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
李密的名词解释

李密的名词解释李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生活在南朝梁朝的时期。
他以其辨证的文风和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于世。
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李密这个名字可能并不太熟悉,因此本文将对李密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李密的身份背景。
李密,字青年,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活在梁代的一个寒微之家。
通过自学,他精通了经史子集,并且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见解令人赞叹,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探索李密的文学观点。
李密非常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达。
他认为文学应该有一种独立的审美追求,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或者教育读者。
他提出了“明心见性”、“达生理妙趣”等观点,强调文学的意味和趣味性。
他认为文学应该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在文学批评方面,李密提出了“文章合讨”和“文章合华”的观点。
他认为,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既具备讨论的深度和严肃性,又具备华丽的辞章和瑰丽的修辞。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达到“理性的深度”,即在思想层面具备深远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应该注重“感性的华丽”,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美感的极致。
李密还对文学的创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理如心付、辞如天佩”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融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心声。
他还提出了“问句相属、情景相成”的修辞原则,主张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问句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除了文学创作和批评,李密还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他提倡“兼采精华”,即学习各种各样的学问,培养全面的素质。
他还强调学习应该有自主性,主张从问题出发,通过思考和实践去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要强调李密的文学成就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李密列传文言文翻译

李密,字令伯,蜀郡广汉人也。
生而颖悟,弱冠有异才。
年十二,能通《左氏春秋》,博览群书,尤好兵法。
性刚直,不苟合流俗。
尝游京师,见诸侯豪杰,欲以自达。
会蜀汉更始,天下大乱,密遂隐于巴蜀之间,结交豪杰,欲乘时而起。
密以诸葛亮为知己,尝曰:“吾观诸葛孔明,真非常之人也。
若得与之共事,必能成大业。
”时蜀汉先主刘备慕其名,召为参军。
密遂从之,出入卧内,言无不从。
刘备善用兵,密常从旁献策,多所裨益。
建安五年,刘备伐吴,密随军出征。
时吴将陆逊,年少有勇,密独与逊论战。
逊曰:“吾虽年少,然非无谋。
今主公亲征,吾等敢不竭力?君宜助我,共成大业。
”密应诺。
逊遂以奇计败刘备,使刘备大败而还。
刘备还成都,密以功封武乡侯。
后刘备病逝,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密亦随诸葛亮入蜀。
诸葛亮为相,治蜀十年,政通人和,国家富强。
密以军功显赫,位至丞相参军。
诸葛亮死后,魏、蜀、吴三国纷争。
密因家世,与蜀汉有旧,遂归蜀。
蜀汉后主刘禅昏庸,宠信宦官,朝政日衰。
密以直言进谏,屡遭贬谪。
后蜀汉为魏所灭,密随刘禅出降。
魏文帝曹丕闻密才高,欲留用之。
密辞曰:“臣以忠义自许,岂肯事二姓?”曹丕敬而礼之,封为安定侯。
密以安定地僻,不愿就封,遂隐居山林,不复出仕。
密虽隐居,然仍关心国事。
时有奸臣乱政,密遂上书直言,言辞激昂。
魏帝曹叡闻之,召密入京,欲留用之。
密又辞曰:“臣虽才疏学浅,然知时务之急。
今陛下若能用臣之言,则国家可安;若不用,臣宁死不受屈辱。
”曹叡敬而礼之,然终未用其言。
密居魏,虽不得志,然仍保持节操。
一日,曹叡宴请群臣,密独坐于堂下。
曹叡见密,曰:“卿何故独坐?”密答曰:“臣以直道事人,不敢屈节于君。
”曹叡默然。
密在魏,历经三朝,虽未得志,然以忠义自守,名垂后世。
后魏帝曹髦,以密为太常,密辞曰:“臣以年老,不宜再仕。
”曹髦敬而许之。
密遂隐居山林,直至终老。
李密,一生忠诚正直,刚正不阿,虽历经磨难,仍坚守节操。
其事迹传颂千古,成为后世楷模。
时人赞曰:“李密忠义,万世流芳。
陈情表 李密

