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
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原创

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之三国演义近几年,随着四大名著的相继翻拍,新版的电视剧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好评差评不绝于耳。
因此,古代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也成为了大家讨论的话题。
这篇文章里,本人将会就三国演义的旧(94版)新(10版)来谈一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
由于我本人身为理科生,曾经忙碌于学业和高考,因此也并未完完本本的看完全过这两部影视作品。
因此本篇文章仅代表个人的浅见,如有愚昧疏漏之处还请海涵。
如今的社会,电视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每天必备物品,看电视则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每天的娱乐活动。
现在好多人在批判说,越来越少的人只是将对名著的喜爱停留在电视剧上,而电视剧又未能把真实原版古典小说呈现出来,因此对导演编剧大加批评,尤其最近各个名著翻拍之后。
但是我认为,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本就应该存有它自己的特色,用独有的方式去给观众们带来艺术享受。
而又为何拘泥与原著呢?正如对《三国演义》本身,罗贯中不是正如现今的编导们吗?他不也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吗?他又遵循了真正历史的多少呢?可见,今人没有必要一味的要求电视剧还原原著,适当的发挥是可以的。
但是,同时,我们大家接受的也仅仅是适当发挥。
过于不尊重原著的情节和内容则不会被大家所接受。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在看两部电视剧时的感受吧。
旧版三国演义在大家的心中一直是颇受好评的。
比如说旧版三国里,我认为演员们很有气质。
如吕布、周瑜、诸葛亮等。
而且,旧版三国相对更尊重原著,情节发展更规矩一些。
但是我感觉既然是已经成为视觉作品,不得不提到旧三国的场面不够大,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够逼真,不能给观众,尤其是现在的观众以吸引,满足不了现在观众的视觉需求。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拍摄条件,技术欠缺有很大原因。
而且,在老三国中,人物的表现处于脸谱化叙述的模式。
如孙权仿佛只是刘曹忠奸斗争的陪衬,全无性格可言,而他的手下,也基本都不中用。
简述中国四大名著改编影视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的利弊

简述中国四大名著改编影视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的利弊
By顾煌荣答:
利:1.扩大影响面,提高观众对四大名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2.激发观众了解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方法,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4.避免传统文化的失落,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
5.采用现代传媒,便于为观众所接受理解,也便于为外国观众所理解,方便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6.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来文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弊:1.影视剧为商业化运作,易改变传统文化的内涵来迎合现代观众口味,使传统文化在传播中变味;
2.群起效仿,流于媚俗,久而久之使观众产生厌恶情绪,抛弃传统文化;
3.使观众静心仔细阅读名著的可能性减小,因为观众觉得自己已经了解名著,不会再深入思考探讨,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范范了解。
4.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影视剧所传达给观众的只有一种解读,同时观众容易接受并默认这种观点,这就会造成传统文化的片面解读,不利于其传承。
综上所述,四大名著改编影视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有弊。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每件事物都不可能做到完美,重要的是适应现代潮流的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doc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近年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之势如火如荼。
三国与水浒齐飞,西游与红楼共舞。
旧版的、新版的、原版的、翻拍的,到处都是,令人目不暇接。
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但这趋势是好是坏呢?其实,不可否认,名著本身存在着永恒的生命力。
无论古今中外,人类的某些情感、体验是共通的。
名著之伟大就在于,它挖掘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并形成作品的主题,从而使作品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这方面来说,名著的不断翻拍正是这种生命力的表现。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时代在变化,不同的时代从名著中得到的感触不同。
特定时代创作者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时代的局限。
因此,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赋予了当代影视创作者对以往改编作品以重新阐释的权力。
任何一部名著诞生时所负载的精神内涵,永远不会等同于今天它拥有的精神内涵,在它被传诸后世的同时,后人对它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会不断地丰富它的意蕴,甚至挖掘出原作者不曾赋予它的精神内容。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不无“补天思想”,而后人却将其精神内涵理解为“民族关系—满汉之争”“阶级斗争的第一章当代影视改编热点透视l5百科全书”“封建社会的没落史”……由于时代的距离,人们对古典名著或是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能够揭示出原作者的本意及寓意,或是由于时代不同产生隔膜,不仅不能揭示、认同原作者的本意,很可能背道而驰。
改编者从自己的立场角度来阐释原著,形成改编的影视剧独特的精神实质,体现出当代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和审美观。
其实,不光是精神层面的不断发展导致古典名著的不断翻拍,影视技术的不断更新也是翻拍不断的重要原因。
当影视技术不断发展时,由于声音、色彩等新兴创作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日臻成熟,电影创作者们似乎更有信心在银幕上“完美”地再现一部名著。
就拿老版西游记与新版西游记来比较,观众体会最深的不是台词的改变,不是情节的更新,而是电视的特效。
在新版西游记中,各种特效的使用使西游记场景更美轮美奂,打斗更精彩绝伦。
古代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利与弊

