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刘凌云】名词解释总结,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2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2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囊胚和脊椎动物及某些无脊椎动物端黄卵的盘状囊胚。 ❖ 高等哺乳动物的腔囊胚是次生均黄卵形成的更高级的腔囊胚。
2021/3/3
马惠钦制作
24
动 物 生物学
4、原肠胚的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原肠胚,出现了内、
外两胚层和原肠腔.原肠胚形成的方式有(胚胎开始形成原肠腔
(gastrocoel)——将来的消化腔。 原肠胚约含有1000个细胞)。
2.1 卵的极性
卵细胞核位置和细胞质成分的分布上是非均匀的,即不对称的。 根据卵黄多少将卵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和多黄卵。卵黄相对多的 一端为植物极;另一端为动物极。
植 物— 极—
2021/3/3
——
动 物
卵黄多少 颜色深浅 细胞大小







色素较多的动物极向上,可以吸收
到大量的太阳能,保证了胚胎发育 优势: 时所许的温度条件。
②如果大量卵黄集中在卵的中
央,分裂只限于卵表面的叫表裂。
如昆虫的卵。
2021/3/3
马惠钦制作
16
动 物 生物学
2021/3/3
马惠钦制作
17
动 物 生物学
2021/3/3
马惠钦制作
18
动 物 生物学
❖ 卵裂的特点 ❖ ①快速的有丝分裂,看不到细胞核; ❖ ②分裂球连续分裂,分裂球越来越小,但胚
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2021/3/3
马惠钦制作
33
动 物 生物学
体腔囊法(肠腔法):内胚层两侧细胞外突形成一对体 腔囊,然后脱离内胚层,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 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后口动物如:棘皮、 半索、脊索动物以次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刘凌云动物学知识点整理

刘凌云动物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五界系统是什么?物种、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名词解释:种、亚种、双名法、三名法第三章原生动物门一、总门特征、四个纲及代表动物二、鞭毛纲眼虫主要特征团藻结构、利什曼原虫生活史:脊椎动物体内(无鞭毛体)、白蛉子体内(鞭毛体)、寄生部位(巨噬细胞)三、大变形虫特征:1.外形:质膜、外质、内质(溶胶质、凝胶质)2.运动:伪足3.营养:吞噬、胞饮(名词)4.伸缩泡:调节水分平衡5.呼吸:体表6.生殖:二分裂7.包囊重要类群:痢疾内变形虫生活史,124核包囊、寄生部位四、孢子纲间日疟原虫(打摆子)、五大寄生虫、世代交替人体内(裂体生殖):1.红细胞前期:肝细胞发育,裂体生殖2.红细胞外期:肝、裂体生殖3.红细胞内期:红细胞,裂体最后产生大小配子进入按蚊体内(配子生殖、孢子生殖)动合子——卵囊——子孢子五、纤毛纲:草履虫1.外形:刺丝泡、表膜泡、口沟、纤毛2.营养:吞噬、大核营养,小核生殖3.伸缩泡:水分调节4.呼吸:体表5.生殖:横二裂,接合生殖(2-8)第四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原生——中生——后生中生:双胚虫、直泳虫起源证据:古生物学、形态、胚胎重要阶段:1.受精卵:动物极<植物极2.卵裂及其类型,每种类型代表动物3.囊胚4.原肠胚及五种形式5.中胚层,体腔及体腔形成的两种方式:后口、原口6.胚层分化生物发生律定义第五章多孔动物(海绵动物)主要特征:1.体型不对称2.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组织:皮层:扁细胞,孔细胞;中胶层:骨针,海绵丝,变形细胞,芒状细胞;胃层:领细胞。