找依据
释误会
述苦衷
解决忠孝难以两全的办法
臣无祖 母无以 至今日
孝情
病笃(情)
报养短
先尽孝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愿乞终养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忠情
孝治(理)
尽节长
后尽忠
艺术特点
一、构思艺术:
叙孝情 表忠情 找依据 释误会 乞矜愍 祖母情深似海 圣上恩重如山
忠孝两难的 矛盾境地 动之以情 先尽孝 “以孝治天下” 后尽忠 “岂敢盘桓 有所希 晓之以理 冀”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示之以忠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2、对偶句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 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 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 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由分组朗读,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期待。
注意以下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注意以下加线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晋武帝征召李密的原因
1.公元263年,蜀汉灭亡,265年,西晋成 立。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 士臣倾心相就,减少灭吴阻力,因此对蜀汉旧 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李密当 属被征召之列。 2.李密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 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推重孝道,因此李密 屡被征召。
李密简介

唐时期的群雄之一。
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
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败。
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
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出身贵族李密的曾祖父为西魏八柱国将军之一的李弼。
祖父李曜,为北周的邢国公。
父亲李宽为隋朝的上柱国,封蒲山郡公。
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
开皇中,袭父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
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
从师国子助教包恺,听他讲授《史记》、《汉书》,精神振奋,忘了疲倦。
包恺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1]大业初,隋炀帝授予他亲卫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
有一次隋炀帝对着他左看右看,回宫后问宇文述说:“刚才在左边警卫队里的黑脸小孩是个什么人?”宇文述回答说:“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
”隋炀帝说:“这个小孩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
”后来,宇文述对李密说:“贤弟天资这么好,应该凭才学获得官职,宫廷警卫是个琐碎差事,不是培养贤才的地方。
”李密非常高兴,于是借病辞职,专心致志读书,人们很少看到他。
他曾经准备去拜访包恺,骑着一头黄牛,牛背上盖着一块蒲草坐垫,还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书阅读。
[2-3]起兵反隋越国公杨素途经李密隐居之处,看见李密在勤奋读书,拉紧马缰轻声慢步紧紧跟在后头,赶上他后,问道:“哪里的读书人,这样好学?”李密认识杨素,连忙下牛拜了两拜,通报了自己的姓名。
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李密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对他感到惊异,跟他谈得非常愉快。
对自己的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气度,你们都赶不上。
”杨玄感遂与李密倾心相交。
[4]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派杨玄感在黎阳监理军需运输。
李密传翻译文言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改嫁。
密年数岁,感恋祖母刘氏,热切之情,竟成疾病。
祖母刘氏亲自抚养,李密侍奉祖母以孝谨闻名。
祖母刘氏有病,李密则涕泪横流,侍侧不离,未曾解衣,饮食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空闲之时,便讲学忘倦,并师从谯周,周门弟子均以游夏之才相称。
少时仕蜀,为郎官。
多次出使吴国,以才辩著称,吴人皆称其名。
蜀地平定后,泰始初年,朝廷下诏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以祖母年事已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征召。
上疏陈情,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武帝览疏,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遂停止征召。
祖母刘氏去世后,李密服丧期满,朝廷再次征召他为洗马,至洛阳。
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如何?”李密答曰:“可次齐桓。
”张华问其故,李密对曰:“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用竖刁而丧国。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亡国,可知成败皆由此。
”又问:“孔明言教何碎?”李密答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张华赞许其言。
出为温令,李密憎恶从事,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将书信告于司隶,司隶以李密在县清慎,未加罪责。
李密有才能,常望内转,然朝廷无援,乃迁任汉中太守,自以为失分怀怨。
赐饯东堂,诏令李密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闻之,忿然,都官从事奏免李密官职。
李密后卒于家。
李密一生,忠孝节义,才识过人。
虽历经波折,终以高尚品德留名史册。
其言教简雅,忠诚之心,令人敬仰。
今日读其传,仍觉其风骨凛然,令人肃然起敬。
农民起义李密

