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浅谈汉代建筑浅谈摘要: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关键词:城市建设汉代木构建筑组合式建筑楼阁陵墓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华夏大地又重现了往日的安宁与欢笑——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相对长的繁荣时期;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此时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着,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汉朝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亚;汉朝与周围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乐器、舞蹈、杂技、雕刻、佛教、良马和农作物,而汉朝的丝绸、漆器、铸铁术、凿井术、农业灌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汉朝的空前的强盛,使中国人几乎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字,汉族"的称谓就沿用至今;汉朝的辉煌,足可以和伟大的唐朝相比,故现今人们常以“汉唐盛世”并称;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汉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庙堂、外门、墓内庞大的石往、斗拱、都是对木构建筑局部的真实模拟,寺庙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实于木构建筑外形雕刻的,它们表示出木结构的一些构造细节;但这些“准实例”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显示室内或内部构造;但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的补充;根据这些,人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才充实丰富起来;明器,即冥器;活着的人相信死去的人灵魂不灭,将在另一个世界重生,因而把他生前用过或喜欢的东西仿制出来埋在墓里;西汉仍盛行高台建筑,很少发现西汉时期的陶楼,故西汉时期时期的高层建筑还未大量兴起;东汉时期各地建高楼,中国木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一.汉代城市建设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距今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50年,实际使用年代近800年,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公元前199年,丞相萧何提出“非壮丽无以重威”,营建未央宫,立东闹、北闹、前殿、武库、太仓;惠帝三年、五年筑长安城墙,六年建西市;武帝元朔五年,在城南安门外建太学;元鼎二年修柏梁台;太初元年,在城西上林苑修建章宫,其东修凤阙,高20余丈;其北开凿太液地,中有蓬莱、方丈、流洲、壶梁,并建神明台、井于楼,高50余丈;太初四年又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至此,西汉长安城规模初定;平帝元始四年,在长安城南修建明堂、辟雍,从而结束了西汉王朝对其都城的营建;王莽篡位后下令拆除汉上林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官等10余处建筑,将所得材料在城南营建新朝九庙,耗资数百万,卒徒死亡近万人;光武帝灭莽后东汉建立,刘秀祭把高庙和西汉11陵,并修长安宫室;汉长安城三大宫之一的长乐宫位于城东南,周长9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面积的1/6,宫内共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未央宫位于城西南,始终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史称西宫,其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1/7,宫内共有40多个宫殿台阁,十分壮丽雄伟;建章宫是一组宫殿群,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汉长安城以其宏大的规模、整齐的布局而载入都城发展的史册,汉代以后,虽还有几个小王朝建都于此,但长安城永远失去了盛汉时的光彩;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后,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础上修筑扩建起一座更大规模的都城,自此这座城市作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330多年之久, 学术界将它概称为“汉魏洛阳故城”;二.汉代木构建筑宫室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战国以来,大规模营建台榭宫殿促进了结构技术的发展,有迹象表明己逐渐应用横架;长时期建造阁道、飞阁,促进了井干国内某“影视城”中的仿和斗拱构造的发展,在许多石阙雕刻上己看汉建筑群到一种层层叠垒的井干或斗拱结构形式;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文献所记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飞阁通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楼阁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东汉中后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绿釉陶望楼红陶绿釉;下为方形池塘,塘内有龟、鱼、鸭浮游;池垣上有吹奏、迎宾、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层方形望楼,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第二、三层平台上各有吹奏俑2个、执弩俑2个、立俑1个,四阿式楼顶正中立一朱雀;绿釉陶戏楼这件陶戏楼分四层,上层是鼓楼,第二层是舞台;舞台又分前台和后台,有上、下场门;前台有五个伎乐俑正作表演或伴奏;绿釉陶水榭红陶绿釉;下为圆形水池,埂上有羊、鹿、鹅、鸡和武士俑二人、吹奏俑三人,池内有鹅、鸭、龟、鱼和梭形小舟,舟内置篙和桨;池中矗立由四根扁柱支撑的四阿重层亭榭,其正门外架一小桥通向池岸,桥边有二人恭立,亭内有一人袖手端坐;不详门楼图阙这首词想必您一定看过;但其中的“阙”到底是什么东西您未必清楚;这里就要讲讲“阙”;阙音确,