胞内消化3.水沟系:单沟(白枝海绵)、双沟(毛壶)、多沟(浴海绵)4.生殖:无性有芽球、出芽;有性:逆转5.再生能力强第六章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门的主要特征:1.辐射对称、两辐射对称2.两胚层,原始消化腔:消化循环腔概念3.组织分化:上皮组织占优势,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称上皮肌细胞4.肌肉:属于上皮和肌肉5.网状神经系统:无定向,称扩散神经代表动物水螅:1.外形:口、触手、基盘、垂唇2.体壁:外胚层(皮层)、皮肌细胞、刺细胞、间细胞、神经细胞;中胶层,胃层:内皮肌细胞或称营养肌肉细胞,具有营养和收缩机能3.消化循环腔:以胞内消化为主,可细胞外消化4.呼吸和排泄由各细胞完成5.生殖:出芽、精卵结合6.再生能力强腔肠动物分纲:1.水螅纲:薮枝虫:外形结构、浮浪幼虫世代交替2.钵水母纲:海月水母3.珊瑚纲:海葵第七章扁形动物门主要特征:1.两侧对称:定义及意义2.中胚层形成、意义3.体壁:皮肌囊,实质组织4.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或消化系统退化5.排泄系统:原肾管由焰细胞(管细胞和帽细胞组成)排水和废物6.梯形神经系统7.出现固定生殖腺和导管涡虫纲:三角涡虫吸虫纲:华枝睾吸虫绦虫纲:猪带绦虫三角涡虫特征:1.外形:耳突、口、吻、眼点、腹面纤毛2.体壁:由表皮和肌肉组成皮肌囊,另外表皮中有杆状细胞可防御天敌,肌肉有环、斜、纵3.实质:中胚层形成,可储存水分和养分4.有口无肛门,三支肠.呼吸、循环分别由体表和实质完成6.排泄:原肾管7.神经和感官:梯形,耳突,眼点8.生殖.再生能力强吸虫的主要特征:1.外形:口吸盘,腹吸盘2.体壁:表皮为合胞体,胞饮,小泡,小刺,其下为环,纵肌,实质3.消化:二肠支,无肛门4.厌氧呼吸,原肾管5.梯形神经6.生殖系统:梅氏腺或卵腔7.生活史:终寄主:人,中间寄主:沼螺和鱼:螺(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鱼(囊蚴)——人(成虫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猪带绦虫特征:1.外形:头节、颈部、节片。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1.双命名法: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

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该有一个科学名词,这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文字组成。

前一个是该物种的属名,后一个是种名,所面还要写上最初定名人的姓氏缩写。

2.种: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种内个体不仅有相似的形态、生理及生态学特征,而且种内个体间可以交配繁殖。

3.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4.出芽:亦称出芽繁殖。

与分裂一起为单细胞生物和低等后生动物常见的无性生殖的—种类型,在个体体壁的一部分产生小的突起,即芽基,并逐渐发育成与原个体同样的形态。

5.辐射对称:是指动物体型呈辐射状的一种对称形式。

即通过动物体中轴的任何平面都可把有机体分为相似的两半。

这种体型仅有上下的差别,并无左右之分,适应于固着或漂浮生活。

6.浮浪幼虫:腔肠动物的幼虫。

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实心原肠胚,其表面遍布纤毛,能在水中游动,称浮浪幼虫。

7.系统:能够完成一种或者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结构。

8.类器官:是一个体外构成的具有自我更新,自我组织能力的微型器官,与真实的器官具有相似的空间组织并且能够执行原始器官功能。

9.伪足: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肉足纲动物的临时性运动细胞器。

10.包囊:在不良环境下,许多原生动物体表会分泌一些物质,将自已包围,形成包囊。

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11.裂体腔法:又称端细胞法。

动物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方式之一。

12.真、假体腔:假体腔存在于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等是中胚层与内胚层所围成的空腔,较低等动物;真体腔广泛存在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脊索动物等所有较为高级的动物。

13.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14.两侧对称:又称左右对称。

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15.马氏管: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

(完整word版)普通动物学【刘凌云】名词解释总结

(完整word版)普通动物学【刘凌云】名词解释总结

无脊椎动物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

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

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称为接合生殖。

接合生殖后,两个亲代虫体各形成四个子代虫体。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

为无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产的卵不需受精,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

孢子生殖:孢子是某些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

利用孢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母体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连,芽体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是一种无性生殖。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

