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名著改编的得与失共20页文档
《经典小说的电影改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经典小说的电影改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引言1.1 概述经典小说的电影改编是电影产业中常见且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的交融,许多经典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并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然而,有些改编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迅速成为经典之作,而其他一些则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遭受负面评价。
本文旨在探讨经典小说的电影改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分析和总结。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经典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将着重分析经典小说的电影改编成功的原因。
主要包括选材与故事线转换、导演与演员选择以及创新与传承之间的平衡等方面。
第三部分将深入剖析经典小说的电影改编失败的原因。
重点探讨变动剧情与角色失真、缺乏理解与表达原作核心思想以及技术手法、拍摄手法不当等方面。
第四部分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典小说改编电影。
包括奥斯卡获奖电影案例分析、观众反应良好的改编电影案例分析以及经典小说题材长寿系列电影案例分析。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将提出改进电影改编之道、发展经典小说改编产业以及探讨电影改编对原著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见解。
1.3 目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经典小说的电影改编背后的成功与失败因素,并总结相关经验教训。
这有助于明确未来在进行经典小说电影改编时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促进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电影对原著作品的表达与传承,从而提高观众对其中核心思想和意义的理解,增强对原作品及其文化内涵的欣赏。
2. 经典小说的电影改编成功的原因分析:2.1 选材与故事线转换:在经典小说电影改编中,选取适合拍摄的小说作为原材料是十分重要的。
成功的电影改编通常选择深入剖析人性、情感丰富、具有画面感和叙事能力强的经典小说作品。
同时,在将小说故事线转化为电影剧本时,需要对原著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调整,保留主线剧情,减少次要情节,以使电影更好地符合观众对于节奏紧凑、高潮迭起的需求。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原著和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同时提出一些关于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建议。
关键词:古典文学名著影视作品改编得失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的例子已不少见。
无论是文字还是影视,都是重要的表现手法,都希望读者或观众能够领略名著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滋养。
我认为,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失,关键在于名著自身的特性是否能与影视表现力完美结合。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在于其客观性、超脱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背景的交代、场面的描写、故事的叙述、人物的刻画,使名著自成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既反映了客观的社会现实,又在艺术的手法下超脱于社会现实,而且包罗万象,充满了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与碰撞。
在这个世界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人性的复杂与变化、人生的悲欢与离合、命运的神秘与必然,产生心灵的共鸣,得到精神的滋养。
感悟名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人同在一个世界生活,却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人生体验。
而影视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它的直观与生动,能否用影视这种表现手法将名著的特质表现出来,确实值得探讨。
不可否认,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由于影视作品的固有表现力,的确有许多值得称赞之处。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1)场面描写更加生动,给观众以视觉享受。
比如《水浒传》一书在“三打祝家庄”中描写林冲活捉扈三娘(一丈青)时,写道“一丈青飞刀纵马,直奔林冲。
林冲挺丈八蛇矛迎敌。
两个斗不到十合,林冲卖个破绽,放一丈青两口刀砍入来。
林冲把蛇矛逼个住,两口刀逼斜了,赶拢去,轻舒猿臂,款扭狼腰,把一丈青只一拽,活挟过马来。
”一丈青在之前活捉王矮虎,大战梁山好汉,挫了梁山锐气,此处林冲出场活捉一丈青,挽回局面,堪称小高潮,然而文字描写的画面感却不是太强。