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了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汉画像砖上的阙门形象现存的汉阙都为墓阙;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城东汉碑村,是我国现存30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它建于东汉,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双墓阙的一部分;东西两阙相距米,东阙现仅存阙身,西阙即高颐阙保存完好;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为有子阙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结构建筑,其中上下檐之间相距十分紧密;阙顶部为瓦当状,脊正中雕刻一只展翅欲飞、口含组绶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丝带的雄鹰;阙身置于石基之上,表面刻有柱子和额枋,柱上置有两层斗拱,支撑着檐壁;檐壁上刻着人物车马、飞禽走兽;高颐阙造型雄伟,轮廓曲折变化,古朴浑厚,雕刻精湛,充分表现了汉代建筑的端庄秀美;它经历17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仍巍然屹立,亦反映出汉时精湛的工艺水平;冯焕阙位于四川渠县赵家坪,建于东汉,是四川现存诸阙中时代最早者;现仅存左阙主阙;通高米,由台基、阙身、楼部及顶盖四部分构成,用灰黄砂石五层垒砌,形似楼阁式木建筑;阙身正面柱间有隶书铭文两行:“故尚书侍郎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此阙造型典雅,雕刻精炼;冯焕于公元121年遭陷害入狱,卒后始平反;此阙当建于平反之后;组合式建筑下面是一个汉代组合形体建筑的例子;图中有二层楼阁一座,楼两边子母阙各一;中部的建筑为庑殿顶,正脊平直,立柱粗硕,上施一斗三升拱,檐下似乎还有一条斗拱带;楼的两层都设有卧棂栏杆,栏杆后有坐有人物,好象正进行着一场宴会;在主建筑两旁的阙上也有层层的斗拱,阙身上还雕刻着动物的图案;整个建筑立面丰富,富于变化,气氛庄重而热烈,也许正反映了汉代地主阶层奢华的生活场面;重楼并双阕画像砖说道这里,我门不得不提一提汉代的明堂辟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西汉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西汉元始四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明堂方位正南北,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围墙外绕圆形水沟,就是所谓的辟雍;四阙门轴线正中为明堂,建在一个圆形夯土基上面;根据遗址结构和一些间接资料,可以推测出它原是一个十字轴线对称的3层台榭式建筑;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中层每面3室,是为明堂南、玄堂北、青阳东、总章西四“堂”;八“个”即“四向十二室”;底层是附属用房;至于明堂“上圆下方”之说,据现有结构,有可能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形屋顶,也可能另有所指;中心建筑即明堂的尺度,如不计算四面敞廊,每面约合28步每步6尺,每汉尺米,恰与考工记所记“夏后氏世室”即春秋战国时的理想方案相同;院落·组群汉代建筑组群多为廊院试布局,常以门、回廊衬托最后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塔,衬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地主宅院画像石1这是一座小庭深院,进深二重,另有回廊和别的院子分开;前院堂屋外有伎人表演,后院廊下有人抚琴,表现了一般地主的家庭娱乐活动;这幅图中很有特点的就是房屋屋檐下巨大的颅斗和颅斗下粗硕的立柱;地主宅院画像石2这也是一座小型庭院;主人好象正和客人在正堂内谈天,堂前有两只翩翩起舞的仙鹤;在右边的院子里高耸着望楼,其实这就是一种“单阙”,既“观”了望之所;院中还有一名仆人在打扫卫生,他身旁栓着一只护院的狗;其实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十分严重,封建主和农民的武装冲突不断,因此他们才建起有高墙深院的庄园,有的还配有类似的望楼;西汉早期住房经考古发掘得知,汉代的民居规模均不甚大;如洛阳西部之西汉早期住房,平面方形,每面长米,围以厚米之土墙;南墙西及西墙北端各开一扇宽2米的门;室内西墙下有一土坑;发现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之住房平面呈曲尺形,内部划为南北二室;入口在北室西墙南端,北室南墙东端有一内门,均宽米;北室建一小炕,南室有一“凵”形大炕,应系主要居室所在;然由出土建筑明器显示之民居,形式颇多,其平面有矩形、工字形、口字形、曲尺形、日字形等,内部围合成一至二个院落;房屋层数自一层至三层不等;结构有穿斗、抬梁和干阑数种;屋顶大多为单坡、两坡、四坡形式,如广州及河南灵宝东汉墓出土所示者;汉代明器中的陶楼、陶屋、陶院落汉代中型住宅四川成都出土的画像砖刻绘出较大的中型住宅;布局大致分为东、西二区,而以西区为主;其大门置于南垣西端,入内有前院,经内门达后庭;庭中建有三开间之抬梁式悬山建筑一座,室内二人东西对坐,当系宅中主要厅堂;东区之北辟庭院,院中建木结构三层楼阁;南端则为厨房与杂屋,并有水井一口;四川成都出土的住宅画像砖汉代大型住宅大型住宅多附建有园林,从河南郑州及山东曲阜、诸城出土的画像砖石中均可看到附建有园林的大宅;有的文献,如后汉书·梁统传所载,东汉大将军梁冀之宅第:“冀乃大起第舍……殚极土木……堂寝皆有阴阳奥室,连房洞户,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琐,图以云气仙灵;台阁周通,更相临望;飞梁石磴,凌跨水道;金玉珠玑,异方珍怪,克积藏室;”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大型住宅还以坞堡形式出现;由于这类住宅十分强调它的集中性和防御性,常建有高墙、角楼和阁道,估计不会出现在较大和繁华的城市之中;河北阜城出土的汉代明器陶质塔楼园林汉武帝扩建了秦始皇的上林苑,“园三百里,离宫七十余所,尽收石花异卉,珍禽奇兽;汉袁广汉於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建筑壮丽,开私人园林未有之先例”;汉甘泉园“周可五百四十里,宫殿台阁百余所,凿昆明坤灵”;陵墓汉武帝的茂陵汉陵基本上和秦陵差不多,也是人工筑起的巨大四棱锥形坟丘上方;坟丘上建寝殿供祭祀,周以城垣,驻兵,设苑囿,迁富豪成陵邑,多半死前筑陵,厚葬,并以陶俑殉;东汉时废陵邑,但坟前立碑、神道、墓阙、墓表、使纪念性增强;墓结构技术亦大有进步,防水防雾,且出现空心砖墓,砖穹窿,取代了木椁墓;墓的平面布局受住宅建筑影响而渐趋复杂;此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由以上这些,便形成了汉代建筑古朴简洁,但又不乏朝气的形象;汉代歇山顶不多见,从广东出土的一件明器左图中可见当时的歇山形状是由中央悬山顶和四周单庇顶组合而成的,并且檐口微微起翘,可能是当时南