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在学校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组开学阶段一般从古诗文单元讲起,为的是学生早读时间多读多背,多一些时间积累。
从去年开始,我在古诗方面结合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环节。
先学生课前预习,至少读三遍以上,生字词过关,搜寻有关作者的资料信息。
上课后,我导入新课后,请同学先简介作者,由于小学学过杜诗,学生立刻介绍了作者。
然后我让一学生朗读全诗《望岳》一遍,朗读前我对朗读提了具体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把握正确。
学生读完后,我泛泛而谈地点评了一下就进入自己的范读,结果第一句自己就丑,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声读成了一声,幸好我态度谦虚,立刻和学生一起翻阅字典,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诗歌,结合下面的小字注释疏通全诗,不懂的字词句把它做好记号,先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下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发言比较积极踊跃。
第三环节则是品读诗歌,我让学生自己揣摩诗歌用我读懂了这一句或者我最喜欢这一句来说话,谈自己的感受和理由。
几分钟后,我请学生发言,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参与不够,必须寻找原因。
原来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样说。
我当即以一二句为例,帮学生示范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再从青看出山之秀美,从未了看出泰山的辽阔无边。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杜甫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世诗人和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围绕杜甫的三首诗作展开,深入分析其语言、内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同时对教学反思进行总结。
通过对杜甫诗歌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希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传授和理解杜甫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首诗是《登高》。
这首诗以描绘登高的景色为主线,通过诗人自身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天地之间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杜甫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登山这一行为与人生的起伏相比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围绕诗歌中的景色、情感和思考展开讨论,引导他们通过感知诗人的情绪和思维方式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同时,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和美感体验。
第二首诗是《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诗人对已故兄弟的怀念为主题,展现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深思恋。
杜甫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舍弟的个人特征的描述,表达了对兄弟之间深厚情感的追思。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析诗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抒发和思考,同时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提高学生对诗人情感和生命经历的感知。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也能引导他们思考亲情和友情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能力。
第三首诗是《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咏史和咏史家的身份为主线,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和咏史家事业的热爱和思考。
杜甫通过对古人事迹的咏史和咏史家自身遭遇的叙述,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崇和对咏史事业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咏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通过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咏史事业的追求。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教学反思,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32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32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32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教学《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
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
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
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
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
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
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
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篇2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
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
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
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在对语文诗歌教学中,教授杜甫的诗歌这一内容是非常重要且常见的。
杜甫的诗歌以其沉郁悲壮的情感、深沉的思考和饱满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学生和读者的喜爱。
教学杜甫的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取了杜甫的《春望》、《登高》和《月夜忆舍弟》三首诗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作品。
首先,在教学《春望》这首诗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通过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春望》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在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思考和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讲解《登高》这首诗时,我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杜甫笔下的美景呈现给学生。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描述的山川壮丽的景色。
接着,我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解释了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最后,在教学《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诗歌中描述了杜甫对故友的思念之情,通过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动情。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对亲友的思念和感受,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通过情感共鸣,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思考,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反思和总结,我发现在教学杜甫的诗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手段。
语文计划总结之《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计划总结之《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这三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搔等,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25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25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设计】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
岱宗()决眦()溅泪()搔()簪()逾墙()邺()戍()老妪()幽咽()2.杜甫是唐代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他被称作诗圣。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
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二、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
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
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
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
《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杜甫诗三首》包括了《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春夜喜雨》。
这三首诗在杜甫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并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教授和理解这些诗歌。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诗,通过描绘高山的雄伟和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景色。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山的高远和风的呼啸声,使学生更加亲近和理解诗歌。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可以通过分组或抽号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句并解释其意义。
通过讨论和辩论来增加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一首寄托哀思的诗,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追忆和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家庭和友情的重视和思考。
可以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和杜甫的生平,使学生更加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活情境。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和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思考和体会。
同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可以通过欣赏名家名篇,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比如,可以邀请学生们欣赏别人朗诵杜甫的诗歌,然后分析其中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审美能力。
《春夜喜雨》是一首写春雨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春雨的声音、气味和触感等来理解诗歌。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春天的喜爱和感受。
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观察和描写春雨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反思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杜甫的作品后,自行创作一首关于山水、亲情或春天的诗歌,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分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总之,《杜甫诗三首》是一组富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发现其中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方法。
杜甫诗三首点评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是他在不同时期写的,短短三首诗歌,却能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以及诗人诗作风格的变化。
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抓住了这一主要特点,串起了整堂课的主线,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结合诗人创作心境以及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歌主题,并理解诗作风格之变化。
诗文总有魂,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
这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们能透过诗歌意象、意境及情感来把握诗歌。
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得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总之,这是一节富有“语文味”的课堂,让学生爱听,学生会爱听,就能在老师的引领之下得到文质熏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杨仁静陵水中学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
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
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因此讲授这几首诗歌,应该要尽量引导学生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诗人的悲欢愤
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
鉴赏习惯。
因此三首诗歌我都是提出问题,重视学生自己的体悟。
学生自主去解决四
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
习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秋兴八首》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意象分析法,重点来把握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这样学生既能够复习前面讲过的知识,又能学有余力地赏析完这首诗。
而《咏怀古迹》我主要是抓住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来引导学生。
全诗的讲解还让学生
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这样就
更能把握诗人的感情,体会他沉郁顿挫的行文风格。
而《登高》的课堂更是努力将课
堂完全交给学生。
让学生理解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
之冠”。
学生自己找出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联来分析。
也有学生是从诗人的情感因素
来考虑。
将学生的答案总结起来,既能讲到杜甫写诗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又能使学
生更加理解诗人的孤独与伤悲。
总之,这三节课我都是力图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将语文课堂完完全全地交给他们。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对于意境分析法,由于语文功底不扎实,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因此在回答的时候往往是一个模式化,能找到意象、意境、情感,但往往对于表达手法表述得不够透彻,即缺乏对具体诗句的赏析。
这就给我一个
启示,以后的诗歌讲解一定要注重诗句的具体赏析。
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歌运用的
艺术手法,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