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原创

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之三国演义近几年,随着四大名著的相继翻拍,新版的电视剧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好评差评不绝于耳。
因此,古代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也成为了大家讨论的话题。
这篇文章里,本人将会就三国演义的旧(94版)新(10版)来谈一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
由于我本人身为理科生,曾经忙碌于学业和高考,因此也并未完完本本的看完全过这两部影视作品。
因此本篇文章仅代表个人的浅见,如有愚昧疏漏之处还请海涵。
如今的社会,电视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每天必备物品,看电视则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每天的娱乐活动。
现在好多人在批判说,越来越少的人只是将对名著的喜爱停留在电视剧上,而电视剧又未能把真实原版古典小说呈现出来,因此对导演编剧大加批评,尤其最近各个名著翻拍之后。
但是我认为,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本就应该存有它自己的特色,用独有的方式去给观众们带来艺术享受。
而又为何拘泥与原著呢?正如对《三国演义》本身,罗贯中不是正如现今的编导们吗?他不也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吗?他又遵循了真正历史的多少呢?可见,今人没有必要一味的要求电视剧还原原著,适当的发挥是可以的。
但是,同时,我们大家接受的也仅仅是适当发挥。
过于不尊重原著的情节和内容则不会被大家所接受。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在看两部电视剧时的感受吧。
旧版三国演义在大家的心中一直是颇受好评的。
比如说旧版三国里,我认为演员们很有气质。
如吕布、周瑜、诸葛亮等。
而且,旧版三国相对更尊重原著,情节发展更规矩一些。
但是我感觉既然是已经成为视觉作品,不得不提到旧三国的场面不够大,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够逼真,不能给观众,尤其是现在的观众以吸引,满足不了现在观众的视觉需求。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拍摄条件,技术欠缺有很大原因。
而且,在老三国中,人物的表现处于脸谱化叙述的模式。
如孙权仿佛只是刘曹忠奸斗争的陪衬,全无性格可言,而他的手下,也基本都不中用。
浅析名著改编的得与失

影视改编的原则
第一,改编应以不对原作构成重大艺术伤害为 前提,应该遵循改编者与原作方“互利互惠” 的原则。 第二,改编者与被改编的文学作品之间,应当 首先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纽带与艺术上的共 鸣,改编成的影视剧应该与原作之间具有起 码的相似性。 第三,改编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独创性, 坚持艺术的创造性原则。 第四 ,应当高度尊重作为名著的原作。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陶冶青少年情操
有些名著太长,文字艰涩难懂,而改编之后搬上 荧屏,我们在看电影、电视放松的同时也就接 受了知识,回忆起来时,印象还很深刻。
对于整天沉溺于武打、言情电视剧的青少年来说, 看一看这些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可以 陶冶情操。
电影相对来说成为有利于人们思考人生、体察社会的另一种 更诱人的艺术样式。
可以说,改编后的影视剧 赋予了文学原著新的生命。 这是影视与文学相得益彰 的实例。
《特洛伊》改 编的优点
细节取胜、场面宏 大壮观。 注重画面效果、 视觉刺激。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是最受欢迎 的改编题材 。而新版本在2005年末由乔·怀特导演,演员阵容 也汇集了现今英国最出色的演员。新版电影以清澈的情节起伏, 秀美的田园风光和细腻的温情,体现了原著的智慧与浪漫。影片 忠于原著,讲述了班纳特家5姐妹特别是老大和老二曲折浪漫的 爱情故事。两女儿最终赢得了她们的爱情,纷纷嫁入豪门。
为了突出爱情、死亡与暴力的元素,电影改 编也有不合理的情节。 后现在激情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电视现场报道 警察用直升飞机 枪战
影视改编的主要方法
一 情节结构的删改 改编者在对原作的总体结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影 视剧的表现的需要,对原有的情节结构做出必要的删削 与增改。 二 时空的处理 在把文学作品作影视改编的时候,时空的转换处理在拍 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式的技巧。一般包括时 空的压缩,时空的扩展,以及共时性处理。 三 视听造型 1、人物形象的视觉化 2、情节的视觉化 3、声音的运用
论《爱丽丝梦游仙境》改编的得与失-2019年精选文档

论《爱丽丝梦游仙境》改编的得与失-2019年精选文档论《爱丽丝梦游仙境》改编的得与失华特?迪士尼公司出品的3D电影、由蒂姆?伯顿执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改编自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两部作品。
电影在上映之后,很快在各国的电影排行榜上都名列榜首,而两项奥斯卡奖项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电影的成功。
一般而言,《爱丽丝梦游仙境》被认为源于原著又高于原著,伯顿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对卡罗尔的原著进行了大胆的改编,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同时又用新技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色彩斑斓,充满奇思妙想的幻境,使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上基本没有短板。