方的建筑风格;汉代屋顶的形式已很完备,有四阿、歇山、悬山、攒尖、平顶等,除此之外,还有重檐、台阶式屋面的做法;早期建筑屋面的高度很小,坡度平缓;屋面多直坡而下,很少反宇;檐口、脊多是直线,很少看到曲脊和起翘的例子;屋顶瓦当均为全圆瓦当,纹样很丰富;有动物纹:四灵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龙、凤等,文字纹样多为“汉并天下”这类吉祥文字,另外还有一些描绘自然现象的云纹、火焰纹等纹样;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东汉时期斗拱的普遍应用;不仅宫殿、楼阁建筑中使用斗拱,而且地主的宅邸中也多使用;斗拱多用于柱头、补间不多见;转角还未见;但灵宝张湾墓中出现有角隅向外斜出45度挑梁,其上置斗拱一朵承托正侧斜面屋檐,可谓转角的雏形;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在各种阙,墓葬及画像砖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形象;此时的斗拱虽已能做的比较复杂,但没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统一,有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工匠们个人的摸索;后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从这些斗拱中脱颖而出的;一斗三升斗拱一斗二升斗拱实拍拱一斗二升斗拱一斗三升斗拱多层斗拱曲臂斗拱八角柱和柱础如倒置的栌斗汉墓石祠上的栌斗和八角柱汉代的栏杆有卧棂栏杆,斗子蜀柱栏杆,柱础的础质难辨,式样简单;台基用砖或砖石混和的方法砌成;门为版门、还有石木门;窗的纹样有直棂窗、斜格窗和锁纹窗,还有天窗;天花有覆斗形天花和斗四天花;柱画像砖上的门有圆柱、八角柱、方柱和等,有的柱身表面刻竹纹或凹凸槽;方柱柱身肥而短,有收分,上置栌斗;方形双柱指房屋转角常每面用方柱一个,各承受一方面的梁架,这种做法后代逐渐减少;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至迟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汉代建筑已广泛使用砖,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秦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但在秦的建筑遗址内使用石构件均不多,加工精度也不高,说明青铜工具加工石材不易;晚到西汉前中期,砖石拱壳才出现,初步具备造砖石房屋的技术条件,但这时木构建筑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秦云纹瓦当秦鹿纹瓦当玄武白虎青龙汉并天下朱雀着名的汉代四象瓦当和“汉并天下”瓦当秦代铜铺首汉长安城下水道铁闸门汉代家具上的纹饰开始复杂化,纹样畅达而不失古劲雄健,植物藤蔓纹样亦已出现;席地而坐的汉代,床和榻都比较低矮;一切活动,如读书、待客、宴饮、议事等,都在床、榻上进行;汉代的案已渐宽渐长,且有方有圆,另外汉代出现有布满室内的大床,床上置几、柜和箱,屏风上也添有架子,可挂器物,门窗上设帘或帷幕;总之,主要的建筑风格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建筑群体的风格首先是开始运用中轴线的手法对宫殿建筑群、礼制建筑群以及院落空间的组合进行布局,这种手法由于可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一直被其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直至明清两代以北京城为代表达到颠峰;其次是重要建筑入口前均设阙,李白在忆秦娥思秋中写到“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词里所提到的“阙”音确,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汉代阙广泛运用在宫殿建筑、园林及陵墓建筑中;外观大体分为阙座、阙身与阙檐三部分;阙身依数量有单出、双出与三出仅天子可用三出,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了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有时在两阙之间联以短檐,以强调其出入口的效果;文献中有关阙的记载颇多,汉宫中有关长乐、未央、建章诸宫阙之叙述更是早已为人所尽知;另外在画像砖、画像石、建筑明器中的形象也有不少;而后是建筑的形式、结构、型制都较前代成熟与完备,建筑组群的轮廓线生动而丰富,组合形式多样,既有高台建筑群,又有廊院、三合院、四合院;廊院式布局中常以门、回廊衬托最后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塔,衬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最后是明堂辟雍的出现;“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二.单体建筑的风格三.汉代木结构的工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从西汉初期主要以高台建筑为主,而到了西汉末年楼阁建筑大量出现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汉代建筑在结构上,不仅台梁、穿斗、井干三种水平木制结构形式已基本形成,而且竖向构架形式也开始出现并奠定了以后1000多年高层木构建筑的基础;汉代建筑在立面上通常分三段式划分,包括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台基多为夯土夯实,外包花纹砖;高台建筑台基很高,西汉早年有几十米高的,以后逐渐降低;据文献记载,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汉代屋顶的形式已很完备,有四阿、歇山、悬山、攒尖、平顶等,除此之外,还有重檐、台阶式屋面的做法;早期建筑屋面的高度很小,坡度平缓;屋面多直坡而下,很少反宇;檐口、脊多是直线,很少看到曲脊和起翘的例子;屋顶瓦当均为全圆瓦当,纹样很丰富;有动物纹:四灵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龙、凤等,文字纹样多为“汉并天下”这类吉祥文字,另外还有一些描绘自然现象的云纹、火焰纹等纹样;汉代建筑在色彩方面,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如宫殿的柱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施彩绘;墙壁界以青紫或绘以壁画;官署则用黄色;雕花的地砖和屋顶瓦件等也都因材施色;三.皇家宫苑的建筑风格在园林风格上,西汉与秦有明显延续性;以山水资源为基础;以仿天象而立宫苑的主导意向继续发展;其中苑中苑的设计和一池三山的山水模式对后世园林影响极为深远;皇家宫苑是西汉造园活动的主流,它继承秦代皇家宫苑传统,保持其基本特点而又有所发展、充实;“宫苑”是汉代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其中“宫”有连接、聚集的含义,通常指帝王住所、宗庙、神庙;“苑”原意为“养禽兽所也”,后多指帝王游猎场所;汉代皇家园林的设计与宫殿设计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宫殿均基台崇伟,借山冈之势,居高临下,上起观宇;而在苑囿之中,或者建湖泊以行舟观鱼,或者建楼台以登临远眺;充满理想,欲近神仙;各宫殿之间,设阁道将基台彼此相连,绵亘连属,如长桥飞虹,互相通达,用以连接;。