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

其特点是在上皮细胞中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整理)普通动物学刘凌云

(整理)普通动物学刘凌云

动物学(Zoology)第一讲概述• 动物学定义• 动物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动物学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一、动物学定义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动物学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分布、生态、发育、行为、遗传、进化以及驯养、保护、控制等与人类及环境相关的各个方面。

它是生命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1.分类学又称系统学(Taxonomy or sysmatics)为了对动物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探索物种彼此间自然的关系和发展规律,需要对种类繁多的动物界进行分门别类,以便进行系统地深入研究。

动物分类学就是研究动物的种类及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建立正确的分类系统的科学。

它是动物科学的基础。

目前动物界中已描述过的动物种数约在150万种以上,如包括亚种可能超过200万种。

2.种的概念及分类阶元• 种或物种(species)是分类系统所用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特征和一定的自然分部区的生物类群。

物种是繁殖单元,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即种间是生殖隔离的(生理学标准)。

• 问题不同肤色的人是不是同一物种? 马与驴能够交配并产生后代骡,马与驴是否为同一物种?• 亚种(subspecies)指种内个体在地理隔离后形成的不同群体,它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亚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

亚种形态分化的标准常以约75%的个体呈现不同为界限。

(如家蝇在我国有两个亚种,东方亚种眼距近、西方亚种眼距远,在我国中部有分布的重叠区,但除去中间类型外仍有75%有明显差别,故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地理亚种。

•分类阶元(分类等级)为了将数量众多的物种结构化,建立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

依据物种间的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亲疏,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

由大到小的分类分类阶元有七个主要等级。

动物学(刘凌云)笔记

动物学(刘凌云)笔记

普通动物学笔记(刘凌云版)绪论1.1动物学的涵义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分支,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分类、进化、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1.2研究动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制约,错综复杂的整体,动物是生物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学习研究生命科学,首先要具有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对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本质的探讨,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做出结论,需要用生物学的观点善于对科学的事实加以分析和综合。

2.1基本观点生物学观点:动态地注意形态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体各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

2.2基本方法2.2.1观察描述法观察是动物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从客观世界中获得原始第一手材料。

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

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观察需要有科学知识。

观察切不可为原有的知识所束缚。

描述即将观察的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

包括:文字描述、绘图(生物图)、摄影、摄像、仪器记录2.2.2比较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无从揭示生命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没有比较无法处理生物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大量材料。

只有通过对不同种属动物从宏观的形态结构到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的比较,才能对有关动物学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正确的结论。

2.2.3实验方法实验是在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对象的条件下对动物生命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

3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要求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比较分类、归纳求同、演释推理的方法,掌握动物的体制结构,形态机能,生活习性和生活规律等基础知识,并加深对以动物代谢和适应为中心,发育为骨干,及动物界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

4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完整word版)普通动物学_名词解释整理

(完整word版)普通动物学_名词解释整理

1.生态幅: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所能耐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幅度称为生态幅。

2.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对环境条件(包括内、外环境)刺激所表现出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繁殖的可见动作或反应.动物的吃、喝、跑、跳以及微小的动作变化,如竖耳、立毛等都是行为或行为的一部分。

3.逆行变态:某些动物(海鞘)由于适应固着生活身体失去了一些重要结构,使形体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样的变态称之为逆行变态。

4.生物群落:占据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和功能单位被称为群落。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方可以出现相似的群落.5.仪式化格斗:仪式化格斗不是为了损伤或杀害对手,而是为了增强信号的效率.由于这种格斗行为常有固定的行为序列,尤如遵循一定的规则,因此成为仪式化格斗。

1.模仿: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个动物模仿另一个动物,间接获得经验的学习行为。

2.食物链:通过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生物之间的食物传递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式关系结构,称为食物链。

3.双重呼吸:鸟类由于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脏相结合,因此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肺脏内都进行气体交换,称之为双重呼吸。