同时,《爱丽丝梦游仙境》由于打上了深重的伯顿本人的烙印,其改编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
《爱丽丝梦游仙境》堪称是一部从文学形式进入到电影形式中,让人耳目一新,甚至有一定争议的经典作品,其在改编上的得与失,是极具总结价值的。
一、《爱丽丝梦游仙境》与原著的异同伯顿是一名典型的作者型导演。
他是一个从来不会主动迎合主流商业风格的导演,甚至宁愿为此而付出票房惨败的代价也不愿意牺牲个人风格的展现。
就《爱丽丝梦游仙境》而言,电影甚至已经不能视作纯粹的对原著的改编,而更接近于对原著的“续写”,甚至是一种“杂烩”――电影在将两本原著浓缩在一部电影的同时,还在叙事中借鉴了游戏中的“屠龙”过程以及迪士尼的经典成长、爱情桥段。
这使得电影从一部天真烂漫的儿童故事最终成为一部后现代主义下的黑色童话,电影除了在具体人物和整体框架上与原著相同外,基本上呈现的都是全新的面貌。
其与原著相异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爱丽丝梦游仙境》改变了原著的故事背景。
众所周知,原著中的爱丽丝仅有7岁,她是以纯粹的儿童的眼光来打量仙境的,这使她的眼光更加单纯。
然而在电影中,爱丽丝从小就不断地做进入仙境的梦,直到20岁那年,又一次通过兔子洞进入到了仙境之中。
论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

论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掀起了一股把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热潮,其中四大名著都被改编成电视剧供人们观赏。
目前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已经有很多,而且许多最著名的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已经不止一部,比如四大名著在最近几年又翻拍了新的一版。
那么,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都有什么呢?以《水浒传》为例,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改编成的影响力较大的版本有两版,一版是八七年最为经典的一版,还有一版就是最近几年刚刚翻拍出的一版。
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其好处首先在于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典名著。
在《水浒传》被翻拍成电视剧并供广大人民群众观看后,以前只有部分读书的人才会了解的《水浒传》的内容,变成了妇孺皆知的文化大餐,不仅成年人了解到了相关内容,而且小孩子也懵懵懂懂地建立了相关认识,比如小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就会角色扮演互相打斗。
虽然说《水浒传》改编成的电视剧不一定绝对忠实于原著,但通过改编成电视剧确实让更多人了解到相关内容,而且有利于吸引人去读原著。
不仅如此,将名著改编为影视作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让人知道《水浒传》,如果人们根本没听说过,那么何谈对其的弘扬?这与“百家讲坛”的建立原因如出一辙。
要知道,目前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比如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包装,再将其制作成自己的产品,本身消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后受益的却是好莱坞的制片人。
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因此,单就这个原因来说,将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改编”中就有一个“改”字,再加上影视作品和书本的呈现方式完全不同,因此在改编过程中一定会加入许多对名著的改变,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有意的改变《水浒传》中原来的内容在87年的经典版中较少出现,那时对《水浒传》的改编基本还是以还原原著为目的,对名著内容的改变主要还是无意的,比如导演、编剧必须按照自己对《水浒传》的认识将其拍成电视剧。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doc

试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近年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之势如火如荼。
三国与水浒齐飞,西游与红楼共舞。
旧版的、新版的、原版的、翻拍的,到处都是,令人目不暇接。
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但这趋势是好是坏呢?其实,不可否认,名著本身存在着永恒的生命力。
无论古今中外,人类的某些情感、体验是共通的。
名著之伟大就在于,它挖掘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并形成作品的主题,从而使作品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这方面来说,名著的不断翻拍正是这种生命力的表现。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时代在变化,不同的时代从名著中得到的感触不同。
特定时代创作者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时代的局限。
因此,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赋予了当代影视创作者对以往改编作品以重新阐释的权力。