《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看汉代建筑及建筑物》范文

《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看汉代建筑及建筑物》篇一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而其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
在众多的历史遗迹中,汉代建筑及其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工艺技巧而闻名。
本文将通过对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探究,揭示汉代建筑及建筑物的独特魅力和特点。
二、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概述和林格尔汉墓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是汉代重要的墓葬之一。
墓内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建筑和工艺等各个领域。
这些壁画为研究汉代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中,对汉代建筑及建筑物的描绘尤为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从壁画看汉代建筑特点1. 建筑风格:汉代建筑风格以雄伟、庄重为主,同时注重细节的雕琢和装饰。
在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宫殿、庙宇、府邸等各种建筑类型,它们的结构和装饰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2. 建筑结构:汉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构架结构,使用梁柱来承重,以屋顶的形式体现建筑的造型和美感。
壁画中描绘的建筑结构清晰可见,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
3. 建筑材料:除了木材外,汉代建筑还广泛使用砖石等材料。
在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用砖石砌筑的墙体和地基,这反映了当时多样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四、从壁画看汉代建筑物类型1. 宫殿:宫殿是汉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壁画中描绘的宫殿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充分展示了汉代的皇家气派和尊贵地位。
2. 庙宇:庙宇是当时的宗教场所,壁画中描绘的庙宇多以神祇为题材,造型独特,装饰精美。
3. 府邸:府邸是当时的官宦之家和富贵之家的住所,壁画中描绘的府邸结构复杂、布局合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生活水平。
五、从壁画看汉代建筑的影响与价值1. 文化价值: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所展现的汉代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2. 历史价值:通过对壁画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巧,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汉唐建筑风格

汉唐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汉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时期,建筑风格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深受宗教、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汉唐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主要以宫殿、广场和陵墓为主。
汉代的宫殿建筑以郊祀的长羊殿、太学的师仪殿以及皇帝的宫殿为代表。
其中,长羊殿是一个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采用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建筑技术,展示了汉代建筑师的巧妙设计和施工技巧。
而唐代建筑风格则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充满了浓厚的宗教和文化气息。
唐代的佛教寺庙是当时建筑风格的重要代表,如法门寺和大报恩寺。
法门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建筑庄严肃穆,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大报恩寺则以金刚殿为主体,充满了唐代建筑的壮丽和繁盛。
除了寺庙,唐代的宗教建筑还包括道观,如青城山的黄庭观和蜀中青城的天师府。
这些道观建筑采用了山水的自然环境,将建筑巧妙地融入自然之中,与山水相映成趣。
在庙宇之外,唐代的宫殿建筑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代的宫殿建筑注重对称和均衡,每个建筑都充满了艺术和文化的气息。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明宫。
大明宫是唐朝的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
除了宫殿和庙宇,汉唐建筑风格还充满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些重要的寺庙和宫殿都有独特的壁画和雕塑,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文关怀。
唐朝盛行诗歌和音乐,所以建筑也经常被用作诗人和音乐家的创作场所,从而使建筑与文化紧密相连。
此外,汉唐建筑风格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唐代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合的建筑技术,使建筑更能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而一些重要的建筑群,如洛阳白马寺,更是将建筑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总结起来,汉唐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汉代建筑风格注重宫殿和陵墓,唐代建筑风格则更加多样化,充满了宗教和文化元素。