李密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出生于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
李密幼年喜欢读兵书,大业九年(613年),他和隋朝大臣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组建军队起兵攻打隋朝,结果兵败被捕,之后李密逃脱。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加入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队之一瓦岗军,并通过多次献计受到瓦岗军首领翟让的重用。
同年十月,李密大败隋军并杀死隋朝大将张须陀,并在第二年成为瓦岗军的领导,被称为魏公。
之后李密得知翟让想杀死自己,便抢先下手,并在翟让死后将他的军队分散给下属,不久后大败王世充,势力进一步扩大。
次年,李密受到李渊的招抚并与其交好,后带领军队逼近洛阳。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末年群雄之一的宇文化及击杀了隋炀帝,越王杨侗被推举为帝,之后李密受到了朝廷的拉拢,为了避免自己被两面夹击,他选择率军讨伐宇文化及,虽然大败宇文化及,但李密也损失惨重。
击败宇文化及后,李密受命前往朝廷,但得知王世充会对他发难的消息,于是返回金墉城。
之后李密被王世充追击,李密军大败,先后逃亡武牢等地,最终在河阳县与王伯当汇合。
大业十五年(619年),李密渡河至河阳(今河南省孟州西)向李渊投降。
同年,唐高祖李渊命令李密等人去山东招收旧部,李密感到恐惧而选择叛出唐朝。
之后不久,李密被唐朝大将盛彦师在邢公岘(今河南省卢氏县道口镇的邢公山)击杀,享年37岁。
学者陶懋炳评价,李密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大起义的全局起了重大影响。
但李密虽好学博闻,却并无实际的政治军事经验,其政治军事才能实在平庸。
唐朝李密简介

唐朝李密简介
李密,唐朝中期重要的政治家、宰相,享有“智囊王”之称。
李密出生于绍兴至兴县(今浙江绍兴西部),历史上无记载其出生年月,但大约是在唐宣宗执政前后。
他师承唐散骚诗史宗义,是他父亲所介绍,进入宣武门科场考取进士,成为执政后唐朝重要宰相。
李密作为一个学者,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根据他撰写的《明堂集》可以看出来。
在政治方面,他以其才学著称,是唐宣宗时期政治上最重要的宰相。
他曾担任多个重要的官职,比如宗义录、常侍左仆射等,擅长从政及解决各种矛盾,极为受他皇帝宣宗及其后任皇帝的青睐。
李密在政治上曾大发雄心,在唐宣宗时期提出改组六臣,由将相李贤、斗智元净、斗智太史、军机处贾充等官员组成,而他也是其中一员,号称“智囊王”。
但改组未能得到宣宗的认可,宣宗怀疑李密的改革计划是朝政的政变,便怒捕其等人,使之失宠,未能实施其改革。
李密终年68岁,在宣宗和他的继任者都未能认可他后,他被关押到安阳,并在那里死去。
就此,李密令人遗憾地离开了人世,而他的改革计划也未能实现,后人为此很是惋惜。
总之,李密是唐朝中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一生智慧、才华横溢,受到唐宣宗的青睐,并提出改革阁臣十六君子的计划,但未能得到认可,终年68岁时,被关押至安阳去世。
就此,他令史书流传下来“智囊王”之称,而他的改革计划也令人遗憾地未能实现。
李密传文言文要点翻译