辉煌与落寞——论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航天航空学院航23班吴之茂2012011570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曾几何时,83版《西游记》像春晚一样成为了很多人关于寒假、春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年龄、地域和阶层的限制,就像丁夏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领导人在全世界面前的讲话都会用上一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在此之后,名著的改编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一股春风吹绿神州大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当然这些作品也是参差不齐,毁誉参半,中国的导演们也是绞尽脑汁探索名著改编的方向,名著的改编之路也就在辉煌与落寞中缓缓前沿。
不同的社会背景必然催生不同的文化,名著的改编热也必然有其特定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社会还是需要名著向影视作品改编的。
不得不承认以下几个事实: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快为主旋律的社会中,快餐式文化、快餐式阅读,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面前一壶清茶,在夕阳下静静得捧着一本名著,专注其中;另外我们也应该知道目前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没有达到让所有人都可以看懂名著的水平,有人曾提出想要读懂古代小说的原著作品至少需要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而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没上过高中的人必然会有一些困难,这说明在我国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看不懂名著的,但经验或者说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教授还是农民,提到《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都可以侃侃而谈,这不得不说是这些由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的功劳。
而且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在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可阅读性”,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再加上资深演员的深情演绎无疑让这些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更加饱满,或者说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古代的小说貌似离我们很远的样子,遥不可及、深不可测。
我们读不懂一个人在面对千军万马时的处变不惊,我们读不懂一个人在自己和家人受到欺凌的时候泰然自若;我们读不懂一个英雄如此嗜血;我们读不懂故事中人的喜怒哀乐;我们读不懂英雄们的侠义柔肠,同时我们也读不懂他们的铁骨铮铮,因为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表情,看不着他们的动作。
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pdf

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古典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到底是好还是坏?”这是一个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的人说好,认为改编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文字变为画面,显得更为生动活泼,更能吸引广大群众对名著的兴趣,有利于名著的传播。
也有的人说不好,认为改编是对经典的玷污,很多这样的改编纯粹是出于商业目的,在改编过程中,经典被有意或无意地曲解、颠覆,这是对名著的极不尊重。
双方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分不清谁对谁错。
那么,到底该怎样回答这一问题呢?稳妥的做法是不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回答。
否则,不管是什么样的答案,都难免遭到质疑甚至是口诛笔伐。
在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的古典名著里,我比较熟悉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所以,为了说明我的观点,不妨在此谈谈我个人对《西游记》这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看法。
首先来看看《西游记》的改编“得”了些什么。
改编在一定层面上承担了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
说起我最早接触《西游记》,要归功于央视52集经典动画版《西游记》。
但那时,还处在童年的我多是出于对动画片的好奇与喜爱,而非《西游记》本身。
后来,我又在动画片的吸引下,看了由六小龄童主演的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这时才算是对《西游记》有了更为详细了解,并逐渐喜欢上了西游故事。
相信很多90后甚至是80后与《西游记》相识相知的过程,和我的差不多——都是被影视剧所吸引,接触、了解西游故事,并逐渐对原著产生兴趣,想进一步去了解这部不朽的作品。
在这一层面上说,《西游记》的改编承担了媒介的角色,提高了原著的普及率。
改编使得各人物性格形象更加丰富饱满,给人的印象也更深刻。
要说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猪八戒了。
原著描绘猪八戒的外貌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塑造的其性格特点是贪财好色,喜欢斤斤计较、落井下石,虽也有淳朴天真勇敢坚强的一面,但总的形象还是不大光彩的。
这从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就可以看出。
试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利与弊