汉唐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记忆。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汉代建筑追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例如汉长安
城的规模就非常大,气势恢宏。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通过不同高度的建筑和错落有致的布局,营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效果。
2.建筑造型俊美,庄重大方。
汉代建筑的造型非常注重美学的表现,建筑的轮
廓线和比例都非常协调,俊美而庄重。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通过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营造出更加优美和谐的整体效果。
3.建筑装饰华丽,雕刻精巧。
汉代建筑的装饰非常华丽,雕刻技艺精湛,各种
图案和纹样都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4.建筑结构创新,技术精湛。
汉代建筑在结构和技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例
如汉代的木构架建筑结构,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梁柱和斗拱,使得建筑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更强的地震力。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内部的通风和采光,使得建筑更加舒适宜人。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雄伟壮观、华丽精致、结构创新和技术精湛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汉朝的建筑与城市规划

中国汉朝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在中国历史上,汉朝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转折点。
汉朝时期,建筑与城市规划经历了许多创新和变革,为后来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一、建筑风格的演变汉朝的建筑风格是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通古斯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建筑风格的特征。
汉朝建筑以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为主,其中前者主要应用于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后者多用于民居和农村建筑。
汉朝的建筑特点之一是注重平衡和对称。
建筑大多采用“三间一堂”的形式,即通过将三个房间一分为二来实现空间的对称。
同时,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多利用庭院和花园等景观来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在汉朝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汉朝在各地兴建了许多都城和县城,这些城市规模庞大,布局合理,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的成就。
汉朝的城市规划强调中轴线的设置。
城区主要由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街道构成,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中轴线。
大街道两侧修建了官署、寺庙、商业街等重要建筑,形成了市中心。
城市的大小街巷相互衔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道路网。
另外,城市规划还注重城市的防御工事。
汉朝时期,大部分城市都修筑了城墙和城门,并设置了烽火台和哨所,以便守护城市的安全。
在城市周围还会修筑护城河,增加城市的防御能力。
三、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影响汉朝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朝建筑风格的流传影响了后来的建筑设计。
木结构和对称布局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沿用,并发展出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其次,汉朝的城市规划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对象。
古代城市规划的经验和技术在汉朝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为之后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汉朝的城市布局和中轴线的设置在后来的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总结起来,中国汉朝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在古代建筑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底蕴,还为后来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汉代建筑风格被认为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影响力的一段历史。
汉代建筑风格以其简洁、典雅的特点,形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汉代建筑的特点汉代建筑风格在古代建筑中的优雅和独特之处在于其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首先,汉代建筑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汉代建筑师更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和黄土,以适应地方气候和资源的特点。
其次,汉代建筑追求简洁、稳定的结构,以保证建筑的安全和耐久性。
同时,建筑师还注重以纪念和纪念陈列的方式来展示历史和文化。