任何一部名著诞生时所负载的精神内涵,永远不会等同于今天它拥有的精神内涵,在它被传诸后世的同时,后人对它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会不断地丰富它的意蕴,甚至挖掘出原作者不曾赋予它的精神内容。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不无“补天思想”,而后人却将其精神内涵理解为“民族关系—满汉之争”“阶级斗争的第一章当代影视改编热点透视l5百科全书”“封建社会的没落史”……由于时代的距离,人们对古典名著或是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能够揭示出原作者的本意及寓意,或是由于时代不同产生隔膜,不仅不能揭示、认同原作者的本意,很可能背道而驰。
改编者从自己的立场角度来阐释原著,形成改编的影视剧独特的精神实质,体现出当代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和审美观。
其实,不光是精神层面的不断发展导致古典名著的不断翻拍,影视技术的不断更新也是翻拍不断的重要原因。
当影视技术不断发展时,由于声音、色彩等新兴创作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日臻成熟,电影创作者们似乎更有信心在银幕上“完美”地再现一部名著。
就拿老版西游记与新版西游记来比较,观众体会最深的不是台词的改变,不是情节的更新,而是电视的特效。
在新版西游记中,各种特效的使用使西游记场景更美轮美奂,打斗更精彩绝伦。
古代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利与弊

辉煌与落寞——论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航天航空学院航23班吴之茂2012011570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曾几何时,83版《西游记》像春晚一样成为了很多人关于寒假、春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年龄、地域和阶层的限制,就像丁夏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领导人在全世界面前的讲话都会用上一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在此之后,名著的改编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一股春风吹绿神州大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当然这些作品也是参差不齐,毁誉参半,中国的导演们也是绞尽脑汁探索名著改编的方向,名著的改编之路也就在辉煌与落寞中缓缓前沿。
不同的社会背景必然催生不同的文化,名著的改编热也必然有其特定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社会还是需要名著向影视作品改编的。
不得不承认以下几个事实: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快为主旋律的社会中,快餐式文化、快餐式阅读,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面前一壶清茶,在夕阳下静静得捧着一本名著,专注其中;另外我们也应该知道目前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没有达到让所有人都可以看懂名著的水平,有人曾提出想要读懂古代小说的原著作品至少需要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而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没上过高中的人必然会有一些困难,这说明在我国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看不懂名著的,但经验或者说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教授还是农民,提到《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都可以侃侃而谈,这不得不说是这些由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的功劳。
而且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在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可阅读性”,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再加上资深演员的深情演绎无疑让这些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更加饱满,或者说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古代的小说貌似离我们很远的样子,遥不可及、深不可测。
我们读不懂一个人在面对千军万马时的处变不惊,我们读不懂一个人在自己和家人受到欺凌的时候泰然自若;我们读不懂一个英雄如此嗜血;我们读不懂故事中人的喜怒哀乐;我们读不懂英雄们的侠义柔肠,同时我们也读不懂他们的铁骨铮铮,因为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表情,看不着他们的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改编的原则
第一,改编应以不对原作构成重大艺术伤害为 前提,应该遵循改编者与原作方“互利互惠” 的原则。
第二,改编者与被改编的文学作品之编成的影视剧应该与原作之间具有起 码的相似性。
第三,改编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独创性, 坚持艺术的创造性原则。
《挪威的森林》
一、主题 爱情主题(电影关注) 人的生存问题(小说) 二、叙述方式
顺序(残酷青春片——肤浅) 倒叙(小说) 三、人物 电影主要人物:渡边 直子 绿子 次要人物:木月 永泽 初美 玲子 小说中人物比电影要多,且人物的表现容量也大
电影的精彩之处 : 出色的景物描写,音乐也为其加分不少,画面很唯美。 寓意深刻:绿色的画面(生命勃勃)——严冬白雪(生命的凋谢)