试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利与弊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改编;利弊引言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蓬勃发展,很多文学作品也被编剧导演搬上荧幕,以全新的形式成现在大众面前。
对于影视行业的发展以及文学作品近年来的萧条,文学作品改变成影视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宣传也有一定的利好。
但是由于文学与影视效果不同,因此在改变上会出现一些改编者的主管意愿,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应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
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1.1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反映艺术文化,利用文字将社会形态以及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生活的理解表现出来,作者通过文字将内在的不能表现的东西写出来,呈现给读者一个具有丰富多样性的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当时的人文情怀。
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展现当时社会的阶级水平,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的认知。
同时还可以唤醒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艺术享受。
1.2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是通过拍摄将人物的性格以真实的表演形式变现出来,同时将各种生活习俗以及社会形态以真实还原的情景展现在荧幕中,它是一种成现在电视机或者电影屏幕上的一种作品形式,这不但包括电影、电视剧、戏剧,同时还包括音乐舞蹈等影视形式,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影视作品能够给人们一种直观上的感受,让人能够通过演员的表现直接感受到剧中的情形以及当时的心情。
让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文学作品当中所想表达的情感。
2.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与联系2.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共同点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相同特性的,它们都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带动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载体,人们通过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可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另外还可以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发扬与传递,同时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2.2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差异一个具有良好口碑的影视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编剧的编制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指导,这是一个大众参与的形式,它不仅需要带动观看者的情绪还要打动人心,另外剧中的演员以及编剧,摄影,化妆等各方面都要契合到位,否则无法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也没办法带动人们的情绪。
论文学名著改编的得与失

在讨论影视作品对古典名著的影响之前,很有必要对我们现代人坐在电视机前的时间和坐在书桌前的时间做一下对比。
中国所谓的素质教育,所谓的全面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正在向着应试教育的方向蓬勃发展。
而我们这些所谓学富五车的大学生们,对于古典文学名著,或者是近现代的文学经典,或许都能说出它们的作者、时代、内容云云,然而,这是否就能说明我们,真正的看过这些书呢?很可惜,答案是没有。
作为“过来人”,以及一个对文学比较感兴趣的工科男,我必须要指出的是,这些文学常识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高考之前按书本死记硬背背出来的。
尽管说必要的人文素养必须要有,厚厚的大块头变成那么几页纸的简介也无可厚非,可是如此一来书中的精髓是我们无论如何体悟不到的。
而古秀才,今人或许说他们迂腐的要占大多数,然而,至少,他们是熟读四书五经常背论语孟子的。
可是放到现代,就我所见,清华图书馆专门罗列出来的大学生必读刊物,我可没见过有多少人在那之前停留。
丁夏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有调查我们真正看过中国四大名著的人有多少,结果200来人里面举手者寥寥。
——这就是我们的阅读现状了,不是没书可读,而是没读书不读书不想读书。
而电视呢?有调查显示,中国有四成人一回家便找遥控器打开电视机,另有三成多的人在头三件事情中作这件事情。
又有多少人是一回家就拿着一本三国红楼之类的的书津津有味的读呢?或许是时代的进步吧,古之人毕竟没电视可看没网可上,只能读书咯。
如此一来,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倒是一种很不错的文化传播媒介,让这些新时代的新新人类不要用脑思考就可以在轻松之余获取文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了。
尽管说这种获取的途径完全是当做娱乐。
或者说,电影电视的发明本就是为了文化推广衍生的产物,放眼看去,影视界的多少作品不是在片头标题下很不显眼的标上一个“根据某某某《xxx》改编”的呢?如此,对于影视作品的此种功能我们并不能有太多指责,反而应该是对它对于人类文化传播所做出来的贡献的褒奖才对。
中国小说鉴赏-从文字跃然于荧幕