二、宫殿建筑汉代宫殿建筑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以洛阳宫为例,这座宫殿建筑以其宏伟的规模和复杂的构造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洛阳宫主体建筑群呈“函”字型布局,中轴线上设有多个重要建筑,如景宗殿、华盖殿和望恒殿等。
各个建筑之间以回廊连接,形成了宫殿群的整体风貌。
汉代的宫殿建筑在建筑风格上注重夯土墙和木构结构的应用,使整个建筑更具汉代特色。
三、寺庙建筑汉代寺庙建筑也是当时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汉代寺庙建筑在设计上注重塑造宏伟而雄浑的氛围,通过锦绣楼、山门和塔庙等建筑元素的组合来营造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
例如,白马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佛教寺庙,其建筑风格简洁、大气,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元素。
寺庙的大雄宝殿是汉代建筑风格中的重要代表,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和精美细致的雕塑装饰显示了汉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
四、宅院建筑汉代宅院建筑是一种以庭院为核心的传统建筑形式。
宅院建筑以宁静、舒适的氛围为特点,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装饰来营造居住环境。
典型的例子是双拱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突出了对中轴线的重视,以及对对称和平衡的追求。
另外,汉代宅院还注重绿化和花园的设计。
如王莽故居就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而闻名,其中种植了各类名贵花卉,使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代风格。
总结:汉代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历史建筑的风格与特色

古代中国历史建筑的风格与特色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代表之一。
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独具特色,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建筑风格和特色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性建筑。
一、汉代建筑风格与特色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艺术得到迅猛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建筑的规模和高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永恒艺术形态。
汉代的建筑风格特点是大气雄伟、美观大方,突出了力量、稳定和金属线的感觉。
在汉代建筑中,有一种独特的建筑手法——栈桥。
栈桥是一种悬挂在山崖和河面上的桥梁,它连接两个山丘,依山傍水,形态优美,可谓是汉代建筑高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建筑中的楼阁,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发扬,被作为中国建筑的代表性形象之一。
例如,北方的世界文化遗产木塔、颍川钧庐等均为汉代楼阁建筑的代表。
二、唐代建筑风格与特色唐代是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黄金时期之一,其建筑风格与特色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赞誉。
唐代建筑的风格以庄严、宏伟、雄浑、秀美为主,体现了唐代的国力强盛和文化繁荣。
唐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宫殿建筑的大量应用。
唐代皇宫作为当时的建筑巨型,其宫殿建筑远远超过以往的建筑规划,模式更为多样,以平面结构的变化、建筑比例的协调和装饰细节的精细见长。
唐代建筑中,还出现了一种特定的建筑形式——观音楼。
观音楼是一种多层楼阁式建筑,形体气势恢宏,因其高大的建筑身和洁白的色调,被作为唐代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
三、明代建筑风格与特色明代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又一重要时期,为中国建筑艺术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巅峰之作。
明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庄重肃穆、精细华美,注重规划、布局和造型的完美协调。
明代建筑中,以紫禁城为代表的宫殿建筑震撼人心,不仅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高超技巧,更突出了皇权的权威和壮丽的国家气派。
此外,明代建筑中还常见壁画和石刻,以繁密的图案、优美的造型、精湛的技巧和强烈的装饰特征让人难以忘记。
汉代风格的设计理念

汉代风格的设计理念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建筑与设计艺术的高峰期之一。
汉代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宫殿、园林、家具、陶瓷等多个方面,其特点是注重实用性、自然性和简洁性。
首先,汉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实用性。
宫殿建筑、园林布局和家具设计都追求舒适实用,注重功能性和人性化。
例如,太学、太初殿等宫殿建筑布局合理、空间利用充分,同时保留了传统宫廷建筑的庄严肃穆之感。
园林中的假山、湖泊等也都是合理设计并具有实用价值的景观元素。
家具设计注重人体工学,留出合适的空间供人使用,使人们在使用中感到舒适和便利。
其次,汉代的设计理念追求自然性。
汉代设计师致力于模仿自然界的形态和色彩,力求使设计作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在宫殿建筑中,常常出现山形、云纹、天花等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的装饰元素。
园林中的假山、湖泊等景观设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将山水揽入园中。
家具和陶瓷的装饰常常采用自然界的图案和色彩,如花卉、禽鸟、山川等,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最后,汉代的设计理念以简洁为核心。
传统汉字的简练、凝练风格影响了汉代设计师的创作思路。
宫殿、园林、家具和陶瓷等设计作品都力图用简易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涵。