4.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

5.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

1.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哦一时期,具有极所,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赛列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轴身体权长,达到身体最前端,孤臣为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腹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8。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3章原生动物门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3章原生动物门
伪足也是摄食器官,以单细胞 藻类,小的原生动物为食。
伪足摄食过程: 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 出伪足进行包围(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
2023/9/3
29
2023/9/3
30
胞饮作用
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 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2023/9/3
22
寄生于人体的锥虫能侵入脑脊髓系统,使 人发生昏睡病。睡病虫(冈比锥虫)。 只发现在非洲。
2023/9/3
23
我国发现的锥虫(伊万氏锥虫),主要危害马、牛、骆 驼。对马危害较重,引起马苏拉病(马锥虫病)。使马 消瘦,体浮肿,发热,有时突然死亡
2023/9/3
24
二、肉足纲(Sarcodian)
2023/9/3
38
2、辐足亚纲(Actinopoda) 为有轴伪足,体呈球形,多漂浮生活,淡、海水生。
(1)太阳虫(Actinophrys):多生活淡水中,细胞质呈泡末状态,放射 式伪足,较长,内有轴丝,能增加浮力,漂浮生活。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 分,是鱼的自然饵料。 (2)放射虫(Radiolaria):全部海产,硅质骨骼 ,呈放射状,在内、外 质之间有几丁质囊,称中央囊,节内有一或多个细胞核,在外质中有很多 泡,增加浮力,浮游生活。古老动物,在地质和找矿上有与有孔出相似的 作用和意义。
原生动物细胞在结构与功能上分化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是多细胞动 物中任何一个细胞所无法比拟的。从细胞水平上说,构成原生动 物的细胞是分化最复杂的细胞。
4
第二节 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原生动物分类较复杂,为便于学习和掌握,仍 以四类动物为主要内容: 一、鞭毛纲(Mastigophora) 二、肉足纲(Sarcodina) 三、孢子纲(Sporovoa) 四、纤毛纲(Ciliat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复习题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

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

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称为接合生殖。

接合生殖后,两个亲代虫体各形成四个子代虫体。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

为无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产的卵不需受精,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

孢子生殖:孢子是某些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

利用孢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母体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连,芽体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是一种无性生殖。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

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

其特点是在上皮细胞中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

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

皮肤肌肉囊:从扁形动物开始,有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角质层,和由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全身,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故称皮肤肌肉囊。

逆转现象:多孔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

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

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

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低级的对称形式。

只适应与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

双辐射对称:只有两个辐射轴,彼此互成直角,形式上可以把它看成是从辐射对称向左右对称的过渡型。

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五辐对称是次生性的,其幼虫为两侧对称,成体为五辐对称。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摄入的食物在细胞内被各种水解酶分解,称为细胞内消化。

细胞内消化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消化方式。

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也都保留着这种消化方式。

细胞外消化: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

细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学组成较复杂的食物,具有更高的效率。

不完全消化系统:消化循环腔通向体外的口既是口又是肛门,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分节现象:指动物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同律分节: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称同律分节。

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分节现象。

其内部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都是按环节重复排列的。

异律分节:分节的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称异律分节。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具有许多原始性特征, 但其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因而称为侧生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其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原口动物: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

中间寄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终末寄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闭管式循环: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封闭的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此类形式的循环就叫闭管式循环。

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独立发育的过程叫卵生。

卵生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中,全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黄囊作为营养。

卵胎生:动物的卵在体内受精、胚胎的发育在母体输卵管内完成,所需营养完全靠卵黄囊提供的一种生殖形式。

两囊幼虫:海绵的受精卵发育成为囊胚,继续发育,其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而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此时称为两囊幼虫。

牟勒幼虫:扁形动物经卵裂后发育成牟勒氏幼虫,呈卵形有八个纤毛瓣可游动。

浮浪幼虫:腔肠动物受精卵发育,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称为浮浪幼虫。

担轮幼虫:海产环节动物和多数软体动物特有的自由游泳的幼虫。

受精卵经螺旋式卵裂、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担轮幼虫。

幼虫呈陀螺形。

面盘幼虫:面盘幼虫是软体动物(头足类除外)继担轮幼虫后的幼虫,担轮幼虫的口前纤毛环部分突出成为左右对称的翼状薄膜,即面盘,靠其表面的纤毛运动,从面盘后的体背的壳腺分泌贝壳。