李密,字令伯,蜀汉人也。
生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卒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年。
少孤贫,家道中落,而天性聪颖,勤奋好学。
及长,博览群书,通经史,尤精于《春秋》。
初,密为蜀汉尚书令诸葛亮所器重,以为才识过人,遂辟为西曹掾。
密才思敏捷,治事有方,深得诸葛亮信任。
后诸葛亮北伐中原,密随军而行,屡建奇功,迁为参军。
及诸葛亮卒,姜维继任丞相,密亦随姜维转战南北,屡立战功。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密因功被封为蜀郡太守。
在任期间,密励精图治,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建兴十年,魏将钟会率军攻蜀,蜀汉大乱。
密时为蜀郡太守,闻变,立即召集守军,誓死保卫蜀汉。
时蜀汉将领李严、邓艾等纷纷投降,独密坚守不屈。
魏军久攻不下,密遂献计,令蜀汉士兵假装败退,诱敌深入,终于大败魏军,解蜀汉之围。
然而,魏军退去不久,蜀汉内部矛盾激化,刘禅听信谗言,疑忌忠臣,密遂被贬为巴东太守。
密虽遭贬,但仍心系国家,日夜忧心国事。
不久,蜀汉灭亡,刘禅降魏,密遂逃往吴国。
在吴国,密虽为客,但不忘蜀汉旧主,常思报国。
吴帝孙休知密忠心,封其为安南将军,令其镇守交州。
密在交州,政通人和,威震南蛮,吴帝孙休甚是器重。
后吴国内乱,孙休被杀,孙皓继位。
孙皓昏庸无道,暴虐百姓,密遂起兵反吴。
兵败后,密逃往交趾,为当地土著所杀。
李密一生,忠诚勇敢,智勇双全。
虽生于乱世,但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忠心耿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其人其事,足为后世楷模。
【翻译】李密,字令伯,蜀汉人。
生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卒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年。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天性聪明,勤奋好学。
长大后,广泛阅读群书,通晓经史,尤其精通《春秋》。
起初,李密被蜀汉尚书令诸葛亮器重,认为他才华过人,于是任命他为西曹掾。
李密思维敏捷,处理事务有方,深得诸葛亮的信任。
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李密随军而行,屡建奇功,升任参军。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任丞相,李密也随姜维转战南北,屡立战功。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李密因功被封为蜀郡太守。
在任期间,李密勤勉治理,政绩显著,深受民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
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
西晋时期的李密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或《陈事表》,此《表》写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
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
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
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
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权贵畏惧他的刚正,故朝中无人推荐。
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
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阮籍一向蔑视礼教,好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旁,因其行为怪异,美妇的丈夫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不轨。
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按照礼数,男女有别,他不得去送行,可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
一些道学夫对此指指点点,阮籍满不在乎地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
还有一次,他听说隔壁有一未嫁之女因病夭折,竟也不顾世人议论,跑到灵前大哭一场,尽哀而还。
一天,阮籍和友人在下棋,忽然有人来报其母去世,友人知其事母至孝,力劝他速速回家,阮籍则坚持下完棋,然后饮酒三斗放声大哭并吐血。
母亲去世,他并不特别安排丧事,友人裴楷前来吊唁,却只见阮籍醉卧在地,裴楷依礼教跪地哭悼,哭完就走,也并不在乎阮籍对他的不理睬。
阮籍常用白眼对付礼俗之辈,用青眼接待知音。
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翻着白眼,致使嵇喜不快而去。
嵇康知道后,由于了解阮籍的性情,就干脆提着酒坛挟着琴去看他,阮籍果然高兴。
阮籍在服丧期间,依然无视礼法,我行我素,参加司马文王的宴会,喝酒作乐,但他这些无视礼教的行为在当时却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同。
折墙办公
阮籍曾到山东的东平游玩过。
一日,他漫不经心地对司马昭说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立即让他到东平做官。
阮籍骑着毛驴到了东平衙门,发现办公之地全由层层的墙壁隔开,官员彼此不便沟通,办事效率
极低。
阮籍于是下令拆了所有墙壁,办公环境一下大为改观,宽敞明亮,官员也不再敢偷懒,效率大增。
做完这一切后,阮籍在东平逗留十来天后,就骑着驴儿回到洛阳。
拆墙办公是阮籍一生唯一一次在官场上做的实事,李白曾作诗称赞道:
阮籍为太守,
乘驴上东平。
判竹十余日,
一朝化风清。
醉酒拒亲
司马昭一直想拉笼阮籍,有人就给他出了个主意,与阮籍联姻,司马昭觉得此计甚妙,就派人到阮籍家提亲,要娶他的女儿为媳。
阮籍很清楚司马昭的用意,他根本就不想结这门亲,但又不能得罪司马昭,于是,他就拿出了绝招——“醉酒”。
他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口哨传情
阮籍嗜烈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即吹口哨。
据《世说新语.
栖逸》记载:阮籍吹的口哨可以传几百步远。
一次,阮籍去拜访苏门山中的一位真人,他对着真人谈天说地,激扬文字,可真人却似听而不闻,一声不响,连眼珠子都不动一下。
阮籍无奈,就干脆对着真人吹起了口哨,这下真人开了尊口:“请再来一次。
”阮籍再次长啸,然后就下山了。
到了半山腰,山谷中忽然回荡起优美的啸声,阮籍抬头望去,原来是真人在长啸不矣,幽妙和谐。
受到真人啸声的感染,阮籍写出了著名的《大人先生传》。
继阮籍后,吹口哨便在士族青年中流行起来。