宫殿建筑檐维简洁明快,装饰层次简练而不失华丽。
园林中的假山、池塘等景观处理简单大方,弱化了繁复的装饰,突出了整体格局的美感。
家具的造型简洁大方,注重对称美和空间感。
陶瓷的器形朴实无华,多为简单的碗、罐、盘等,装饰多以简洁的线条和纹饰为主。
总的来说,汉代风格的设计理念具有实用性、自然性和简洁性的特点。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汉代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而且对后来的设计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设计和建筑的高度成就,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代的装饰艺术特点(63人评价)|1143人阅读|63次下载|举报文档文化.汉代装饰艺术题材特点与内容分类.在造物层面就形成了工艺造物已由先秦时期“事鬼神”走向为人服务.按照组合物可以分为“云纹与文字组合”纹.动物纹饰不论是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00年,长达四百多年的两汉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封建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汉文化深沉雄大、粗犷有力的总体风格。
在装饰艺术中,汉代奢靡的生活方式、厚葬之风的流行,加上与楚文化的内在纠结,使汉代装饰艺术呈现出感性与理性、写实与浪漫相融合的特点。
田自秉先生以“质、动、紧、味”归纳概括出汉代独具时代特色的装饰风格。
“质,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
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
动,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多样的变化……紧,汉代的装饰是满而不乱,多而不散。
它是密中求疏,疏中有密……紧凑而不是繁缛,填充而不是堆砌。
味,这里指的是装饰味。
汉代的纹样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美。
这种装饰美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①总之,汉代装饰风格形成了”古拙之中见深沉,飞动之中显宏大”,在造物艺术中表现出汉民族处于前进过程中的热情与活力。
一、汉代装饰艺术题材特点与内容分类经过秦时期文化的统一,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成为汉代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
交通工程论文南方具有巫术精神的道家思想与北方具有现实主义的儒家思想融合,在造物层面就形成了工艺造物已由先秦时期“事鬼神”走向为人服务,强调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结合,同时由于受到秦汉各朝帝王追求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思想影响,再加上汉文化中楚文化强劲的生命力,致使汉代附着于工艺造物之上的装饰题材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容,深刻的象征意义,并能够集现实性与想象性为一体。
汉代装饰艺术题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云纹与动植物纹(1)云纹:作为汉代主体纹样,被广泛地运用于汉代青铜镜、彩陶、染织装饰工艺中。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释:“云,山川气也”②。
从字面解释可以看出,云纹从视觉观察到物体特性,与“气”相关联应出现时间较早。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织品来看,按照当时同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汉代云纹刺绣主要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三种。
这三种云纹变体虽名称差异较大,但是纹饰的组织结构却十分相似。
至东汉时期,根据出土织锦,云纹有了较大变化,形成一种异物组合关系,常常与汉字及祥禽瑞兽结合形成,按照组合物可以分为“云纹与文字组合”纹,与“云气灵兽纹”。
“云纹与文字组合”纹是汉代所特有的图、文结合的装饰方式,常用“万事如意”、“长宜子孙”“延年益寿”等吉祥用语,职业教育论文填充于云纹之中,甚或在汉代漆器或是织履中,文字就是一种独立的纹饰。
“云气灵兽纹”则是流动云纹之中,夹杂龙、虎、鹤、鹿等祥禽瑞兽。
纹饰组合中,云纹或是采用带状分割的方式,将祥禽瑞兽规整地排列其中,或是将动物纹嵌于云纹之中,形成动物或游走于云中,或在云中奔腾跳跃、展翅飞翔。
汉代云纹充满动势飘逸的线条和丰富多变的动物形象组合,形成恢弘大气的汉代纹饰态势,富有装饰意味。
(2)植物纹:在汉代铜镜及丝织品中运用较多,如柿蒂纹,取其根固的涵义;茱萸纹,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功能,带有香味的中草药。
西晋《风土记》中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插头可辟恶气”。
茱萸也就逐渐演变为驱恶辟邪的吉祥纹样。
除此以外,汉代还流行花叶纹、树形纹等其他植物题材纹样。
(3)动物纹:动物纹饰包括两种,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题材,如鹤、鹿、虎、羊、鱼等多种;还有一种是想象中的神灵怪兽,政治哲学论文如龙、凤、辟邪等纹饰。
动物纹饰不论是现实中的动物还是想象中的动物,在纹饰运用中都强调动感,要么是形体的夸张变形,富有动势,要么是直接在动物身体两侧加一对翅膀,使之轻盈腾飞。
这种造型语言与先秦时期,特别是夏商时期追求动物造型的严肃、凝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汉代民族的自信可见一斑。
2反映现实生活的纹饰与图像题材汉代商品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奠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追商逐利的商业环境。
东汉初年,采用统一货币,结束了王莽时期货币使用的混乱,这一举措更加有利于商贸往来。
至东汉中期,国富民足,城市贸易繁盛,从商人员不计其数。
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理乱》中言:“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由此可见当时商人的富有。
商业的高度发达,百姓的日益富足促成了汉代尚奢、享乐的生活习俗与人生追求。
这种社会习俗与生活状态作为一种装饰图像直接反映在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上,如宴饮,出行、讲学、乐舞、百戏、射猎、采桑、织布及战争图景等等。