钩介幼虫:无齿蚌特有的幼虫,幼虫具双壳。

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游离端有钩与齿。

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

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

幼虫有口无肛门。

幼虫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等由内脏团背侧的皮肤褶向下延伸而成,附于体表覆盖内脏囊的膜状物。

晶杆:为软体动物消化管中之半透明明胶样棒状体。

含大量消化酶,为消化酶的主要供体。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

原体腔:从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来,是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从前到后的一个空腔,只有中胚层的体壁,没有中胚层的肠壁,不具有体腔膜,原体腔内或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物质和间质细胞。

真次生体腔:是位于中胚层之间,由中胚层裂开形成的腔,既有体壁中胚层又有葬壁中胚层。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又称血体腔。

消化循环腔:即胚胎中发育中的原肠,由外胚层和内胚层形成的体壁围成,只有原口与外界相通,兼口和肛门作用。

具有消化的功能,又兼有循环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组成的骨化的身体外壳,肌肉着生于其内壁。

书鳃:水生节肢动物——鲎所特有地一种呼吸器官,在第2—6腹足外枝地基部后面有呼吸器官,由多数小叶组成,为薄叶状,象书页那样重叠着,在各叶上有血管分布。

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

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气管:昆虫体内具螺旋状丝内壁且富弹性的呼吸管道,为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蜕皮:昆虫幼体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

龄期: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重叠像眼:小网膜和晶锥体分离,其间存在着非折射性的透明介质的晶锥丝,小眼形成显著长型的复眼,称为重叠像眼。

镶嵌像眼:小网膜紧位于圆锥晶体的下面,网膜近位色素细胞伸展到小眼基端的一种复眼。

咀嚼式口器:最原始的口器类型,适合取食固体食物。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

嚼吸式口器:蜂类特有,上颚发达,可咀嚼固体的花粉,下颚和下唇变长,吸食花蜜时合成喙,中唇舌内有唾液道,中唇舌与食道之间形成食物道。

刺吸式口器:上颚或下颚特化为针状的口器类型,左右下颚互相嵌接,合成食物道和唾液管道,适于刺入动、植物组织中,吸取液体食物。

虹吸式口器:吸食物体表面的液汁,如蝶娥类的口器,上颚退化,下颚发达,形成能弯曲的管状的喙。

舔吸式口器:如家蝇口器,下唇发达,端部膨大成唇瓣,由唇瓣的环状细沟吸食唾液分解后的液体食物。

个体发育:指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的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直接发育:胚胎不经历幼虫时期而直接形成成熟个体的现象。

幼体和成体形态结构基本相同,仅成熟与不成熟之分,生活习性,生态需求都基本一致。

间接发育:是指多数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幼体在孵出或产出后还须经过在生活特征和生活习性上很不相同的幼体阶段,然后达到成年状态的发育方式。

变态:六足动物的胚后发育要经历体躯的增长以及形态习性的变化,称为变态。

不完全变态:个体发育过程只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虫态,没有形态与成虫完全不同的幼虫期和蛹期。

渐变态:不完全变态的一种。

成虫和幼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相似,食性和生活环境也相同,只是生殖器官和翅待进一步发育。

均为陆生。

半变态:不完全变态的一种。

幼体生活于水中,具临时的呼吸器官。

世代交替: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生活史:指从一个世代的合子形成到下一个世代合子形成所经历的时间中个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的过程。

网状神经:是动物界里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或者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

梯形神经: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

在高等种类,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

链状神经:由体前端咽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脑,其左右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已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

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惯全身。

腹神经索是由2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故又称索式神经。

原肾管: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排出多余水分,调节渗透压,排除含氮废物。

后肾管:中胚层来源,由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

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不仅可调节水分和离子平衡,而且更有效地排出代谢废物。

马氏管: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