从文字跃然于荧幕——论古代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之得失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古典文化的重视与推崇,越来越多的古代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与电影,其中以四大名著尤为经典。
从广受人们推崇的87年《红楼梦》到88年的《西游记》中令人影响深刻的孙悟空,再到94年的《三国演义》,98年的《水浒传》,以及后面一遍一遍的翻拍,古代小说被一遍一遍搬上荧幕,那由原版的纸质小说改为影视作品有何意义而又有何不足之处呢?这里就以《西游记》为主分析各种荧幕上与西游记有关的影视作品的利弊。
首先,将文学作品改编成为影视作品会使其变得更为通俗易懂,降低了其阅读的门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也可以让孩子在没有识字之前接触到这些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而且可以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少有人或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阅读那些精致的文学作品,而是追求的那种直白简单的网络文学或者是直接有视觉刺激的影视作品。
所以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可以增加其普及度。
现在的年轻一代几乎人人都能记住《西游记》中的各种情节,而其中大部分人并没有阅读过原著,这就要归功于长期暑期霸屏中央卫视的《西游记》了,和我一辈的人基本上都看过几遍《西游记》,我至今记得影视剧中几个精彩的情节如“三打白骨精”,所以《西游记》基本上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也是我们接触的最早最深刻的文学作品。
其次,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可以丰富影视剧的素材,提高影视作品的档次以及社会文化意义,可以让被综艺节目与狗血剧充斥的影视界焕发新的活力。
而且作为最为轻松诙谐的《西游记》,被改编为动画作品后,吸引了广大低龄儿童,让动画作品中不再是那些毫无营养的低智动画,在传输正确世界观的同时,也让他们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
不可否认将古代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意义,但由于文学形式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改编仍有其局限性以及弊端。
作为改编作品,失真是其通病。
演员表演不到位,导演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刻,文学形式的差异以及对原著的不尊重(有些影视作品功利化严重)都是造成作品失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掀起了一股把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热潮,其中四大名著都被改编成电视剧供人们观赏。
目前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已经有很多,而且许多最著名的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已经不止一部,比如四大名著在最近几年又翻拍了新的一版。
那么,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都有什么呢?
以《水浒传》为例,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改编成的影响力较大的版本有两版,一版是八七年最为经典的一版,还有一版就是最近几年刚刚翻拍出的一版。
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其好处首先在于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典名著。
在《水浒传》被翻拍成电视剧并供广大人民群众观看后,以前只有部分读书的人才会了解的《水浒传》的内容,变成了妇孺皆知的文化大餐,不仅成年人了解到了相关内容,而且小孩子也懵懵懂懂地建立了相关认识,比如小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就会角色扮演互相打斗。
虽然说《水浒传》改编成的电视剧不一定绝对忠实于原著,但通过改编成电视剧确实让更多人了解到相关内容,而且有利于吸引人去读原著。
不仅如此,将名著改编为影视作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让人知道《水浒传》,如果人们根本没听说过,那么何谈对其的弘扬?这与“百家讲坛”的建立原因如出一辙。
要知道,目前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比如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包装,再将其制作成自己的产品,本身消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后受益的却是好莱坞的制片人。
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因此,单就这个原因来说,将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改编”中就有一个“改”字,再加上影视作品和书本的呈现方式完全不同,因此在改编过程中一定会加入许多对名著的改变,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有意的改变《水浒传》中原来的内容在87年的经典版中较少出现,那时对《水浒传》的改编基本还是以还原原著为目的,对名著内容的改变主要还是无意的,比如导演、编剧必须按照自己对《水浒传》的认识将其拍成电视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水浒传》来说也不例外。
比如林冲的演绎,在原著中林冲应该是长得比较虎背熊腰并且面貌并不俊俏,但在电视剧中林冲的形象却比较瘦弱,并且面貌俊朗。
不管怎么说,这种程度的改编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最新一版的电视剧却存在许多不能让人接受的对原著内容的刻意改变。
在当前社会中,电视连续剧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对于女性角色,无论其本来面貌是什么样的,无论其应该给观众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都要求演员要漂亮、性感,而且在拍剧时对这一部分更要着重发挥,好像不这样就不会有男性演员观看似的。
在电影里面最先出现这种趋势,后来就发展到无论什么题材的电影都要有一段激情戏;近期,这股不正之风也蔓延到了电视连续剧领域。
因此,在新版《水浒传》中,仅有的几个女性角色基本都被漂亮、妖艳的女演员演绎,特别是潘金莲的戏份,导演更是对其大书特书。
这纯粹是为了娱乐消费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愈演愈烈。
我们一定要将弘扬名著作品与消费名著作品区分开来,前者是最起码是要忠实于原著的,或者可以在原著的基础上深刻发掘其内涵,并不会凭空捏造出许多情节来论证与名著中思想相左的想法;而后者就是为了经济利益,为了吸引眼球而不负责任地对原著进行篡改,改编的过程中不是以基于原著内容为考虑的主因,而是把观众喜欢什么样的内容作为考虑的主因,刻意迎合观众的口味,无底线的娱乐化。
这对许多并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是一种误导,对原著也是一种伤害。
总之,我的观点就是,对中国古典名著的改编要建立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之上,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二次创造的过程,对名著内容进行提炼或充实;对名著的改编要少去考
虑一些商业化的因素,要多考虑对人民负责、对观众负责。
虽然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很难做到,但我希望在将来能有更多更负责任的编剧、导演对古典名著进行更深刻的解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