3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的纹饰与图像题材在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上,有大量的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的纹饰与图像题材。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河南南阳等汉代经济发达地区。
比如山东嘉祥武士祠约有四十多块画像石,题材有完璧归赵、孔子见老子、荆柯刺秦王、泗水捞鼎等历史故事,历代帝王、烈女孝子、侠客义士等历史人物;另有西王母,东王父等民间崇拜偶像。
西王母与东王父除了常被运用于画像石中,论文撰写论文也常常被用汉代铜镜装饰中,且在民间信仰体系中,东王父不占主导地位。
陈直先生曾言:“汉代每一西王母事为镜铭与图画题材,于西王母之外,又增加东王父以为配。
”河南南阳画像石雕刻工艺精美,题材丰富多样。
有鸿门宴、伯乐相马等历史故事,伏羲女娲、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
二、造型特点汉代造型艺术造型简练生动,稚拙可爱。
比如东汉说唱俑,左手抱鼓于腰部,右手持鼓槌,右脚高跷,整个神态表现出民间说唱艺人说到高潮时手舞足蹈的欢乐状态。
该陶俑体态丰富,表情生动,是中国俑人制作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汉代其他造型的陶塑制品,如城堡、楼阁等建筑模型,鸡、鸭、牛、羊等动物塑像,都极富有生活气息。
汉代工艺造物的造型特点与上述艺术造型略有不同,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功能性的强调与审美性的结合。
这一造型特点在汉代青铜器与陶瓷器上表现尤为突出。
汉代青铜器形式多样,造型优美,主要品种有盆、盘、炉、镜、灯、鼓等等。
其中铜灯的结构的合理性与造型设计的优雅生动尤其值得深入探讨。
文章来源汉代铜灯可以从使用方式与造型上进行分类。
若从使用方式上划分主要有盘灯、吊灯、虹管灯等几个品种;若从造型上来划分则有牛灯、羊灯、朱雀灯等象生的动物造型及长信宫灯的人物造型。
不论哪种类型的灯具设计,都具有功能合理、结构科学、造型生动的特点。
作为照明的用具,汉代灯具的高度设计遵循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座灯灯具高度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立灯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
这一高度与汉代席地而坐,家具的高度设计都有密切关系。
灯具内部结构安排科学,具有省材、易操作、易拆卸、易清洗的特点。
外部造型并非从纯粹的装饰要求设计,而是与功能、结构紧密结合,如虹管灯类导烟筒设计往往巧用人物或动物身体某个部分。
雁鱼灯的导炯筒为修长的雁颈,长信宫灯则利用宫女袖管等不一而足。
汉代灯具设计功能合理,造型生动自然,形成了汉代灯具设计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
以一斑窥全豹,陶瓷器及其他器物的造型设计亦具有同样的风格特点。
三、构图特点疏密有致,满而不乱是汉代装饰构图的主要特点。
这种装饰特点在汉代画像砖与织锦装饰图案中都有突出表现。
四川大邑乡出土的《戈射收获图》画像砖,画像砖高、宽度都在四十公分左右。
以浅浮雕的[艺手法三、构图特点疏密有致,满而不乱是汉代装饰构图的主要特点。
这种装饰特点在汉代画像砖与织锦装饰图案中都有突出表现。
四川大邑乡出土的《戈射收获图》画像砖,画像砖高、宽度都在四十公分左右。
以浅浮雕的[艺手法完成,线条流畅生动,注意整体动势与气氛的营造,是目前发现四川汉代画像砖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该画像砖构图完整,整个画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部分为戈射主题,下面部分为收割主题。
在上图中,空中大雁飞行,右面池塘鱼游莲荷之中,左面部分为两人正搭弓射雁。
成本管理论文下图有6人正在进行农收,其中一人挑担送饭、三人伏腰收割,两人扬镰似在割草。
上下两个画面从空中到陆地、到水中,有鸟鱼、植物、人物等形象,内容丰富多变。
整个画面虽采用填充式构图方法,但是画面主题鲜明,人物、动物安排错落有致,给人以井然有序的视觉感受与艺术效果。
汉锦与唐锦织花工艺方面的区别·为经线起花,一为纬线起花。
经线起花是一种“经丝彩色显花”的丝织工艺,这种工艺所形成的纹饰,是一色的纬线,二至三色的织物花纹。
这种纹饰的特点是同一种色彩上,同一种图案呈纵向整齐排列,自然形成一种带状的分割结构,使纹饰繁而不乱,富有装饰意味。
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东汉时期“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褐色纬线织地,经线起黄、蓝二色纹饰,云纹与汉字“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综合工程论文呈纵向带状排列,使整个作品纹饰呈现出繁而不杂,满而不乱的构图特点。
四、色彩制取与表达先秦《周礼》中记载了有关染色工艺的官员职责分工,文中记载:“地官掌染草”。
由此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草木染色工艺已很成熟,并成为政府官员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至汉代,染料运用有两种,一种是草木染,又可称为植物染料;一种是矿物染料,这两种染料统称为自然染料。
自然染料与今天使用的化学染料相比较,具有色彩鲜亮而不炫目,久不褪色且环保的特点。
马王堆出上的染织品色彩品种多达36种之多,主要有朱红、棕、黄、褐、蓝、绿、黑等色。
其中朱红色为矿物染料,在染织工艺及汉代漆器工艺中都被广泛运用;蓝色则是今天南通、苏州等地区仍然在使用的蓝靛染,是一种植物染料;褐色是利用板栗壳之中的所含有的单宁酸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来制取,褐色是各种植物染色中牢度较好的一种;人口问题论文白色采用云母,黑色采用碳素与油的混合物,而其他诸种深浅色的变化则是加入不同媒染剂而成。
汉代染色材料的调制与印、涂染工艺都很成熟。
马王堆出土的各种印染织物,经过两千多年的地下腐蚀,出土之时依然色彩斑斓,令人慨叹。
自然颜料除了运用于印染工艺以外,在青铜器的装饰纹饰中也常被使用。
如1963年陕西西安红庙坡出土西汉涟弧纹彩绘镜”,镜背采用矿物颜料彩绘,两千多年的时光流逝,颜色依然鲜亮明丽。
镜背中心有一旋纽,钮座四周为淡绿色地,上绘红色云气纹,间以四朵完整的红色花卉,外面一圈绿色地红色彩绘连弧纹。
色彩对比强烈,以旋纽为中心,形成6个环形色圈,每一个色圈都有宽窄的变化,勾描完成的精致的彩绘花卉与大面积的色块形成了丰富多变的底、纹对比。
粗犷中不失典雅,十分耐看。
在色彩表达中,汉代色彩装饰也常常采用工艺的方式表现其材质本身的色泽。
如始于商周时期的金银错工艺,在汉代被广泛运用于青铜镜、青铜灯、炉的装饰中,使金银色泽的对比充满着奢华的审美风格。
鲁迅先生极为推崇汉唐文化艺术,认为汉唐的文化艺术处处表现出民族的自信,并称之为“汉唐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