• 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影视剧的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先 天条件,只要对原著理解得扎实,改编不出大格, 影视作品的成功基本是有保障的。
• 但有的影视剧之所以饱受诟病,重要原因就出在 改编者对原著的庸俗化理解,改变甚至歪曲了原 著的精神。剧本乏善可陈、简陋粗疏也难辞其咎。
87版显得土气,太死板,表 演也像当年的电视剧一样, 有很多设计,不自然的地方。
10版成功之处:
一是视觉上的精致,典雅是
很出色的。二是青春气息的
人物塑造是成功的。
新旧版红楼 2
失败作品
2019年由陈英雄 指导的《挪威的森林 》,不论是角色的选 定,还是剧情的设置 ,伤透了大千读者的 心。
在日本上映,被评 价为“拍得很美的失败 之作”,问题或许出在 导演陈英雄对1969年 的日本过于隔膜。
第四 ,应当高度尊重作为名著的原作。
❖ 为了突出爱情、死亡与暴力的元素,电影改 编也有不合理的情节。
❖
后现在激情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 电视现场报道
❖ 警察用直升飞机
❖ 枪战
影视改编的主要方法
❖ 一 情节结构的删改 改编者在对原作的总体结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影 视剧的表现的需要,对原有的情节结构做出必要的删削 与增改。
改编对象的选择
“电影虽然是一门表现可能性十分丰富的综合艺术, 但毕竟要受到传播方式(直观的视听媒介、有限的放 映时间和观众的一次性欣赏)的制约。像长篇小说那 样恢弘浩繁的人物结构,娓娓道来的内心描写和作者 议论,诗和散文那样天马行空般的神驰笔锋,无标题 音乐的纯情绪性,绘画和雕塑中形象在时间中的永恒 ,都难以找到相应的电影手段去创造同等的观赏效应 。”
可以说,改编后的影视剧 赋予了文学原著新的生命。 这是影视与文学相得益彰 的实例。
细节取胜、场面 宏大壮观。
注重画面效果、 视觉刺激。
《特洛伊》改 编的优点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是最受欢迎 的改编题材 。而新版本在2019年末由乔·怀特导演,演员阵容 也汇集了现今英国最出色的演员。新版电影以清澈的情节起伏,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陶冶青少年情操
• 有些名著太长,文字艰涩难懂,而改编之后搬 上荧屏,我们在看电影、电视放松的同时也就 接受了知识,回忆起来时,印象还很深刻。
• 对于整天沉溺于武打、言情电视剧的青少年来 说,看一看这些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 可以陶冶情操。
• 电影相对来说成为有利于人们思考人生、体 察社会的另一种更诱人的艺术样式。
❖ 二 时空的处理 在把文学作品作影视改编的时候,时空的转换处理在拍 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式的技巧。一般包括时 空的压缩,时空的扩展,以及共时性处理。
❖ 三 视听造型 1、人物形象的视觉化 2、情节的视觉化 3、声音的运用
•工作的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迫使人们没有时间、精力 去思考一些沉重的问题,消费口味越来越趋向于接受 一种简单的普适性的快餐文化。 大多数人很难抽出时 间来细细的对名著进行研读,文学名著在当代遭遇到 了阅读危机,现代传媒的发达又使得名著的传播更为 快捷,而利用电视等媒体传播,作为一种生存策略, 文学名著与电影的结合就变得十分自然了。这对提高 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 电影凭借它独特的视听语言那扣人心弦的魅 力,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更广泛的开启。影像 也完全可以在把深邃的哲理思考传达给普通 大众时,起到中介和提升的作用,成为普通 观众阅读文学名著的有益补充,而不仅仅满 足于讲述一个个世俗的爱情故事.
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阿甘正传》不论是主题思想、 还是细节刻画乃至人物塑造都远 胜原著,其精彩程度远非原著可 以比拟。
•从反面说“永劫回归”的幻念表明,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 有分 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依,是否美丽,是否崇高, 它的恐怖、崇 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它象十四世纪非洲 部落之间的某次战争, 某次未能改变世界命运的战争,哪伯有十万黑人在残酷 的磨难中灭绝,我们也无须对此 过分在意。
• 文学艺术是依靠语言魅力给予读者想象的美感, 时空的无限扩大给予读者无限的伸展空间,而施 展语言创造形象的特点造就了“一千个观众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
•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不能简单地辐射到影视作 品上,因为影视主要依靠声画语言来直观展现形 象,从想象性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影像艺术形象, 之间的差距虽然没有天壤之别,却也是有巨大的 不同。
秀美的田园风光和细腻的温情,体现了原著的智慧与浪漫。影片 忠于原著,讲述了班纳特家5姐妹特别是老大和老二曲折浪漫的 爱情故事。两女儿最终赢得了她们的爱情,纷纷嫁入豪门。
缺点一:名著改编尺度把握,对名著也许会造成伤害 。
• 预想中的收益有时直接成为经典改编的动力。而 过于浓厚的商业动机对于名著也许会造成伤害。 调侃历史记忆的戏说和将艺术商业化的动机,都 可能给名著与影视造成双重的伤害。
快餐文化-名著阅读危机-名著电影商业化的结合
名著改编的得与失
优点:
缺点:
1.使经典作品更加大 众化、商业化。
2.电影比起小说更直 白生动。
3.优秀的影视作品也 可以深化和升华原本 并不怎样出色的文学 原著。
1.名著改编的尺度把握。 对名著也许会造成伤 害。
2.改编的作品不能涵盖原 著的所有主题。
3.影像因其视觉的直观性 和阅读的综合性和迅捷, 不适宜进行大段议论和 过于深度的主题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