控制实验变量因素
1.(2支试管加入的)淀粉糊的量(2mL) 2. 注入的清水和唾液的量(2mL) 3. 所处的水温(37℃)(水浴法保温)
四 、探究的实验变量因素
{ 唾液 1支试管注入清水 1支试管注入唾液
注: 本实验方法属于对照实验法, 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剂的催化效率,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下是该
实验的几个步骤:(反应为2H2O2==2H2O+O2↑ ) ①向2号试管内滴入几滴FeCl3溶液,作为对照。 ②将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分别放在1、2号试管的
管口,仔细观察,发现1号试管的卫生香燃烧猛烈。 ③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注入10mL质量
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④轻轻振荡这两只试管,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
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2. 本实验中,制成的淀粉糊为什么要先冷却, 不能立即使用?而加入唾液溶液后,为什么又
要在37℃的温水中保温?
答:制成的淀粉糊如果不经冷却就直接加入唾液, 唾液淀粉酶会因高温而变性,实验当然就不 可能成功。而加入唾液后,放在37℃的温水 中保温,可以提高酶的活性,使催化效果更 明显。因唾液淀粉酶在37℃(与人体内温度 相近)催化效果最好。
发现1号试管的气泡多且最先产生。 ⑤取豌豆大小的新鲜肝脏,放在培养皿中迅速剪碎
并投入到1号试管中。 ⑴请根据实验原理,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D )
A⑵.该①实②验③主④要⑤证B明.了③酶④具①有②_⑤_高__C_效._③_性_④__①__⑤的②特性D。. ③⑤①④②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五 、成功关键
进行对照实验的关键是要控制好 变量 。本活动 对照组的自变量是有或没有 唾液淀粉酶 ,那么 其他的量都必须 完全一致 ,包括 淀粉的量、 清水和唾液溶液的量、保温用的温度与时间。
六 、实验过程:
1. 制作淀粉糊。 2. 准备唾液。 3. 观察酶的消化作用。 ⑴取2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各注入2mL淀粉糊。 ⑵向A试管注入2mL清水,B试管注入2mL唾液溶液。 ⑶把2支试管放在盛有37℃的温水的烧杯内保温10min。 ⑷取出试管,冷却后向2支试管内各滴入2滴碘液。
试管1:2ml H2 O2 + 1滴肝脏研磨液 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 试管4:2ml H2 O2 + 1滴新鲜唾液 现象: 不产生气泡;
结论: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试管1:2ml H2 O2 + 1滴肝脏研磨液
现象:产生大量气泡;
试管5:2ml H2 O2 + 1滴煮沸肝脏研磨液 现象:不产生气泡;
3. 通过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 具有催化作用,它能分解淀粉。
酶有没有特性呢?
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特点,其活性受温度和pH 等因素影响。氯化铁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其溶液能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肝脏组织细胞中也有一种能催
化过氧化氢分解的酶。为了研究生物酶和无机催化
2. 酶是_活__细__胞_____制造的具有___催__化___能力的 _蛋__白__质___。人体中的酶在温度为_3_7_℃___时催化
能力最强。
3. 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这说明
酶具有
(A)
A. 专一性
B. 高效性
C. 敏感性
D. 都不是
注:⑴ 本实验只能证明它有分解作用,但不能 验证分解后的产物是 麦芽糖 。
⑵ 淀粉是否已完全分解,可用 碘液 检验, 因为淀粉遇 碘 能变 蓝色 。
2. 设置对照组实验的目的:
为了证明 唾液淀粉酶 具有消化作用
二、 实验准备:
1. 清水嗽口后,取自然流下的唾液(不是 咳出来的痰)1mL,再加1mL清水配成 溶液。
试管8:2ml H2 O2 + 1mlNaOH+1滴肝脏研磨液
现象: 产生极少气泡 结论: PH对酶的活性有影响,过酸、过碱会使酶的
活性失去,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
小结:
பைடு நூலகம்
酶的特点
1、专一性 2、高效性 3、敏感性:受温度和PH等影响
课堂练习:
1. 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唾液 淀粉酶能够将淀粉消化为___麦__芽__糖____,淀粉 已被消化的标志是__加__碘__液__不__显__蓝__色________。
酶
酶是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是一类生物催化剂(能催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人体唾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酶在新陈代谢中
的作用以及酶的作用条件 2. 学会设置对照组的实验方法
一、 实验原理:
1.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质:是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过程
七、 实验现象及结论:
试管
淀粉糊 ( 2mL )
A(清水2mL) 振荡
10min后
结论
加碘液(2滴)
呈蓝色 淀粉未分解
B(唾液2mL ) 37℃保温 不显蓝色 淀粉已分解
课堂作业:
1. 本实验中,淀粉糊为什么不能太稠?
答:因为如果淀粉糊太稠,那么淀粉含量相对
较多,这在有限的唾液及有限的时间内,
淀粉将很难被完全分解。从而影响实验
试管6:2ml H2 O2 + 1滴放冰块的肝脏研磨液 现象: 产生少量气泡;
结论:
温度对酶的活性有影响, 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 高温使酶的活性失去,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试管1:2ml H2 O2 + 1滴肝脏研磨液 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
试管7:2ml H2 O2 + 1mlHCl+1滴肝脏研磨液 现象: 产生极少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